第4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四川专用)_第1页
第4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四川专用)_第2页
第4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四川专用)_第3页
第4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四川专用)_第4页
第4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四川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硬核聚焦·突破重难点第4讲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素养培优·研透热考点高频考点备考攻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把握“一个主流”“五个阶段”(1)“一个主流”: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五个阶段”:①先秦时期:奠基;②秦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④宋元时期:理学形成与发展;⑤明清时期:传承与转折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把握“四大发明”“一个趋势”“一个观点”“三类艺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及其影响(2)“一个趋势”:宋元以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3)“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4)“三类艺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世俗艺术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把握两大“外来文化”:佛教传入、西学东渐硬核聚焦·突破重难点考向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视角1从多维情境角度,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典例1】考查角度:老子思想(2024·浙江1月选考·T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认为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故选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出自《礼记》,排除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应该像天一样,努力向上,自力图强,永不懈怠,出自《周易》,排除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不存在,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典例2】考查角度:百家争鸣(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实施变法,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是历史发展趋势;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积极奔走各国宣传仁义之道;墨家代表墨子则倡导“兼爱”“非攻”,这些都有利于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认同“选贤与能”这一理念,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符合题意,儒家、墨家和法家都主张“选贤与能”,A、B、D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典例3】考查角度:儒家与法家思想(2023·新课标全国卷·T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选A。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施等主张,韩非等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因此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于法治,“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强调用法律治理国家,故选A;由“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孟子提倡仁政,排除B;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排除C;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排除D。【典例4】考查角度:《通典》内容体现的特点(2021·湖北选择考·T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解析】选C。据材料“在乎行教化”“‘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认为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于教化民众,尤其注重“礼”,即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治理社会,故选C;无为而治与“在乎行教化”不符,排除A;史学的通古贯今与“‘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不符,排除B;宋代理学才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典例5】考查角度:儒学复兴(2022·广东选择考·T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解析】选C。依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依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者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张载认为佛道追求“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深化·核心要点】1.先秦儒学的六大思想内涵2.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3.宋明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意义4.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客观上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经济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思想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主观上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视角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影响【典例6】考查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020·上海等级考·T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反映了先秦哪一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C.法家 D.阴阳家【解题思维】素养考查历史解释:通过“保民而王”考查儒家学派的主张关键信息①时空信息:先秦时期②叙述对象:百家争鸣各学派主张③逻辑关系:“保民”→儒家民本思想【解析】选B。【典例7】考查角度:中国古代地域间的文化交流(2021·广东选择考·T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解析】选D。【深化·核心要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2.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把握并协调好各民族的利益关系。(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面对当今世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污水横流、雾霾肆虐等恶果,必须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方面的时代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之源,对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养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创新预测】1.(考点·汉代儒学的地位)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记载出处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解析】选D。2.(考点·宋代的阶段特征)宋代在服饰制度方面远不如唐朝开放,主要以保守怀旧为主,崇尚古代的礼服。宋代服饰色彩和图案几乎以自然景色的意象构成,比如兰、牡丹、樱桃等几何纹样,还有具有民间风趣的图案,如仙鹤、百蝶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影响C.市民阶层的崛起 D.审美水准的提升【解析】选B。3.(考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意在(

)A.强调文化同源 B.提倡尊崇儒术C.解决王国问题 D.突出“天人感应”【解析】选A。司马迁把“五帝”世系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从文化根源的基础上弥合了先秦时期各族的差异,为中华民族日后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文化基础,故选A;董仲舒提倡尊崇儒术,排除B;“五帝”世系统一不能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天人感应”与厘清世系传承没有关系,排除D。考向二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视角1从多维情境角度,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典例1】考查角度:造纸术的发明(2022·浙江6月选考·T3)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解题思维】素养考查时空观念:西汉发明了造纸术史料实证:考古发现证明了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的关键信息①时空信息:汉代②叙述对象:造纸术的发展③逻辑关系:考古发现→推断西汉已经发明造纸术【解析】选A。根据所学西汉墓地出土的纸质地图可知“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是在西汉时期,选A,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典例2】考查角度:元朝时期(2024·广东选择考·T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故选A。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修纂体例,排除C;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深化·核心要点】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2.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视角2从阶段特征角度,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典例3】考查角度:早期艺术的特点(2021·辽宁选择考·T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解题思维】素养考查历史解释:从出土文物“双钱结藤编残件”的形态理解其特点关键信息①时空信息:新石器时代②叙述对象:出土文物“双钱结藤编残件”③逻辑关系:早期艺术→源于生产生活【解析】选C。“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典例4】考查角度:明代文学(2021·江苏选择考·T4)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解析】选D。【典例5】考查角度:宋代绘画的特征(2022·湖南选择考·T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解析】选D。【深化·核心要点】1.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宏大气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唐朝(1)繁盛统一、开明的文化政策与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2)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3)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元代(1)统治的黑暗,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2)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戏曲走向成熟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2.宋元市井文化兴盛的原因及表现【创新预测】4.(考点·宋代文化的特点)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中的宋代彩塑侍女像曾深深地吸引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他赞叹说“一笑一颦,似诉平生”,并根据侍女像创作京剧手势动作。晋祠中的彩塑侍女像体现出宋代(

)A.人文精神开始孕育萌发B.社会等级制度严格和僵化C.戏剧形态已经成熟完善D.雕塑创作具有世俗性特点【解析】选D。“一笑一颦,似诉平生”说明晋祠中的彩塑侍女像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选D;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开始萌发是在春秋时期,而不是宋代,排除A;彩塑侍女像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和僵化,排除B;戏剧形态成熟完善不是在宋代,排除C。5.(考点·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爱花雅士马子才与花贩陶氏姊弟初相识,斥两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后来却与陶姊结成佳缘,但仍“耻以妻富”。这主要反映出(

)A.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冲突交融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C.逐利观念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D.士人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解析】选A。材料中“爱花雅士”即代表儒家文化,“耻以妻富”不是耻妻,而是耻以贩花致富,这体现了文化冲突,“结成佳缘”反映了交融,故选A;商人地位提高,与材料中“耻以妻富”不符,排除B;儒学思想仍是主流价值观,排除C;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与材料中“但仍‘耻以妻富’”不符,排除D。考向三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视角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典例1】考查角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2022·浙江6月选考·T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解题思维】素养考查时空观念:中华文明传播的史实关键信息①叙述对象: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②逻辑关系:中华文明向外传播的时空信息【解析】选D。“禁止”说法错误,明清时期,虽然对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有诸多限制,但并未完全禁止,故D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其他各项的表述符合史实,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典例2】考查角度: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影响(2016·北京高考·T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选B。【深化·核心要点】1.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2.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项目明末清初清末以来传播主体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新教各会教士传播方式实物示范;语言文字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传播内容天文、历算、数学、地理(文艺复兴以来的知识)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文明)受传对象士绅、官员各社会阶层影响区域京师、江浙皖赣闽通商口岸—沿海—内地影响程度局部的、区域性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创新预测】6.(考点·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以学习西方的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西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D.整个过程完全由中国政府主导【解析】选A。7.(考点·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逐渐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大航海时代【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排除A、B、D。素养培优·研透热考点【链情境命题】明清时期东西方思想的激荡冯天瑜认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②。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③。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④。侯建新认为: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⑤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5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