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课标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特点:①传播时间长;②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大陆内部及邻近地区;③交流路径以陆路为主;④交流物种较少。原因: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1、背景它(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

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作物自身的优势。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商品世界性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二、新航路后的物种交流(为什么交流?)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动:族群混合,新民族诞生丰富了食物种类,优化了饮食结构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贸易疾病传播:造成美洲大洋洲人口大量死亡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回顾:横向:分散→整体;

纵向: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迫入世界: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客观上加强了与世界联系机遇挑战:白银大量流入刺激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遭到殖民侵略(1)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早期殖民扩张玉米、马铃薯、番薯、辣椒、南由西班牙、葡萄牙带入欧洲后传入亚洲、非玉米在南欧广泛种植,辣椒传入欧洲马铃薯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传播缓慢玉米成为南欧主要粮食番茄由西班牙带入欧洲,开始食用,玉米种植遍布全中国欧洲番茄品种传回美洲玉米、辣椒传入中国玉米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欧亚作物以及鸡、牛、驴、马等禽畜传入美洲小麦第一大作物、水稻第二大作物其他物种传入美洲美洲物种外传15c末16c初16c中叶16c末17c18c中叶18c末19c中期三、传播路线---如何交流?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命运与共”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命运与共”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命运与共”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命运与共”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4.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命运与共”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美洲:①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②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明清: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积极: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消极:、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美洲:①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②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明清: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4.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以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略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文化上:出现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的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推动了农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饮食革命的发生。如非洲的咖啡传入欧洲,西方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极大变化。(2)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3)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为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打下了基础。(4)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5)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6)推动了地区经济模式的转变与全球分工发展。近代殖民活动中,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模式,进而影响全球分工格局。总结唯物史观——近代以来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课堂小结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美洲其他地区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小麦水稻水果蔬菜禽畜影响①提高粮食产量,人口增长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③推动经贸发展④影响生态环境中国古人记载的物种“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shǔ)秫(shú)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chī)。配茗人犹未,随羞箸(zhù)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徐渭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明]高濂《遵生八笺》泉(州)人鬻(yù)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耆(qímào)、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至鸡犬皆食之——清《闽小记》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影响:积极: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缓解明清之际的人口压力,使人口得到显著的提高。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④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增长,缓解财政压力。消极:①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②山林资源遭到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使地力衰竭,无法耕种。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欧洲人饮食文化的演变表15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法国和意大利使用橄榄油,丹麦使用黄油;阿尔卑斯地区多食用肉类,地中海地区多食用谷物类,有的地区则是肉类和谷物兼有15—17世纪欧洲人食物种类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土豆、玉米、小麦制成的面包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香料成为欧洲人家庭必备品,咖啡、茶叶削弱了传统饮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为资产阶级所效仿18—19世纪中期欧洲的食物原料全球供应体系基本确立,如欧洲市场上鱼类品种供应来自世界各地。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食物的质和量有了飞跃发展。巧克力这时成为欧洲消费时尚,一度成为社会分化后一种财富象征。饼干、罐装类等方便快捷的工业化食品遍布市场19世纪中期—20世纪食物储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食物储藏电器化,欧洲市场上食物既充足又便宜。人们更加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分餐制成为新的消费时尚。饮食礼仪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一种技巧并最终变成了服务大众的比较规范的饮食礼仪体系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饮食文化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