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课件_第1页
中医经典课件_第2页
中医经典课件_第3页
中医经典课件_第4页
中医经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课件PPT1中医经典必读

可编辑课件PPT2

中医四大经典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古典著作。夯实中医基本功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必然要求。可编辑课件PPT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提高课。可编辑课件PPT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是古代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典范。《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只有认真领会和掌握它们的辨证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临床各科。可编辑课件PPT5

《温病学》既是经典学科又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丰富和充实祖国医学外感热病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发热性疾病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可编辑课件PPT6《黄帝内经》原文必读

可编辑课件PPT7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素问》、《灵枢》可编辑课件PPT8

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精气神可编辑课件PPT9

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治法可编辑课件PPT10养生

可编辑课件PPT11[篇解]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代的泛称。天真,即先天之真气。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故名“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可编辑课件PPT12[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编辑课件PPT131、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2.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注释]可编辑课件PPT143.和于术数:即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等。是对养生方法的总称。张介宾注:“修身养性之法。”导引图可编辑课件PPT154、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5、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妄,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6.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7、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尚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可编辑课件PPT16本段原文通过“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对养生的不同态度与后果的对比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的观点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可编辑课件PPT17在上古时期,人的寿命能够超过百岁,并且不出现衰老之象,是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道,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并运用各种养生方法,能够保持形神和谐健全。而今时之人,年半百即衰,就是因为不懂得养生之道,恣情纵欲,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乏。可见,只要懂得养生之道,掌握并正确运用养生方法,就能够使人保持身体健康、祛病延年。1.养生的重要意义:可编辑课件PPT18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2.养生的法则(重要原则),可归纳如下: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养生避邪和于术数——锻炼身体,强筋壮骨食饮有节——节制饮食,滋补气血起居有常——按时作息,颐养天年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全形气可编辑课件PPT19[原文]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编辑课件PPT20[校注]1.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虚邪:一指外邪,外界致病因素的泛称。因邪乘虚而入,故名。二指反当令之风向而致病的邪气。即虚风。)可编辑课件PPT212、避之有时:即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及时预防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袭。3、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4、真气从之:即正气调和之意。从之,顺从、调和。5.精神内守:即精气和神气能够守持于内。精神,一指正气。即正气守持于内。二指精气和神气。可编辑课件PPT22[分析]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医养生学的奥秘。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科学思想。

可编辑课件PPT23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对人体本身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说明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因人而别。

因此,只有既随时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可编辑课件PPT24[原文]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编辑课件PPT25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可编辑课件PPT26[注释]1、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到充盛。至,极也,此处有充盛的意思。2、真牙生而长极:指智齿生出,发育健全。真牙,即智齿。长极,指身体发育完全、成熟。3.焦:干枯之意。一说通“憔”,憔悴之意。可编辑课件PPT274、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5、形坏而无子:指形体衰弱,并且丧失了生殖能力。6.精气溢写:精气盈满而能外泻。写,通“泻”。7、阴阳和:指男女媾合。8、肌肉满壮:肌肉发达健壮。9、颁白:即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10、形体皆极:指身体各部分都衰弱了。11、筋骨解堕:指筋骨松懈无力。解,通懈。12、行步不正:走路步履蹒跚。可编辑课件PPT28[分析]1.本段通过对人体生长壮老等生命过程的论述,突出了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示了保养肾中精气对祛病抗衰、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可编辑课件PPT292.文中“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句的涵义此句的意思是肾主藏精,贮藏来自五脏六府的精气,所以五脏精气充盛,才能泄精。这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并且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够泄精。这种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的辨证关系,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补先天以促后天、养后天以滋先天的治疗法则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可编辑课件PPT30阴阳应象

可编辑课件PPT31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应象

可编辑课件PPT3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应:即对应、相应。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可编辑课件PPT33[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可编辑课件PPT34[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纲纪,即纲领。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可编辑课件PPT35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可编辑课件PPT36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可编辑课件PPT37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可编辑课件PPT38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液濡养于五脏。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糟粕内归于六腑。可编辑课件PPT39[分析]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降的阴阳特性。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可编辑课件PPT40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可编辑课件PPT41(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可编辑课件PPT42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上为云可编辑课件PPT43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的月真胀证。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可编辑课件PPT44[原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可编辑课件PPT45[注释]1.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气,正气。之,作使、令解。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可编辑课件PPT462、壮火食气,气食(sì)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即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正气,而人体的正气赖药食的温和作用来滋养;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正气。“壮火食气”的“食”字,是消蚀的意思,“气食(sì)少火”的“食”字,音义同饲,供养。3.涌泄:泛指呕吐泄泻。可编辑课件PPT47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亢盛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和平的阳气,即生理之火。壮火、少火的理论,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可编辑课件PPT48[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可编辑课件PPT49[注释]1、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晕目眩。2、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肿,痈肿。3、燥胜则干:干,干燥,干涸。燥邪过胜伤人,就会导致人体内外津液干涸的病证。4、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5.濡泄:濡泄,又称湿泄。由湿邪伤脾所致的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可编辑课件PPT506.五气:五脏之气。即五脏的功能。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即七情太过,损伤脏腑气机;六淫外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喜怒,泛指七情过激。寒暑,泛指六淫外邪。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阴,指肝。阳,指心。可编辑课件PPT51[分析]1.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五气偏胜(即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若:风邪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皮毛干燥,尿少便干;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腹泻便溏。可编辑课件PPT522.论述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提出了“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情志致病规律。若伤阴、伤阳,则人体内阴阳逆乱,平衡失调。由此提示我们,要做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内调情志。

可编辑课件PPT53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可编辑课件PPT54[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可编辑课件PPT55[注释]1、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从阴分而引阳分之邪,从阳分而引阴分之邪。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2.用之不殆:运用上述诊治方法,就不会发生延误病情的危险。殆,危也。可编辑课件PPT56[分析]1、指出根据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确定治法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诊治疾病时,即要辨其阴阳各自的盛衰变化,以阳病治阳,阴病治阴;又要注意阴阳之间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阴阳互治。可编辑课件PPT572.“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句的涵义: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本句的意思是:针刺阴分可以引阳分之邪,针刺阳分可以引阴分之邪。因为人体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可编辑课件PPT58[原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可编辑课件PPT59[注释]1、审清浊而知部分:审察颜面色泽清浊,可测知疾病部位。2、苦:疾病的痛苦。3、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此喻脉象,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4.尺寸:概言尺肤和寸口。可编辑课件PPT60[分析]本段原文指出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法原则此句意思是: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可编辑课件PPT61藏象

可编辑课件PPT62《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篇解]灵兰,“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为黄帝藏书之所。秘典,重要珍秘的经典书籍。本篇论述内容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必须把它视为值得秘藏于灵台兰室以保传下去的典籍,如文中所说“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篇名为“灵兰秘典论”。可编辑课件PPT63

[原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编辑课件PPT64[注释]1、神明:是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相傅:指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大事的宰相、相国。3、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4、将军之官:肝属风木,性动而急,如将军之勇。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6.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可编辑课件PPT657、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8、受盛:指接受容纳之意。盛,以器受物。9、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变化物质的功能。10、作强:指精力充沛,动作强劲,偏指体力。唐容川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11.伎巧:指人的智慧技巧能力,即智能。伎,同技。可编辑课件PPT6612、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渎,水道。张介宾注:‘‘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13、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14.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可编辑课件PPT67[分析]本段经文以古代官制作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阐明了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可编辑课件PPT68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可编辑课件PPT69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消化的食物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可编辑课件PPT702.十二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十二脏腑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故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可编辑课件PPT7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篇解]六节,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一节(六十日),六个甲子为一年,故曰“六六之节,以成一岁”。简称“六节”。藏,有广义、狭义之分。象,表现、形象、征象。本篇首先讨论了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等运气学说,其次讨论藏象学说内容,故以“六节藏象论”名篇。

可编辑课件PPT72狭义,专指五脏。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象

二者的关系是“以藏定象”,“从象测藏”可编辑课件PPT73[原文]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可编辑课件PPT74[校注]1、生之本:即生命的根本。生,生命。2、神之变:即藏神之处。变,居处之义。与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等例同。3.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属火,位居膈上,主宣达阳气,故为阳中之太阳,与夏热之气相应。4、魄:指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的行为。诸如寒、温、痛觉等。可编辑课件PPT755、阳中之太阴:当为“阳中之少阴”。6、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7、阴中之少阴:当作“阴中之太阴”。8、罢极之本:罢,通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9、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可编辑课件PPT7610、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11、器:中空的器皿。以此比喻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像器皿一样,盛装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排泄其中的糟粕。本句意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藏是饮食物储藏、消化、运输的根本,是产生营气的场所,所以称为器。12.至阴:即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可编辑课件PPT77[分析]藏的主要生理功能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可编辑课件PPT781、藏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为藏神之所。这是因为心具有主血脉,主藏神的功能。血液在心的统领下,沿脉道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所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编辑课件PPT79(2)“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为气的根本,是藏魄之处。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输布,故肺为气之根本。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的感觉和本能动作而言。故曰“附形谓之魄”。形,形体,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处。可编辑课件PPT80肾为人体摄纳、封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精为肾之本,只宜封藏,不宜耗泄,是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资源,故称之为“封藏之本”。(3)“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编辑课件PPT81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可编辑课件PPT82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即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可编辑课件PPT832.指出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说明了五脏与五体关系五脏的荣华所在可编辑课件PPT84此句意思是十一脏腑的功能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3.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可编辑课件PPT85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则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可编辑课件PPT86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均有赖于少阳枢机作用。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从而使十一藏功能协调。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可编辑课件PPT87

《素问·五藏别论》[篇解]别,分别、区别之意。本篇虽论五脏六腑的功能,但在论述内容与其他论述脏腑的篇章有所不同,故名曰《五藏别论》。可编辑课件PPT88[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可编辑课件PPT891、满而不能实:满,精气盈满;实,水谷充实。五脏贮藏精气,宜于盈满,而无水谷的充实。2.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有水谷的充实,而无精气的盈满。

可编辑课件PPT90论述了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特点是“满而不能实”。五脏主藏精气,如心藏脉,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营,肾藏精等,五脏的精气盈满,并且能够保持运行流畅,才能灌注营养全身组织器官,故其特点是“满而不能实”。只有经常保持五脏精气盈满,身体才能强壮。否则精气妄泄于外,就会出现五脏精亏,故五脏病以虚证多见。临床上应请注意保藏精气。但五脏藏精,只宜盈满,不宜壅实留滞,若留滞则出现气机壅滞之证。可编辑课件PPT91论述了六腑总的功能和特点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其功能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传导变化、输泻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六腋主管消化吸收食物、排泄糟粕,应经常保持通畅状态,即腑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否则传导功能失常,则会出现阳明腑实或蓄水证等,故六腑为病多见实证。可编辑课件PPT92脏腑藏泻理论及其意义由于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功能特点为“满而不能实”,五脏主藏精气宜盈满,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壅实留滞,否则即病。故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可编辑课件PPT93由于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功能特点为“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包括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为使六腑传化功能正常,应处于一种“虚实”的状态,即“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这种实是暂时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肠不能同时充满,需要按时排空,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皮汤、承气汤、大柴胡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可编辑课件PPT94《素问·经脉别论》[篇解]别,区别、分别之意。由于本篇主要论述了经脉在精气输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诊断经脉变化可以决死生,与一般论述经脉的篇章有所不同,故篇名叫做经脉别论。可编辑课件PPT95[原文]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可编辑课件PPT96[注释]1、游溢精气:指精气满溢。游,浮游之意。游溢,浮游淫溢之意。2、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指水饮入胃,肠胃吸收人体所需的部分化为精微,经脾的升清作用,上达于肺,由肺宣散至全身。3.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既可将脾升清上输的水液布散于全身,又可将浊液下输通过三焦的通道下输到膀胱。

可编辑课件PPT974、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指水所化生的精气。五经,五脏的经脉。指水精之气布散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通灌于五脏的经脉之中。5.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测度。指测度脉象的变化,要以配合四时阴阳的变化和五脏阴阳的特性为法则。可编辑课件PPT98[分析]结合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输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之气布散全身,流注于五脏六腑。可编辑课件PPT99

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可编辑课件PPT100精气神

可编辑课件PPT101[篇解]本,即本原、根本。引申为推求之意。神,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心神。广义的神,指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本篇论神以广义之神为主,且篇首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理论观点,故篇名以“本神”命之。《灵枢•本神》可编辑课件PPT102[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编辑课件PPT103[注释]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两句为互文。成瑾《箬园日札》:“夫天亦何尝无气,地亦无偿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应作天之在我者德也、气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也。德,指自然法则、规律;气,指成形物质。说明自然赋予了形成人类生命的物质与自然法则。2.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产生生命。这是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可编辑课件PPT1043、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4、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相搏,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者,交结也。”神,生命活动。本句意为父母生殖之精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活动。5.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等。意为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叫做魂。可编辑课件PPT1056.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意为伴随着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命活动形式,叫做魄。7、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任,担任、主管。意为用来担当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心。8、心有所忆谓之意:忆,追忆。意为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叫做忆。9、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的思维活动称之志。存,积累。志,志向。可编辑课件PPT10610、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存变,反复思量。11、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推想,称为虑。远慕,即深谋远虑。12.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为经过深思远虑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就叫做智。智智慧、明智。可编辑课件PPT107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指法也、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流,流动。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可编辑课件PPT108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篇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可编辑课件PPT109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四时之气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和喜怒而安居处——调和七情,起居有常。节阴阳而调刚柔——节制房事而调和刚柔的性情。如此,则阴阳平衡,就能够达到健康长寿而不衰老。

可编辑课件PPT110《素问•营卫生会篇》[篇解]营卫,指营气和卫气而言。生会,即生成与与会合。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营卫二气的生成和会合,故篇名曰:“营卫生会”。

可编辑课件PPT111[原文]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可编辑课件PPT112[注释]1、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慓疾滑利捍护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2.营周不休:营运周行不止。可编辑课件PPT1133、五十而复大会:营卫二气别行两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会合一次。五十,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4.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张介宾注:“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阴阳,此指阴经和阳经。可编辑课件PPT114[分析]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其区别。2、营卫二气的运行。3.原文提出营卫二气“五十而复大会”。

可编辑课件PPT115经文指出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其中“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慓悍滑利捍护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其区别:可编辑课件PPT116营卫二气的运行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的规律是: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可编辑课件PPT117原文提出营卫二气“五十而复大会”五十,指营卫二气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大会,指营气与卫气的会合,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虽别行两道,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