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兰州一中2024-2025-1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答案

1.D

2.D

3.A

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正反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如“进而"但是”“从而"等,构建逻辑关系。(每点2分)

5.①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不怨恨,也不一味屈从,向内探索,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②达成自我实现。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③准确进行个人定位。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每点2分)

6.C

7.B

8.①眼前形势紧张,环境险恶,“凝重”表现了哥仨的紧张和担忧;②事情陷入僵局,“凝重"表现了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③桂花生死未卜,三人寻而未得,“凝重”表现了哥仨的悲痛;④发贵埋葬桂花,“凝重"表现了沉重复杂的心理。(每点1分)

9.①通过恶劣的环境渲染。小说描写了白头滩的狰狞、溶洞的阴冷、湍急错综的暗流等,渲染了紧张的氛围;②通过紧张的情节体现。哥仨的任务艰巨、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充满了紧张感;③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反映。“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画面感,生发出紧张的心理。(每点2分)

10.CFH

11.A

12.D

13.B

14.(1)不是因为要想与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2)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憎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用它。

15.①孙子主张谋攻之法,挫败敌人的谋略,通过智谋来克敌取胜;攻城略地,耗材耗兵的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②老子主张以奇术用兵,不做主导者而做宾从者,不进而退;不能轻敌,且要怀有悲悯之心。(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C

17.①本诗中,苏轼对与好友的离散分别,内心极为痛苦,慨叹人生的聚散何时才能到头,此一分别就很难再见,甚至是生死相隔。内心充满了悲伤,但又努力克制伤感;②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认为人生聚散如月亮圆缺一样平常,即使相隔千里,但共沐月光,心就在一起。内心充满了坦然,表达了超脱旷达的态度。(每点3分)

18.(1)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3)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9.A

20.①儒中有道,道中也有儒。②与孔孟是一样的。

21.第二段先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推断出在此条件下他们应该不问世事,甚至连姓名都不留。(2分)而事实是老庄著书立说、设帐授徒,这与推论相违背,故而假设错误,所以最终得出结论——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3分)

22.略兰州一中2024-2025-1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②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③《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④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⑤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的“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

⑥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⑦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中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⑧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的遗憾。

⑨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的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

⑩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也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②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③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

④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⑤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⑥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⑦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是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依据个人经历的、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的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完全的重合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需求理论上看,孔子认为君子不该仅满足于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的追求。

B.材料一的第③段和第⑧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所展现的坦然态度,但以此论证的观点不同。

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人们更容易与外界交流,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被消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4.材料二第⑤⑥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4分)

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

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

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舢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

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滴滴答答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篙就能撑到底。

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

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

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

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

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篙、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

桂花在哪儿呢?

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④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做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拓深主题。

8.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4分)

9.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3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材料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轒辒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③,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材料二: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治国以正,用兵以奇,取天下以无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节选自《老子》,有删改)

【注】①橹:楼橹,一种攻城器械,车上建有没有覆盖的望楼,以观察敌情。②辒:四轮车,一种攻城器械。③堙:小土山。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将不胜A其忿B而蚁附之C杀D士E三分之一F而城G不拔者H此攻之I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伐,夸耀,与《四章》中“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义相同。

B.久,形容词作名词,与《五石之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大”用法相同。

C.强,逞强,与《四章》中“强行者有志"中的“强”意义不同。

D.而,表假设,与《十二章》中“人而不仁"中的“而”用法相同。

1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双下划线句子“吾何以知其然哉"一致的是()(3分)

A.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非不呺然大也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子认为,无论国、军、旅、卒、伍,击破他们都是用兵的下策,百战百胜固然可取,但不是最高明的用兵之道。

B.老子指出,军队驻扎导致荆棘丛生,打仗之后必有荒年,所以君子不会用兵,这体现老子的“反战”思想。

C.老子主张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所作为取得天下,他赞同圣人所说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D.孙子说攻城是不得已,老子认为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靠兵力强行取天下,他们都认为交战不是夺取天下的最好方式。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5.关于“用兵之法”,孙子和老子各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

苏轼

白酒无声滑泻油,醉行堤上散吾愁。

春风料峭羊角①转,河水渺绵瓜蔓流。

君已思归梦巴峡,我能未到说黄州。

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②。

【注】①羊角:旋风。②楚因:本指春秋时被晋国俘虏的楚国大夫钟仪,后借指被囚禁者,也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滑泻油”言酒之顺滑,也表示饮酒之多,引出下文的“醉行"与“散愁”。

B.颔联中“料峭"渺绵”既写出了眼前之景的特点,也寄寓了诗人对前路的担忧。

C.诗人想象文逸民回归故里的情景,与自己即将远赴黄州的窘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D.尾联用“楚囚"的典故抒发情感,含蓄委婉,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主旨。

17.《水调歌头》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比本诗,苏轼对“聚散"的感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述。(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22分)

曾点言志,没有《大学之道》中所说(1)“__________________,”的齐治平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胸无大志[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

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①___________。比如孔子以“为山”为喻,阐释了垂成易懈怠的道理,老子也说过(2)“__________________,"(《四章》)。儒与道的这种关系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产生之前,就已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庄子虽然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