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交通:(2)具:(3)要:(4)乃:(5)足:2.翻译下面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本文以为线索,是按照桃花源,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顺序来叙述。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让人向往的原因是?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追猛打B.便舍船

太丘舍去

舍本逐末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纯属虚构D.寻向所志

博学而笃志

志得意满6.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选文是一篇虚构作品,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8.选文与下面链接材料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那么这个愿望如何才能实现呢?请概括两点你从古文中得到的启示。【链接材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9.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各小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B.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C.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D.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黄发稀疏的小孩和白发垂鬓的老人,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B.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3)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理想社会的融合。结合《桃花源记》和下面两则材料,说说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链接材料一]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节选自《老子》)[链接材料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⑤、寡、孤、独、废疾⑥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⑦,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节选自《礼记•礼运》)【注】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②[重死]以死为重;③[舆]车;④[陈]通“阵”,列阵;⑤[矜(guan)]通“螺”,老而无妻的人;⑥[废疾]残疾人;⑦[分]职分,指职业、职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0.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1)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3)悄怆幽邃()

(4)日光下澈()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13.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悄怆幽邃()

(2)日光下澈()

(3)不可久居()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6.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最后两段表达了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小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往来翕忽______

(2)悄怆幽邃______18.把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9.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20.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和《小石潭记》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链接材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洄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4)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余数。B.箬篷覆之

箬篷:箬叶和帐篷。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高。D.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22.关于文中加点的字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弥勒,佛教菩萨之一,道观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B.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C.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D.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3.用“/”把下面的句子断开成两个分句。(只画一处)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人视端容寂25.全文依次介绍说明了核舟的哪些部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26.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27.“核舟”上雕刻内容所体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____朝_____(人名)的诗句。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核舟记(节选)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0.【甲】《核舟记》出自_________一书,【乙】《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__________。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腰白玉之环”加点词属词类活用,都用作动词。B.“佛印绝类弥勒”“穷冬烈风”加点字是同义词,均解释为“极”。C.“诎右臂支船”“同舍生皆被绮绣”加点字皆为通假字,前者同“屈”,后者同“披”。D.“而竖其左膝”“久而乃和”加点字均为连词,表前后转折关系。32.【甲】划线句中加点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整段通过对船头三人的描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核舟主题中的“_________”一字。【乙】则是通过_________的手法,既写出了作者_________的过程,又表达了他_________的态度。

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交通:(2)具:(3)要:(4)乃:(5)足:2.翻译下面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本文以为线索,是按照桃花源,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顺序来叙述。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让人向往的原因是?【答案】(1)交错相通

(2)详细

(3)同“邀”,邀请

(4)竟然,居然

(5)值得

(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历;发现;做客。

4.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阡陌交通”意思是:田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通:交错相通;(2)“具答之”意思是: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3)“便要还家”意思是: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通“邀”,邀请;(4)“乃不知有汉”意思是: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乃:竟然,居然;(5)“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2)句重点词语:余人,其余的人;各,各自;复,再,又;延,邀请;至,到。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误入桃花林—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内容可知,作者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参考译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追猛打B.便舍船

太丘舍去

舍本逐末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纯属虚构D.寻向所志

博学而笃志

志得意满6.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选文是一篇虚构作品,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8.选文与下面链接材料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那么这个愿望如何才能实现呢?请概括两点你从古文中得到的启示。【链接材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答案】B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①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接着“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口很小,洞口若明若暗,很符合桃花源隐藏数百年不为人知的情境。②桃花源呈现的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景象。土地、屋舍、良田、桑竹、阡陌、鸡犬等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③文章首尾设计的人物也似真实可信。渔人有年代、籍贯;刘子骥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这都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①关注民间疾苦,避免战乱,减轻赋税;②为官者亲力亲为、廉政爱民。【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穷尽/穷尽/紧追;B.都是“舍弃”的意思;C.类/连接/属于;D.标志/志向/志向;故选B。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闻:听说的;皆:都。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分析出:先“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口很小,洞口隐约,这是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由此可概括出“逼真”的效果体现在: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有迹可循。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可分析出渔人见到了桃花源的土地、屋舍、村庄、鸡犬等,这些乡村的可见之物体现出“真实性”;根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看出桃花源人的待客之道,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道,桃花源人迁来桃花源的原因,这些都体现出“真实性”;由“土地、屋舍、村庄、鸡犬等都是乡村可见之物,村民待客之道和迁来桃花源的原因都真实”可概括出:桃花源虽然美好,但图景真实可信;根据“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刘子骥是真实人物,把真实人物引入故事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的意思“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他终究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可知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关注民间疾苦,避免战乱,减轻赋税;其次要为官者亲力亲为、廉政爱民。【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链接材料】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9.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各小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B.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C.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D.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黄发稀疏的小孩和白发垂鬓的老人,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B.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3)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理想社会的融合。结合《桃花源记》和下面两则材料,说说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链接材料一]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节选自《老子》)[链接材料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⑤、寡、孤、独、废疾⑥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⑦,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节选自《礼记•礼运》)【注】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②[重死]以死为重;③[舆]车;④[陈]通“阵”,列阵;⑤[矜(guan)]通“螺”,老而无妻的人;⑥[废疾]残疾人;⑦[分]职分,指职业、职守。【答案】(1)A(2)A(3)安宁朴素、自由平等。【详解】(1)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均为“舍弃”;B.通过/通达/通晓/理解;C.详细/全,都/具有/用具;D.原来的/原来的/地方/朝向;故选A。(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A.“黄发稀疏的小孩和白发垂鬓的老人”有误,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儿;故选A。(3)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通晓选文和所给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链接材料一,“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写出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前秦时期战乱不断,灾祸不断,人们都向往有一种朴素安定美好的理想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朴素安定的社会生活的理想;链接材料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可见是一种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综上所述,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特点是:安宁朴素、自由平等。【参考译文】: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链接材料一:地小人少的国家即使有各种各样的高贵物品也不用,使人民留恋乡土重视死亡从而不迁徙出国。虽然有车有船,却没有乘坐的必要;虽然有坚固锐利的武器,却没有陈放的地方。使人民恢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邻国相互可以望见,鸡狗的叫声可以相互听见,各国百姓直到老死,却都不相互来往。链接材料二: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0.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1)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3)悄怆幽邃()

(4)日光下澈()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13.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答案】10.

格外

静止不动的样子

凄凉

穿透

11.(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青葱的树木、翠绿的滕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2.C

13.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2)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3)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凄凉;(4)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重点字词:翠蔓:翠绿的藤蔓;蒙:蒙盖;络:缠绕;披拂:随风飘摇。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分析不当。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故选C。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一问,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二问,根据以上分析,原因要答出两面:被贬谪而内心愤懑;凄清环境的触发。【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悄怆幽邃()

(2)日光下澈()

(3)不可久居()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6.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最后两段表达了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

穿透

停留

15.(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表达作者被贬后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把周围环境与个人感受结合起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久谪远荒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2)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3)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1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作者表面描述小石潭源头蜿蜒曲折,遥不可见,实则寄情于景,暗指作者的人生的路崎岖难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意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了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小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往来翕忽______

(2)悄怆幽邃______18.把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9.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20.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和《小石潭记》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链接材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洄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答案】17.

轻快迅疾的样子

18.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9.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20.语言表达上的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点:《小石潭记》写景动静结合,链接材料以静景为主。【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斗折,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19.填空考查作者情感。《小石潭记》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心乐之”写出作者愉悦心情;第二段写潭中的鱼,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作者的愉悦的心情;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直接写出作者寂寞、凄凉、痛苦的心情。结合背景可知,柳宗元被贬,到山水中派遣寂寞抑郁,自然山水固然带来一时的快乐,但是痛苦、抑郁是内心深处无法派遣的情感,一经凄清环境出发,立即涌上心头,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整体的情感由“乐”转换到“忧”。2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可知,将水声比作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水声清脆;“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连续运用四个相同句式“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石的形状之多。【链接材料】“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连续运用八个相同句式“如……”,运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见语言表达上的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为静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为动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小石潭的环境。【链接材料】“西折纤秀长曲”“窈然深碧、潆洄城下者”为静景,展现浣花溪的幽静景致。【参考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4)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余数。B.箬篷覆之

箬篷:箬叶和帐篷。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高。D.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22.关于文中加点的字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弥勒,佛教菩萨之一,道观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B.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C.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D.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3.用“/”把下面的句子断开成两个分句。(只画一处)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人视端容寂25.全文依次介绍说明了核舟的哪些部位?【答案】21.B

22.A

2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4.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25.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B.句意为: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故选B。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并非“道观中”;故选A。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为: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故断句为: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视:正视。容寂:神色平静。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选文第(2)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可知,作者首先介绍了船舱;详细描述了船舱的外形、窗户、以及对联;结合选文第(3)段“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等内容可知,紧接着作者介绍了船头位置,详细描述了船头苏轼、黄庭坚和佛印三人的形态特点;结合选文第(4)段“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等内容可知,作者介绍船尾,详细描绘了船尾两个舟子;结合选文第(5)段“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可知,最后作者介绍了船背,介绍船背的题字及篆章。【参考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船的底面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26.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27.“核舟”上雕刻内容所体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____朝_____(人名)的诗句。【答案】

核舟记

明末

魏学洢

苏轼乘船泛游赤壁的故事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北宋

苏轼【解析】26.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核舟记》是明末的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性文章。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通过描写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第①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可知,“核舟”上雕刻内容所体现的主题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2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沿着)、象(模拟)、情态(神情姿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29.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