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原理考试题库_第1页
城市规划师原理考试题库_第2页
城市规划师原理考试题库_第3页
城市规划师原理考试题库_第4页
城市规划师原理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师原理考试题库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

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

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

答案:BC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

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

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

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

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

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

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

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

的过渡时期。

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

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推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

动因

(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

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

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

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

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

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

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

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

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

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

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

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较

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

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一一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

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

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

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

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

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

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

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I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

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

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

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

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

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

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

控制。

(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一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

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

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

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

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

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

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

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

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

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

降。

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

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

【例题】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

A.绝对分散

B.绝对集中

C.相对分散

D.相对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进化理论中四个阶段的对应关

系。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

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

-〃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

-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

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

〃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

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

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

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

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例题】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A.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答案:CDE

城市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大纲要求

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2、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3、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城市的物质构成(熟悉)

1.城市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

范畴;

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

发范畴。

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

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

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都应该保持协调。

2.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表现为良好的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

方面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交

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可达性是城市物

质要素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城市中

可达性比较高的区位(如市中心地区),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比

较好,因而土地价值比较高。

【判断】

外部效应: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作用产生外部效应,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

良好的可达性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

【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

A.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风景良好的地区

C.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答案:C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

1.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

心化、生活闲暇化。

(1)人口老龄化

(2)家庭核心化

(3)生活闲暇化

2、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一一同

质性。

(2)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

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

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异质性。

(3)本质差别一一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了解)

1.城市产业构成分为三种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

前工业社会一一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一一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一一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

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3.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

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

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

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

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

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

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

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

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

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

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

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

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

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

围的扩展。

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

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

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

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

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

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

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

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

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

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

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

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

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

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

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

段。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熟悉)

L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

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

标志之一O

(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熟悉)

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

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

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

大纲要求

L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2、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密切关系。

【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A.相互依存

B.相互对立

C.相互促进

D.相互制约

答案:ACD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

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的作用。

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

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

条件的制约。

(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一面,

又有相互制约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是指:物流、人流、信息流。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方面

有: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等的影响。

(1)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一一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

地位、作用)

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因素有:

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广义的资源包括: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的自然资源;

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

合的社会、文化资源等。

②研究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发

展的影响,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

③分析区域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2)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由于用地规模随人口

规模而变化,所以通常所说的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人口的发展

规模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

生产力的布局则直接影响城镇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发展的规模。

(3)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布局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

结构形态,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

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论证,实事求是

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熟悉)

1、城镇体系及其城乡发展的概念

(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

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

存的城镇群体。

(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

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

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2.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

关联性

层次性

开放性

动态性

整体性

【例题】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

A.整体性

B.依赖性

C.开放性

D.层次性

答案:ACD

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

(1)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

①〃城市向心增长〃(集聚)

②〃城市离心增长〃(辐射)

(2)手段——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

(3)目的——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

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经济、社会、

环境效益的统一。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大纲要求

L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了解)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不

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

L西周一-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具有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

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2、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

元化时代;

《周礼・考工记》: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

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的

体现。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

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

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

念。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

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

级和宗法关系

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也长期并存。

4、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

工记》的礼制约束。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了解)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

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

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工记》的城市

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唐长安

B.汉长安

C.元大都

D.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

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

采用坊里制。

2、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我国的一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

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

(三)欧洲古代城市格局及其社会政治背景(了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

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

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

相应的特征。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

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城市格局特点:广场和公

共建筑取代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城市的中心,体现民主和平

等。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

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

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

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

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

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

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

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

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

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

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

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文艺复兴: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

都得到飞速发展。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

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

的圣马可广场。

巴洛克时期

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

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

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

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

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大纲要求

L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

1.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

市人口急剧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

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

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

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

理论基础一一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

代表人物一一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

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

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法律基础一一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

《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1.巴黎改建:

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2.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一一西谛。

奥姆斯特一一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一一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

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熟悉)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

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一一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

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

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

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

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

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

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

田园城市。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

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

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

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

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

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

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

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

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小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

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

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

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

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

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

和集中发展

3.其他的理论探索

(1)线形城市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

①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

题为前提。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②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

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

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

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

版《工业城市》专著。(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

中的功能组织)

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

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

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意义: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

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

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

了重要影响。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

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

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

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

经济使用。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

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

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①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

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

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

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一分析一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熟悉)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

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

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

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

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

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

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

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

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

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

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

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

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

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

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

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

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

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

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

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

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大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

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

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

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

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

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

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

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

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

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

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

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

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

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一一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

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一一基本意义在于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

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

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

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

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

计和施工。

【例题】《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

A.整体性

B.系统性

C.过程性

D.动态性

答案:CD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

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

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

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

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

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

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熟悉)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

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

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

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部分:

功能理论: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

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的可能规模和城市发

展的方向。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论和科学的决策。

规范理论:阐明城市规划中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

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生

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的价值取向。

注意:这是从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实际中往往同时包括这三

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不是截然分开的。

【例题】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

A.功能理论

B.决策理论

C.计划理论

D.规范理论

答案:ABD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

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

两种形式:

①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

足,形不成城市群;

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

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

物。

③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

解。

④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

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

代卫星城)

①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

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

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

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①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

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

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

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

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经济

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城市的集中发展一一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一一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

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

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

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

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

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一一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

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

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一一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

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

少250人。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

地区等。

【例题】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

A.主要的金融中心

B.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答案:ABDE

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综合,或者说是分散与集

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

(1)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

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2)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城市的

等级体系。

(3)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

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是其中最为简

单、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城市体系一一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1)格迪斯、芒福德等人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

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

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

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包括三部分: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配置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

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一一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

圆。

扇形理论一一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

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

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一一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

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

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

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

互毗临)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

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例题】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

A.恩温卫星城理论

B.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霍伊特扇形理论

答案:BCD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大纲要求

L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解)

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

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

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

断开拓、创新。

【例题】21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可持续发展

B.知识经济

C.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互联网

答案:ABC

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

调发展。

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

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

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

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外,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

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簧体系等五大体

系的支撑。

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

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

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限

度的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

了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

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

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

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

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

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

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

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

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

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可持

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

的可持续发展。(三提供良促进一改一推)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

出。

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