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

合集(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o在亲友的资助下,杜

甫在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的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

了几座草房以栖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初夏时节草堂周围清幽的环境。

B.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堂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

“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C.作者借对草堂生活的抒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

生活的渴求。

D.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

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其中隐含的情感与《登高》

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禹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散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篇:古郡名,

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

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

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

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

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

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

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

杜甫

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③醉眼中。

兵戈与关塞,比日意无穷。

【注】①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诗人送好友严武到绵州,未

几,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②伊,发语词。③乾坤,诗中指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黄花酒”与题目中的“九日”相契合,点明了

时令为重阳节。

B.“昔,,与“今”、“异”与“同”等在对比之中彰显沧桑感,突显

沉郁诗风。

C.颈联将家之命与国之运紧密联系,以“悲歌”“醉眼”传达出

一种无奈之感。

D.本诗时间与空间相贯通,景物与情感相融合,与作者的《登

高》诗异曲同工。

6.诗论家方回评价本诗“悲不可言”,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

之“悲”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②供垂钓,故着浮槎③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④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杜甫流落成都、寄居草堂期间,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

\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短述”寄怀。②水槛:临水的栏杆。③

槎:木筏。④陶谢: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锦江水如海势,便作律诗一首,以诗的形式谈自己

的创作体会。

B.诗人实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面对美好的景色,自然能体

验其中的快乐。

C.颈联紧扣题意,以刚添置的水槛和浮槎侧面表现锦江水势之

盛,意境开阔。

D.本诗起承转合自然不板滞,颈联、颔联对仗工稳严谨,用典

紧密关合诗意。

8.从全诗看,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请简要

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

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

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

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

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10.请分析颔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④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辩》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秫归的旧居。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

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④最是:最感慨的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借用典故,突出了深秋时节的悲凉气氛,使作品暗含

“悲秋”之意。

B.诗人与宋玉在思想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并把风流儒雅的

宋玉奉为老师。

C.颈联“空”字内涵丰富,感慨人们并不能理解宋玉文采词藻中

的本心真意。

D.诗人凭吊古迹,体验深切,耐人寻味;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

国忧民的情怀。

12.诗人为何会为宋玉“洒泪”?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泠泠”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

心的“愁、

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

感受。

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

着笔。

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对报

效国家的美好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

14.简要概括诗人“愁”从何而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①,构厦岂云缺?葵着②颂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蟋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注】①廊庙具:指栋梁之材。②葵蓍:此处指向日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热”字,传达出了诗人关切、忧虑、焦急等多种

情感,形象立现。

B.面对同辈们的冷嘲热讽,诗人以激烈的“浩歌”回应,表明自

己更加振奋激昂。

C.“非无”一词双重否定,强调了诗人也想过“潇洒送日月”的

隐逸酒脱的生活。

D.“当今廊庙具”二句表达诗人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暗

含为国效力之意。

16.本诗长于用比喻手法抒发情怀,请结合诗歌最后六句加以分

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①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瑁辩解获罪,由

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

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

对生活环境的态度C

C.诗歌颈朕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

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

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18.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蜗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

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

刘表。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

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

B.诗人冬季出行,蚊她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

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

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

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

2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

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

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

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

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

万物都破坏的现实C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

宾主分明,寄寓遥深。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

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浓,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

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

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现醉蛛丝。败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猊忆”句:如忽然。据《三国志•蜀

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

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

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

情。

D.“效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

神。

25.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

相》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④。

【注】①《秋兴八首》是杜甫流落蜀中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

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布一天

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直言进谏。

④轻肥:即轻裘肥马。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翠微写出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于大自然中

而乐以忘忧。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

的动态美景。

C.颈联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追慕前贤却功业

无成的苦闷。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

情景交融。

27.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

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

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

和奋发向上的激情C

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

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

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29.诗人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

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

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晋人殷浩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

空中划着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

翁的孤独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

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

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

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

力的苦恼心情。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纤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

的形象。

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

云霄。

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

盛赞诸葛亮的才能C

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

宕起伏。

(2)从主题、表达方式等角度比较分析本诗与《蜀相》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键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

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o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键(xuan):金属转轴,鹰绳

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

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

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

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

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

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33.本诗与诗人的《登高》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

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喔,双照泪痕干。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解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

作者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

深切思念。

B.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

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二突出"独"字,越

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C.颈联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雾气沾湿了她

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D.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表达了诗

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5.本诗与《蜀相》都写到“泪”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

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书记赴安西

杜甫

夫子数①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②在,朱级③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④,公车留二年⑤。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注】①软(XU):忽然。②藉:凭借,依靠。③朱线(fU):

红色的官服。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捷,同“接)交战。⑤公

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

候补两年之事。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

位悬殊。

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

廷重用。

C.“三捷”与“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

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

格。

37.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高居曼州时期,这时期诗人创作了《秋兴八首》

《登高》等作品。

38.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顾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滚的情景:云气从城门涌出,

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惨淡沉静氛围,读

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显现悲凉萧索、满目疮痍

的社会相貌做铺垫C

D.尾联以孤傲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忧愁恸哭的惨剧形象,

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39.诗歌的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联

合诗句简要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0.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诉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

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B.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

“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

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

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

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

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

“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41.“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一句中“诉”和“浮”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

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

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

战绩。

4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

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

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

抒怀古情思。

4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③。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①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

难于梓州(三台)、间州(间中)等地。广德二年二月,严武再为成

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来信邀请诗人重返成都,诗人于间州还成都途中

作诗五首。诗题中的严郑公即严武。②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

故称“黄阁老”。③紫金丹,烧炼的丹药。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遥想离开成都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隐含对风风雨

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B.颔联诗人想到亲手栽种的小松还没长高,而竹子却可能随乱

而生四处蔓延的景象。

C.颈联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出诗人对朋友的

真诚信赖和内心欢乐。

D.尾联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也暗含着对严

郑公的无限感激之情。

45.颔联中“恨不”“应须”两个词语体现了怎样的感情?请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战行①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③。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二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时段子

璋反,陷遂州、锦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

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身亡。②伏波:东汉光武帝时,马援拜

伏波将军。③臆:胸。

4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行”是古代

诗歌的一种体裁。

B.诗歌首句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写他以伏波将军后

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

场阵亡,令人痛心C

D.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

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

47.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六绝句(其一、其五)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注作后尘。

【注】齐梁:指南朝齐、梁时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

艳,但内容不充实甚至没有内容的文风。

4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

加苍劲浑成。

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

的行为。

C.诗人认为不应该追攀屈原、宋玉,否则就会文风浮华,步齐、

梁的后尘。

D.诗人就事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

情味盎然。

49.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这两首

诗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鹦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

作。②期冠,隐士之冠。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

饮酒过节的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

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

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

然,境界小巧别致C

51.“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二

杜甫古代诗歌阅读专练答案解析

1.C2.细节描写,本诗颈联细腻的描画出了年老的妻子安

安静静地在纸上画了棋盘,幼小的孩子在石头上把缝衣针敲打弯由做

成了钓钩的画面,表现出自己经过漂泊后,暂获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

的心情。

而《江村》的颈联表达了诗人经过漂泊后,暂获安定生活时愉悦

闲适的心情。《登高》颈联主要表达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悲哀。

【解析】L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

能力。

C项,”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渴求”错,本

诗写饱尝颠沛流离之艰难的诗人,获得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的愉

悦,不能体现“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道题是两个小题目。

(1)分析颈联在表达情感方面运用的表现手法。

颈联是“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

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

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

认真地敲着一根针,孩子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这两

句采用细节描写,诗人细腻地描画出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一一老妻画

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

可爱。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

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

的杜甫来说,这种暂获安定生活是多么愉悦、闲适啊。

(2)比较分析本诗颈联与《登高》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本诗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写年老的妻子安

安静静地在纸上画了棋盘,幼小的孩子在石头上把缝衣针敲打弯由做

成了钓钩,这样的场面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

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啊,他何曾想象过这样温馨的

时刻。所以,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

亲情的温暖和暂获安定时生活的愉悦、闲适。

《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

表明诗人是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

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对于“秋,诗人是“悲”的。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

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

绪。诗人“万里”“常作客”的羁旅愁与“多病”“登台”的孤独感,就

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表达了诗人身世飘零,老

病孤愁的悲哀。

3.A4.①动静结合。首联写水写山,眼前江面阔大,岸边

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上

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了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

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中的“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

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

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苏季子敝裘的典故,抒

写了漂泊(羁旅)之苦。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

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故选Ao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是如何

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最后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

时所起的作用。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

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

所见。虚实结合。“尘沙连越高,风雨暗荆蛮”,此联中“沙尘”“风

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

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

的忧虑。运用典故。结合注释④“这里指人奔波劳碌”分析,借李子

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5.D6.①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之悲;②漂泊异乡,亲人离

散之悲;③国家动荡,干戈不断之悲;④忧虑国事,无能为力之悲。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D.“景物与情感相融合”错。本诗并没有景物描写。

故选Do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的意思是从前喝黄花酒,现在已经是白发的老头。颔联“追

欢筋力异”意思是想狂欢体力已经不允许了,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老

体衰之悲;

“望远岁时同'中“望远”点明自己漂泊流离,“弟妹悲歌里”,

弟弟妹妹已经不在了,表达了漂泊异乡,亲人离散之悲。

“兵戈”“关塞”,点明国家正处风雨飘摇的战乱中,表达了国家

动荡,干戈不断之悲。

“此日意无穷”“悲歌”“醉眼”传达出一种无奈之感,表达了忧

虑国事,无能为力之悲。

7.B8.①惨淡经营,苦心孤诣:诗人说自己平生喜欢细细

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决心一定写出惊人的句子来。②不刻意雕

琢,追求自然天成:诗人说自己年事已高,写诗完全是“漫兴”即随

意吟咏。③师法古人,步武前贤:杜甫渴望能与陶渊明、谢灵运这样

的诗坛高手为伴,与他们交游,向他们学习。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

B.“实写”错,颔联是杜甫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

意付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春来花鸟”应为“虚写”

或“想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平生为人喜欢细

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

罢休。体现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惨淡经营,苦

心孤诣。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意思是,人已越来越老,

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

忧愁。这是诗人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意付与,春光明

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体现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不刻意雕琢,追

求自然天成。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意思是,希望有陶渊明、

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

漫游。尾联借用陶谢典故,体现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学习效法古人和

前贤,侧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与严谨的创作态度。

9.C10.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

痛苦。

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

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

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

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

故选C。

10.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

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

指形象;“老病”,有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

人衰老。

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

苦。

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

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

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

加痛彻心扉。

11.D12.①诗人因同情、敬重宋玉而洒泪。首联写作者对

宋玉《九辩》中的悲意深有同感,又为其文采风流、为人儒雅所感动。

②诗人因与宋玉“异代不同时”而惆怅流泪。颔联写诗人虽然对宋玉

文采、为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③诗

人为宋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后两

联写宋玉的作品及抱负均不被后人理解,唯有自己这千古知音暗自感

伤。

【分析】1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D.“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错误,通过分析诗歌内

容可知,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表现

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诗中并无“忧

国忧民的情怀”。

故选九

1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写出草木凋零是因

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作者简洁而深切地表示

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写出遥想千秋往事

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

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诗人虽然对宋玉文采、为

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

后两联中作者点出,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

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

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宋玉赋

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

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c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

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所以诗人为宋

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13.D14.①国家饱受了长期的战乱;②自己年老体衰,流

落他乡;③民众已疲惫多病却仍“虎纵横”。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实际传达出诗人对报效国家的美好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错

误。尾联意思是不知今生能否再看见渭水秦山的长安故园,联系上下

句,不是“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而是前途难料的迷茫。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十年戎马暗万国”,十年动荡的战舌,,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

国家饱受十年战乱,诗人因此而愁。

“异域宾客老孤城”,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

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

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

还能再见不。

“人今罢病虎纵横,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

横二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

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

己也无法还乡。

15.D16.①用葵善本性向日来比喻自己要追随明君,形象

地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本性无法改变。

②用蟋蚁只求自己的巢穴比喻一些人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形象地

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批判,表明自己奔走不是为了热衷功名。

③用大鲸想要到大海中去比喻自己有远大志向,形象的表达了自

己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错。”当今廊庙具”二句的意思

是: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

块料?强调生逢尧舜之世,治国之士可谓人才济济,还少我一个人吗?

可见,没有对“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

故选及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葵着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可是连葵着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

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这里把自己忠君爱国的天性比喻成

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忠君爱国的本性无法改

变。

“顾惟蜷蚁辈,但自求其穴”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

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这里把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比喻戌像

蚂蚁似的经营自己的巢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批判,表明自己奔走不是为了热衷功

名。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

大海里纵横驰骋?这里把自己有远大志向比喻成巨鲸想要到大海中

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志向的远大,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

志向。

17.B18.①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

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②既写出了诗人想摆脱公务去纳凉的愿

望,也写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

能力。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没

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该句含义为:每到晚上,满地是蝎,何况秋

后又多蝇,侧面表现出该地环境艰苦。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的意思是“向南望可见青

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

七月六日天气炎热,对着食物吃不下饭,每到晚上,满地是蝎,

何况秋后又多蝇在这样的境况下,簿书依然源源不断而来,足以使人

发狂大喊。诗人因直言,刚从长安贬官于此,内心郁闷集结于心,再

加之人际关系复杂,又逢三伏天气,却簿今源源不断而来,诗人内心

恐已是难以承受之重了,表现了诗人想摆脱公务去纳凉的愿望。往南

望,只见青松横在短壑之间,怎样才能赤脚踏在冰块上,诗人在此流

露出弃官归隐之意,表达了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19.B20.(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

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蛇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

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

(2)生不逢时的苦闷。“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

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3)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

痛。

(4)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

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19.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

感的能力。

B.“诗人冬季出行,蚊她仍在休憩”理解错误,根据诗句“冬温

蚊始集”,可知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人在远处,岸边的野

鸭就受惊乱入河中”分析也是错误的,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

是水中野鸭欢乐嬉闹,少见行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

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o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晨起走路时见到的雾气、凫鸭、山路、

阴云、山崖、枯柳、炊烟等景色,再由九、十两句"一川何绮丽,尽

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

下,是多么绮丽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

通泉山水的愉悦。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两句作者感叹来路崎岖,山原高危,

层云频生,崖岸斜出,道出了路途的艰险,结合中注释“此诗作于公

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这两

句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二句意为: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

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在四川境内,远离京城,

表达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直抒身世之慨。

而“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意为我感慨时局动荡,无

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诗歌

写于762年,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可见诗人在诗中结合孔子、

王粲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吮虑。

21.(1)C

(2)①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

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颔联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

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颈联描写分手时诗人

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

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

对未的担忧之情。

【解析】⑴

木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

摇曳”错误,前一句写水声,应是听到黄牛峡的水声,后一句写稀疏

的树影,这是看到,故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

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故选C。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

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

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

“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

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

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

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

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

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骨肉同

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

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

还在凝想入神,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

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

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2.C23.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

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

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

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是诗歌意旨所在”“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理解有误。意旨所在

是尾联;颈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结合尾联能够体会出,

诗句中更多的是忧国忧民,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

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

晚年时的精神痛苦c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亲朋无一

字,老病有孤舟''句意为: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

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

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亲人没有

消息,自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帮助和抚慰;但主要是音

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

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

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

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

出峡,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

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

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

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

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诗人的孤寂之感与颔联的宏阔之

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凄凉痛苦之境遇。

24.D25.(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

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

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观醉蛛丝”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

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

向,如“数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二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

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

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

的思想。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戌就

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

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

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

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

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

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

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

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

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现缀蛛丝”虫蛇穿

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

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

着树叶的黄祜,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

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

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本诗中“软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

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

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

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

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

“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

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蜕。《蜀相》中“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

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

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6.A27.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生活在京城,穿轻裘,乘

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

不念家国之残破。《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

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立志高远,满腔热血,富有活力,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