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模块国情专题三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知识梳理创新1.正确认识创新。(九上P15~17)(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易错易混提示: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这几种创新的重要性,要注意区分,以防张冠李戴或偷梁换柱式的错误。2.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重要性。)(九上P14~20)(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3)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4)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3.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九上P18~19)(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推动改革)(2)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3)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改革激活创新)(4)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共同作用)4.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九上P20)(1)成就: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三‘不’一‘低’”)结论: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易错易混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不能认为“我国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是科技强国”“我国已建成创新型国家”。5.我国的教育现状。(九上P23)(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不足: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知识拓展)6.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九上P22)(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4)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八下P40)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九上P24)(1)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2)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8.企业为什么要重视创新?(九上P25)(1)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2)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9.如何推动万众创新?(九上P24~27)(1)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继续深入人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2)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3)个人要抓住机遇,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4)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10.创新精神的表现。(九上P26)(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2)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4)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11.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九上P18~26)(1)国家:①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②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⑤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⑥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2)企业: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②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自主研发核心技术。③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④加强管理,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⑤积极申请专利,依法维护知识产权。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3)公民(青少年):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思考。②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③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④尊重和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人口问题计划生育1.我国人口现状及特点。(九上P75)(1)人口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2)特点: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②新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为什么要重视人口问题?(九上P75)(1)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九上P76)(1)必要性: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2)重要性(意义):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能有效地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二孩”(“放开三孩”)政策?(九上P76)(1)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易错易混提示: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不能与“战略”“发展理念”混淆。
2.“全面二孩”(“放开三孩”)政策是根据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行的调整和完善,并非否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因此,不能认为“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资源环境问题绿色发展1.我国的资源现状、成因及危害。(九上P78)(1)现状:①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成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3)危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成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3)危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危害。(九上P79)(1)现状:①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成因: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3)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对策。(九上P80)(1)实质:发展问题。(2)对策:①要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九上P81~82)(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5.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九上P83~84)(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易错易混提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发展战略,但不是基本国策。不能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可以说“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6.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九上P84~87)(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7.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九上P85~87)(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3)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4)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5)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6)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九上P85)(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易错易混提示:我们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不能认为“发展经济就会污染环境,保护环境就要限制经济发展”“先进行经济建设,再治理环境”“先保护环境,再进行经济建设”“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协调的”。9.公民应如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九上P87)(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习惯。(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4)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5)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6)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知识拓展1.碳达峰、碳中和。(1)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①碳达峰: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②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降低碳排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么做?①优先选乘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无纺布购物袋;③纸张双面打印;④使用节能灯泡;⑤随手关闭电源;⑥空调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⑦不使用一次性餐具;⑧不浪费粮食。(3)实现碳中和目标,有什么办法?①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借助光伏、风电等技术,实现清洁发电;③用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煤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④通过催化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资源;⑤技术加持能源结构转型。检测一、选择题()1.利用废旧轮胎养花、用饮料瓶制作手工艺品等尝试充满创新乐趣。这说明A.创新来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 B.创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C.创新的目的是寻找生活乐趣 D.创新就是个人的创意行为()2.“一机在手,出门无忧”。这8个字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习惯的生活新模式,但在燃气缴费等很多社会数字化应用场景中,部分老年人仍“寸步难行”。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②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中,我们要关心、关爱老人③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为生活带来便捷④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广东常住人口为1.26亿人,人口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58%,按照国际通行判断标准,广东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比全国平均占比13.50%低4.9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广东A.人口红利尚存但优势渐弱 B.人口年龄结构已严重失调C.经济发展的优势已经消失 D.人口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4.2021年5月15日,中国自主实施的首个火星探测任务迎来历史性高光时刻,“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我国开展火星探测①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②表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③说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④说明我国正全方位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5.近年来,我国“悟空”暗物质探测卫星、“墨子”量子实验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太极一号”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等,对提高我国基础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飞速发展的航空航天技术正在助力我国航天强国建设高歌猛进。这表明①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②航空航天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③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④我国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生前最常说的话就是“下田去”。这辈子,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中国十四亿人口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告诉我们①有实践才会有创造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③创新让生活更美好④劳动是致富的捷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2021山东聊城)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下列对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现状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A.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成效B.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上升C.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8.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10年0.57%的平均增长率,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材料体现了我国人口特点中的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素质偏低③老龄化加剧④总人口增速趋缓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9.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呈“喷发”态势,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嫦娥五号”“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这说明我国①科技整体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成效③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这告诉我们A.人人皆能创新 B.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C.生活处处有创新 D.制度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11.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的重点水域也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时期。长江流域休渔①可以预防和减少对鱼类资源的利用②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④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2.2021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有①“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②开发利用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③研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3.读下图,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做法是A.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B.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解决C.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D.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14.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①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②表明我国放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③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④有利于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为应对气候变暖,中国向世界承诺:我国将在2030年前和2060年前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碳达峰即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或吸收掉)。对此,认识正确的有①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上述承诺②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造福人类③促进发展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首位④影响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环境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0年以来,我国巨大科技成就频传捷报。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首次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对火星进行探测成功的目前只有美国;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也为即将到访的航天员们提前带去物资。回顾中国航天的历史征程,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一梯队,我们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完成了一个个宏伟目标。请你从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两个角度对上述新闻进行微点评。(至少三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点?材料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原来库布齐地区森林茂密,但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无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