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寻乌调查是一九三○年五月四军到寻乌时做的。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男子文化程度并不很低,南半县文化因交通与广东的影响比北半县更加发达。依全县人口说,约计如下:不识字 百分之六十识字 百分之四十识字二百 百分之二十能记账 百分之十五能看三国 百分之五能写信 百分之三点五能做文章 百分之一初小学生 百分之五(五千人)高小学生 百分之八(八千人)中学生 五百人大学生 三十人出洋学生 六人秀才 四百人举人 一人(上列的百分数是每一项对于人口总数的比例)高小学生多于初小,是因为进高小的多由读蒙馆后直接进去的。高小每区至少一个,普通每校有一百学生。前清光绪末年办起到最近,最老的有二十多年历史,共有学生一万左右,一万人中已经死掉了二千左右。高小学生大部分是小地主子弟,大地主与富农子弟各占小部分。本县有四个中学,但都短命。中学生的大多数是在梅县、平远、赣州三处中学读书的(每处各一百名左右)。全部都是地主子弟,其中亦是小地主占大多数。大学生中大多数出于大中地主阶级,小地主只占着五个。刘维炉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了一学期,刘维锷在北大读了二年,邝才诚在北京师大读了一年多,三个都是共产党员。二刘三二五暴动时被杀,邝任红军五十团参谋长,在澄江被谢嘉猷捉着割死。邝世芳在北京朝阳大学读四年,病死,思想是革命的。凌得路在北京文化大学读一年,到俄国留学,以不能供给饭费,在芬兰使馆教大使家塾,思想是革命的。五人都是由祠堂供给学费才进大学的。大地主出身的二十五个大学生(及专门学校学生)全部反动。有三人在寻乌,其余多在外头,属于蒋介石派。共大学生三十人,十分之八是读法科。出洋学生六人中,潘作琴(英国医科毕业,在汕头行医)、丘凌云(到英国走过一回,其实不算留学,天津锅炉公司工程师)、丘伟伍(日本帝大毕业,新寻派中坚,随何子贞跑了)、.古子平(从日本买了一张文凭回来,大嫖大赌,篁乡人,做过教育会长,此次在篁乡炮楼中被红军攻走)四人均大中地主出身。曾有澜(最先出外留学的,光绪年间去日本,法科毕业,在奉天、北京、湖北做法官,中山中学派曾捧他为假首领,三二五暴动失败房子被烧,现加入改组派)、邝摩汉(日本留学,自称马克思主义者,北京文化大学教务主任,与寻乌大地主谢杰在南京办汽车公司)二人出身不属大中地主。曾是小地主,官费留学日本。邝是贫农,高小毕业,进南昌宪兵学校,有个什么人赏识他,供给他钱去日本。秀才生存者全县还有四百个,这班人多半是收租的小地主,一小部分教书(旧书,也有新书),又一小部分行医以为生。秀才都是地主阶级的产物,但也有极少数是从贫农阶级出身,受地主的栽培而读书进学的。寻乌唯一的现存举人古鹿苹,他的父亲是个雇农,后来读书,先生见他聪明,不收他的学费,以此读出头来。南半县土地斗争起来,他采取反对态度,这次红军进攻古姓炮楼,他又主张投降。南半县土地斗争胜利,每个乡苏维埃至少办了一个列宁小学校,每校学生四五十人。学校及学生数比旧时国民学校增多一倍。小孩子们说:“若不是土地革命我们没有书读。”高小因无经费也没有教员(革命知识分子忙于参加斗争去了),还没有办起来。(取材寻乌县官网)材料二: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取材学习强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乌县南半县男性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这与南半县交通更便利以及距离广东更近有直接关系.B.寻乌县约有六成的人不识字,有四成的人识字,两成人识字量在200字,能写信做文章的寥寥无几。C.毛泽东同志直接与寻乌各界群众开调查会,了解了寻乌文化,把不同人群的政治态度弄得一清二楚。D.现在有的干部在调查研究时缺乏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通过察言观色、揣摩上意来提供材料。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初,地主或先生的赏识使寻乌贫雇农有读书的可能.B.红军应该团结广大贫下中农,并尽量争取中小地主的力量。C.虽然阶级出身决定政治立场,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立场。D.土地革命的胜利,扩大了儿童受教育的范围,普惠全社会。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要“只唯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D.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4.“志”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请根据材料一尝试写一段寻乌文化志,简要说明寻乌文化的变迁。(6分)5.复兴中学组织高一学生对家乡核心商圈招牌所体现的商业文化进行调查,高一学生李华打算随机选择一条街,记录街道两侧的商家招牌名称,尤其是挑选一些有强烈地域文化的招牌,并到两家常去的店铺询问店员对招牌名称的理解,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他的做法违背了哪些调查原则。(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孕妇和牛铁凝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可孕妇长得俊。孕妇的爹娘供不起闺女上学,却也不叫她做粗活儿。他们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公婆和丈夫待她很好,丈夫常说,为了媳妇,什么钱多他就干什么。如今的城市需要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农闲时丈夫就随建筑队进城作工。婆婆搬过来与孕妇就伴儿,净给她沏红糖水喝。红糖水把孕妇的嘴唇弄得湿漉漉地红,人就异常地新鲜。婆婆逢人便夸儿媳:“俊得少有!”孕妇怀孕了,她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她不骑,只愿意在空荡的路上和黑就伴儿。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牌楼旁边的一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巨大的石碑属于一个王爷,从前被同样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后来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再也没有立起来。现在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大字。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缘故还是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那些放学的孩子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队伍,她的孩子无疑也要看见这石碑的,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对孩子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原野重又变得寂静如初,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事: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请教那些名称的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描龙绣凤、扎花纳底子都不怵,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越看那些字就越不像字,好比一团叫不出名称的东西。于是她把眼睛挪开,去看远处的天空和大山,去看奔腾在空中的云彩,去看围绕着牌楼盘旋的寒鸦。它们分散着她的注意,又集中着她的精力,使她终于收回眼光,定住了神。她再次端详碑上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这些字又叫她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那过于努力的描画使她出了很多的汗,汗浸湿了她的袄领,汗珠又顺着袄领跌进她的胸脯。她的脸红通通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意停手的活儿,这活儿好像使尽了她毕生的聪慧毕生的力。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孕妇认真地数了又数,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不是鞋底子不是花绷子,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了一种资格,她似乎才真的俊秀起来,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这时,她那村庄的上空已经升起了炊烟。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想到黑的临产期也快到了,黑的孩子说不定会和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黑站了起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她检阅着平原、星空,她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她未来的婴儿,那婴儿的未来……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作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着,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孕妇虽然很喜欢牛的陪伴,但还是极力呼唤喝止牛啃食麦苗,体现了农人对庄稼的爱惜。B.孕妇对石碑上文字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当她发现屁股压了大字,便马上挪到边沿C.孕妇描的字歪扭而奇特,但她认为自己因为字真正地俊秀起来,“俊”充满着生命的张力。D.结尾孕妇小声地嘟囔声里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世上真情的感动,对生活的热爱。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点明时间是霜降之后,用“干净”来形容此时的阳光,如同秋水一般澄澈,准确写出这个季节阳光的特点,又十分新奇。B.小说用了很多神态和动作细节描摹孕妇写字的情节,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孕妇在用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奋力一搏,又像是在赴汤蹈火。C.小说中的孕妇虽然没有姓名,但她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母亲的代表:善良淳朴,有责任心,对生命充满希冀,对知识热切地渴望。D.小说用诗意的笔调,描绘孕妇的心灵成长过程和激烈的情感冲突,表现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传达出生命的庄严和母性的神圣。8.小说中哪些场景体现了人和牛相互怜惜之情,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9.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建安四年,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十二月,公军官渡。五年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太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𣸣,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材料二: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摘编自曹操《求贤令》)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绍射营A中B矢C如雨D下E行F者G皆蒙楯H众大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色,指神色、模样,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年长色衰”的“色”意思不同。B.军,指驻扎,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用法相同。C.布衣,指平民百姓,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D.相,是互相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相”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善于识人。袁绍率大军攻打曹操,曹营将领都认为曹操不是袁绍的对手,但曹操认为袁绍看似强大,其实不足为虑。B.曹操从善如流。袁绍进攻猛烈,曹军人心惶惶,又兵少粮缺,曹操萌生退意,最后听取荀彧的建议,决定与袁绍决一胜负。C.曹操决策果断。当许攸带来袁军情报时,荀攸、贾诩劝曹操不要相信,但曹操果断率领五千兵马夜袭押送粮草的淳于琼。D.曹操求贤若渴。曹操认为当时天下尚未平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希望手下能大力举荐人才,帮助自己实现政治理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4分)(2)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4分)14.材料二中曹操任用人才的原则是什么?材料一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原则2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5.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直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打算到楚地游历,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也交代了此行的目的。B.颔联“随”字,化动为静,将山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活动的趋向来。C.颈联以水中明月如圆镜烘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霞如海市蜃楼衬托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D.此诗是李白乘船出蜀游历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意境高远,风格雄健。16.诗人创作《渡荆门送别》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两诗时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电视剧《梦华录》传统文化元素十足,如女主人公赵盼儿的茶馆“半遮面”,便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是考试失利,大明在日记本上写下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小明写下的却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在描摹景物时常喜用叠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便于生动描绘景物的特征,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你是否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当老师肯定你的学习成果时,你内心却开始挣扎,面对老师的关注会觉得难为情,甚至感到羞耻;当朋友送给你贵重礼物时,你脑子里面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开心,而是惶恐,觉得自己不值得收到这么好的礼物,并且立刻暗自计划,找时机偿还同价值的礼品……我们常期待美好降临,然而当这些幸运真的眷顾我们时,我们却又(),不敢真正拥有它们。这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不配得感”在作祟。①导致“不配得感”的因素包括原生家庭、教育环境、经济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②以原生家庭为例,③有些人幼年向父母表达诉求的时候,④没有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⑤甚至被否定和批评,⑥久而久之,⑦他们便会慢慢忽视对自身兴趣和需求,⑧逐渐形成一种压抑真实自我、以满足他人期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不配得感”让人们在面对成功时可能会感到不安,担心自己并不真正配得上这份成就。而当他们遭遇失败时,这种情绪会进一步加剧,使人陷入自我质疑的漩涡。其实,一旦觉察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与“不配得感”相关,你就已经在改变的路上前进一步了。如何更进一步,应对和消除这种“心魔”?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着手:第一,正视自身问题。面对内心的不安和自我怀疑,真正勇敢的行为是正视这些情感。接受自己的“不配得感”,意味着开始理解这种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你的思维和行为的。第二,A______________。通过自我反思,识别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发现并接受个性和天赋。基于内在价值的评价体系,重新定义成功。学会倾听内心声音,摆脱对外在评价的依赖,自由地生活并探索潜能。第三,B______________。在对抗“不配得感”的战斗中,我们并不孤单。家人朋友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心理咨询师专业的视角和策略,陌生人给予的善意,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强有力的支持。第四,C______________。设定小目标,刻意训练自我。通过具体、可衡量的步骤,在不断地自我挑战和肯定中,逐渐从“我不行”“我不胜任”的怪圈里挣脱,进入一种积极的循环。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符合的一项是()(3分)A.丁是丁,卯是卯 B.又吃鱼,又嫌腥C.挂羊头,卖狗肉 D.前怕狼,后怕虎19.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漩涡”,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B.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C.“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铁凝《哦,香雪》)D.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0.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不配得感’是……”的句式,为“不配得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不超过50字。(4分)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修改语病,并进行完整表达。要求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材料画横线处以动宾结构短语为相应段落撰写主领句,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文化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承载着我们多少共同的记忆和情感:那热闹的庙会,是人们交流情感、体验传统的欢乐场;那古老的手工艺品,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那独特的方言,传递着浓浓的乡情。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家乡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庙会已然变得冷清,手工艺品渐渐无人问津,方言也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学科答案及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A(全县男性文化都高于女性,A的表述范围缩小;而且男性文化水平高于女性和南半县交通便利距离广东近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2.(3分)C(阶级出身影响政治立场,并不决定政治立场。)3.(3分)B(“穷则变”的哲理是要发展变通,而不是讲从实际出发。)4.(6分)①清末,实行科举制度,读书内容是蒙馆旧学。寻乌出过一个举人,全县文化水平较低。②民国,开始办新学,但地主阶级办学不能持久,有留洋学生出现。③苏维埃政权时期,大办学校教育,学校及学生数较国民学校增多一倍。5.(4分)①违背了典型性原则:调查地点的选择要选取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调查,不能随机。②违背了广泛性原则:调查要深入广泛,不能只看街道两侧。③违背了客观性原则: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主观猜测,不一定符合实际。④违背了群众性原则:不能仅询问店员,也要向广大群众问询,了解群众的理解和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孕妇是不识字的,不可能清晰地认识到文字的意义。)7.(3分)D(孕妇没有“激烈的情感冲突”。)8.(4分)①婆婆让孕妇骑着牛赶集,但孕妇舍不得骑这头怀孕的母牛。②当孕妇在吃力地描着墓碑上的字时,本来在麦地啃食的牛悄悄返回卧到孕妇身边,像是助威,又像是鼓励。③孕妇描完字之后,十分辛苦,牛执意不肯起身,要它的主人骑上去。④孕妇和牛结伴而行,像相依为命的两个女人。9.(6分)①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用舒缓的笔调写了孕妇和牛相伴赶集以及孕妇描画石碑上字的平常事件。②勾画了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清新、纯净的乡村生活。③描绘了一位普通的乡村孕妇形象,享受悠闲、平淡的日子,对未出生的孩子充满着希望。④语言清丽,描写细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EH(根据文意是袁绍军向曹操军营中射箭,袁绍没有中箭,所以“营中”不能断开,“中矢”不能相连,第一处选B;“行者”是走路的人,作蒙楯的主语,不能断开,第二处选E;第三处“楯”是前一句的宾语,“众”是后一句的主语,中间必须断开,第三处选H。)11.(3分)D(A项正确,神色/美貌,意思不同。B项正确,驻扎/弹奏,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法相同。C项正确,两处布衣,都借代平民百姓,意思相同。D项错误,互相/偏指一方,意思不同)12.(3分)C(荀攸、贾诩劝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13.(1)(4分)凭着主公的英明神武,再加上顺应大势,走到哪里不成功!(2)(4分)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要抛弃而不任用吗?14.(3分)原则:唯才是举,不必注重品行。表现:曹操留用了贪婪且叛主的许攸并听取了他的意见:曹操烧掉部下暗通袁绍的书信,继续任用他们。【参考译文】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建安四年,袁绍已经吞并了公孙瓒的势力,兼并了青、冀、幽、并四州的土地,有士兵十多万,准备进军攻打许都。众将认为(袁绍)难以抵挡,曹操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却缺少智谋,外表强硬却胆小怕事,猜忌刻薄而没有威望。兵力虽多但是没有明确的部署,将领骄横却没有统一的指挥。土地虽广,粮食虽多,但这正好作为献给我的礼物。”十二月,曹操驻军官渡。建安五年八月,袁绍前后连营,逐渐推进,并依沙丘扎寨,东西军营长达数十里。曹操也分开阵营与袁军相对抗,但交战失利。当时曹军不到一万,其中还有十之二三是受伤的。袁绍又重新进逼官渡,堆土山,挖地道。曹操也在营中堆山挖沟来抵抗。袁绍令士兵向曹营放箭,一时箭如雨下,营内走路的人都得举着盾牌,众人都很恐慌。这时曹军粮食缺少,曹操给荀彧写了一封信,和他商量,准备撤回许都。荀彧认为:“袁绍全部兵马都聚集在官渡,准备与主公决一胜负。主公率领最弱的军队抵挡最强的军队,如果不能胜敌,则被敌人战胜,这是成败的关键时刻。况且袁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才而已,能聚集人,却不能正确调用。凭着主公的英明神武,再加上顺应大势,走到哪里不成功!”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与袁绍相持几个月,虽然接连交锋都斩杀袁军的大将,但兵少粮尽,士兵疲惫不堪。曹操对运粮的人说:“再过十五天,为你们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冬天十月,袁绍派兵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带一万多人护送,在袁绍大寨北面四十里的地方宿营。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便来投奔曹操,趁机劝说曹操派兵攻打淳于琼等人。曹操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他,只有荀攸、贾诩二人劝说曹操采纳他的建议。曹操让曹洪留守大营,亲领五千人,连夜出发,黎明时赶到。淳于琼等看曹操的人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