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概念: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这是狭义上的散文。文体知识特点: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自由、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描写人物形象,托物抒情,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文体知识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文体知识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描写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如《背影》《藤野先生》等。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有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如《春》。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如《松树的风格》。文体知识郁达夫故都的秋历代文人笔下的秋天的特点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学习目标一、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二、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三、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四、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一、知人论世(一)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的失望感叹。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闷,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来鼓舞人们战斗。(二)创作历程(三)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①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③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④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四)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一)探究破题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一)探究破题“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二)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混混沌沌(

)

潭柘寺()一椽破屋

(

)

潜意识

(

)

着着单衣

(

)

夹袄

(

)廿四桥

(

)普陀山

(

)xùn鸽

(

)xiāo()索

ruǐ()

落mò()平

zè()tuí()废qí

()韵hùndùn

zhèchuán萧zhuózheniàntuóqiánjiá蕊寞仄颓歧驯(三)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2)思秋快速默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思考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第二部分(3-12)绘秋第三部分(13-14)恋秋(四)抓住文眼圈出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觉,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请快速阅读第3—11段,思考作者分别描写了哪几副秋景图来体现“清、静、悲凉”,请用五个字分别概括这几幅图。小院秋晨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7-10)秋果奇景图(11)(五)、赏秋景三、细节品读(一)

小院秋晨图景物(意象):1、一椽破屋2、一碗浓茶3、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4、青天下驯鸽的飞声5、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6、喇叭似的牵牛花7、尖细且长的秋草荒凉、衰败、沧桑视觉,高远清爽听觉,以声衬静悠闲惬意悲凉清闲、耐人回味1、思考:该图中有何景象?这些景象又有何作用?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描写手法: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忧虑之情。

理解句子: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2、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牵牛花,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突显清冷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给人以悲凉之感。(二)

秋槐落蕊图

3、赏析句子(表现手法+作用):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徽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膩,又觉得清闲.....作者调动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与“落蕊",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三)秋蝉残鸣图意象:秋(寒)蝉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如唐代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理解句子: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①“残”字渲染了秋味的悲凉;兼之其声“衰弱”,却能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衬静,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②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的主角,因此视为“家虫”。③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让作者牵动心魄,这正是作者当时孤独、落寞的主观心境的表达。(四)

秋雨话凉图

5、思考:阅读描写秋雨的段落,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特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秋雨图”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突出表现了雨下得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情感:表达作者对秋雨的赞美之情。

6、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反衬出时局的危急。(五)秋果奇景图

7、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视觉上给人一种冷色调;“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8、这五图景中“清”“静”“悲凉”表现在哪里?①“清”在色调:碧绿的天色、牵牛蓝朵、稀疏的秋草、青布单衣、淡绿微黄的枣子,选取冷色调景物。②“静”在声音: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以动衬静,以声衬静。③“悲凉”在意象的组合: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9、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10、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无论是传统的文人学士,还是外国的诗人,都有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写秋的名篇特别的多,说明感秋处处有,但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又非北方莫属,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意境更加开阔,同时,也增添了文章厚重感。也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悟秋情11、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为赏秋不辞辛劳——爱秋之切!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爱秋之深!情感:向往、热爱、迷恋、眷恋12、文章所写秋景都是北方的秋,为什么在第2段和第13段要写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慢、润、淡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明确: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恋、向往之情。探缘由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1.温和味润稀饭馍馍2.清淡味浅

鲈鱼大蟹黄犬骆驼4.机巧灵秀味短3.鲜嫩味淡浓烈味烈厚重味深醇美味浓朴实沉稳味久1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作用: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以这些具体家常事物来作比,饶有趣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14、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当时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作者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②与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③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同时还受日本物哀美学的影响④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以“悲凉”为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一个现代表达。

15、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贯穿点”是故都之秋的特点即“清、静、悲凉”。

文意总结

全文总结48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也在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眷恋和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当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