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式拳特点——雷世泰孙式拳特点——雷世泰孙式拳特点(1)单重——雷世泰孙式三拳合一,是有其内在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还是八卦拳,都有一些共同特点,综括起来大概有如下八点: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柔性节点;弹拱结构;滚拔运动;临界效应.孙氏三拳(包括太极,八卦)都是彻底的单重,一足着地,这样才能一轴到底,出鸡腿力,鞭杆劲。检验单双重的最好标准就是看全身的重量是否坐满在支撑脚的脚跟上了,这时的另一条腿可以轻松自如地运动,如果动起来有困难,说明虚实还未分明。彻底的单重做起来确实很难,因为和平时人们的自然习惯不合。平时人们都是两条腿着地,没有谁像鸡和仙鹤那样总是单腿支撑。孙式拳强调彻底单重是因为大有好处,这样容易控制重心,只要有一腿着地,就可以稳定自己,蓄力发力,特别在两脚快速移动中时时保持重心,处于有利的技击状态。习惯于双重的,移动起来其动力转换有间断,不便于连续发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单重,并不是说双重不好,而是各有侧重,各有优点。双重的好处就是入门快,出功夫快,容易稳定,好练,而同样时间,练单重就困难得多。常见有练别家太极、形意几十年者,功夫亦相当不错,而站孙式之三体式竟然站不住,坚持不了几十秒,浑身不自在。孙式不但形意如此,太极,八卦也如此。别家其实也都提倡单重,在太极拳论中特别提出“双重之病”,已经成为内家之共识,但一些人到了动作中,往往似是而非,大马步,大弓步,即使重心不在两腿正中而偏于一侧(四六或三七开),就能算单重了么?即使练孙式,外形都算正确,但若全身重量不能坐满在后脚跟上,也仍不是合格的单重,其严格程度近于苛刻,然非如此不能出真功纯功也。孙拳以腿力见长,孙老先生当年有活猴之美誉,灵活首先就在腿上。单重站桩行拳,其身轴如平地立杆,既稳又活,而不是如打桩入地,求稳如泰山。孙剑云先生曾形象地说,就算把你两腿绑在地上的木桩上,应该算稳了吧?可是你的腰力,背力不够,从腰上就可以把你打折,光腿上稳有什么用?所以,孙式的单重站桩是求整体的稳定,而不只是双腿的力量。有人给自己的弟子规定,必须能够深蹲300次以上者,才能向其学拳,否则腿力不够。余以为未免偏颇,如此则不如扛着杠铃去蹲,就像举重运动员之训练,岂非见效更快?负重深蹲不是不好,但不是拳术的要求,只能练出局部的肌肉而已。有一法,可检验腰腿力的有无与大小:面壁,双足分开不过肩宽,足尖抵墙,全身放松后,下蹲至极处,若无训练者,决站不住,盖因腰力不足,抽不住劲而必后倒也。这不是一个训练方法,而只是个检验方法,检验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整力。检查是否做到了彻底的单重,就看身体重心是否坐满在支撑脚的脚跟上了,而检查是否坐满在脚跟上,标准除了前面说的,可以随时把非支撑腿手回来外,还看大腿是否与脚的方向一致,并且膝盖尽可能地不超过脚尖。前一条是基础,没有它坐满脚跟是不可能的,后一条则是随着功力的增长而才能逐步作到的。按这个标准看,现在大多数人打拳都没有作到,特别是后坐时,膝盖都是拧在那里的,意即膝盖所指的方向与脚尖不一致,这样的弊病是既不能发出全身的整力(而只是一腿的部分力,因为膝和胯都与身轴不在一条线上),又容易伤膝盖,你发的力越大,伤的就越狠。只有后脚跟与脊柱在一条线上,而膝盖又不扭着的时候,你发出的力才能整而大。用这个标准来检查,可以说,现在大部分人的三体式膝盖都有毛病,均不同程度地向里瘪而不能撑圆,这样力在从脚跟向上传导时在膝盖处就要打折扣。孙式拳特点(2)一轴到底——雷世泰一轴到底,意轴也。自头顶百会至足下涌泉穴,之间有颈,胸,腰椎,有骨盆,胯,大腿,膝,小腿,腕踝,脚掌,脚趾,牵涉到多重骨骼,关节,肌肉,筋腱,事实上不会有一根物理意义上的直的轴,但经过人的意念调节,整合后,从功能效果上看又确实有这样的轴存在,故名之为“意轴”,形而上也;而实际上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曲折的折线,才是物理意义上的轴,也就是“形轴”,乃形而下者也。形为基础,而意为上层建筑。没有形轴,或形轴有缺陷,意轴便也整合不好。真正起作用的是意轴,用人的意念,和拳术中的各种规矩(如九要之法)把形轴抽象,模糊,综合,如同数学的“积分”,把一个个的小折线统一为整体,功能表现就是意轴。意轴的形成是通过对形轴的调控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建立轴的概念时,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有全局观念,切不可在轴的某一或某些部分过分穿凿,钻牛角尖,而是完整的一根轴,不是一节节分散的小线段。打拳始终都要有轴的概念,所谓立身中正,就是要树立轴的概念,无轴,谈什么中正不中正都是没有根据的。立轴,就是构筑刚骨,搭架子,要顶天立地,支撑八面。轴不是一根线,而应该是一个体,是有体积,有质量,有厚度的。随着功夫的见长,轴的体积会越来越大。轴又是有弹性的,通过曲伸,旋拧而受力发力,它是活的,而不是僵死的。全身有两处地方对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是颈肩部,一是腰胯部。头顶住了,颈位正,肩松沉了,胸位正,上半部轴基本没有问题;腰塌住,胯松开,抽住,腰椎也正了,下半部也基本没有问题。九要之中把这两处把握好,等于是抓两头,带中间,其余地方就在宏观上被控制住,一般不会出大毛病。特别要指出的是胯,常常被忽视,其作用往往被腰所掩盖,“腰为主宰”不假,可是腰和胯是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对轴的控制恰恰是相反相成的,抽胯是把尾闾向后拉,而塌腰则是把尾闾向前推,这一推一拉就恰好让尾闾正中了。而胯与腰不同的,是它的活动性,腰虽是中枢,关键,主要是说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正好在上下连接处,但腰本身的活动范围很小,向前弯是它的主要功能,左右旋转的幅度就极为有限,主宰,主帅,是坐镇中军帐的,岂能轻动?而胯就不同,它是人身体上最大的一处关节,力量大,活动范围也大,收缩伸展旋转都很灵活,是名副其实的活动底盘。腰只有和胯联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说的就是轴的上下两部分的功能。轴只有活了,浑身才能发鞭杆劲,闪战劲,前者是要甩起来,后着是再旋起来。闪,非闪避之闪,而是闪电之闪,战,颤抖,哆嗦也,人受电击突然一抖,这时身不由己,能够发出超体能的力量。轴越活,超能力越大。一轴到底有两层意思:一轴和到底.前面讲的都是一轴,有了一轴还要保证到底,它的前提,就是单重,而且要坐满在后脚跟上。双重者是两根轴,一竖轴再加一横轴,在连接处有可能就是薄弱环节。虽单重但没有左满后脚跟,也还是没到底.一轴到底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有两处:腰和膝,腰不塌,膝不顺,成为薄弱环节。只有把这些都注意到,这一轴才能到底.孙式拳特点(3)鸡腿力——雷世泰首先是单腿支撑的力量,当年程廷华祖师以磨眼镜片为业,人称"眼镜程",别人磨都是坐在凳子上,而他却单腿弯曲如站桩,另一腿如搭二郎腿般盘于其上,每日十余小时工作均如是姿势,实在累了就换一腿,实际上工作站桩两不误,腿力就这样练出来了.其次,如果把鸡腿力仅仅理解为是指一条腿支撑,这就未免太简单化了,与前面说的单重又有什么区别?不错,鸡总是单腿着地,但更重要的是,鸡在行进时,前腿落下时不仅仅是在支撑,而且有向后刨的劲。也就是说,鸡行进时是后腿向前蹬而前腿向后扒,这其实也是许多四脚动物奔跑时的共同特点,在拳中采用这样运动方式的好处是发力平稳而没有间断点。从形式上看,拳里大多数的动作都是靠后腿蹬劲发力的,所谓“消息全凭后脚蹬”,前脚似乎没有起多大作用,那么鸡腿力之说也就没有了根据。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拳中的前腿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其作用有三:一,导向,向何处去,进多少,所谓“脚打踩意”,“脚踏中门”,都靠前脚的一迈;二,制动,掌握分寸,放中有收,阳中有阴,以控制自身而不跌出;三,转换,就象跳高时起跳的那一步,把原本横向的力转换成向上的力,在拳中则是把直线的单向冲击力转换成整体的震颤力。孙式拳特点(4)鞭杆劲——雷世泰一轴到底的好处是信息与力的传递快,不拐弯,中间没有打折扣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出鞭杆劲,鞭杆劲就是身轴象甩鞭子一样做波浪式抖动,把由腰胯放松,脚蹬地而发出的力量甩出去达到手的梢节,甩鞭子,甩钓鱼杆都是这样,鲤鱼打挺,大蟒翻身,行如槐虫,都是这样的弹抖(或弹抖加旋扭)劲。这样发力的好处,是所发的力是波浪式的,手的运动方向和发力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而不是我们通常所习惯的单向的冲击力。凡是体验过海浪冲击的人都知道,海浪的作用是把人抛起来再送出去,而不是象河水那样往前冲着你走。波浪的运动方式是,水分子是在做圆周运动,分子本身并没有流出去,只是能量放出去了。内家拳所发的就是这种翻浪劲,不是把自己的身体或拳头冲出去撞击别人,而只是把打人的能量放到他身上了。所以,鞭杆劲也可以称是翻浪劲。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翻浪劲,比如家里在洗床单或被单后,常常要两个人拽着抖一抖,把褶皱去掉,一边的人用手上下抖动时,另一端的人却感觉到是横向的推力,这就是波动的奇妙。再比如一条湿毛巾,我团成一团仍到人身上,基本上不会感觉到疼,而我若是抓住一头把它抽向人身上,则一定很疼。传说中郭云深大师就曾经在井上摇了三个月辘轳去体会这种走立圆的翻浪劲。孙式拳特点(5)弹拱结构——雷世泰(五)弹拱结构.以身轴为骨干,以四肢为支干,以全身为网络的有弹性的拱型结构。从纵向看,头和脚是拱的两端,如果头顶好了,腰塌好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完美的拱形,就像蓄势待发的弓。但这只是线上的,还不是面上和体上的拱形,再配合以两肩两胯的前缩与后开,则横向也成为拱形,构成一竖两横的完整的拱形曲面,与它所包围的势能空间(连同我们的胸腹)一起构成了球体,也就是我们要找”球意”的那个球。拳经中所谓”力由脊出”和”十字中讨生活”都说的是这种结构,是把人的阳面充分调动起来的结构。这个结构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只要看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的拱桥拱顶拱门拱窗,就知道这是最稳定的一种力学结构。它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每一点都受到其它各点的支持,其所受的力能立刻分散到整个系统去,最好地体现了一体化和内稳态,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在拳中要调整好这样一个结构,最关键的是三点:前面讲过的一轴到底;松肩开肩;松胯开胯。松肩大家容易理解,开肩其实也好办,就是松开以后横向向外展开,一开始可能幅度不大,待肩松得有一定程度后就容易了。胯也同样的道理,只是松胯的难度比肩大,因为吃重力度比肩大得多,但只要方法对头,意念到了,虽不中亦不远矣。孙式拳特点(6)柔性结点弹拱结构要想正常运做,或者说真正的有弹性,就一定要求每个连接的结点都是柔性的,也就是通畅的,信息流、能量流都可以无阻泥地通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最大限度地加快加强自身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柔的特点就是既松又韧,松可以保证通畅,而韧则保证有弹性,通常则应变迅速,容易得机得势;而韧性保证接力,化力,蓄力,发力有自由空间,不受制于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紧张僵硬是人的本能,许多人练拳多年,自己也觉得满整了,仍然找不到蓄力发力的整劲.检查起来也没有明显的缺陷.可就是自己使的劲挺大,而到了对方身上却效果不显著.扣除对方化的因素,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身上某个地方没松柔下来,脚上的力到了那里就打了折扣,而且最多出现的地方就是胯.孙式拳特点(7)滚拔式运动——雷世泰前滚后拔。前脚打踩意,勾着脚尖蹚出去,落下一定是脚后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渐次落地,不可平着一下落去(这一点和戳脚翻子的要求很像),而且在滚动落下的同时要用力向后扒地,前面讲的鸡腿力是也。打劈拳前脚落地有声,也仍然是滚动落地,不可平着拍下去.打崩拳也如是,所有的前脚落地都要滚动落下.这种运动方式在太极拳里最容易体会,因为其缓慢,而孙式太极拳又是有进必跟,有退必随,可以说是时时、式式在体验着.后脚蹬,最后发力的是脚掌,蹬完后向前迈步时不可顺着蹬劲耷拉着脚腕(俗语说的"翻蹄亮掌"),而是要极力勾着脚尖,脚后跟与之对应的是蹬劲,靠腰胯的抽劲把后脚跟上。这样的好处是劲整,不散.只有这样走才能出鸡腿力,也就是前腿的后扒力和后腿的前蹬力完美地统一并转换,保证身体始终处于蓄力待发的状态。孙式三拳都是滚拔式运动,到了八卦里更是尤显重要,因为八卦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走,八卦的功夫是走出来的,走的每一步,都要用到滚拔,如何滚拔才是正确的,前面已经讲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孙式的滚拔,有些人是不以为然的,包括门内的一些人,也禁不住有疑问,主要的说法就是:八卦应该是淌泥步,所以要绷着脚尖,在地上蹉着走才是正理(“蹉绳步”,如同地上有一根绳子,脚掌平蹉着迈出去),我们不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我只想说,孙式拳是秉承”顺乎自然”的原则,前滚后拔步与平时走路基本相同,只是强调了尽可能地勾脚尖,此外并无任何违背习惯的地方,而平时走路有没有人蹉着脚走?走快了,甚至跑起来时,怎么蹉着脚?八卦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易,简就是不复杂,易就是不困难,越接近平时走路才算简易,前脚出去是尽量勾着脚尖,脚跟先落地,而后整脚滚动式依次落下,在落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逐渐落实在前脚上,后脚在抬起时要勾着脚尖拔起,而不是松垮着提起。这样的好处是,身体重心的转移是平稳的,没有起伏,腰也容易塌住。所谓滚中拔者,连滚带拔,边滚边拔,前滚后拔者也,中取同时,不偏颇之意。孙式拳特点(8)临界态效应——雷世泰人在练拳和技击时,整个人体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体系,即开放的,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因其开放,故需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或能量的交换,因其远离平衡,故外界的哪怕是微小的刺激通过系统内部的涨落,通过各个子系统间的自组织作用,可以达到系统能量(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超级爆发,或者相反,导致系统崩溃。拳术的借力打人,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从系统的角度看,如果整合得好,系统的整体能力应该大于各个分系统能力的代数和。各个子系统间的配合,支持,互动,协调得好,整个系统就可以产生效益放大的结果。在这里,远离平衡是必要条件。孙式拳的平地立杆,就是让人体处于非稳定,非平衡,非静止的非线性状态,从而激发内力的产生与凝聚,达到体能效益的最大化。低姿态,低桩,大马步,大弓步的状态,是在求自身的稳定与平衡的前提下达到“以静制动”,而对于“以动制动”甚或“以动制静”则全无可能。而孙式拳的建构就是建立在“动态平衡,随机平衡,以自己的不平衡来破坏对方的平衡,从而达到自己新的平衡”这样一种动态的,辨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临界态就是恰好处于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在此状态下,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俗语说,“狗急了跳墙”,以前解释为肾上腺素的作用,看来没有那么简单。平时练功,就有意识地把自己逼迫到临界状态,比如站三体式,一定要站到“浑身栗抖,体似筛糠”,想站都站不起来的地步,此时的一秒钟或可顶四平八稳,舒舒服服时的一个钟头。孙老先生在自己的书里多次强调,明确要求动作要“到极处”,动作要到家,比如伸手,就是伸到再也伸不出去为止。为什么?取“物极必反”之理。“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达到了临界状态,体内本能地就会产生相反的力来对抗与平衡,如手极力前伸到再不能伸时,你会觉得体内有一股向回拉的力油然而生。打崩拳时,重心本已经坐满在后脚跟上了,若再向下松胯,向下压缩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巨大的反弹力,比主动向前蹬出的力既整又大。兵法之“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临界效应。中国式摔交,也是典型的以动制静,打破平衡,先打破自己的平衡,然后带动对方失衡。自己只求稳,固然可求不败,但也无法求可胜也。“舍己从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临界态的实质,从有形有象处说,是增强筋的拉抻能力。人体由骨,筋,肉等组成,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骨骼似乎是不太可能的,“易骨”之说,实际是提升骨骼的质量,比如密度,弹性,等等。并不能改变骨骼的粗细,长度。人能通过后天努力而改变的是筋和肉。西方重肌肉,一切的训练方法都是增强肌肉的力量,外家功夫也基本上是在肌肉上打主意,踢木桩,打沙袋,举石锁,------,莫不着眼于肌肉的力量。而内家功夫首重筋,谓之“筋长力大”。孙式三拳都取立掌,即取筋长之利。人的各个关节之所以能够活动,主要是筋的拉抻使然。三体式不是某一处肌肉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全身各个部位的综合效应,靠什么来综合?就是靠筋把全身的骨骼固定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肌肉当然要参与作用,但条件是尽可能少地参与,放松是所有内家拳的共识,放松什么?就是肌肉(当然,从软件上说,还有放松精神)。那么临界态是什么?就是放松到不能再放松,还要把筋再“压榨”一下,使之再放长些。人体的每一根筋就是一根弹簧,弹簧的特点是拉得越长,弹性越大(在弹性限度内)。要达到这种效果,肌肉就要尽量少用力。拳经有所谓“为拘魔所捆”的说法,“拘魔”就是你的肌肉所发出的拙力。练拳不在于你多用了多少力,而在于少用了多少力。打拳要“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人都要效法的终极之道。如何判断是自然呢?那就是“恰倒好处”,不多用一分力,也不少用一分力,刚刚好够把动作完成。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比如桌上有一个装满水的茶杯,我们要把它端起来,决不会用力过猛把水泼洒出来,也决不会少用力而端不起来,而这样的事在一个小孩子来做则难免摇摇晃晃弄洒,成人做为什么会有准头,就是因为日常做得太多太多了,手一接触(之前眼一看)就能判断自己应该使用多大的力量。再有上楼梯,我们不会把自己的脚抬得过高,以至远远超过一级台阶的高度而重重踏上去,也不会抬得太低而磕绊,总是会迈到恰恰够上去的高度,没有人会在上台阶时每一步都用眼睛测量,用脑子计算,然后再指挥腿抬多高。前面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果打拳,技击也都能够达到这样自然的地步,岂不就是“打人如走路”了?打拳就如雕塑,把所有没用的、多余的东西去掉了,作品就完成了,也就实现“恰到好处”。去掉的是什么?对拳来讲就是拙力浊气,而留下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精华。所以,练内家的人永远要记住“决不多用一分力”,这样才能达到自然状态,“止于至善处”。所以从无形无象处说,临界态训练就是训练你的自然反应能力,即自组织能力。那么,自然态和临界态的关系怎样?临界态是不稳定的,当然也就很难说是自然的,至少是不舒服的状态,那么我们现在同时提倡这两者,岂不是自相矛盾?首先,自然态是有层次的,随着你的潜能不断被开发释放出来,你所能“自然”做出的动作就越多,你的自然态的水平就越来越高。而自然态的提高就是靠一系列临界态的训练得来的。人在没有这种训练时,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多少,还能够得到多少,什么是该留下的,什么是该去掉的,常常会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而在临界态下,你会一下子就明白,比如在奔跑中,脚下突然被绊住,身体腾空而前跌,这时你的身体会本能地做出许多反应以维持平衡,而这些反应是超出你支配能力的,这种状态就是临界态。又比如站无极式,把重心收拢在两脚跟上,随着重心不断后移,会在某一临界点上感到重心超出了平衡面,要向后倒,站不住了,这时你会觉得,自己身上的许多地方在自然地收紧以拉住后倒的身体,而这些又不受你意志的支配,许多是平时连想也想不到的。所以,在临界态我们可以体验到许多在常态下体验不到的东西,对于提高自己常态时的水平极为有益。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日本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人生要想成大器,最好经历过三种体验,长期生病,长期失业,长期坐牢。这些不都是人生之临界态么?讲的虽不是拳,其理则一也。纵上所述,这八条,亦可称为“八法”,是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货款居间协议书
- 道路维修押金协议书
- 代理住房公积金协议书
- DB36-T1625-2022-地菍扦插育苗技术规程-江西省
- 计算机二级Python学习趋势试题及答案
- 护理总值班培训
- 医学职业防护课件
- 2025年美国生物碗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模拟试卷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趣味知识拓展技巧点拨
- 网络安全复习试题含答案(一)
- 公司应急演练方案
- 2025保密法宣传专题培训课件
- 班组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虎符铜砭刮痧课件
- 数字媒体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
- 税务审计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 智能海洋牧场装备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麻醉镇静药与阿片类
-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常见的酸碱盐)测试题(解析版)
- 水产养殖网箱租赁与饲料供应合作协议
- 病理学课件-炎症的机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