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的期末复习材料_第1页
经济思想史的期末复习材料_第2页
经济思想史的期末复习材料_第3页
经济思想史的期末复习材料_第4页
经济思想史的期末复习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戈森定律:戈森是边际效用论的奠基者和直接先驱者,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追求享乐的行为要受两大定律制约即“戈森定律”。第一定律又叫效用递减定律,享乐程度因次数的增加而递减,直到最后那一单位所增加的“享乐数量”为零;第二定律又叫边际效用相等规律,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要达到最大享受总量的途径和方式必须使每一种用途上的边际效用相等。戈森不仅明确地表达了效用递减规律,也提出了效用递减范畴,为后来边际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2.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由斯密提出,他认为重商主义是一个富国裕民的重要体系。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7世纪下半叶开始解体。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当时具有压倒影响的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认为金银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货币或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混淆了货币,金银,财富之间的区别,认为只有外贸才能产生财富。重商主义唯一目的是擢取货币或金银。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3.斯密教条斯密生活在18世纪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度的时期.斯密认为每个商品的构成及其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生产的一切商品价值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等于(v+m),结果丢掉了不变资本(C)的部分,从而混同了商品的全部价值c+v+m和新创造的价值v+m.堵塞了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分析的道路,他的见解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马克思称之为“私密教条”。4.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19世纪初法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时期,由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让·萨伊提出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在生产销售问题上,萨伊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并断言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商品销售就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货币只是媒介,它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最后相等。”萨伊定律”具有明显的庸俗性,满足了为当时资产阶级辩护的需要,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5.最后一小时理论:18世纪初英工人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运动中西尼尔为工厂主所做的辩护词。该理论认为工厂主所得利润是当时工厂法规定的11个半小时劳动日的最后一小时所创造出来的,工人在前10个小时所生产的价值用来补偿资本家透支的资本,而剩下的1.5个小时生产的价值构成资本家所得全部利润,而最后一小时生产的价值才是纯利润,西尼尔这种观点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其辩护,但是混同了价值的出现形式和价值的生产,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创造价值之间的区别。6.新历史学派:19世纪70年代后由旧历史学派演变而来的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新历史学派是国内阶级政治经济矛盾尖锐的产物,普法战争和德统一之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矛盾尖锐,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在旧学派基础上产生了新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瓦格纳等。特别强调心理因素,伦理道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颠倒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决定作用。主张国家的超阶级性。由于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大学的教授,利用大学讲坛宣传他们的社会主义改良主张,新历史学派也称为社会政策学派或“讲坛社会主义”。7.比较成本:比较成本理论是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而来的,他认为各国不应单纯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还应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双方均能获利。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揭示了相对优势原理,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受到资产阶级的欢迎,但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存在不足.8.均衡价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拍经济学之父马歇尔提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旨在查明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决定及变动规律。包括均衡价格的形成,短期和长期均衡分析及动态分析。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和供求分析方法,把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结合起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所谓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马歇尔将时间因素并将其引入供求均衡分析,指出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期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9.边际生产力论:是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创,在分析工资和利息时,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他从生产要素论出发,重提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参与分配的论调。劳动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是克拉克的另一理论支柱。他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也是递减的。因此,资本的边际单位的生产力决定了全部各单位资本的利息,劳动的边际单位生产力决定了其它各单位劳动的工资。边际生产力理论最终目的是为资产阶级辩护,现在仍有一定影响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10.重农学派:重农主义是18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的有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其主题和宗旨是尊重重视农业,提出了自然秩序、纯产品理论、社会阶级结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阿吉尔贝尔、魁奈、杜尔哥等。重农主义是经济学说史的第一个真正的经济学流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证明,马克思称其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论述题1.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研究他们的产生、发展、相互的联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研究任务:(1)以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及其各种规律和范畴产生、发展的规律来揭示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和发展规律(2)探讨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同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斗争发生的关系。3)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历史的方法、逻辑方法。2.关于重商主义:基本观点,早晚期重商主义异同点比较.1)重商主义含义:重商主义由斯密提出,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7世纪下半叶开始解体。是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探索。2)基本观点:货币和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商业资本认为财富以货币形式体现,而不是物质形态。2.财富除了金银矿藏以为还来源于流通领域。通过外贸卖出货物带回货币或金银,直观地看待利润。利润只在外贸中产生,内部贸易不产生利润。对外贸易必须坚持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以保证顺差的原则,增加货币(金银、财富),财富在对外贸易中产生。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必须发展本国具有优势的商品进行生产,大量向国外出口,以换取更多的货币或金银。为保证上述要求,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生活,要立法,要有一些行政措施,奖励出口,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入。3)重商主义早晚期的异同点:早期是指14,15世纪—16世纪中叶,晚期是指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共同点: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一国拥有多少货币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是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同点:二者对如何增加货币财富有不同的主张⑴早期重商主义认为:一切购买活动会使货币减少,应该保证绝对的多卖少买。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货币在国内要以储藏形式累计起来。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马克思称其为“货币主义”或“重金主义”。⑵晚期重商主义认识到货币在运动中会不断的增值,他们坚决发展对外贸易,并且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实现出超。此时他们已经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货币被看做是增加货币的手段。应当把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国外贸易中,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其为“重工主义”,是真正的重商主义。.3.配第的价值论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和命题。劳动价值论的萌芽配第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要贡献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来决定的思想。配第是在研究货币的时候区分了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就是价值;政治价格就是受供求影响的在市场上直接客观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真正的市场价格就是货币表现的政治价格。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自然价格即价值上。他认识到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配第在其价值论中,强调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他曾指出“我们也必须使技术和简单劳动之间有一种等价的关系。”这里“技术”理解为复杂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配第在价值论上的贡献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缺陷价值概念的混淆。他将交换价值,价值,价格混为一谈,说明他对价值本质还没有正确认识,不知道创造价值的是抽象的劳动。配第在其价值论中混同了使用价值和价值。配第曾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就使用价值来说是正确的,如果对于价值来说则是错误的。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这是二元论的观点。配第将不同形式的劳动归结为一般劳动的耗费,没有区分劳动二重性的认识,又将交换价值与价值混同。4.斯密价值论斯密是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最早做出系统论述的人。斯密对商品二重性的认识他首先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它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使用价值,后者则称作交换价值。斯密还对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有极小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极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商品二重性学说的贡献:a.第一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明确论述了什么是使用价值什么是交换价值。b.指出了物品的交换价值大小与使用价值无关,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二重性学说的不足:a.未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概念,谈的只是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存在概念混淆b.没有科学的揭示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懂得实用价值是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商品本质还没有深刻认识。价值决定的观点价值由耗费的劳动来决定⑴斯密关于这一点的论述比配第有所进步,在商品价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但没有价值概念,所以斯密的价值学说是在探讨商品之间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前提下进行论述的。(2)斯密认为商品的真实价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任何一个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是要取得这一物品实际上锁付出的代价及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3)斯密的正确观点之中包括一些非科学因素。他认为这种“辛劳”是劳动者对安乐、幸福、自由的一种牺牲,所以劳动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牺牲的多少决定的,是主观的,这也是边沁苦乐心理学主要能容。2、商品价值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来决定(1)衡量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是一个商品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2)“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意自己消费而愿意用于交换它物,对它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够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这种是明显错误的。(3)产生错误的原因:①是由斯密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决定的,只注重量的研究,所以最后著眼点放在了购买量和价值量上。②斯密混同了两种商品生产(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简单生产条件下商品本身所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是基本相等的,很显然斯密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当成简单生产,所以才产生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用来支付的工资对象使商品里的物化劳动小于他所购买的活劳动,即购买的劳动与耗费的劳动是不想等的.③斯密还不能够对劳动和劳动力进行区分,所以其购买的劳动和耗费的劳动是相混同的。价值构成的观点价值由三种收入来构成,斯密认为价值有三种收入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利润和地租是劳动生产物得一种扣除斯密混同了生产中的劳动和购买了的劳动,他看到了购买的劳动大于物化了的商品里的劳动,不等情况下似乎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斯密受其局限离开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应该进行等价交换,即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如果说购买的劳动与物化的工资里的劳动相等,那么资本家则无法获得利润。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以后,购买的劳动与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是不等的,二者的差额就是利润。在此前提下即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价值不再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购买的劳动所决定。购买的劳动又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商品的价值由购买的劳动来决定就是由三种收入来决定,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换的三个源泉。这一观点被其他经济学家发展位“费用论”。马克思认识将工资,利润和地租作为收入的三个来源是正确的,但作为价值的来源则是错误的斯密之所以产生错误时因为:①劳动和劳动力的混淆②价值的决定和价值如何分配角度来看,应先研究价值决定再研究价值表现形式问题,而斯密先研究价值表现形式再研究价值决定问题③斯密混同了商品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4)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即和平均的生产费用相一致的价格,更确切的说就是和价值相一致的生产价值。这个自然率是指平均的工资率,利润率和地租率。市场价格是商品在市场上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两者关系: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世界上就是在谈价值规律,两者通常是不一致。二者通常是不一致是因为市场价格除了以自然价格为基础外,还受市场的供求量和有效需求量关系的影响。二者的变动量最终是趋向于一致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理论的贡献:a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的价格都不断的受其影响b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c看到了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的调节作用,价格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足:a概念上的抽象不彻底,没有抽象出价值和价格b看到了价值规律对市场调节作用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消极的一面斯密对价值学说总的贡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最早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宣传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了价值5.斯密的分配论1)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按照人们占有的生产条件和获取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1)只有自身劳动、以劳动挣得工资的工人阶级;(2)占有资本,来购买劳动获取利润的资本家阶级;(3)占有土地,以出租收取地租的地主阶级。斯密提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全社会的基本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租金等都是这三种收入派生的。2)工资(1)斯密对三种收入进行分析将工资放在了第一位,扣除了工资后的余额才提供了地租和利润。(2)斯密提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它同样具有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之分。工资的市场价格,是由劳资双方的供求关系和竞争程度决定。作为工资客观标准的市场价格,应该等于维持生活,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首先,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劳动的市场需求,后者又与国民财富的增长密切相关。其次,工资的标准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力量对比。(3)斯密也讨论了不同行业的工资差别问题,提出了被称之为“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他指出,不同工作的实际工资水平受五个因素的影响:a、工作舒适度b、获得必要工作技能的成本c、信任度与责任感d、工作稳定性e、成功概率3)利润(1)斯密认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利润是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后的余额。实际上把利润归结为工人的无偿劳动。劳动者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2)利润是资本家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收入。利润是资本家的自然报酬,在《国富论》中,资本家的利润就是他的收入。(3)斯密看到了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同一个部门各个资本家因为资本的增加而使竞争加剧,部门之间也是如此。利润率下降的命题是正确的,但解释不科学,利润率的降低是资本积累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其解释错误的原因有:a他对利润率和利润量两者之间的变动没有正确认识b竞争的结果只是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他却把竞争看成利润率下降的原因c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实际上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4)利息他将利息看成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是利润的派生收入。利息的变动对着利润的变动而变动,而利息率的变动和利润率的变动是互相依存的。4)地租斯密的地租理论充满矛盾和混乱,其中有两种观点是正确的地租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是地主阶级不劳而获的收入。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b正确的将地租看作是土地私有权出现以后,土地私有的产物地租是地主评级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那一部分。c斯密认为地租是租地的人按照实际情况支付的最高价格,从总收获物中扣除工资利润和生产成本剩余部分就是地租。斯密认为,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一种垄断价格。a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地租就是土地所有权收入大大超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b私密没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所以不能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农产品价格高于一般商品价格c斯密把地租看成是农产品在交换中价格提高的产物,地租被看场是流通领域地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错)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的,把地租的源泉弄颠倒了。地租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是农业特有的生产力生产的(错)a在农业中自然也和人一起劳动b斯密农业资本家所推动的劳动是最大的,仍然没有摆脱“土地是财富之母”思想是错误的。斯密的级差地租理论。不论生产什么生产物,土地的地租随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不同,同时不论土地的肥沃程度如何,土地的地租也会由于土地位置不同而不同。17.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1).在分析工资和利息时,(克拉克以阶级调和论为基础,结合资本生产力论和19实际70年代后所流行的边际分析法)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2).他从生产要素论出发,重提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参与分配的论。劳动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是克拉克的另一理论支柱。他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也是递减的。3).因为所有各单位的资本或劳动在品质上和作用上被假定为同一,因此,资本的边际单位的生产力决定了全部各单位资本的利息,劳动的边际单位生产力决定了其它各单位劳动的工资。克拉克用图示描述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的标准。(图书P249)6.李嘉图的价值论:背景:李嘉图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正值英国的产业革命达到高潮和对拿破仑战争时期。产业革命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但英国资产阶级并没有取得政治权利,议会控制在地主阶级手中,所以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李嘉图承认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主要是商品的价值问题。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交换价值,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引申即物质承担者。效用虽然是交换价值所决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的决定李嘉图在研究价值决定时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前提的,在其研究过程中批判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两部:一部分由稀缺性决定,一部分由劳动来决定,但多数商品是由劳动决定。商品分两类:一类是数量有限且不能随人的劳动的数量而增加的稀缺商品,其价值由稀少性来决定,这类商品在社会中是少数的。另一类是数量较多由人的劳动可以无限增加的普通商品,这类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生产该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这类商品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坚持一元的观点并将正确观点贯彻始终是李嘉图理论的一个特点。李嘉图价值决定是在交换价值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抽象出价值,但其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决定的价值是正确的,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是价值论上一个杰出的贡献。李在商品价值决定论述中也强调了劳动生产率对价值大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大小成反比,商品价值的大小与生产当中投入的劳动量成正比。价值构成:商品价值包括投在商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同时也包括投在生产当中需要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这部分并不创造价值,只是把自身价值转化到新产品中去,创造新价值的是人工的活劳动。在这点上李嘉图比斯密有了巨大的进步,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新价值的是人的活劳动,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存在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价值量的决定:a.他理论中提出必要社会劳动时间的概念,认为价值量是由最不利条件下生产商品所投入的劳动决定的,在农产品的价值量决定上是正确的,但把这种观点用于工业产品的价值量决定就是不正确的。b.一方面他看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他的观点仅适用于农产品;另一方面李嘉图对简单劳动和繁杂劳动进行了区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但对二者本质的联系还是认识不够,只注重量的研究而不注重质的研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批判了斯密的两种错误。①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理论。②商品的价值由买到的劳动决定。评价:李嘉图比较彻底的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后来马克思价值论的直接来源,但由于李嘉图受资产阶级立场、方法和观点的局限,使他的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不足:a.使用术语上的混乱,还没有科学地运用抽象法。b.李嘉图的价值论还是比较注重量的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对价值本质的研究,比如说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但没有对劳动进行分析。李嘉图也没有进行价值形式方面的研究。7.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即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处于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且当时英国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李发展和修正了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按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比较优势原理。基本思想:各国条件(尤其自然条件)不同,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和投资不同。由于怕担风险等原因,使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像在国内一样自由转移,造成劳动价值论的失败,使贸易地域分工原则发生变化。各国之间最有利的国际分工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另一方面是生产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为贸易双方带来利益。评价:一·合理性其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设计了国际价值规律,认识到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失败,但是未给出解释。揭示了比较优势原理,从实证经济学角度证明,无论生产率高低,只要在各自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产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比不参与获得更多产品和物质财富。他解释了如何有效地、经济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自然条件来形成合力的生产力布局。二·局限性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存在着不足之处,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混淆价值和生产价格,从而认为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失败。李嘉图把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成本差异作为国际分工的唯一依据,这是不正确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各国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涌互通有无的办法来解决各自稀缺的资源。历史作用反映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得到资产阶级的欢迎。这一思想被作为反封建残余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理论依据。8.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是李嘉图分配论的中心,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地租的来源,地租的本质和地租的涨落,李嘉图将地租理论发展到了顶点。地租的性质(本质)首先他提出了春地租的概念,认为地主从出租土地所得到的收入并不都是地租,应该把投在土地上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和地租分开。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级差地租地租的产生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以及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而产生的。差额是补偿生产成本和资本家中的平均利润,以后的超额利润,被转化成为地租,也被地主无偿占有,李嘉图考察的实际上是级差地租。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级差地租Ⅰ的形态,面积相同的两块土地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的不同,等量投资而劳动生产率不同,结果产量也不同,伸长了地租,即级差地租Ⅰ。二是级差地租Ⅱ,即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而产生的地租。两种形态的相互联系相互推进,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的劳动和资本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评价李嘉图科学贡献是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地租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学说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内所达到的最完整的地租理论。不足:李嘉图没有区分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主义地租;李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在价值规律下剥削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并转交给地主阶级,这里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这部分地租不是全部的剩余生产无,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封建地租是全部剩余生产物。带有强制作用,从弄明手中直接全部掠夺剩余生产物。与耕种从优等到劣等地转变真正根源是经营的垄断,土地肥沃程度与位置差别只是客观的物质条件。级差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相联系,而其是虚构的经济规律。9.西斯蒙地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经济危机理论1)消费与生产的关系(1)他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解释出发,强调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所以提出人的需要即消费应当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决定生产。公共财富都是要进行消费,财富如果不能任人享受,消费则失去了其价值。而西斯蒙地把消费提到首位的见解决定了他对生产的看法。他认为生产就是为了消费,为了物质需要,所以生产不应该是无限制的生产,应该服从于消费。(2)他论述消费和生产的关系是通过孤立的个人自给自足的经济开始的,孤立的个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进行生产,不仅要为当前消费进行生产,还要为将来的消费进行物质生产即储备。认为对孤立的个人来看,消费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决定生产。(3)他的观点总的来看,在自给自足条件下,消费先于生产,在商品生产中,需求先于供给。生产应该服从于消费的原则没有发生变化,个人消费取决于他的收入,商品都是用收入来衡量的,生产服从于消费就转化为生产服从于收入,即生产应该适合社会收入。但在现实中,他看到的是生产超过收入,超过消费,给人们必然带来灾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他来看,生产和消费是存在矛盾的,这个矛盾是一切灾难的根源。(4)对其消费决定生产观点的评述①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他颠倒了它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不否认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有制约,生产是消费扩大,生产规定消费的性质,引起消费需求。②他用小资产阶级的理想规范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简单生产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③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生产与消费只是表现,而他认为是收入不平等,消费萎缩引起的。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内容:西斯蒙第在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定了之前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对比不同的论断。他用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危机的产生,当生产超过消费时,二者矛盾就显现出来而导致危机。对此,他认为应该注意两个方面:⑴生产的无限过大,扩大再生产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为生产而生产的局面。⑵收入不足造成消费不足,这主要由于生产扩大,工资降低,使得社会两极分化,这样小生产破产,收入严重不足,商品在国内找不到销路,从而在国外市场寻求出路,使得国外市场也出现这种矛盾。各国在世界市场激烈京城,世界市场变小,生产过剩无法避免,所以认为经济危机根源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2.他认为经济危机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年年扩大,总产品年年增加,今年的产品总超过去年的收入。按照他收入即消费决定生产的理论,是年收入决定下年的年生产总量,而上上述情况必然会引发一种永恒收入不足,产品积压,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永远处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中。他的观点不足之处:⑴对根源解释的不科学,消费不足时一切剥削社会的共有现象,而经济危机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所以消费不足不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⑵收入购买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建立在收入购买商品上,商品主要用于消费,是属生活消费范畴,但对生产来说,就有商榷的余地了10..马尔萨斯人口论背景:该理论是18世纪末英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这主要是由于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英国也开始了对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批判。英国学者认为人类的理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和进步,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违反了人类理性和正义的原则,所以他们认为应该废除私有制。在以上大背景下,地主和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经济理论来为他们辩护,同时消除激进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基本内容: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这是一条固定的原则。马尔萨斯首先提出两个前提: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这样,他又提出两个级数。一个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另一个是生活资料按照算术级数增加。马尔萨斯以土地收益递减为基础,不否认生活资料的增长,推论出人类有无限增值的倾向,而食物却不能无限增长。通过对人口的抑制,可以使人口的数量和生活资料的数量趋于平衡,这也是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马尔萨斯认为控制人口的方式有二:一是预防性抑制,是一种道德抑制;另一种是积极抑制,是通过贫困、疾病、犯罪与增加人口死亡率,从而抑制人口增长。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是由于人口过多造成的,与私有制无关。贫困是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与社会制度无关,私有制是能够有效的保障人口和生活资料平衡的有效制度。马尔萨斯认为私有制能使人负担人口的生育。当劳动力多,生活资料少,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会下降,生活资料上涨。人们生活困难,从而使人口减少,而人口减少会通过相反的机制使生活水平提高。按照马尔萨斯的理论,人口的增长与减少时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评价:科学性⑴马尔萨斯确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过剩人口,同时过剩人口对工人生活产生影响的事实,这在客观为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革提供了经济依据。⑵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要与生活资料增长增长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繁衍必须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⑶马尔萨斯提出了用道德的方法抑制人口的增长不足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推理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抽象地考察人口问题。抹杀了生产方式所起的作用。⑵人口理论事实上是没有根据的,与实践也是相悖离的,马尔萨斯用了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现象和数字来证明他的理论,这是不可取的⑶人口原理运用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而本身这一规律就存在不足,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抑以之为基础自然存在不足。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服务的。11.萨伊“三位一体”公式法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需要为资产阶级进行辩护的理论萨伊理论应运而生。1)萨伊是以生产三要素论和价值论为基础来解释分配论的。最主要的是三位一体公式。2)生产三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各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根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来取得各自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地主得到地租,这样本来由劳动创造的三种收入,被说成是有各自独立的源泉,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严加批判萨伊的分配理论,把它讽刺的称为“三位一体公式”。3)在一些词典和资料里,对三位一体公示有这样的解释:劳动创造了等于它的工资的价值,而得到了他所创造的价值的工资;资本创造了等于它的利息的价值,而得到了他所创造的价值的利息;土地创造了等于它的地租的价值,而得到了他所创造的价值的地租。“三位一体”的“一体”是出于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4)马克思认为这一公式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其宣布了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必然性,永恒的合理性,否认其都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12.西尼尔的节欲论1)西尼尔的节欲论是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相对的,认为节欲就是节省财富的使用或放弃目前的享乐。而资本恰恰是协助进一步生产的那部分财富。他用主观的方法来解释劳动和资本。劳动是工人放弃享乐,休息所做的牺牲,工资是他的报酬。资本是资本家放弃目前享乐所做的牺牲,是一种节欲,利润是节欲的报酬。应该指出利润是资本家从事生产的报酬。资本家的另一部分收入是利息,这也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由于这两种牺牲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无法进行衡量,所以西尼尔把价值换为价格。所以商品的价值是交换过程中双方竞争来决定的,竞争中所决定的价格接近于价值。2)不足:(1)抹杀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认为只有节欲才能增加资本,把节欲看做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2)抹杀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节欲论不是西尼尔首创,但西尼尔却独享其名,因其学说满足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要求。李嘉图只注重了利润的量的研究,对利润的本质和产生没有加以充分论证。在资产阶级看来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大缺陷,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集中批判利润,认为利润有无劳而获的性质。西尼尔正是在这个时候提出节欲论的理论,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反驳社会主义提出了理论武器。13.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体系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体系是19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折衷和综合的经济理论体系。他自称是古典经济学的继承者,实质上他吸收了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规律和理论,以折衷和综合的办法组成了一个新的庸俗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对经济规律的看法1)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即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生产规律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不依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分配规律是人为的制度问题,取决于社会和法律的习惯,所以是临时的,是可以改变的。2)从它的分类看,他割裂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这种割裂的不足主要表现在:a.生产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一样,是社会的一种历史的规律。经济学所需研究的生产规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在生产中如何相互发生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关系,它的生产规律是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永恒的,自然的。b.分配构成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分配不仅是生产的消极产物,而且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生产。C.分配方式由法律和习惯来决定,这种看法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实际上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和法律习惯是属于上层建筑,分配关系是经济基础,法律,习惯不能决定这种分配关系。3)穆勒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是改良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他的改良主义实际上是想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来改善资本主义分配,目的是调和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2.对价值的看法穆勒的价值论也体现他的折中和综合。他的价值论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把19世纪上半期一切庸俗价值论都综合在一起,包括相对价值论,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1)穆勒首先用交换价值代替价值,否认价值实体的存在。他认为价值只是一个相对的术语,商品的价值不是物品本身内在的实质的体现,只是意味着交换中能获得的别种物品的数量。可见,穆勒的观点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是一种倒退。2)穆勒谈了交换价值的决定,将交换价值分为自然价值和市场价值。市场价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谈自然价值的决定,他首先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商品是数量有限的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他认为这类商品价值不是主要的,由稀少性和供求关系来决定。第二类商品是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单位生产费用不变的商品。如工业品。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一般商品的单位生产费用。第三类商品是供给的数量可以增加,但单位生产费用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如农产品。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需的供给量的最终生产费用。第一类商品价值取决定用了供求论,二三类商品价值决定主要是用了生产费用论。生产费用最终要决定于劳动和资本,工资是劳动的结果,资本是节欲的结果,所以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工资和利润之和,另外农产品这部分,他还联系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3.对分配的看法1)工资(1)他接受了李嘉图以来的一般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宣扬的自然工资决定于工人阶级最低生活费用的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低下是由工人人口过多造成的。(2)穆勒表述了他的工资基金理论:工资主要取决于雇佣劳动阶级的人类和用来雇佣劳动的那部分流动资本总额(工资基金)之间的比例。只有工资基金对人口的比例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才能上涨。实际上工资基金是随着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在不断变化的。2)利润(1)认为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2)把利润分解为利息,保险费,管理工资利息也是节欲的报酬,保险费是投资风险的报酬,管理工资是资本家在管理生产时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代价。保险费和管理工资是穆勒的新的补充,他以后的经济学家都沿袭了此思想,把利息和利润分作两个范畴,用节欲来解释利息,用保险费和管理工资来解释利润。3)地租:主要是重复以前经济学家的级差地租理论,但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即对土地贵族的斗争性不见了。他认为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利益并不是绝对对立的。14.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同利润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斯密提出的,但是没有解决,具体说他们没有劳动力的概念,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资本家雇佣的就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再加之规律的作用下,利润的存在就成了问题,如果资本和劳动想交换,下面的两种情况就必须出现一种:一是这个交换过程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就应等于物化在工资中的劳动,利润无法产生;另一种是工人出卖的,活劳动大于物化劳动,利润就是二者的差额,这样的话活劳动就不能与物化劳动,破坏了物化劳动。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李嘉图看到了两个数量相同的资本完全相同,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推动着不等量的直接劳动,从而也就占有着不等量的无偿劳动,占有不等量的剩余价值。这两商品应进行等价交换,按前面的观点,要么没有利润产生,要么破坏价值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商品它包含的剩余价值就大,c/v大的商品,包含剩余价值就小,如果进行等价交换的话,两个同样资本显然没有得到同样的利润。为了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c/v不同,c/v低的商品将按地域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而c/v/高的商品相反。这样等资获等利,但是价值规律就被破坏了。李称工资的变动对价值的影响微小,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一种意外,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设计到平均利润的问题。15.李斯特的经济理论1)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把英法主流经济学统称为“流行学派”,他认为,流行学派的理论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始终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唯一对象,全然不考虑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李斯特竭力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体系——“国家经济学”。他提出,政治经济学不应以单纯的世界主义为依据,而应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李斯特的基本研究思路是:正确地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它所教导的是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上述那样的工业发展阶段,怎样使它同其他同样发展的国家结成联盟,从而使实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并从中获得利益。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发展阶段论旨在说明德国实行关税保护制度必要性。李斯特指出,一国贸易政策与其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流行学派的错误在于不顾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抽象地主张在世界各国普遍地实行自由贸易。他提出,一国经济发展一般必须经过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政府在不同时期要实行不同的政策。当一国从原始未开化时期向畜牧,农业,农工业时期过渡期间,自由贸易是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政策。只有自由地与先进国家进行贸易,才能打破原有的封闭和愚昧状态,促进工业成长,推动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而到了农工业时期,则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培育本国工业。进入农工商时期后,由于国家的幼稚工业已然成熟,具备同其他先进国家工业竞争能力,自由贸易原则又得以重新适用。2)关税保护主义(1)关税保护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关税保护是“国家把贸易机会留给自己的方法”甚至,“不仅仅是保护国内工业的方法,而且也是国家用以保护自己,抗击外国粗暴行为的武器。”(2)关税保护的对象不是农业,而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理由有三:首先,农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工业的发展,保护后者便间接地有利于前者。其次,原料或粮食价格的上涨会损害工业。最后,各国之间存在自然的农业分工,由各国土地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保护政策会破坏这种分工。而在工业方面,不存在这种地区分工。(3)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实行关税保护的前提,否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的发展,新式机器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进口应尽可能不受阻碍。可见,李斯特把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德国工业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作为实行关税保护制度的目标;把保护关税制度看做未来参与国际自由贸易的手段,而非目的。这代表了德国产业资产阶级而利益,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3)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提出生产力理论,与古典经济理论相抗衡。他提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的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他认为古典学派只重视财富和交换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但“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生产力理论包括以下五点内容:(1)精神生产力。李斯特提出“精神劳动的生产力”概念,把它看做“精神资本”。精神生产力不仅体现在个人生产力,各种物质生产部门中,还体现在进取精神,刻苦耐劳精神,重视公道精神,自由独立精神,宗教,教育和道德状况之中。(2)自然生产力。指某地区的“现存的天然富源”。对农业而言,指土地资源的富饶程度;对工业来说,指风力,水力,矿产等工业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自然生产力并不是一个衡量,它随精神生产力,科技和工业的发展而发展。(3)物质生产力。即“工具力”或“物质资本”。它是人们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工具”。科技与工业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机械力量。而且,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4)个人生产力。指个人进行财富创造的生产力。它从本质上讲源于社会,是个人通过社会教化而形成的。个人生产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前者以后者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前者的充分发展是后者发展的最宝贵资源。(5)政治生产力。体现为:一方面,政府向个人提供发挥其生产力的各种社会,政治和法律条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各项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合理地整合个人生产力,使之最大可能地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6)国家生产力。它是第一至第四种生产力在政治生产力的整合下,形成的总体生产力。国家各生产力的整合要综合考虑本国的社会和政治情况,使国内分工和生产协作合理有序。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补充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论证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他的生产力理论不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16.奥国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基本观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价值说成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心理感受或主观评价;价值构成:主观价值表示财货和人的关系,取决于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是价值的本质和源泉,主观价值论是奥国学派价值论的实体,解释了主观价值的笨猪起源及价值量的决定的问题。客观价值表示财货与其机械或者技术性成果的关系以及与其它财货相互交换的能力,实际就是交换价值。主观价值的决定:财货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人的主观的心理感受,是以人的主观心理评价为转移的,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认为价值不是商品内在属性,而是人的主观心理现象,与马克思的价值有着本质区别。奥国学派认为物品价值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必须既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二者缺一不可。价值量的决定:庞巴维克否定前人,加入边际效用的概念来谈论物品的价值量决定。庞巴维克的价值量决定分作三点:1)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a.物品的价值量由边际效用决定,效用分为效用的种类和程度,人类的欲望分为欲望的种类和程度,价值的大小是由欲望程度决定的,产品的价值大小随物品的数量发生变化,物品数量增加它的强度就降低,最后总有一个最不需要的边际欲望。b.奥地利学派认为,决定物品价值的是它的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满足边际欲望的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由供求关系决定,边际效用由需要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