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7、81教育学《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7、81藏、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政教材名称出版社本课程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特别是与课堂教学领域相关的知识,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并通过社会学生能由小组讨论中,实际运用教育学的理论与原则解释现实之教育问题,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同时,通过反思性教学,澄清个人的教学观点与信念,并培养探讨与发掘在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的兴趣与正确的态度。同时,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西藏中小学教育实际,使学生对西藏学校教育现状有一定了解,树立为西藏教育贡献力量的信心。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三节、第四节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三、第四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二节、第三节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三、第四节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三、第四节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3、掌握教育学的概念,知道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教育学的目的。4、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进一步思考科学型的教师形象。5、掌握并能运用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教育的起源及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问题启发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三、教育的起源1、产生教育的条件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开始制造工具与前,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古猿),属于动物的范畴。猿人是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最初的始祖。人由古猿的无意识发展到猿人的有意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可使经验积累和传递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去完成。语言使进行教育的另一项基本条件也已具备,故进行2、产生教育的需要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先介绍如下:第一种说法: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第二种说法: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够科学。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地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四、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已经有了教育现象,但这时学校教育还没有产生,又因为教育学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现象的,因此我们研究教育的发展,总结其特点也是从学校教育的产生开始的。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但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2、与生产劳动相分离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3、阶级性和等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间接受家庭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何等学校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过长者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了封建社会,各国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等级性表现为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家庭出身、父兄官职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校,学校的等级与出仕为官、权力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宗教性主要指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4、内容丰富,方法落后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只物化在生产工中国古代的教育以读书死、死读书为学校、私塾先生的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与当时社会的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5、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等古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个层次。地方官学指由地方官府所办的学校,学校经费源于官费。中央官学创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与官学并行,行与民间的教育则为私学。私学起于春秋,孔子、少正卯都是私学的创始者。中国的私学伴随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十六世纪以后,世界进入到了近、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进入到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呈现了如下特点: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在我国是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始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人们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经验不断总结和概括,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往往都混同在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言论记录和著作中。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治思想、伦理思想、文学思想等混同在一起,散见于(论语)之中。在此阶段有两本教育著作值得一提。一本是成书于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另一本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该书系统总结了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和罗马帝国第一个世纪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同时吸收了希腊人在教育思想上的有益成果。由于该书集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比喻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二、独立形态阶段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中叶,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7世纪初,教育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在他的把它理解为"指导阅读"。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正式提出并论证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18世纪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教育学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些著作一般都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如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沦》,英国洛克的《教育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等等。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之,在这一阶段中,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并开始运用诸如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阐明教育教学的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对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科学的体系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虽然它们不能脱离哲学思想的指导,但由于它吸取了自然科学的大量成果,对于培养学生的方法,有大异从前的各种措施,特别是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吸取了自然科学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方法,进化论、生物学、实验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推动教育学成为科学的助力。从心理学成为实验科学,才使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智力、情感、意志、个性等等可以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教育学才能成为了解受教育者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的教育学。同时,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出发,指明了教育由社会关系所决定。从而也就正确揭示了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特别是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科他们又做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教育学由此出发,才能正确地把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加以考察。从而也才有可能对于人的发展,对于遗传、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根本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又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理论,为正确说明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等等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一阶段教育学理论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高度结合。离开了心理学,教育学将说不清问题;离开了心理研究法,教育学将解决不了问题。当代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家,如赞科夫、布鲁纳都是心理学家二是一切教育理论都要以教育实验为依据。传统教育理论基本上是经验性总结,现代教育理论则是建立在大规模实验的基础上。赞科夫研究《教学与发展》进行了20多年,掌握了1200多个班的跟踪实验材料。没有严格的实验材料,没有对大量数据的精确统计,这种三是重视发展,重视研究教育对象,强调才能的培养。现而且也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四是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化教学物质手段上。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二、我国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至今有8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一)西方教育学在我国的萌芽期中国近代从西方传来的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德国的。德国的教育学传入中国,是通过两条路进行的,一条是直接翻译德国的教育学原著,一条是间接从日本籍教师讲学和翻译日本师范学校教育学教科书所取得的德国教育学知识。德国的教育学,主要是属于赫尔巴特系统的教育学。这时的教育学尽管很不适合我国国情,但从1901年王国维翻译《教育学》至1914年张子和编纂的《大教育学》的出版,在我国教育学体系的建设史上,毕竟迈出了自(二)西方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期风,日益超过德国教育学。继杜威来华之后,1920年罗素来华,1921年孟禄来华,对中国接受西方教育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杜威。不仅因为杜威亲自到中国来宣传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我国曾直接作为教育学或哲学教材,除译本外,反映杜威教育思想的我国学者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占支配地位。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我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开始了试图以马克上海南强书局出版。这是一本唯物论教育学的导论,导向深入、更完备的教育理论的启蒙读物。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亦石编写的《现代教育原理》一书,这是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教育原理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延安于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研究室。这对以后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教育学的编写开了一个好头。当时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新教育理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教育理论的创建工作,从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到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经验;都是向这一目标前进。(三)凯洛夫《教育学》模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教育的研究新时代,以凯洛夫教育学传进中国为其标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一书,1948年译成中文出版。这一时期进入80年代,介绍外国的教育学说还是以介绍前苏联的教育理论为主,如对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和他的《教学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研究;之后,教育学界就开始广泛地积极地介绍苏霍姆林斯基,从1981年起就开始出版他的多种著作的中译本;还有巴班斯基的《教育学》等都译成中文出版发行。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也为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理论界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对教育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活跃了学术思想,打破了长期的僵化局面,清除了教教育工作者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而贡献力量。目前,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经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习教育学可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普通教育是基础教育,关系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增强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理念端正学习态度,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地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要做好它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掌握科学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照样能办教育、教好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一种错误观点。当然,教育学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法宝。但是,通过学习教育学,既可以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教育技能,这就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可以少走弯路,少犯原则性的错误,这对于未来的教育学的理论之后,还可以在工作中以此为指导,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总之,教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怎样学习教育学)[讨论]有的同学说:我的教育学成绩达到90分以上,教育学就可以学到手了。1、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方法。要在科学的教育观的指导下,把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同自己的思想实际、校内各项教育活动的实际、中学教育工作的实际联系起来。联系实际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是走出课堂到中小学去听课和参加一些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调查、实验和研究;二是利用教育见习和实习,把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三是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校内各项教育活动的实际,进行灵活地把握教育理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而且还能学一致用,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奠定坚实基础。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的教学应采取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参考相关的教学资料,突出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认真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博览与精思相结合教育学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但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学好教育学,必须与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学习。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而不学则殆”。只有既认真阅读,又肯于动脑筋,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首先是继承前人、继承本身是包含着批判、发展和创新的,切不可一成不变地照搬。因此,学好教育学要做到读书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4、设计好自己的整体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并持之以恒地执行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分别对教育的制约、决定和影2、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3、掌握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影响。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问题启发法;讨论法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内容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目的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除了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有密切联系以外,还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2、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总之,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需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掌握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2、深刻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3、理性认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作用、发展。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问题启发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从7岁到18、19岁即个体从儿童期,少年期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即个体的基础教育阶段。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肌肉的发展是先大后小,即先发展大肌肉后发展小肌肉;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初生婴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为成人脑重量的三分之一。儿童长到六岁,脑重量达到1200克左右,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后的发展便缓慢下来。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的基本依据。换言之,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般是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的,通常划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正常儿童的发展须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差异也是多层次的。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表现在∶(1)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如青少年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第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是青春发育期。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它年脑重量的增长也是不匀速的,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是成人的25%,出生后的脑重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最快,以每天一克的速度增长,9个月的时候达到660克,2到3岁,发展到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以后逐渐缓(2)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有不均衡的方面。如2、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明从古人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了学习的最佳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同时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与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什么是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这里的生理特点是指功能的特点,解剖的特点是结构的特点。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人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它在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作用了。然而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作用也不同,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指出,到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遗传对它几乎没有影响了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在已成为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发展。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只是身心发展的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谈不上发展,但是,遗传为人的发由此可见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的“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美国的斯坦莱·霍尔也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这些说法不适当的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并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之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由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第二,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第三,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总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造成个体发展的巨大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说法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机械唯物论。第三节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一)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一部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但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是显然不对的。(二)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做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做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和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教学目标:本章教学要讲明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等理论;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我国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规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与实现教育目的结合起来。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难点)4、新时期的教育方针5、如何全面贯彻教育目的(难点)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一)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组成: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二)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①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是制定各位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具有阶级性和法令性。②教育规律: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③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④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①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是教育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二、教育方针的意义1.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指针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制约作用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二)生产力发展状况(三)人的发展理论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二)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二)教育为人民服务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三)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的人具有社会主义的觉悟与道德2.培养的人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三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教育目的概述(educationalaims)(一)含义:是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1.社会的教育目的:反映社会对广大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2.个人的教育目的: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①二者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②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实现而实现。③个人教育目的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三)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的品质。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1.主张: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教育最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得到发展。2.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3.评价: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禁锢、反封建制有进步意义,而不将个人发展同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1.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依据社会的要求确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2.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涂尔干、孔德3.评价: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它对教育目的是人的头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教育目的是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的统一关系,没有认识和解决三、教育无目的论1.代表人物:杜威2.主张: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3.评价: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没有方向。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本质即个人的文化陶冶,教育是从文化社会中选择“文化材”作为教育目的。五、社会制约论3.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1.性质:基础教育2.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二)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在我国,小学和初中已属12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国家要求全日制普通中学“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当前还要着重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二、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三、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的。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的教育弊端,实现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素“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术语,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理论界趋于一致的定义是: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这一界定包括下列两方面1.人的素质是先天的生物因素与后天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先天禀赋是人的素质形成并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给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前提,它规定了个体素质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人的素质发展的现实性,又必须通过后天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习染与濡化,而且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作用下,最大限2.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偶尔为之的行为和举止并不是人的素质,只有那种以固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表现出来的人的属性,才是人的素质。当然,人的素质的稳定性和巩固性是相对的,随着环境的改变和教育条件的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同样地得到发展和提(二)素质的分类与结构1.较传统的划分主要有三分法即德、智、体;四分法即德、智、体、美,五分法即德、智、体、美、劳。不论是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都受到来自传统划分以外的一些研究者的批评,认为存在忽视素质分层问题,说它们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有经验意义,没有心理意义。2.其他未明确分层的素质划分这些划分不尽相同,主要涉及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3.若干分层的素质划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分层说,认为:体是生理基础层次;智、德、美是心理发展层次;劳则为各种素质的综合运用,属于实践层次。有的研究者将素质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认为: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中介,社会文化素质则构成主要内容。有的研究者将素质分为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认为:文化素质为导向,心理素质为中介,健康素质为本体。有的研究者将素质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素质层次、一般心理素质层次、文化心理素质层次和个性心理素质层次。生理它是建立更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文化心理素质则可分为具有分项社会功能的德、智、美层次与综合功能的劳动素质层次。最高层次的素质是个性心理素质层次,这是主体素质的制导系统,是进行整合与反应的中枢。上述关于素质的划分,显然很不一致,反映出很多不足,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深信,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结构将会不断发展、完善而趋于成熟。1.素质教育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给素质教育以各种界定。这些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或看作一种教育模式,或看作一种教育政策等等。这些见解虽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共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探讨素质教育问题的目的,并非是要获得素质教育的概念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因而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2.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全面,有两个涵义: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某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标准与要求;二是各种素质都要有所提高,不能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只有这两个“全面”都付诸实施,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人。做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算是养成了一定的素质。第二个层次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来说,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1)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2)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因为良好的素质可以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4)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更重所以,素质教育是兼顾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素质教育其实质上是一种有差别的全体教育。(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一种“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4)素质教育的普通性。素质教育既不是“为升学作准备”,也不是“为就业作准备”,而是指导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公民意识的公民教育。这种教育不具有专门定向的性质,而是适应未来社会广泛需要的教育,因此注重基础性和普通性。1.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和中外学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2.掌握世界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3.熟悉我国学制改革面临的挑战。重点难点:学校文化、现代学制改革发展趋势、我国学制改革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研究学校问题,不能不研究学校的文化特质,研究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制度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类型。制度构成:非正式制度(软制度)、正式制度(硬制度)、实施机制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educationalsystem(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置的实施机构的总称。它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少儿校外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以及领导体制。三、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历史文化传统★四、学校文化◆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英】马洛利◆一种文化的每个青春期事实上就是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时期。【德】斯宾格勒◆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英】丘吉尔(一)定义: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1.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2.年轻一代的文化。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①过渡性②非正式性③多样性④互补性⑤生成性(三)学校文化的特征2.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四)学校文化的形式▲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制度文化: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牛津大学:主照亮我■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加州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耶鲁大学:真理、光明■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西安大略大学:追求真理,服务人类■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启示下,我们寻找知识■杜克大学:追求知识,坚定信仰■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学校物质文化,如:学校建筑1.体现教育学、卫生学、建筑学、工艺学、经济学及群众习惯上的要求。自有它特殊的理念、性质、原则和风格。如:江西服装学院、创世纪学校2.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应是社会文化的象征,时代精神的表达。如:北大红楼3.蕴含某种哲学和文化的理念,学生置身其间,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服务社会。4.设计和营造时都应以学生为对象,考虑教育的实际需要。●学校制度文化2.学校仪式3.学校规章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④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接物之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创办学校的人关闭监狱。(雨果)◆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学校是母亲——永远不要把她忘记!你长大成人后,即使周游了全世界,见过了大世面,而她最质朴的白色房屋、关闭的百叶窗和小小的园子——那是你的知识之花最初萌芽的地方,将永远保留在你的记忆中,正如你的母亲永远记着你呱呱坠地的房屋一样。【意】亚(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1.定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起源于奴隶社会。中国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后来,学校一般称为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2.基本功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二)学制的概念及意义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意义:从组织上保证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计划地为国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关系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二、现代学制的形成(一)各级教育系统的形成下延型学校系统、上伸型学校系统(二)各类教育系统的形成是指各类学校的逐步分化,出现明确分工。三、现代学制的基本结构1.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类型结构:①普通教育:全面性、基础性、普及性③特殊教育:盲聋哑教育、弱智教育、工读教育3.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四、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1.学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4.学制要适合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考虑教育基础和教育国际化要求等。★五、现代学制改革发展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2.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3.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4.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5.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6.成人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一)旧中国学制的沿革1.产生:清末2.演变阶段①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抄袭日本未实行,第一个现代学制。②1904“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颁并推行的学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③1912壬子学制④1913壬子癸丑学制⑤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仿效美国)“新学制”,较成熟的现代学制。⑥1928、1932、1940国民党(二)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优点:①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②保证各种中高级人才的培养。③使青年有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使干部有文化,提高业务的机会。④体现方针统一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以满足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⑤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2.1958年学制改革①制定了“三个原则”、“六个并举”的政策。“三个原则”:统一性与各样本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②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③逐级下放学校的管理3.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①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③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④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二、现行学制的形态三、现行学制改革的原则(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1.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2.使学制的结构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1.明确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统一对人才的质量要求。2.使学校招生和分配的办法多样化,教育经费筹措来源多样化等。(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1.高水平的专门人才的培养。2.各级各类学校质量和起点的提高。(四)积极而稳妥的原则(五)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六)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四、现行学制的改革(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体内容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二)现行学制改革内容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第二部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了解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理解新课程的基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简称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要富有成效地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发挥学校课程体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第四,两类课),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指导我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2、什么是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各项指标。广义的是指特定教育阶段的目标,如,基础教育的课程目为每节课或每个活动的教育教学目标。如,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义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理想。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自然组成部分是《标准》的突课程标准分为: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附录五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5)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学生在杯子旁放上许多沙子,看有无动物脚印,结果证明不是。另外一个学生提出是蒸发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证明是蒸发,把这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发展。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也是教学工作自觉地要完成的生心理健康发展。此外,人的情感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对象是借助于教学途径开展的德、智、体、美、劳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在当代教学实践力不仅仅是智育方面的内容,也是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讲授道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的多方面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方面习惯的养成,教学工作也负有重大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各项任务落实到每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全面考虑,统一计划,不可以有所偏废。只教学阶段是根据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形具有近景性,比较具体,有实效;间接动机则是指由于了解学习的社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组织实习、见习进行直接观摩;间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推理等形式来掌握书本中的概念、规律、原理、法则等,时间内所学习的间接知识,不能立即到实践中运用,容易遗忘,所以通过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使他们受到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和审美方面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在实际形态上纷繁复杂,具有多种的形式。例如:有科教学,还有音、体、美的教学。各种教学都有它特殊的内容、方法和了解学生;善于处理好教材、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自础。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为此,它在内容的以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为此,它必须是行之有效认识。与此同时,学生的智力、体力、思想品质、行为习惯也要通过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一上有组织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矛盾中派生出来的。其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知识和发展、教和学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学过程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揭示看,教师闻道在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教师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体力、智力、心理生认识的领域内,矛盾转化的顺利与否,取得的成效如何,教师起着注入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实践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用只有在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条件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能动反映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符合教学客观实际的。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是最终起决定性的因素,的,教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律,激起学生学习内部诱因,才能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稳固,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稳固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教,正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就是教与学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说,学生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是简约化了的。在教学中,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和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部分,认识过程。学生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严密组织的教学步骤来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这样,就节省殊性的。学生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缺少必要的直接经验,就容易产验型,仍需具体直观材料的支持,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进行抽象概思考、探求新知、实际操作等能力,直接经验、感性认识的重要意义练习、实践等形式。它们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挑选和改造过的,具有典型性、简约性,为理解、巩固或验证、运用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而且也发展智力、体力,形成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所以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一种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德性作为教学的最高目的,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吸取养料、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的过程。因为教人。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只有紧密地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而进行,防止脱离知识的空泛说教或为知识而知识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证统一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的结构是‘因’,学件,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智力在掌握仅反映了教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学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原则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违反教学原则,就式的设计和决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启发”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致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启发式要求的师生双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学习上的自觉性、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力发挥出来,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他们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学生积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义和学习目的认识愈明确,学习兴趣就愈高,注意力愈集中,学习效果愈好。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也现在能开展独立思考,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提示、疏导、设疑、释疑、解惑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把握方向、认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只有师生相互了解,教学措施适应学生的要求,学习的进程符合教师的愿望,这一教学原则是指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知识的辩证关系提出来的。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书本知识,这些离的问题。从我们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说,培养的人不仅要有理论,而实际、联系什么实际、如何联系实际等等,要根据学习理论的需要来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主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使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各有其特点和作用,不能割裂或对立起来,以某一类取代另一类。正生做出榜样,理论联系实际地传授知识,避免抽象、空洞的纯理论推导。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教育学模像直观、语言直观。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直观教学的要求不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4)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教要符合逻辑,实验演示程序要严格。教师的举例、板书、画图等都要思想教育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并注意教学方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和指导学生科学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科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习者必须按照这种逻辑体系去学习,才能掌握得好。其次,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认识结构的发展也是有删内容,以免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复习、检查等。其中系统的讲解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教材体到概括化、能迁移,则大大利于能力的发展。根据这种发展过程,教学安排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艺术,进行正确的引导,才会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时间里学习了大量的书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不是亲身实践得来的,这就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巩固。否则,就会边学边忘,头脑空空,谈不比较清晰,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也就会比较容易。因此,教提。教师必须提高讲课水平,努力做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学习积极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做到集中注意,深入思考,掌握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巩固知识技能、向遗忘作斗争的重要要识记方法,适当运用机械识记,对于有些内容如化学符号、外语单词、历史年代等就需要采用机械记忆。实践证明,结合重现的记忆比量不多。此外,增强记忆的信心,加强记忆的情感作用,让学生亲自1)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偏废。对于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使他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等等,把握班级学生的整体面貌,熟知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集体教学高才生,也要热情帮助智力发展差、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的矛盾有所侧重,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运用某一个原则,而要使各个原则互相配合,协同发1.制定好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4.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与程序学习的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引入课题,介绍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等作用。好心,使学生看到、听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从而产生疑问,引的积极性,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开始,巧妙联系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正是一种教学艺术。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例如,于漪老师在 词会碰到困难,于是引起思考,寻求答案。就在学生出现愤与悱的情境时,她顺手写出“如历其境”一词,然后就势导入新课:“今天我游览金华两个岩洞的见闻,使人如历其境,心向往之。然后说今天就叫叶老先生作向导,来观赏两个岩洞的风光。于老师利用旧知识,呼7.实验导入,直观性强效果显著,能强烈刺激感觉器官,引起8.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库安装合同运动饮料
- 音乐分公司版权管理规范
- 2024年教育贷款协议书2篇
- 旅游景区招投标文件归档表
- 采购市场趋势与预测
- 写字楼退租财务管理
- 展览展示浮雕施工合同
- 全新居间个人汽车销售代理合同(2024版)2篇
- 山东省淄博消防照明系统施工合同20242篇
- 学校彩钢瓦屋顶施工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度矿产资源开发EPC总承包合同
- 低钾血症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 2024至2030年中国摩托车涂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文明上网班会课件
- 《乡村医生培训讲》课件
- 建筑行业绿色施工考核标准
- 高++中++语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4年度产品代理合同:某制造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年度产品代理协议
- 歌剧卡门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劳务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建议分析报告
- 探索1 物联网的传感技术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 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科技 八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