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知识点全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知识点全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知识点全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知识点全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知识点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i轮复习•高考语文知识点全汇总

基础知识

一、官职名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宜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

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

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

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

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

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

代步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

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

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

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卜传达

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枢密使的

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

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

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宜员,分掌各司

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

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遍设,

造成割据局面。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

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逐渐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二、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

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

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

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

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

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公«

弱O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群臣面向北。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

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

见天子为“朝”。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贤,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古代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

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

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

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

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

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札

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

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

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

汉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

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

“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

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

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

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拥有

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

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未

及壮,还比较年少,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

语、志意、所乐、所喀),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

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及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

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等食品,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

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乘车是以左边的位子为尊的,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

对宾客的尊敬。《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

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的尊敬。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死】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①"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

不禄,庶人日死"。②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③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

眠、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溢逝、老、故、逝、终等。

三、教育科举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乂叫荐举。由

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

茂才。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

时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

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

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宫主持、

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官办的府、州、县学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

称童生。《促织》:“包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量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

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

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

甲笫。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踢“进_L及第”的称号,第名称状元,笫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蜴“进

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

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指中进士。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

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

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

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

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

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

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

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稷卜・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卜.而得名。当时的儒、

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

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比讲学。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

了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了弟的最

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

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与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东林人士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

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

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铳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

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送东阳马生序》:“有司

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

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

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

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四、天文历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

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

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

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

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

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

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中,“淳熙”为南宋孝宗赵音(shO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①序数纪月法。如《〈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②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

字。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建

亥”即农历十月。

③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

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

PeterZhangEdu)

①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湍。”“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②干支纪日法。如《靖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嵋。”“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

十三日。

③月相纪日法。指用‘朔.J^(fei).里.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

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肥,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④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

日观亭待日出。”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卜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

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戾、晡时、日入、黄昏、人

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关系表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现代纪时

夜半子23~1点

鸡鸣丑1~3点

平旦寅3~5点

日出卯5~7点

食时辰7~9点

隅中巳9-11点

日中午11~13点

日戾未13~15点

晡时申15~17点

日入酉17~19点

黄昏戌19〜21点

人定亥21~23点

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呜

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

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鼓报时,

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甲夜一更19-21点

人定乙夜二更21~23点

夜半丙夜三更23-1点

鸡鸣丁夜四更1~3点

平旦戊夜五更3~5点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

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

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张老师的

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

声。

五、地理名词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

海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

PeterZhangEdu)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卜的长江卜.游南岸地区,即

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蜡山、华山、

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蜡山为标准的“山

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

【关东】占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

tliM

O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

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隹以为关中之同。”

【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

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

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五大名山的息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

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

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

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唐代的三都指

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词。从春秋

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主要建都于自认为是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

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的一般说法为:冀、兖、青、

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

悲不见九州同。”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赤县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

神州。”

【中原】乂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

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

原”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

PeterZhangEdu)

【六合】天地四方。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指“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如

《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常见谦敬辞分类识记

常见谦辞

1.“鄙”字一族

用于自称。

①鄙人:对人称自己。

②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③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2.“舍”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

①舍侄:对人称自己的侄子。

②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

③舍亲:对人称自己的亲戚。

④舍间、舍下:对人称自己的家。

3.“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

①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③家兄:对人称白己的哥哥。

4.“敝”字一族

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①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②敝姓:对人谦称自己的姓。

③敝校:对人谦称自己的学校。

5.“愚”字一族

用于自称。

①愚兄:男性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

②愚见: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6.“拙”字一族

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①拙笔: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②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③拙见:称白己的见解。

7."小”字一族

用于称臼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①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②小店:称自己的商店。

③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8"敢,,字一族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①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

②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③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一族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①见教:客套话,指教(我)。

②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

10.其他谦辞

①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②久仰:客套话,仰恭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③错爱:用于感谢对方对白己的爱护。

④刍莞之言:在向别人提供意见时把自己比作草野鄙陋的人。

⑤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⑥寒门:旧时谦称自己的家。

⑦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⑧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⑨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差。

常见敬辞

1.“令”字一族

用于称对方的亲属。

①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②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③令爱:称对方的女儿。

④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⑤令兄:称对方的哥哥。

2.“拜”字一族

用于人事往来。

①拜读:阅读对方的作品。

②拜会:拜访会见(今多用于外交上的正式访问)。

③拜望:探望对方。

④拜托: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

⑤拜识:结识对方。

⑥拜辞:告别对方。

3.“奉”字•族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①奉告:告诉对方。

②奉还:归还对方的物品。

③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④奉劝:劝告对方。

4.“惠”字一族

用户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①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②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③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

④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⑤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5.“垂,,字一族

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①垂问: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

②垂爱:称对方(多指k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③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④垂怜: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

6.“贵”字一族

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①贵姓:问人姓氏。

②贵庚:问人年龄。

③贵恙:称对方的病。

④贵干:问人要做什么。

⑤贵子:称人的儿子(多含祝福意)。

7.“高”字一族

用于称别人的事物。

①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②高龄:称老人的年龄(多指七八十岁以上)。

③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④高见厂高明的见解(多用于称对方的见解)。

⑤高攀: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⑥而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8.“光”字一族

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①光临:称宾客来到。

②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9.“宝”字一族

用」二称对方的家眷、铺子等。

①宝号:称对方的店铺;称对方的名字。

②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10.其他敬辞

①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②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③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④斧正: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

⑤恭候:恭敬地等候。

⑥借问: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⑦千金:称别人的女儿。

⑧雅正: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

⑨鼎力: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⑩华诞:称人的生日。

海涵: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玉照:称别人的照片。

近义成语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惊”之意。前者指捏造事实或故意夸

大事态,所指的事不一定是坏的;后者指卑劣、残暴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多是

坏事。

【自鸣得意•自得其乐】都有“很得意”之意。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

很有乐趣。

【不求甚解•例冏吞枣】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前者表示

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

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之意。前者指经常耳听

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或其他方面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

觉中起了变化。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都有“亲自做出榜样”之意。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

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己做出榜样。

【病入音肓•不可救药】都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前者重在病,形容病情严重到

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治,强调无法挽救。

【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都有“凭空捏造”之意。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把

没有的说成有。

【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都有“不能改变”之意。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

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鞭长莫及•望尘莫及】前者比喻力量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都有“特别看待”之意。前者做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

同于一般;后者做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大庭广众•众目睽睽】都指有许多人的场合。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共场合;

后者指有很多人注目的场合。

【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前者侧重对人有礼貌,后

者可以形容人的举止、气质等。

【参差不齐•良莠不齐】都有“不整齐”的意思。用于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

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用于物时,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后者指好的坏的混在一

起。

【居心叵测•高深莫测】前者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后者指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

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

【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都有“不考虑别人的意见,行事专断、蛮干”之

意。“专横跋扈”有“蛮横、霸道”之意,语意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独断专行”重在

“独”“专”,侧重独立做决定和行事「一意孤行”侧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风言风语•流言蜚语】都表示没有根据的话。但前者多指无意传说,传说者多出

于无知、怀疑和猜测;后者多指有意传说,传说者往往出于险恶的用心。

【苟且偷安•得过且过】都形容只图眼前,不顾将来。前者偏重贪图眼前安逸,后者

偏重胸无大志。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有“因规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之意。前者偏重于不求

进取;后者偏重于固执地守旧,不肯改进。

【厚颜无耻•恬不知耻】都形容不知羞耻,常可通用。前者重在形容脸皮厚,后者重

在形容做了坏事仍满不在乎。

【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都形容腐朽糜烂的享乐生活。前者偏重于迷恋酒色,后者

偏重于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生活。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之意。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

了;后者侧重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前者指亲身到了那个地方,形容感受深切;后者指设想自己

处在别人的地位,指替别人着想。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都有“按一定的顺序、步骤进行”之意。前者侧重于按一定

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后者指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前者形容行人、车、马、船等往来不绝;后者形容像水流

那样流个不停,多用以形容车船行人来往不断。

【大公无私•铁面无私】都表示没有私心。前者指一心为公;后者指不畏权势,不讲

情面。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前者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事物不等推行,就迅速传播,风行

-时;后者指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言语或消息流传得极快。

【光明磊落•光明正大】都含有“心地光明”之意,都能用于人及其言行。前者侧重人

的精神品质,指胸怀坦白,没有私心;后者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杏如黄鹤•杏无音信】都有“见不到”之意。前者侧重指一去不见踪影,后者侧重指

•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

【洋洋大观•洋洋洒洒】都有“内容多”的意思。前者侧重指事物的数量和种类繁多;

后者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瑕不掩瑜•瑕瑜互见】都指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前者是“缺点遮不住优点”之意;

后者比喻有优点也有缺点,无主次之分。

【一笔勾销•一•笔抹杀】都含有“全部销去”之意。前者指账目、嫌隙、隔阂等,后者

指对成绩、优点等全盘否定。

【心照不宣•心领神会】都有“心里已领会,不用说出来”之意。前者多指双方,有时

指较多的人;后者重在领会,一般指一方。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

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不可推卸。

【目不暇接•应接不暇】前者形容可.看的东西太多,看不过来;后者形容景物繁多,看

不过来,后用以形容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爱憎分明•泾渭分明】都有“界限清楚”之意。前者指思想感情的爱与恨,后者多指

人或事的优劣、是非分明。

【涣然冰释•烟消云散】前者指嫌疑或误解消除,后者指事物消失净尽。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都有“规矩老实”之意。前者侧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后者

侧重于拘守成规,不敢变通。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前者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

况,仍能像平常i样;后者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

状、得过且过”之意。

【暗箭伤人•含沙射影】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使用的手段有差别,

前者指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程度比后者重;后者的手段多是语言,有影射某

人或某事之意。

【惨绝人寰•惨无人道】都有“狠毒残暴”之意。前者语意重,强调人世间从没有过的

惨痛,不能用来形容人;后者强调无人性,不讲理,常用来形容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前者重在说话

时的心情;中者重在发表己见;后者重在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

少的人。

【乘人之危•落井下石】都表示趁人危难之时去侵害人家。前者重在别人遭遇苦难

时用要挟、引诱等手段去害别人,后者偏重于要置遭难者于死地。

【出尔反尔•反复无常】都表示经常变卦。前者偏重语言上的前后矛盾,后者偏重

表现上的变化无常。

【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都表示达到的境界很高。前者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

后者还可以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

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

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

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

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i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

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

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卜.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一一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一一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

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工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

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

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

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

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

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

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

说广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r。”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可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

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加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

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