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起课件专注教学课件制作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重在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以及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重点字词,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思维发展和提升: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审美鉴赏和创造:在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词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文化传承和理解: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教学难点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情境导入:播放《经典咏流传》的《过洞庭》视频。师:经典传唱,声声不息。从歌手的传唱中我们感受到洞庭湖之美,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让我们齐读下面这段话,回味经典吧!我曾震撼于孟浩然的《临洞庭》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湖面水气蒸腾,氤氲万状,蔚为奇观。我曾惊叹于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洞庭湖浩瀚无边,波浪掀天,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师: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洞庭湖,留下许多歌咏洞庭湖秀丽景色的诗篇。今天,让我们乘洞庭之舟,与诗人张孝祥一起领略美景,抒发情怀……一、走近诗人,知人论世诗人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写作背景: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二、诵读入境,把握词眼播放朗诵视频,齐读本词。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什么?(“澄澈”)为何是“澄澈”呢?让我们从这首词中找到答案。三、赏景悟怀,诗意同行任务一:感受自然美让我们乘一叶小舟,观洞庭之景,赏自然之美。结合诗句,说说洞庭湖美在哪里?1、美在万里无云,水波不兴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为何用“风色”而不用“风声”?请你代入这两个词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差别。“风色”二字风有强弱、方向之分,可是没有颜色的区分,但是敏感的诗人是可以感受到风色的,李白在《庐山谣》中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描绘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象。读之洒然,令人向往不已。(“洞庭青草”点明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近中秋”点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营造了天高气爽,风平浪静,玉宇澄清的环境氛围。)2、美在明净、开阔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思考: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玉鉴琼田”:比喻,在月光下如同镜面和玉石一样。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夸张,极言湖面之广阔。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你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中哪句话与它意境相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美在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思考:如何理解“表里俱澄澈”的含义?①写景: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边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②写人:诗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此的品格之美。“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杜甫《屏迹三首》其二(“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点明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凸显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难与君说的“妙处”是指什么?①洞庭湖的月光湖色之妙。②此时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净融为一体,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小结上阙:洞庭之美,美在澄澈。词的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的洞庭秋色图画,并非只立意于歌颂自然,而是借此自比品格,并烘托自己的心绪,为词的下片蓄势。任务二:品味人格美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请试着分析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1、美在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1)如何理解“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解读:月光的孤独正是一种自喻。广南西路任上一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自信光明磊落,如月光相照,冰清玉洁,无瑕疵可指,却仍受到了他人诬陷,一切的困难都是自己在扛,前路坎坷也只有自己在走。我以冰清之心灵去面世,我以灵魂之孤光去独照,我以磊落之生命去前行。(2)“肝肺皆冰雪”: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2、美在身处风浪,从容沉稳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思考:能读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哪个字最有表现力?“稳”:藐视谗言、秉持理想、享受当下的自信与喜悦。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落寞萧瑟之中,表现出旷达稳重的人生态度。3、美在气魄豪迈,境界高远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1)可否改成“尽舀西江,细饮北斗,万象为宾客。”?“挹”,表现词人豪迈的气派,要舀尽长江水为酒,开怀畅饮;“斟”,表现词人从容的气度,把北斗星当作酒杯,细斟慢酌。(2)此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1.意象宏大。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2.想象奇特。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表现了词人抛富贵荣辱于云外、豪迈而又飘逸的情怀。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豪迈。4、美在物我两忘,超然世俗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扣舷独啸”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扣舷而歌之”。“不知今夕何夕”化用了苏轼《念奴娇·中秋》“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扣舷”写动作,“独啸”写声音,“不知今夕何夕”表明诗人完全沉醉于一片湖光月色之中。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传神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突出诗人达到物我两忘,超然世俗的境界。小结下阙:诗人的人格之美,也美在澄澈。艺术赏析:1、物境与心境的融合。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2、天人合一的想象。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词作品评:此首月夜泛洞庭作。写水光月光,上下澄澈,境极空阔。而胸襟之洒落,气概之轩昂,亦可于境中见之。“洞庭”两句,言湖中无风。“玉鉴”两句,言湖面之广。“素月”三句,言月光映水之美。“悠然”两句,收束上片,言泛舟之适。下片,写月下之感。“应念”三句,言中心之纯洁。“短发”两句,言夜深湖冷。“尽汲”三句,言湖上豪饮。末句,言湖上独啸。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小结:在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我们不仅流连于洞庭湖的自然美,更沉醉于张孝祥的人格美中,似乎与诗人一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精神,始终是贯穿于华夏历史的文化血脉。直到今天,它依然在滋养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四、对比阅读,拓展提升1、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洞庭湖,诗人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简要分析。①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②张词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胸怀和豪迈气概,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旷达的气度。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和苏轼《赤壁赋》的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相同点: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啸”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五、对接高考,巩固训练1、《念奴娇.过洞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2、《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极言湖面之广阔、明净的句子是“,”。3、《念奴娇.过洞庭》用比喻表达自己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句子是“,”。4、《念奴娇.过洞庭》写招待客人时所用酒水与酒器都很不凡的句子是“,”。5、《念奴娇.过洞庭》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来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6、“”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7、“,。”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8、《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9、《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