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度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期中测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材料二: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B.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C.《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人物为了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B.材料一认为宝钗的话是在解释“还不叫人来拔去”的原因,她同意宝玉“破荷叶可恨”的意见。C.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看似指大家,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D.材料二通过考证表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3分)A.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C.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D.《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4.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4分)5.结合材料,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梁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胜接成一道一道的衣服和各种食物,都是奶奶亲手所作,可见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也可看出此时虽然物质匮乏,但祖孙尚可度日。B.“呼喽呼喽”,一个拟声词,可见奶奶的病情,“呼喽呼喽着”“到食堂去打早饭”,表现了奶奶带病坚持照顾孙儿的坚韧。C.奶奶“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放在躺柜上的两瓶黄油,可见她对黄油的珍视,舍不得吃黄油也反映了奶奶的小气。D.锁在柜子里的黄油,在身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眼中,也格外珍贵。他们舍得孝敬奶奶,却舍不得自己享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萧胜童稚的眼睛展示时代的沧桑变化,但小说的叙述人称仍是第三人称,它和单纯的第一人称,即儿童直抒胸臆的叙述语气明显不同。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小说,故事情节集中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情感关联,行云流水,娓娓道来。C.文章结尾萧胜终于吃到了渴盼的黄油烙饼,“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这是全篇小说积聚起来的情感的总爆发,有力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D.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把对人的深切关爱与同情渗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和文章的遣词造句中,表现了冷峻的历史反思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悲悯。8.结合本文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4分)9.用食物来展现世事人心的手法几乎贯穿了汪曾祺一生的小说创作,本文为何要以“黄油烙饼”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范雎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白起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材料二:赵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耳。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也。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贤愚也。是皆未足为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节选自欧阳修《为君难论》)10.材料二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用人之失A天下之人B皆知C其不可D而独留其主F不知者G莫大之H患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徒,只、仅仅,与《屈原列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的“徒”意思一样。B.“而括易言之”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不一样。C.“败人之事”的“败”与《大学之道》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一样。D.然,然而、但是,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意思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廉颇坚守营垒,不与秦国交战,于是秦国范雎施反间计。蔺相如识破了范雎的诡计,劝告赵王不要以赵括代廉颇,但赵王不听。B.赵括的母亲通过对儿子所作所为的观察,认为赵括远不如他父亲,不能为将出战,如果赵王一意孤行,出了问题,自己不负责任。C.赵括中了武安君白起的计,军队被截断,粮道补给也被阻断,军队中甚至出现了残杀相食的情况,这样赵军的败局已定。D.欧阳修认为臣子进言的话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君主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去透过言辞的表面,洞察背后的真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4分)(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一-《屈原列传》(4分)14.欧阳修认为什么是国君最难做的事?材料一的事例是如何支撑这一观点的?(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歌子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①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注】①求田问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刘备指责许汜有国士之名,却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胸无大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带着酒冒雨出门,回来和衣而睡,睡到天亮都浑然不知,可见词人旅行的疲惫。B“梦里”两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描绘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C.本词叙事成分较多,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抒情为主的风格不同。D.本词语言明白晓畅、自然贴切,看似不经意写来,而意到语工,营造出清朗空明的意境。16.本词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1周年纪念日。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泰伯》中的双重否定句“”赞颂他同学少年时的远大志向,可以用《屈原列传》“”来形容这位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3)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使诗歌更具有艺术魅力。正如“,”两句出现了两种不同色彩,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问父母,他们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点奶茶时问朋友要冰的还是热的,朋友却说:“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吗?”看到这些对话,你会不会觉得父母或朋友有些A__?明明直接给出答案就可以,却一定要用反问句来怼你一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反问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把简单的沟通变成吵架,严重破坏和谐的气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反问”是指无疑而问。也就是说,“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到生气,是因为感觉自己被无故攻击。偶尔的“反问”B__,毕竟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有些人却把“反问”当成习惯,这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都是巨大的。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说话?(甲):习惯反问的人,或许本身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神经科学家布鲁斯认为:①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②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③构成他(她)的应激反应系统。④同时,⑤在人类学说话的过程中,⑥本身也很依赖“模仿”这种方式。因此,语言习惯会有一定的迁移性。此外,“反问”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他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敌意性的表达,(乙),于是采取“反问”来防御伤害。最后,有些“习惯性反问”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习得性无助”。……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因此更容易消极应对,用“反问”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注:习得性无助行为,这是一种在长期压力或失败经历中形成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放弃抵抗,陷入无力的困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文中倒数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根据语境,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补写出最后一段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不超过50个字。(4分)22.文中多处“反问”二字加了引号,有人觉得有必要,有人觉得过于累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这个世界正如那句古罗马名言一般,“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有很多可能。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成功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2.C【解析】“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错,根据材料一中“黛玉……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可知,黛玉说的所谓“你们”并不是特指薛宝钗,当然包括贾宝玉在内。3.D【解析】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B.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间的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C.是说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D.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4.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5.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③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6.C【解析】“舍不得吃黄油也反映了奶奶的小气”错,舍不得吃黄油反映了奶奶的节俭,奶奶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珍贵的黄油留给儿孙。7.B【解析】“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小说,故事情节集中完整”错,本文具有散文化倾向,没有一般小说典型的情节特征,没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8.①奶奶勤劳能干,如用零碎料子给孙子接衣裳,接裤子,做鞋,做吃的;②非常疼爱孙子,“吃得不香”,是为了省下粮食给孙子吃;③坚韧顽强,在苦难的生活中,拖着病体照顾孙儿,支撑家庭;④节俭,舍不得吃黄油,是物质匮乏时期对黄油的珍视,更是为了将黄油留给儿孙。9.①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爸爸办完奶奶的丧事带走黄油,妈妈用黄油烙饼,故事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爸爸孝顺送黄油给奶奶,奶奶疼爱儿孙舍不得吃黄油,妈妈用黄油烙饼,体现了困难时期亲人之间的真情;③从文章主旨的角度看,小说表现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奶奶对孙儿的疼爱,萧胜对奶奶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黄油烙饼”为题,集中而含蓄。10.ADF11.A【解析】《屈原列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的“徒”是“同一类别或同一派别的人”的意思。12.A【解析】“蔺相如识破了范雎的诡计”错误,蔺相如以自己对赵括的了解劝赵王不要用赵括。文中并无蔺相如识破范雎反间计的交代。13.(1)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难不住他,但也不认为他学得很好。14.①欧阳修认为,国君最难做的是“听言”。(2分)②赵括“谈兵”,看似可用,但按此行事导致失败;蔺相如和赵母的话,看似不可用,但不按此行事就无法成功。(3分)材料一:秦军数次打败赵军,廉颇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轻易与秦军交战。赵王认为廉颇是因屡屡失利而胆怯,不敢迎敌作战,十分生气,多次责备他。应侯范雎又派人携千金去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说:“秦国害怕的,唯独是害怕赵括担任将军罢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了!”赵王于是便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廉颇。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因赵括有点名气就重用他,这好比是用胶黏住琴柱而弹琴,怎能弹好呢!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劝告。当初,赵括自幼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和他相比。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难不住他,但也不认为他学得很好,赵括的母亲问其原因,赵奢说:“领军打仗关系到生死存亡,而赵括说起来很轻松随便。如果赵国不派他为将军罢了,若是真的用他,灭亡赵军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带兵将要出发时,他的母亲亲自上书给赵王,说不可重用赵括。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嫁给他父亲时,他父亲已经身为将军,自己亲自捧食进餐的有几十人,他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与宗室王族赏给他的财物,他全都分给部下的将领与谋士。他只要接受朝廷的命令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立刻就面向东而坐,接受拜见,他的士兵及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财物,全部藏在家中,每天都在察看良田美宅,合适的就买下来。大王以为赵括会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存在很大的差异,恳请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你不必管了,我已经做出决定。”于是赵括的母亲说:“假如赵括出现什么过失,请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赵括一到军中,就完全改变了原来廉颇的法令规定,调换原来的军官,下令出兵进攻秦军。武安君白起假装兵败而退,布置两支奇兵准备在赵军的后方给予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抵秦军营垒前,秦军坚守营垒无法攻入;这时,秦军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切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又截断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分为两半,粮食补给中断。九月,赵军已断绝粮食四十六天,士兵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在窘迫危急的形势下,下令对秦军实施进攻,准备分出四支分队,轮番出击四五次都没冲出重围。赵括亲自率精锐士兵,和秦军进行搏斗,秦军当即射杀了赵括。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材料二: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本领,他父亲赵奢知道这个情况,他母亲也知道这个情况,赵国的大臣蔺相如等也知道这个情况,就连秦国等敌国也都了解这个情况,唯独赵王不了解。用人方面的失误,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样做不行,唯独君主不知道,这是最大的祸患。人们所说的话并非只有一种类型,有的是巧言善辩、纵横捭阖且听起来令人愉悦,而忠言则往往质朴无华且多显笨拙,但这并不是听从意见难的原因,关键在于听者是否明智。阿谀奉承的话顺耳且容易让人高兴,而直言不讳的话则可能逆耳并触怒人心,这也不是听从意见难的原因,关键在于听者是否贤明。这些其实都还不算是最难的。当听到的话看似可行,但按照它去做却常常导致事情失败;或者听到的话看似不可行,但不按照它去做就无法成功,这才是听言的困难所在。15.B【解析】“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错,根据上片内容,“梦里”两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主要表达词人恬然自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轻松自在生活的热爱。16.①“老去”两句表达了词人感慨年岁渐老、才华衰退而“计未成”的苦闷。②“求田”一句写出词人想要归隐而又担心为英雄豪杰所耻笑的两难心情。③“自爱”两句则表达了对风景的喜爱,表现出轻松、欣慰的心情。17.(1)士不可以不弘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8.A莫名其妙(或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不近人情);B无可厚非19.(甲)原因可能有这些;(乙)理解为对自身的攻击20.语句①修改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语句⑤修改为:人类在学说话的过程中(每处2分)21.(示例)比如你花费了大量精力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果树种植及养护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咨询合同标的详述3篇
- 2024年度深圳二手汽车买卖合同(附带车辆维修记录)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制作-投资与分成合同
- 2024年参数测试仪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劳务用工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影视作品改编权转让协议3篇
- 2024年度艺术品买卖合同个人对个人2篇
- 2024年户外功能性照明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年度货物多式联运合同文本2篇
- 食品企业人员卫生及车间卫生培训
- 员工激励与管理激励
- 空调采购服务投标方案
- 建构区介入与指导
- 锅炉应急演练总结
- 2024年心理咨询培训资料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
- 共享单车巡查方案模板
- 乡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应知应会1000题
- 2023年国家宪法宣传周知识竞赛答题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