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阆中中学高2022级2024年秋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材料二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1.下列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常常把自己对外物感觉投射到外物本身上去,物从而具有了人的属性,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移情作用”。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将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时,“美感经验”就能够产生。C.移情作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与美感经验不尽相同,“移情作用”是由己及彼,“美感经验”则是己彼交互影响。D.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所谓的美感经验指在人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过程中,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也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B.艺术和宗教借助“移情作用”,既能够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又能够缩小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C.在《舟还长沙》这首诗中,诗人随着观赏地理位置改变,与日常生活有了一定距离,从远处看,家融入自然美的形象中。D.我们不能把握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是因为自身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只有保持了一定距离才可以发现美的形象。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述的“宇宙人情化”的一项是()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我垂泪到天明。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请运用材料一中“移情作用”相关理论,任选下面其中一句进行分析。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5.发现深度的美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C2.D3.B4.示范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诗人见到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杂草丛生,深感国破家亡的苦恨。②花、鸟本没有人的情感,诗人把苦闷沉痛之情迁移到了花鸟身上,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示范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①词人看到兵火洗劫后的扬州空城只剩下高大的树木,对战乱的破坏深感痛心。②城池和树木本没有人的情感,词人把痛心之情迁移到城池和树木之上,仿佛他们也在诉说着对战争的厌恶和痛心。5.①发现深度的美需要有主观心理上的积极条件和准备,要陶冶、修养、锻炼心灵,使之能够发现美;②发现深度的美一定程度上需要审美的消极条件,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③发现深度的美要有客观外物条件,要到自然、人生、社会中寻找,变客观世界为美的对象。【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探讨了“移情作用”及其与艺术、美感经验的关系。材料一指出人们常通过个人经验与外物发生情感联结,这种心理活动称为“移情作用”,并在艺术和宗教中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则讨论了美的感知需要主观情感的净化和客观事物的条件,同时强调“静观”与“心理距离”在审美感知中的消极因素。两者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移情与情感的改造,促进艺术创造与美的发现。【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物从而具有了人属性”错误。根据材料一中“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可知是“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不是物从而具有了人的属性。B.“当我们将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时,‘美感经验’就能够产生”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可知移情作用是我及物双向的,不是单向的。D.“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错误。根据材料一中“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可知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是艺术和宗教。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释的能力。D.“只有保持了一定距离才可以发现美的形象”错误。文中相关内容为“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这个例子具有普遍性,但不是公理,保持距离容易发现美,但不是必要条件,选项表述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所述的“宇宙人情化”是指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A.“垂泪”赋予蜡烛人格化的特点。B.描写了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C.“泣”和“笑”赋予芙蓉香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D.“不语”赋予花人的情态。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文中说:“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写“花”落泪,“鸟”惊心,赋予花、鸟以人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意思是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厌”,厌恶,讨厌,此处赋予废池乔木以人心理。描写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有“废池乔木”了。诗人看到兵火洗劫后的扬州空城只剩下高大的树木,对战乱的破坏深感痛心。那场战争让人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诗人把痛心之情迁移到城池和树木之上,仿佛他们也在诉说着对战争的厌恶和痛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的”可概括出,美感的发生要有主观心理上的准备,要陶冶、修养、锻炼心灵,使之能够发现美;结合“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可概括出,美感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结合“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可概括出,美感的发生要有客观外物条件,要从自然、人生、社会中寻找,变客观世界为美的对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果大雪封门徐则臣我的脑袋突然开始疼,果然,一群鸽子从南边兜着圈子飞过来,鸽哨声如十一面铜锣在远处敲响。我在出租屋的房顶上喊:“它们来了!”行健和米箩一边伸着棉袄袖子一边往屋顶上爬,嘴里各叼一只弹弓。不到一个月,他们俩已经打下五只鸽子。①我不讨厌鸽子,讨厌的是鸽哨那种陈旧的变成昏黄色的明晃晃的声音,一圈一圈地绕着我脑袋转,越转越快,越转越紧,像紧箍咒直往我脑仁里扎。这时候能止住头疼的最好办法,除了吃药就是跑步。我跑了至少一刻钟,然后身后出现了一个晨跑者,那个白净瘦小的年轻人像个初中生。此人和我同一步调,我快他快,我慢他也慢,我们之间保持着一个恒定不变的距离,八米左右。他的路线和我也高度一致。行健和米箩又打下两只鸽子。再次见到那个初中生,他不是跟在我后头,而是堵在我眼前。“你看见我的鸽子了吗?”他攥着拳头,说南方咬着舌头的普通话。看得出来,他很想把自己弄得凶狠一点儿。“你的鸽子?”我明白了。我往天上指,那群鸽子快把我吵死了。“我的鸽子又少了两只!”“要是我的头疼好不了,我把它们追到越南去!”“我的鸽子又少了两只。”“你养鸽子?”“我放鸽子。”他说,“你要没看见——那我先走了。”走了好,要不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少了的七只鸽子。七只,我想象我们三个人又吃又喝打着饱嗝,的确不是个小数目。接下来的几天,在屋顶上看见鸽群飞来,我不再叫醒行健和米箩;我追着鸽群跑步时,身后也不再有人尾随。我知道我辜负了他的信任,因为不安,反倒不那么反感鸽哨的声音了。有一天经过中关村大街,我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鸽子群里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顿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一袋鸽粮。”②“是你呀!”他站起来,大衣扣子挂掉了四袋鸽粮。“鸽子越来越少了。”他说,又把脖子往大衣里顿了顿。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是,一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考到。父亲问他:“怎么说?”他说:“我去北京。”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到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经常忘记往暖气炉子加块煤。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完全是出于同情,我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我和慧聪在门外重新给鸽子们搭窝。很简单,一排铺了枯草和棉花的木盒子,鸽子们像我们一样住集体宿舍,三四只鸽子一间屋。我告诉他,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我知道你们干这个,昼伏夜出。”慧聪不觉得这职业有什么不妥,“我一直想到你们的屋顶上,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我跟他说,其实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跟咱们屁关系没有。我还跟他说,穿行在远处那些楼群丛林里时,我感觉像走在老家的运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露头,踩着水晕晕乎乎往前走。“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说话时慧聪辅以宏伟的手势,基本上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了。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让我动用一下想象力,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此刻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将是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将是均贫富等贵贱,将是高楼不再高、平房不再低,高和低只表示雪堆积得厚薄不同而已——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雪还没有下,鸽子依然继续丢。这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已经知道了这情况,拉下一张公事公办的脸,警告他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能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慧聪为了保护鸽子几近寝食难安,行健和米箩都看不下去了,夜里起来撒尿也会帮他留一下心。他们劝慧聪想开点儿,不就几只鸽子嘛,让你二叔收回去吧,没路走跟我们混,哪里黄土不埋人。只要在北京,机会迟早会撞到你怀里。慧聪说:“你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们;我从南方以南来。”终于,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二叔两手插在大衣兜里,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他都快哭了。“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慧聪看看天,对他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我们等到凌晨,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③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快,快,大雪封门!”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④“这就是雪。这就是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故事讲述者,也是在北京的青年打工者。通过“我”的视角,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群体。B.文章比较详细地交代了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从他不合逻辑的写作中,可以窥见这个少年执着的性格。C.二叔对丢失鸽子的事情非常不满意,想要把慧聪赶回家,作者希望借此形象批判都市人群的冷漠无情。D.鸽子在文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元素,更是连接情节、人物与主题的重要纽带,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内涵。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鸽哨声给“我”带来的压抑窒息的痛苦感受。B.句子②中的“呀”字,直观地展现了林慧聪对于再次见到“我”的意外与些许不悦之感。C.句子③通过简洁而富有层次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雪之大,又隐含了人物心理上的期待。D.句子④使用反复的句式强化了林慧聪对雪的独特情感,也引发了读者对雪的无限遐想。8.文章标题“如果大雪封门”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鲁迅文学奖评价本文“冷峻而又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答案】6.C7.B8.①“如果大雪封门”是林慧聪高考作文的题目,也是他对北京冬天的期待和想象;②“如果大雪封门”是对“清洁、安宁、饱满、祥和”生活的诗意追求;③“如果大雪封门”的期待得以实现表达了作者对在困境中坚持追求梦想精神的肯定。9.“冷峻”指生存环境的艰难:①生活环境恶劣,比如慧聪居住在出租屋,经常半夜被冰醒;②人物命运艰辛,比如“我们”昼伏夜出地贴小广告。“温暖”指人物精神世界的美好: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比如“我”邀请慧聪同住;②对梦想非功利的纯粹坚定的追求,慧聪来北京只是为了看一场大雪。【解析】【导语】本文讲述了南方少年林慧聪因高考作文走题未能考上大学,决定去北京投奔二叔并体验大雪的故事。在北京,他帮二叔放广场鸽,生活艰辛且常丢鸽子,但他始终期待一场大雪。最终,大雪如愿而至,林慧聪在雪中感受到梦想成真的喜悦,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突显了他纯真、执着的性格。【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作者希望借此形象批判都市人群的冷漠无情”错误。根据原文“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可知二叔让慧聪回家是对他的关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B.“些许不悦之感”错误。结合后文“他站起来,大衣扣子挂掉了四袋鸽粮”中“站”“挂掉”等动作描写,可知“呀”字展现了再次相遇的意外。结合后文“‘鸽子越来越少了。’他说,又把脖子往大衣里顿了顿”,可知是因为鸽子越来越少,才有了不悦之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表层看,根据原文“去年结束高考……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可知“如果大雪封门”是林慧聪高考的作文题目。根据原文“林慧聪也想去,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到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可知林慧聪是南方人,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表现了他对大雪封门景象的期待和想象。从深层看,“大雪封门”是主人公林慧聪一直憧憬的画面,“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林慧聪在北京生存得较艰难,但对北京的雪景满怀期待,充满童话般的想象,“清洁、安宁、祥和”表明他对美好生活的诗意追求。从主旨上,“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小说结尾“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林慧聪的等待与期盼终于来临,暗示了执着追求最终就能实现理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冷峻”的角度分析,冷峻即冷酷严峻。林慧聪住的屋子冬天连暖气都没有,经常半夜被冻醒;而“我”也是和好几个人挤住在一起,“我们”昼伏夜出地贴小广告。他们都艰难挣扎在北京的底层。可见,“冷峻”是指生存环境和人物命运的艰难。从“温暖”的角度分析,温暖即温和而亲切。“我们”把林慧聪接过来一起住,“抱团取暖”,在困窘的日子里,他们心无芥蒂,赤诚相待,没有一点算计,互相照料,给予彼此温暖和照顾。林慧聪遭遇高考失利,但他到北京的动机就是要看北京的雪,不带任何功利性。艰难并没有把这些人的理想磨灭,反而更让他们坚定了内心纯粹的信念。他终于坚持等到“大雪封门”,“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我们”对理想追求是“清洁、安宁、祥和”的纯粹坚定,不含功利色彩。可见,“温暖”是指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三家【注】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三家:指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出兵消灭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材料二:“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为五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故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谓忠臣也。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材料三: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虽有残刑A杀身B以为人主之名C而实无益D于智伯E若秋毫之末F此吾之所G下也H而世主以为忠I而高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臣事,臣,以臣的身份。事,侍奉。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相较,“臣”与“兄”的用法相同,“事”的意思相同。B.愧,使羞愧;之,的。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相较,“愧”与“却”的用法不同,“之”的意思和用法不同。C.黔,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的“黔”意思相同。形容,描述。与《与妻书》“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形容”意思相同。D.俾,使。与《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意思相同。全,完整。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的“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否定了朋友的说法,认为先归附赵襄子,得到信任后再行刺杀,这是对人主的不忠,而自己愿意做一个忠臣的典范。B.《韩非子》认为,真正的忠臣应像伊尹、管仲、商鞅那样;而伯夷叔齐那种为人主所推崇的高洁臣子反而要否定和摒弃。C.方孝孺用没有受到国士礼遇的段规、任章、郄疵的例子与豫让作类比,意在证明豫让之“忠”有名无实,国士之礼受之有愧。D.方孝孺认为,对于人主的荒暴无道,臣子应直言进谏,直到以死相谏,所以豫让本应把伏剑自杀的行动安排在死谏的时候。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14.对于被世俗公认为忠臣贤士的豫让,法家的《韩非子》和儒家的方孝孺都给予了否定的评价。请综合文本中的相关论述,简要概括他们心中真正的忠臣国士应有的作为。【答案】10.CFH11.A12.C13.(1)(到时候)你就做你想做的,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像这样地残害自己(让自己受苦、委屈自己)呢!(2)可是段规、任章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上顺从智伯的要求(或需求、请求),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加速(或招致、带来)他的灭亡。14.①务实利不图虚名。(或:为国为君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上辅人主使无内外之忧,下御其众而安其国。而不仅仅是“杀身以为人主之名”。)②尽忠于人主生前。(或: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扶危于未乱之先,而非捐躯于既败之后。)③竭尽智谋,忠告善道,苦劝死谏。(或: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陈力就列,谆切恳至。)【解析】【导语】这三篇文言文分别出自《资治通鉴》、《韩非子》和方孝孺的《豫让论》,它们共同探讨了忠臣的定义和行为准则。《资治通鉴》通过豫让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忠臣的典型形象;《韩非子》则批判了这种忠诚,认为真正的忠臣应能辅佐君主成就大业;方孝孺进一步指出,忠臣应在君主荒暴时直言进谏,甚至以死相谏,而非事后报仇。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忠臣的标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忠诚的理解和评价。【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虽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虽……”和“而……”是一组转折关系的句子,中间“而”前C处断开;“此……也”,判断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H处断开。故CFH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臣”与“兄”都为名词做状语。句意:以臣子的身份效命于赵襄子。/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B.错误。“愧”与“却”都是使动用法。“却”,使退却。“之”,的/代词,秦军。句意:是要让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李牧接连使秦军退却
。C.错误。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黑。句意:豫让才自己刺刻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来使百姓愚蠢。形体容貌/描述。句意:毁坏形体容貌。/不能用笔墨来描述。D.错误。“全”,保全/完整。句意:使自己不受损害而主上没有危险。/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类比”错,应为“对比”;“有名无实”不准确,从原文“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看出,方孝孺否定的并非豫让忠心的“不实”,而是他尽忠的方式不适当。.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欲为”,做想做的;“顾”,难道;“自苦”,让自己受苦、委屈自己。(2)“请”,要求;“骄”,骄盛;“速”,招致、带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1)结合“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可知,务实利不图虚名。为国为君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上辅人主使无内外之忧,下御其众而安其国。而不仅仅是“杀身以为人主之名”。(2)结合“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可知,尽忠于人主生前。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扶危于未乱之先,而非捐躯于既败之后。(3)结合“竭尽智谋,忠告善道”“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可知,竭尽智谋,忠告善道,苦劝死谏。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陈力就列,谆切恳至。参考译文:材料一: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做自己的饮酒器具。智伯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为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进入了赵襄子宫中的茅房里面打扫卫生。赵襄子在上茅房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让逮住了。赵襄子周围的人都想杀掉豫让,而赵襄子却说:“智伯死了没有什么后人,这个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一条真正的汉子!我以后小心戒备就可以了。”然后把豫让给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成黑色,好像得了癞病一样,还吞下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在集市上乞讨度日,就连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来。当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却认出了他,流着泪对他说:“凭你的才能,以臣子的身份效命于赵襄子,必然会得到亲近宠幸的机会。到时候你就做你想做的,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像这样残害自己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不可以!如果已经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杀掉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要让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出宫,豫让就埋伏在桥下。赵襄子走到桥边,所骑的马忽然受惊,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图行刺的豫让,然后杀了他。材料二:商汤得到伊尹,凭借百里之地成为天子;齐桓公得到管仲,成为五霸之首,多次会盟诸侯,匡正了天下秩序。秦孝公得到商鞅,领土因而扩大,兵力因而强盛。所以有了忠臣,君主对外没有邻国入侵的忧患,对内没有奸臣作乱的担忧,天下长治久安,名声流芳后世,这些人称得上真的忠臣。至于豫让作为智伯的臣子,对上不能劝说君主,使智伯懂得法术制度的道理从而躲避灾难祸患,对下不能率领部下来让国家安定。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才自己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毁坏形体容貌,以图替智伯向赵襄子报仇。这虽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古代曾有伯夷、叔齐两个人,武王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却不接受,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像豫让和伯夷、叔齐这样的臣子,不畏重刑,不图厚赏,不能够用刑罚来限制他们,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这就叫做无用的臣子。这是我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材料三: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上,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守住安定的局面,使自己不受损害而主上没有危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秋山中作①王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注】①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当时朝政日坏。②尚平:汉代隐士,子女婚嫁后他便不理家事,出游名山大川。③蛩:蟋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虽以“早秋山中作”为题,却并未从山中秋景写起,而是以人生境遇开篇。B.诗人认为自己无才能就不要辜负圣明时代,这是自谦之辞,亦暗含心中不满之意。C.诗歌对比了尚平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嫌”字表明诗人对尚平的选择更加认同。D.草丛间蟋蟀急促的叫声,日暮时秋蝉的悲鸣,营造了早秋山中静谧、凄清的氛围。16.中国古代诗歌常以“白云”入诗,如本诗中的“空林独与白云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白云一片去悠悠”。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句诗中的“白云”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答案】15.C16.①“空林独与白云期”中的“白云”是洁白无瑕、超然世外的形象,寂寞凄清的山林中,诗人有白云相伴,虽然略显孤单却也自由超脱、闲适满足。②“白云一片去悠悠”中的“白云”是随风远去、飘忽不定的形象,恰如游子远去、行踪难定,引发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深沉感慨。【解析】【导语】王维的《早秋山中作》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用尚平与陶渊明的对比,揭示诗人在选择生活方式上的犹疑,最后以山中寂寞静谧的秋景结尾,传达出孤寂与清净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嫌’字表明诗人对尚平的选择更加认同”错误,“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诗人并非对尚平的选择更加认同,诗人只是借尚平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来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的向往。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①在王维的这首诗中,“空林独与白云期”描绘了诗人在寂寞的山林中,唯有白云相伴的场景。这里的“白云”象征着洁白无瑕、超然世外的形象。诗人对官场感到厌倦,渴望归隐。在寂寞凄清的山林中,与白云相伴,虽然显得孤单,但也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的心境。白云的存在,让诗人在孤独中有了一种寄托,也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②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下句是“青枫浦上不胜愁”,句中的“白云”是随风远去、飘忽不定的形象。此句写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游子的行踪不定。白云的飘忽不定引发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深沉感慨,增添了诗歌的惆怅和伤感氛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丰富错杂的颜色,更赋予山峰以人的形态,形象生动。(2)《论语·为政》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同样认为不能靠严刑峻法威慑百姓,否则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良后果。(3)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绛皓驳色②.而皆若偻③.终苟免而不怀仁④.貌恭而不心服⑤.可怜楼上月裴回⑥.应照离人妆镜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绛、皓、驳、偻、裴回、妆、衰鬓、已、揽、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18.下列句子中的“无形”与文中加点的“无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的鼓励和支持对我影响深远,虽然表面上看似无形,却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力量。B.力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最简单的力莫过于地球引力,但是力同样是无形的。C.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D.由于这种因素引发的负面效应,若干戏剧工作者也已有形或无形地受到它们的影响了。19.百度百科邀请你为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释义。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文本中“脱颖而出”的释义方法,拟写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示例: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的“毛遂自荐”的故事。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后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课文备选成语:游刃有余秋毫无犯日薄西山20.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18.D19.示例一:“游刃有余”出自《庖丁解牛》,这则成语原指庖丁在肢解牛时,刀在骨缝中行动还有剩余的空间(回旋的余地),后来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示例二:“秋毫无犯”出自《鸿门宴》,这则成语原指刘邦在进入函谷关的时候,一点点的财物也不敢据为己有,后来形容军队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示例三:“日薄西山”出自《陈情表》,原指太阳快要落山了,后来比喻衰老、病重的人或衰微的事物临近死亡或终结。20.(1)手法上:多用比喻、比拟,如把“炊烟”比作“云朵、幽灵、流苏”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炊烟”的多种不同形态;用“脱颖而出、超凡脱俗”等词语赋予“炊烟”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炊烟”的灵动与纯洁。(此点答出一个手法即可)(2)句式上:多用整句,如“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和“无云的天气”“有云的日子”两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本的韵律美。(3)用词上:用词典雅,准确生动,韵味特别,表现力强,(如形象感强的“云朵”,体现神韵的“幽魂”,带有拟人色彩的“历练”“气质”“飘逸”“脱颖而出”等)既有利于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有助于全篇语言风格的形成。(4)语言风格清新雅致,与乡间的唯美意境相统一,与充满诗意的情感体验相一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同词异境的把握能力。文中加点的“无形”是不知不觉的意思。ABC.“无形”是不见形体、没有踪迹,不能被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感知。D.“无形”是不知不觉的意思。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文本中“脱颖而出”的释义方法,“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即先解释成语的出处。“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解释词语的本义。“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解释词语的比喻义。示例一:游刃有余出处:“游刃有余”出自《庖丁解牛》。本义:这则成语出自“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指庖丁在肢解牛时,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在骨缝中行动还有剩余的空间(回旋的余地)。比喻义:后来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示例二:秋毫无犯出处:“秋毫无犯”出自《鸿门宴》。本义:这则成语出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指的是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所以,“秋毫无犯”原指刘邦在进入函谷关的时候,一点点的财物也不敢据为己有。比喻义:后来形容军队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示例三:日薄西山出处:“日薄西山”出自《陈情表》。本义:这则成语出自“但以刘日薄西山”。“薄”是迫近的意思,所以原指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义,后来比喻衰老、病重的人或衰微的事物临近死亡或终结。【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把握能力。“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将“炊烟”比作“云朵”“幽魂”“流苏”。将“炊烟”比作“云朵”是在描写升到天空的炊烟;将“炊烟”比作“幽魂”,是指从烟囱中飘出的炊烟;将“炊烟”比作“流苏”,是指有云的日子升起的炊烟。所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的多种不同形态。“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中“脱颖而出、超凡脱俗”等词语赋予“炊烟”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炊烟”的灵动与纯洁。语句中多用整句,如“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采用了“……是……,……是……”,“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写到“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这两组整句,在句式上非常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语句中的词如“云朵”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幽魂”体现出炊烟的神韵,“历练”“脱颖而出”“超凡脱俗”“气质”“飘逸”这些带有拟人色彩的词语用来形容炊烟。这些词语典雅,并且韵味特别,表现力强,既有利于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有助于全篇语言风格的形成。语句描写了炊烟,写出了炊烟的轻盈缥缈,用词典雅富有韵味,所以语言风格清新典雅。而后文写到乡间女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地唯美,所以画横线的句子的语言风格和文段整体的风格是一致的,和充满诗意的情感体验相一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艺术作品的力量,不仅来自于其外在形式的美感,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的许多经典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深刻的宗教和人文思想,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同样,梵高的《向日葵》之所以成为不朽之作,不仅因为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形式上的创新,更因为它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然而,当代许多画家虽然拥有优越的创作条件和丰富的技术手段,但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他们的作品可能在形式上模仿传统,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缺乏真正的艺术创新。这样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但它们很难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成为能够跨越时代的艺术经典。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探索和表达,而不仅仅是________________。(画家们需要体验人生,深入生活,从中获得灵感,将个人的情感、思想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当代绘画艺术才能真正地触动人心,激发人们的思考,成为能够跨越时代的艺术经典。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2.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示例:①更来自于其内在的思想深度和精神追求②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吸引人们的注意③形式上的模仿或创新22.示例:画家们需要深入生活,体验人生,从中获得灵感,将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横线要补写的句子和前文“不仅”相搭配的连词为“而且”或“更”,后文以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和梵高的《向日葵》为例,来说明作品传达出了内在的思想深度和精神追求,可填“更来自于其内在的思想深度和精神追求”。第二处要补写的句子说到当代许多画家的作品缺乏真正的艺术创新,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作品可能在形式上模仿传统,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所以这样的作品可能暂时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可填“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吸引人们的注意”。第三处,后文说到“创造出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好的艺术作品既要有形式的美感,也要有深刻的内涵。而前文“应该是……,而不仅仅是……”表示转折,批判只注重形式上的模仿或创新,可填“形式上的模仿或创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括号内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体验人生,深入生活”语序不当,按照逻辑上的顺序,应是先“深入生活”,再“体验人生”,应改为“深入生活,体验人生”。第二处,“情感、思想和感受”不合逻辑,“情感”“思想”“感受”三者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不能构成并列,应去掉“感受”。修改后的句子为:画家们需要深入生活,体验人生,从中获得灵感,将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断桥窗安装服务协议样例
- 2024年外国人才劳动协议格式版
- 2024二手房交易促成服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专用混凝土砖订货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合作协议合作合同模板
- 2024全新卫生合作协议下载
- 2024年专项设备采购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消防标识设计与制作合同3篇
- 全新员工培训合同2024年度:某企业员工专业培训协议
- 2024年度幼儿亲子活动中心场地租赁合同3篇
-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新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大培训
- 三中全会专题研讨交流发言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六章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10以内口算100道题共16套-直接打印版
- 禽星值年月日推算法
- 《相信未来》原创诗歌朗诵PPT
- 最新版用电信息采集装置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新版)
- 信息经济学部分习题解答【稻香书屋】
- (完整版)医院手术室建设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