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1页
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2页
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3页
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4页
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年级语文测试2024.9一、积累运用(23分)【甲】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dāng);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乙】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huán)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丁】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锐不可______(dāng)(2)惨绝人_____(huán)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翘首企盼(A.qiàoB.qiáo)(2)镌刻(A.juānB.juàn)【答案】1.①.当②.寰2.B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惨绝人寰(cǎnjuérénhuán):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1)翘首以盼(qiáoshǒuyǐpàn):仰着脖子等待着出现,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故选B。(2)镌刻(juānkè):雕刻。故选A。3.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是()A.老李看到朋友家的颜真卿真迹欣喜若狂,经朋友允许后,一丝不苟地临摹起来。B.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C.在野营活动中,几个小伙伴看到连天的荒草,费尽力气摧枯拉朽地开辟了一条小道。D.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老李临摹真迹时认真细致的态度,用“一丝不苟”来形容是恰当的;B.“煞费苦心”指费尽心思做某事。句中描述大自然创造世界,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行为,用“煞费苦心”来形容是恰当的;C.“摧枯拉朽”形容轻而易举地摧毁腐朽势力或事物,一般用于强大力量对衰败的东西进行破坏,句中几个小伙伴开辟小道,荒草并非是腐朽势力或衰败的事物,属于望文生义,用“摧枯拉朽”不合适。可改为“艰难”等表述;D.“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国家公祭日的警钟让罪恶灵魂无处遁形,强调其警示作用,使用“振聋发聩”是合适的;故选C。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知识的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把“享受知识的生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互换)B.为了防止贫困生辍学,教育部门推出了免除贫困生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在辍学前添“不”)C.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删除“的目标”)D.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去掉“能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生活费”后面添加“政策”,题干修改错误;故选B。5.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默写。(1)树树皆秋色,______。《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黄鹤楼》(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之境壮阔雄浑,奇美壮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5)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三峡》)(6)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答案】①.山山唯落晖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大漠孤烟直⑥.长河落日圆⑦.巴东三峡巫峡长⑧.猿鸣三声泪沾裳⑨.虽乘奔御风⑩.不以疾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唯、晖、萋萋、颓、竞、圆、巴、猿、御。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其中,导语和背景是任何一则消息中必须具备的。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B.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其中颈联和颔联一般要对仗。C.郦道元所撰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和神话传说等。D.《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有误,导语和主体是任何一则消息中必须具备的;B.有误,律诗的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D.有误,“山中宰相”指的是《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故选C。二、综合性实践活动(共14分)7.学校开展“情系亚运,感悟亚运”主题活动,请你参加。[漫画侃亚运](1)活动中,王老师在你和小扬搜集的漫画资料(右图)上批注“悟其理”,你觉得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联贺亚运](2)有同学为杭州亚运会写了上联“西子风情,大幕拉开惊四海”,可作下联的一项是()A.威震体坛,亚运争光昌国运 B.中华儿女,一路拼搏捷报传C.情满杭州,体坛欢唱和谐曲 D.亚洲健将,英姿绽放耀八方[访谈聊亚运](3)下面是小组同学的采访记录,请你帮助完成。采访对象依次采访杭州机场安保吕淑怡、球场“擦地哥”李冠霖、亚运村烹饪大师胡传刚。采访目的①_______

问题设计:你坚守岗位,错过很多与体育明星合影、让他们签名的机会,你觉得遗憾吗?我主要负责射击等竞赛枪支的押运备案工作,目前已经零差错保障了139批次的枪弹任务,错过再多合影、签名的机会都不遗憾。

问题设计:②_大家整齐划一,从场地两边出发的时间、速度、手握拖把的位置、拖地的力度,都有相应规范,这样既显得美观,也让工作更加高效。

问题设计:运动员们对用餐是否满意?我工作证上别着30多个国家的徽章呢,你看这个是很稀有的文莱徽章,文莱亲王送的,他连续6天都到我们餐厅来用餐。

采访争议同学小扬认为应该采访那些拿金牌的运动员,采访这些人没有价值。你的看法:③_

【答案】(1)示例一:空想终为泡影,拼搏方有成功。示例二:患得患失,思虑过多时,成功已离你远去。(2)D(3)①.关注幕后英雄,了解他们在幕后做出的贡献。②.在室内球场擦拭地面,有什么诀窍吗③.小扬,一次成功的体育盛会既离不开台前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也离不开无数一线工作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夺得金牌的选手固然值得我们关注、采访,但比赛中拼搏过的运动员无论获得怎样的成绩,都值得我们关注、采访,幕后的一线工作者也值得我们关注、宣传,你说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体会漫画包含的道理。图片中站在第一游道的一个人,在岸上不下水,但是在幻想自己得了第一名,站到了冠军的领奖台,手捧奖杯,非常高兴。而游泳池中有健儿在拼搏。由此漫画的构成,可以得出启示,只会空想,不付诸行动,妄想成功,是非常可笑的。【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需要注意,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仄音(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平音(一声或二声)。A.“威震体坛”是动宾短语,与上联中“西子风情”属于偏正短语,结构不同,不能对应,并且“运”为四声,属于仄声,不能作为下联的结尾字,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故A项不适合;B.“中华儿女”偏正短语,与上联中的“西子风情”属于偏正短语,结构相同,能对应。“亚运争光”属于偏正短语,与上联中的“大幕拉开”属于主谓短语,不对应。故B项不适合;C.“情满杭州”属于主谓短语,与上联“西子风情”属于偏正短语,结构不同,不能对应,并且“曲”为三声,属于仄声,不能作为下联的结尾字,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故C项不适合;D.“亚洲健将”是偏正短语,与上联中“西子风情”属于偏正短语,与此相对;,与此相对的只有“英姿绽放”属于主谓短语与上联中的“大幕拉开”也属于主谓短语,结构同,对仗工整;“耀八方”属于补充短语,正好与上联中的“惊四海”补充短语对应,而“方”是平音(一声)。所以D项可做下联。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采访内容补写。①②根据“采访对象依次采访杭州机场安保吕淑怡、球场“擦地哥”李冠霖、亚运村烹饪大师胡传刚”可知,采访的对象是后勤保障人员,他们都是幕后的英雄。而采访目的旨在明确访谈的核心主题,所以采访,目的应该对于这些人物如何做好保障工作的。设定的问题围绕如何做好后勤工作的,怎么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方面提出。据此,拟写参访内容。示例:①展现后勤保障人员的辛苦尽责。②请问大家是怎样做到以最快的速度擦拭球场地面的?③题的的看法要针对“同学小扬认为应该采访那些拿金牌的运动员,采访这些人没有价值”提出,要发表相反的看法,表述采访这些人的意义所在。示例:小杨同学,我认为在运动场上拼搏取得冠军的运动员是值得大家敬佩的。但是幕后的那些工作人员,他们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尽职尽责的精神也是值得赞扬的,没有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运动会是不能得以圆满开办的。我们不能忽略了这些人的付出,你说对吗?三、阅读理解(共50分)(一)(6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野步周密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8.两首《野步》,前一首中的“肥”“噪”“新”写出了春天_________的特点,后一首则通过秋风、______来写秋天景象。9.这两首都是写郊野散步,但作者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8.①.万物复苏、朝气蓬勃②.枫叶9.周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而赵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考的对意境特点的把握。一问,“肥”“噪”“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蝴蝶在尽情地飞舞。这些都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力。二问,考查对意象的提取能力。如果从“最是秋风管闲事”可提取“秋风”,那么就可从“红他枫叶白人头”提取“红枫”,用这两个意象来写出秋天的景象。【9题详解】试题分析: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所以表达的是人淡然闲适、惬意喜悦、钟情田园的感情。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所以抒发的是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从分析写景和形象的角度来分析情感比较好。(二)(15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百丈山记(节选)[宋]朱熹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1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出山门而东,十许步运用知识法:词类活用,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①下临峭岸查阅词典法:①面对,碰上;②临近,靠近;③到,到达。(《古代汉语词典》)②日薄西山参考成语法:义薄云天③旦起下视课内迁移法:每至晴初霜旦(《三峡》)④1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限断3处。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12.百丈山景物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3.选文结尾句“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蕴含的情感,有的同学认为是“遗憾”,有的同学认为是“喜悦”。请你结合内容,分享你的理解。【答案】10.①向东;②临近,靠近;③迫近;④早晨1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12.险峻:石台靠近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奇丽:瀑布从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光彩耀眼。变幻莫测: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千变万化。13.示例一:我认为是“遗憾”。文章结尾写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百丈山的景色奇丽险绝、千变万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沉醉其中,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可看了。因此觉得“遗憾”。示例二:我认为是“喜悦”。文章结尾写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百丈山的景色奇丽险绝、千变万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沉醉其中,能尽赏百丈山的美景,作者非常高兴。【解析】【导语】这段文言文选自朱熹的《百丈山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深刻赞美。文中描绘瀑布飞流激荡,日光照耀生辉,景色变幻莫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对瀑布、山峦及白云奇观的描写,表现出百丈山的险峻秀丽和神秘奇特。朱熹虽感叹于美景的穷尽,但流露出的更多是对自然之美的欣悦,让人感受到古人对山水的无尽热爱和生活的豁达情怀。【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字义。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着水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东西:方位词做状语,向东或向西。根据“运用知识法:词类活用”可知,“出山门而东,十许步”中的“东”也是方位词做状语,意为“向东”。句意: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②下临峭岸:它下面临着悬崖峭壁。临:临近,靠近。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选②。③义薄云天: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薄:迫近。根据“参考成语法”可知,“日薄西山”中的“薄”也是“迫近”的意思。句意:太阳迫近西山。④每至晴初霜旦:每当天气刚刚放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旦:早晨。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旦起下视”中的“旦”也是“早晨”的意思。句意: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让人不能正眼去看。从句子结构来看,“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描述的是瀑布飞沫的状态,像散珠喷雾一样,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日光烛之”表示阳光照射它,是一个单独的动作描述。“璀璨夺目”是形容在日光照射下的状态,“不可正视”则是进一步说明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视觉感受,这几个部分在语义上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故断句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下临峭岸,深昧险绝”可知,石台下面靠着陡峭的岸壁,深暗险峻到了极点,直接写出了百丈山险峻的特点。根据“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可知,瀑布从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光彩耀眼。可得特点:奇丽。根据“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可知,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千变万化。可得特点:变幻莫测。【1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认为是“遗憾”。前文对百丈山的描写充满了美感。如“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描绘出瀑布的壮观美丽,飞泻而下的瀑布溅起的水沫在日光下璀璨夺目,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还有“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傍晚时夕阳余晖下,群山紫翠重叠的美景数不胜数。然而,当写到“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就意味着这些令人惊叹的美景到此就要结束了,就像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会让人产生一种遗憾失落之感。从描写的丰富性来看,作者描绘了石台周边的诸多美景,包括独特的山峰、壮观的瀑布、多变的山色等。这些美景是观赏者所留恋的,当说可观的景色已经穷尽,就好像一场精彩的演出即将落幕,观众心中难免会有不舍和遗憾。可以认为是“喜悦”。作者在之前已经充分领略了百丈山的众多美景,从壮观的瀑布到傍晚美丽的山色,再到清晨如海波起伏般的白云下的诸山景象。当他写到“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是一种对此次游览观赏圆满的感慨。他已经看到了百丈山这么多美好的景色,此刻有一种尽兴之后的满足,就像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赏景之旅,所以是带着喜悦之情说出这句话的。从游览的过程来看,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百丈山的景色,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时间(傍晚和清晨)进行描写,表明他对整个游览过程和观赏到的景色是享受的。最后表示可观的景色穷尽,更像是一种对这次丰富的游览经历的总结,喜悦于自己完整地体验了百丈山的美景。【点睛】参考译文: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它下面临着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隐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的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三)(14分)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下列小题。潮起,向未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快评①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记者陈晨)这是一个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夜晚——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会启航。以体育为媒,杭州敞开热情怀抱,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之美,展示各方携手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②体育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大型赛事的开幕式,历来也是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舞台。打开关于亚运会开幕式的记忆长河,一个个传播和平与友谊的经典时刻历久弥新: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高亢嘹亮的《亚洲雄风》唱响全亚洲的团结与豪迈;2010年的广州,珠江之上百舸争流,水上开幕式《启航》诠释着昂扬向上的亚洲风采……③当亚运会第三次来到中国,今夜,杭州又为开幕式的历史长卷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①。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地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勒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④这是一次心心相融的文明之约。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全部报名,参赛运动员超过12000名,成为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各代表团依次入场,或热情招手,或欢呼雀跃,一张张笑脸汇聚成欢乐的海洋。在名为《携手同行》的演出篇章中,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现于网幕之上,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⑤②。在文艺演出《钱塘潮涌》篇章中,弄潮儿中流击水,演绎无惧风浪的奋斗之姿。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精彩纷呈,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全民参与。首次将实物烟花改为数字烟花,开幕式传递出浓浓的节能环保理念,引领着面向未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潮流。一部亚运史,也是一部以体育为纽带,促进发展、创新、繁荣的历史。以体育之名,聚亚洲之力,筑未来之路,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必将为亚运历史、亚洲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⑥亚运开幕当天正值秋分。从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节气起步,运动员们踏上赛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你和我同住亚细亚,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杭州亚运会主题歌曲《同爱同在》中,“同”字反复出现,这是风雨同舟的写照,是美美与共的华章。⑦亚运火炬熊熊燃烧,钱江潮涌滚滚向前。它们将共同见证,亚洲体育健儿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激励下奋勇拼搏的身姿,见证中国与亚洲宾朋一道携手写就“爱达未来”的和美诗篇,也必将见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用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增进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14.2023年9月23日,各大媒体聚焦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下面是各公众号当天的新闻标题,这些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潮起亚细亚,团结向未来!新京报2023—09—2321:42潮起,向未来!新华社客户端2023—09—2323:40超美!超燃!齐鲁壹点2023—09—2323:28潮涌之江光耀亚运!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9—2416:1115.将下列ab两个句子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处①______②_____。a.这是一条爱达未来的前行之路b.这是一场意蕴悠长的文化盛宴16.新闻语言讲究准确性,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评价作者对这一特点的把握。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全部报名,参赛运动员超过12000名,成为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一届亚运会。17.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结合文中划线句品味这则新闻快评中作者的立场。【答案】14.①标题常用感叹号,如《齐鲁壹点》用了两个感叹号,表示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同时表达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盛况的自豪之情。②标题多用短句,以“潮起,向未来!”等句子引起读者注意,简明概括新闻内容。③标题设置悬念,仅以“超美”“超燃”引起读者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15.①.b②.a16.“全部”是“无一例外”之意,表明45个亚奥理事会成员无一例外报名参赛;“超过”表明参赛运动员不止12000名,是个概数,不是确数;三个“最”表示程度上的限制,相当于“极”。作者用这些准确客观的语言表明这是一次心心相融的文明之约,从而表达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盛况的赞美之情和内心的自豪感。17.运用引用,突出表现杭州亚运会是一场团结和谐爱达未来的盛会,表达了杭州人民的友好热情和美好愿望,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开放姿态。新闻中使用丰富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如良渚火种、数字烟花等,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交融的画面生动呈现,彰显中国特色与亚洲风采。整体语风热情洋溢,展现了对体育赛事促成亚洲团结的深刻理解与期望。文章以饱满的情感传递对未来的信心和对亚运精神的赞美,充满了对和平与合作的向往。【14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分析。标题多以“潮起”“潮涌”等词语为主,紧扣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潮起亚细亚”,体现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这些新闻标题都充分体现了亚运会的主题,突出和谐、团结、未来发展的理念。标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使用“潮起”“向未来”“团结”等关键词,传达了亚运会的宏大主题和深厚内涵。从标点运用来看,四个标题都运用了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亚运会的赞叹之情。其中“超美!超燃!”还运用了两个感叹号,语气强烈,可见这条新闻的重要性,能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感。四条标题都使用短句,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一内容。“潮起”“潮涌”等简练、富有动态感和情绪化的词语,方式不仅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也巧妙地呼应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传达出团结、向前、创新的精神。使用如“超美”“超燃”这样的词汇,感性而直接地传递出令人振奋的观感效果,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浓烈的感情词语和象征性语言,使信息传递更为生动和有感染力,同时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来看,①处是在描述开幕式上的文化展示和传统元素,强调其文化底蕴和影响力,因此适合填入“这是一场意蕴悠长的文化盛宴”,故选a;而②处是在总结杭州亚运会对未来的承诺和影响,强调对未来的展望和希望,适合填入“这是一条爱达未来的前行之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新闻语言。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用词清晰明确,不夸大、不模糊。句中使用的加点词均是定量描述,“全部”说明45个成员没有一个缺席,无一例外地参加了比赛。“超过”12000名,指12000不是确切的数字,是个概数。“最大”“最多”“最广”的“最”是程度副词,通过比较,强调在程度上超过去的历届亚运会,突出这届的特征。因此,句中的“全部”“超过”“最大”“最多”“最广”等词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强调了杭州亚运会的规模大、参与度广等特点,表达了记者和全国人民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盛况的赞美之情和内心的自豪感。【17题详解】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结合文中画线句“‘你和我同住亚细亚,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杭州亚运会主题歌曲《同爱同在》中,‘同’字反复出现,这是风雨同舟的写照,是美美与共的华章”可知,这个句子引用了杭州亚运会的主题歌曲,“同住亚细亚,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连用四个“同”字,表达了亚洲人民共同进步发展的主题,突出表现杭州亚运会是一场团结和谐“爱达未来”的盛会,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和美好愿望,蕴含着作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四)(15分)扫码时代袁省梅①小城不大,城南的早市也不大,倒是挺红火。从早上一直到中午,都是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李老汉的菜摊也不大,有两步宽吧,倒是位置好,在早市的入口处。②李老汉摊子上的菜是应着季节卖的,该嫩的嫩,该老的老,一棵比一棵鲜嫩,一棵赛一棵精神,是有一股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的茁壮劲儿。往往是,老汉刚把各样菜摆在摊上,就有人蹲下来挑拣。人们说,大田地里的菜比大棚里的菜味道好,正,各是各的味。③早市上,还有几家卖大田菜的,但好像都不如老汉的菜好。人们认为,李老汉和婆婆两个人都是一副笑眉眼,买不买菜,对人都是笑呵呵的,有时,已经称好了,还会再搭上三棵两棵。你别小看这三两棵不值钱的菜,会让人顺心开心。这样,李老汉菜摊子上的菜就卖得好卖得快。④那是谷雨过后的一天早上,李老汉和婆婆刚把菜摆好,有人就蹲了下来,还没问价,手上已经抓了一把菠菜。菠菜称好了,二斤,五块钱。客人掏出手机,给李老汉要“码”。李老汉却拿不出码。一旁的婆婆急得在菜堆里找,在包里翻,就是不见那个系着一根蓝色带子的码。老汉却不急,笑呵呵地说:“今个忘牵‘马’了,给现金吧。”⑤买菜人就把挑好的菜放下来,嘟囔了一句:“哪有现金啊。”站起来走了。⑥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哪个出门带现金?买一块钱的东西,是用手机扫码付款,买三十五十成百上千的东西也是用手机扫码付款。⑦老汉要现金的话推走了好些顾客。婆婆不乐意了。婆婆说:“码呢?码呢?你把码藏哪儿了?”⑧老汉却咬定说是忘带了。⑨婆婆不信,气咻咻地骂老汉耍啥花招哩。婆婆说:“你是想把菜再背回去?”老汉铁着一张脸不说话。⑩货卖的是一张皮,何况他们的菜都是绿叶菜,到了下午就不是十分地水嫩了,谁还愿意买呢?婆婆叨叨着让老汉把码拿出来。老汉却嫌婆婆心急,他悄声劝道:“还早哩,买菜的人多着呢。”⑪老汉不愿意让人扫码付款。老汉想收现金。⑫原来,一直用的收款码是孙媳妇的。老汉和婆婆没有智能手机,他们用的是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手机。⑬老汉第一天摆摊时,旁边的人就提醒他要弄个“码”。老汉思来想去不知要谁的码,要儿子的吧,儿子好喝酒好打麻将,钱打在他手机里,喝了赌了,咋办?儿媳妇倒是不喝不赌也不乱花钱,可是太抠,一根柴火棒拿到她家,休想再拿出来。⑭思来想去,老汉就要了孙媳妇的码。孙子去年结的婚,孙媳妇在镇上蛋糕店打工,过几天就会给老两口送三五块蛋糕啦,或一小包酥饼啦,说是自己做的,让爷奶尝尝。老汉心里说,把钱打在孙媳妇手机里,她肯定不会昧了。⑮用孙媳妇的码的第一天,孙媳妇就问爷奶,是眼下把钱给他们还是攒多了再给?老汉和婆婆一听这话,都不好意思叫孙媳妇马上给钱,都说不急不急,等攒多了再说。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都过去了,孙媳妇都没给他们现钱,见了他们,只是说忙,说等闲了到银行取钱。老汉和婆婆呢也就不好意思催了,心里呢真的有些急了。⑯趁摊子前没人的时候,婆婆又叫老汉把码取出来。老汉还是不愿意,要再等等看。婆婆悄悄说:“往常孙媳妇手机上三块五块不停地进,这半天了,一分钱也没有叮当,孙媳妇问起来,看你咋说。”⑰“咋说咋说?人家都给的现钱嘛,“我有啥法?”⑱老两口正吵着,孙媳妇满脸通红地跑来了,说今天换岗,正好有工夫去了趟银行。说着塞给奶奶一个鼓鼓囊囊的银行信封,又说怕二老着急,我先把钱取回来了。婆婆捂着孙媳妇的手,白了老汉一眼。老汉也笑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1期,有删改)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如“今个忘牵‘马’了”“一分钱也没有叮当”,就很符合李老汉、婆婆的农民身份,让读者倍感真实、亲切。B.文章中长句与短句搭配使用,如第②段,长短交错,快慢结合,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C.第⑫至⑮段,通过“原来”一次,自然转入了补充交代李老汉“不愿意让人扫码付款”“想收现金”的原因,也巧妙地解开了前文设下的悬念。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乡土生活,记录了因时代的发展给普通农民带来的生活变化,细腻地呈现出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状态。19.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说说“李老汉菜摊子上的菜卖得好卖得快”的原因。20.根据题后要求,赏析下面词句。(1)婆婆捂着孙媳妇的手,白了老汉一眼。(词语运用)(2)可是太抠,一根柴火棒拿到她家,休想再拿出来。(修辞手法)21.小说讲究情节的前后照应。请说说文章在第⑩段交代“老汉把码藏起来”之前埋下了哪些伏笔,并分析其写作效果。【答案】18.D19.首先是菜质量好,“应着季节卖”“该嫩的嫩,该老的老”;其次是笑脸相迎,常常会“再搭上三棵两棵”,会让顾客顺心开心20.(1)“捂”写出了婆婆用双手上下遮盖住孙媳妇的手,表达了婆婆对她的喜爱、赞赏之情。“白”字写出婆婆对李老汉之前做法的责怪之情。(2)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李老汉的儿媳妇太抠的程度。21.第一次是第④段,“一旁的婆婆急得在菜堆里找”码,“老汉却不急”;第二次是第⑦⑧段,婆婆问“你把码藏哪儿了?”,李老汉“却咬定说是忘带了”;第三次是第⑨段,婆婆不信,“骂老汉耍啥花招”,李老汉铁着一张脸不说话。这三次伏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故事连缀成一个整体(或使文章浑然一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小说并非采用第一人称,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李老汉和婆婆的生活和故事;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②段中“李老汉摊子上的菜是应着季节卖的,该嫩的嫩,该老的老,一棵比一棵鲜嫩,一棵赛一棵精神,是有一股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的茁壮劲儿。往往是,老汉刚把各样菜摆在摊上,就有人蹲下来挑拣。人们说,大田地里的菜比大棚里的菜味道好,正,各是各的味”可知,李老汉的菜是随着季节变化而更换的,确保了蔬菜的新鲜和时令性。这种顺应自然的种植方式,使得蔬菜保持了最自然、最健康的状态,符合顾客的购买需求。同时,李老汉的菜“一棵比一棵鲜嫩,一棵赛一棵精神”,有着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的茁壮劲儿,这种品质上的保证,让顾客一眼就能看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从而愿意购买。结合第③段中“早市上,还有几家卖大田菜的,但好像都不如老汉的菜好。人们认为,李老汉和婆婆两个人都是一副笑眉眼,买不买菜,对人都是笑呵呵的,有时,已经称好了,还会再搭上三棵两棵。你别小看这三两棵不值钱的菜,会让人顺心开心。这样,李老汉菜摊子上的菜就卖得好卖得快”可知,李老汉和婆婆都是一副笑眉眼,无论顾客买不买菜,都对他们笑呵呵的。这种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让顾客感到宾至如归,增加了购买的欲望。有时,在顾客已经称好菜之后,李老汉还会再搭上三棵两棵。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则是商家对顾客的尊重和回馈,让顾客感受到额外的惊喜和满足,从而更加愿意光顾他的菜摊。综上所述,李老汉菜摊子上的菜之所以卖得好卖得快,是因为他既保证了蔬菜的品质,又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这种“质量+服务”的双重保障,使得他的菜摊在竞争激烈的早市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顾客的喜爱和信赖。【20题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词语。“捂”,严密地遮盖住或封闭起来,捂住。“白”,斜眼看。“捂”字生动地描绘了婆婆用双手迅速且温柔地上下遮盖住孙媳妇的手的场景。这个动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触,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交流。婆婆的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对孙媳妇突然到来的惊喜和感激之情的体现,因为孙媳妇特地跑了一趟银行,取了钱来给他们;另一方面,也是婆婆对孙媳妇贴心、孝顺行为的由衷喜爱和赞赏。通过“捂”这一动作,婆婆传递了她对孙媳妇深深的感激和疼爱之情。“白”字在这里是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婆婆用眼神或表情对老汉的一种责怪或不满。在前文中,老汉因为担心孙媳妇会将卖菜的钱乱花或者不及时给他们,而坚持不使用孙媳妇的收款码,这让婆婆感到焦虑和不满。当孙媳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孝顺和责任心后,婆婆心中对老汉之前做法的疑虑和不满终于得到了释放。她“白了老汉一眼”,这一微妙的眼神变化,既表达了对老汉之前过度担忧的责怪,也暗含了对老汉最终得到好结果的无奈和释怀。(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中,通过“一根柴火棒”这一极小的事物来夸大描述李老汉儿媳妇的抠门程度,是明显的夸张手法。在日常生活中,一根柴火棒的价值微乎其微,但句子却强调说,即便是这样不值钱的东西,一旦进入她家中,也休想再拿出来。这种极度夸张的说法,生动地刻画出了李老汉儿媳妇的吝啬和抠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巧妙地展现了李老汉儿媳妇的抠门程度。【2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小说在情节构建上常常注重前后照应,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文章第⑩段交代“老汉把码藏起来”之前,作者巧妙地埋下了几次伏笔,这些伏笔不仅为后文的揭示做了铺垫,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第一次伏笔(第④段):“一旁的婆婆急得在菜堆里找”码,“老汉却不急”。这里,婆婆的焦急与老汉的淡然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老汉对“码”的去向心知肚明,但故意不透露。这一细节为后文揭示老汉故意把码藏起来埋下了第一处伏笔。第二次伏笔(第⑦⑧段):当婆婆质问“你把码藏哪儿了?”时,李老汉“却咬定说是忘带了”。这里的“咬定”一词,表明了老汉态度的坚决和肯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老汉行为的好奇和疑惑,为后文揭示真相做了铺垫。第三次伏笔(第⑨段):婆婆对老汉的做法表示不满,“骂老汉耍啥花招”,而老汉则“铁着一张脸不说话”。老汉的沉默和铁青的脸色,不仅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决心,也透露出他面对婆婆质问时的无奈和坚持。这一情节再次强化了老汉故意把码藏起来的意图,为后文的揭秘蓄势。这些伏笔在写作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故事的核心。当第⑩段揭示出老汉把码藏起来的真正原因时,前文的伏笔便一一得到了呼应和解答,使得整个故事连贯而完整,浑然一体。同时,这些伏笔也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和期待,从而更加投入地跟随故事的发展。据此概括作答即可。四、作文(60分+3分书写)22.作文八年级的一天,你走进教室,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你走近一看,黑板上写着一行字……请以“黑板上的那行字”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例文:黑板上的那行字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还没到座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