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之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新高考)_第1页
2025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之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新高考)_第2页
2025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之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新高考)_第3页
2025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之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新高考)_第4页
2025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之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专题十九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目录: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必备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命题解读考向考查统计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考查,体现高考的基础性,如简单判断的逻辑性质和推理方法、复合判断特别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是多地高考集中考查的重要知识。遵循"无思维不命题”的原则,有关逻辑规则的试题比重有所增加,而且题目难度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强调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把握形式逻辑的本质,对各种逻辑规则和方法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毫不迟疑地运用,如2023年辽宁卷15题,考查的是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和推理形式,但题肢却未出现假言判断常见的联结词,提高了思考难度。需要确定为假言判断后,直接将前件后件代人其中,才能较快确定正确选项,提高作答速度和准确率。注意模块知识的融合考查。(逻辑与思维)和(哲学与生活)有诸多交叉的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颗粒归仓,合并复习,答题时要多模块多角度思考,以免遗漏要点和角度。考向一准确把握概念2024·湖北卷,1;2023·天津卷,1;2023·海南卷,1考向二正确运用判断2024·全国卷,1;2024·湖北卷,1;2023·河北卷,1;2023·湖北卷,1;2023·重庆卷,1;2022·天津卷,1;2022·海南卷,1考向三掌握演绎推理方法2024·新课标Ⅱ卷,2;2024·全国卷,1;2024·山东卷,1;2024·湖南卷,1;2024·湖北卷,1;2024·浙江卷,1;2023·全国卷,1;2023·福建卷,2;2023·广东卷,1;2023·海南卷,2;2023·江苏卷,1;2023·浙江卷,2;2023·辽宁卷,1;2023·湖南卷,2;2023·山东卷,2;2023·湖北卷,1;2022·北京卷,2;2022·天津卷,1;2022·海南卷,1;2022·辽宁卷,1;2022·山东卷,1考向四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2024·湖南卷,1;2023·北京卷,1;2023·浙江卷,2;2023·江苏卷,1;2023·海南卷,1;2022·海南卷,1命题分析2024年高考各卷区政治试题考查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的种类,如湖北卷第11题。考查了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如全国卷第12题、湖北卷第12题。考查了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选言判断,如新课标Ⅱ卷第15题、第16题。考查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办法,如湖南卷第16题、山东卷第12题、浙江卷第24题。预测2025年高考可能考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类别;运用定义与划分的方法,明确其逻辑规则,辨识其逻辑错误。理解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判断的逻辑性质与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法、换位法以及三段论推理方法,进行简单判断的推理;理解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逻辑性质,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复合判断的逻辑规则,进行简单的复合判断推理。能够区分探求因果联系的常用方法,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结合事物属性、功能进行类比推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精讲考向一准确把握概念1.(2024·湖北·高考真题)当雨滴从空中降落后,一旦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冻雨”,冻雨落下后在物体表面形成冰层覆盖的现象叫做“雨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区则称为“流冰”。根据上述材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冻雨”与“雨凇”指的是相同的一种天气现象B.“下冰凌”与“流冰”的外延因地理差异而不同C.“冻雨”的外延与“下冰凌”的外延是属种关系D.“雨凇”的外延与“下冰凌”的外延是全异关系【答案】D【解析】A:“冻雨”与“雨凇”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当雨滴从空中降落后,一旦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这叫“冻雨”,雨落下后在物体表面形成冰层覆盖的现象叫做“雨凇”,A错误。B:“下冰凌”与“流冰”是用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概念,其外延相同,B错误。

C:“冻雨”与“下冰凌”是不同语词表达同一概念,其外延是全同关系,C错误。D:“雨凇”与“下冰凌”是两个概念,其外延是全异关系,D正确。故本题选D。考向二正确运用判断1.(2024·全国·高考真题)某市就地铁客流高峰时段调价举行听证会。有人认为,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压力。从逻辑的角度看,假设上述观点成立,以下判断必定为假的是()A.只有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才能减轻客流压力B.虽然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但是不能减轻客流压力C.即使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也能减轻客流压力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那么要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答案】B【解析】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压力。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规则是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A:题干只能表述出地铁客流高峰期时段提高票价是减轻客流压力的充分条件,不能判断出是不是必要条件,因此该判断不一定为假,A排除。B: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则在地铁客流高峰期提高票价,一定能减轻客流压力,因此不能减轻客流压力为假,B符合题意。C: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因此也能减轻客流压力不一定为假,C排除。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即后件为真,前件不一定为假,即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不一定为假,D排除。故本题选B。2.(2024·湖北·高考真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有如下约定:只有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猪八戒才能回高老庄。下列哪种情况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违背了他们之间的约定()A.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B.沙和尚没有回流沙河,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C.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孙悟空和沙和尚也去了高老庄D.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答案】C【解析】只有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猪八戒才能回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是猪八戒回高老庄的必要条件。其逻辑结构是否定前件,必然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必然肯定前件。A: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后件假,因此前件不一定,所以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并没有违背三个人约定,A不选。B;沙和尚没有回流沙河,如果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前件真,但是后件不一定,因此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并未违背三个人的约定,B不选。C: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后件真,则前件真,孙悟空和沙和尚也去了高老庄否定了前件,所以违背了三个人的约定,C入选。

D: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后件真,则前件一定真,孙悟空回了花果山不违背三个人的约定,D不选。故本题选C。考向三掌握演绎推理方法1.(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班开展劳动教育,并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在评选结果公布之前,该班四位同学进行了预测(如下所示),评选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由此可见()甲:我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乙:丙是劳动小能手丙: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丁:劳动小能手不是我,也不是甲A.丙的预测为真,甲是劳动小能手B.丁的预测为直,乙是劳动小能手C.乙的预测为真,丙是劳动小能手D.甲的预测为真,丁是劳动小能手【答案】B【解析】ABCD:根据题意可知,该班只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且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甲预测甲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而丁预测甲和丁都不是劳动小能手,因而,甲和丁的预测相矛盾,二人的预测必有一真,而“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这意味着乙和丙的预测中只能有一真。乙预测丙是劳动小能手,丙预测“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和否定后件式(乙不是劳动小能手,丙是劳动小能手)。假设乙预测为真,即丙是劳动小能手,这与丙的预测的否定后件式的推理相同,即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这会出现三个人的预测都是真的,即甲或丁中的一人预测为真,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不符合题中“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的设定。而乙的预测为假时,即丙不是劳动小能手,结合丙的预测,则是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即“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只有丙的预测为真,符合乙和丙的预测中只能有一真,所以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综上所述,乙是劳动小能手,甲和乙预测为假,丙和丁预测为真,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2.(2024·新课标Ⅱ卷·高考真题)Vidu是自Sora发布后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首个原创视频大模型。它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生成符合真实物理规律的场景,还能生成真实世界不存在的虚构画面,并具备理解中国元素的能力。由此,下列选项一定为真的是()①有的视频大模型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②所有视频大模型都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③有的视频大模型不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④并非所有视频大模型都不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Vidu是自Sora发布后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首个原创视频大模型。它能够模拟真实物理世界,是换质位推理的前提,根据换质位推理规则进行推理。①:Vidu是自Sora发布后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首个原创视频大模型。“视频大模型”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有的视频大模型”也不周延,符合推理规则,①正确。②:视频大模型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违背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②排除。③:“模拟真实物理世界”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违背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③错误。④:“并非所有S都不是P”等值于“有些S是P”。“并非所有视频大模型都不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其等值判断是“有的视频大模型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2024·新课标Ⅱ卷·高考真题)为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某中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劳动选修课。信息如下:★选刺绣课的同学都选了服装课。★有些选烹饪课的同学也选了农业种植课。★选园艺课的同学没人选烹饪课,但都选了农业种植课。★选服装课的同学都没选烹饪课,但少数同学选了园艺课。根据材料,必然能推出()①有些同学选了农业种植课和园艺课但没选烹饪课②有些同学选了烹饪课和农业种植课但没选刺绣课③有些选了园艺课的同学也选了服装课和刺绣课④有些同学同时选了烹饪课、农业种植课和服装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选园艺课的同学都选了农业种植课,但是没选烹饪课,所以有些选了园艺课和农业种植课,但没选烹饪课,①正确。②:选刺绣课的同学都选了服装课,选服装课的同学都没选烹饪课,所以选刺绣课就没选烹饪课,根据换位推理,可推出”选烹饪课就没有选刺绣课”。有些选烹饪课的同学也选了农业种植课,根据联言推理,因此有些同学选了烹饪课和农业种植课但没选刺绣课,②正确。③:“选刺绣课的同学都选了服装课”,通过换位法可推出“有些选了服装课的同学也选了刺绣课”,但不能推出“所有选了服装课的同学都选了刺绣课”。根据“选服装课的同学都没选烹饪课,但少数同学选了园艺课”,根据换位推理,可推出“有些选了园艺课的同学也选了服装课”,但不能必然推出有些选了园艺课的同学也会选刺绣课,③排除。④:选服装课的同学都没选烹饪课,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些同学同时选了烹饪课、农业种植课和服装课”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4.(2024·湖北·高考真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有如下约定:只有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猪八戒才能回高老庄。下列哪种情况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违背了他们之间的约定()A.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B.沙和尚没有回流沙河,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C.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孙悟空和沙和尚也去了高老庄D.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答案】C【解析】只有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猪八戒才能回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是猪八戒回高老庄的必要条件。其逻辑结构是否定前件,必然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必然肯定前件。A: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后件假,因此前件不一定,所以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并没有违背三个人约定,A不选。B;沙和尚没有回流沙河,如果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前件真,但是后件不一定,因此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并未违背三个人的约定,B不选。C: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后件真,则前件真,孙悟空和沙和尚也去了高老庄否定了前件,所以违背了三个人的约定,C入选。

D: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后件真,则前件一定真,孙悟空回了花果山不违背三个人的约定,D不选。故本题选C。5.(2024·全国·高考真题)某市就地铁客流高峰时段调价举行听证会。有人认为,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压力。从逻辑的角度看,假设上述观点成立,以下判断必定为假的是()A.只有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才能减轻客流压力B.虽然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但是不能减轻客流压力C.即使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也能减轻客流压力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那么要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答案】B【解析】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压力。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规则是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A:题干只能表述出地铁客流高峰期时段提高票价是减轻客流压力的充分条件,不能判断出是不是必要条件,因此该判断不一定为假,A排除。B: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则在地铁客流高峰期提高票价,一定能减轻客流压力,因此不能减轻客流压力为假,B符合题意。C: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因此也能减轻客流压力不一定为假,C排除。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即后件为真,前件不一定为假,即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不一定为假,D排除。故本题选B。6.(2024·山东·高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七条,任何公民和组织……不得有下列行为:……(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四)侵占、破坏、污损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第三十八条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对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根据以上法条,下列判断或推理正确的是()①“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是“适用第三十八条”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甲因违反第三十七条第四款受到处罚:甲没有污损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行为,所以甲有侵占和破坏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行为③如果第三十八条未适用于甲,那么说明甲没有第三十七条第四款的行为④除非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否则不能适用第三十八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根据材料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和第三十八条描述,如果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那么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及时予以制止,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这说明“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是“适用第三十八条”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离开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一定不予制止和处罚,故“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不是“适用第三十八条”的必要条件,①正确。②:相容的选言判断为真,其中一个选言支为假,则其他选言支至少有一真,而不能得出其他选言支全部为真。已知甲因违反第三十七条第四款受到处罚,同时甲没有污损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行为,只能得出甲有侵占或者破坏行为,而不是侵占和破坏行为,故排除②。③:第三十七条的第四款行为是第三十八条的充分条件,对此进行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应该是如果第三十八条未适用于甲,那么说明甲没有第三十七条第四款的行为,③正确。④: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是适用第三十八条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除非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否则不能适用第三十八条,此判断把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当作适用第三十八条的必要条件,④错误。故本题选B。7.(2024·浙江·高考真题)“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由此可推出()A.气温明显下降,那么寒潮到来B.气温没明显下降,那么寒潮没到来C.要么寒潮到来,要么气温明显下降D.除非寒潮到来,否则气温不会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A:“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这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气温明显下降,那么寒潮到来”这是运用了肯定后件式的推理,是错误的推理,A错误。B:本项是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是一种有效的推理,B正确。C:“要么寒潮到来,要么气温明显下降”,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表明“寒潮到来”与“气温明显下降”只能选其一。而“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表明有“寒潮到来”这情况一定会有“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C错误。D:“除非寒潮到来,否则气温不会明显下降”可推出“只有寒潮到来,气温才会明显下降”,“寒潮到来”是“气温下降”的必要条件,而材料中“寒潮到来”是“气温就会明显下降”的充分条件,二者表述意思不一致,D错误。故本题选B。考向四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1.(2024·湖南·高考真题)受蝙蝠飞翔的启发,中国人在公元前500年就制作了会飞的竹蜻蜓,古代科学家通过研究竹蜻蜓,提出了关于旋翼的制造原理,后来苏州巧匠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种飞车,通过脚踩踏板驱动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让飞车离地一尺多高,竹蜻蜓传入欧洲后,为研制现代螺旋桨、直升机提供了灵感。由此可见()①从蝙蝠到竹蜻蜓运用了模拟方法②从竹蜻蜓到飞车运用了比较推理③从竹蜻蜓到直升机运用了类比推理类比推理④从竹蜻蜓到直升机运用的推理内在逻辑是必然推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受蝙蝠飞翔的启发,中国人制作出会飞的竹蜻组,这一过程模仿了生物的构造及功能,运用了模拟的方法,①正确。③④:竹蜻蜓传入欧洲后,为研剧现代螺旋桨、直升机提供了灵感,这一过程运用了类比推理,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不是必然推理,③正确,④错误。②:比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不是推理,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考向一准确把握概念1.(2023·天津·高考真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新能源汽车”()A.是“汽车”的种概念B.反映了汽车的本质属性C.与“汽车”相比,其外延大D.与“汽车”的外延不相容【答案】A【解析】A:新能源汽车概念与汽车概念是种属关系,“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的种概念,A正确。B:新能源汽车概念揭示了新能源汽车的本质属性,B错误。C:“新能源汽车”的外延是“汽车”外延的一部分,其外延小于“汽车”的外延,C错误。D:“新能源汽车”的外延是“汽车”外延的一部分,其外延关系是相容的,D错误。故本题选A。2.(2023·海南·高考真题)在学习了明确概念的方法后,小风运用划分的方法列举了以下四个例子,其中正确的是()A.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 B.桌子分为圆桌、书桌、木桌C.农田里有黄瓜、茄子和粮食作物 D.班干部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答案】A【解析】A: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在“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中,“邮件”为划分的母项;“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是划分的子项;“邮件是否具有电子属性”是划分的标准,正确运用了划分的方法,A正确。B:在同一划分中,只能用同一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圆桌”表述的是桌子的形状;“书桌”表述的是桌子的用途;“木桌”表述的是桌子的材料,三者标准不一,不符合划分的方法,B排除。C:划分要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错误。“黄瓜、茄子”属于蔬菜,蔬菜与粮食是同一级关系,把黄瓜、茄子和粮食作物并列在一起,是不正确的,C排除。D: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该选项中,选票应分为赞成票、反对票和弃权票三种。将“赞成票”和“反对票”的外延加起来,其外延之和小于“选票”的外延,D排除。故本题选A。考向二正确运用判断1.(2023·河北·高考真题)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还说如果答错了就会杀了他。国王:天上有多少颗星星?阿凡提: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国王:大地的中心在哪里?阿凡提:在我这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国王: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阿凡提:比您只早一天。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真假之分。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这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并没有做出判断,不属于判断,①不符合题意。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事问题,这句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而是问题,不属于判断,②不选。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该选项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③符合题意。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是对大地中心作出了断定,属于判断,④入选。故本题选D。2.(2023·重庆·高考真题)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该对联()A.以直言判断形式描述当时复杂的学习环境B.以选言判断形式呼吁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C.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了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D.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答案】D【解析】A: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该对联以联言判断形式呈现,不是直言判断,A排除。B: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做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该对联不是选言判断,B排除。C: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该对联没有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C错误。D: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是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D正确。故本题选D。3.(2022·天津·高考真题)“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这一判断是()A.假言判断 B.联言判断 C.关系判断 D.选言判断【答案】B【解析】A:假言判断是断定某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判断,材料不体现,A不选。B: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是联言判断,B入选。C:关系判断属于简单判断,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是复合判断,C不选。D: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材料不体现,D不选。故本题选B。4.(2022·海南·高考真题)当“如果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为真,则下列逻辑判断必为假的是()A.没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却下降了B.没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就不会下降C.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却没下降D.不是只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才会下降【答案】C【解析】“如果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为真,这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肯定前件式即前件真,则后件必真,有前必有后。否定后件式即后件假,则前件必假,无后必无前。AB:沉迷于手机,是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无前未必无后。因此,”没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可能下降了,也可能不会下降”。因此这两个选项的判断可能为真,不能判断必为假,AB排除。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如果前件真,后件假,则判断一定为假。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却没下降,该选项前件真,后件假,因此该判断一定为假,C符合题意。D:沉迷于手机,是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所以不是只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才会下降,该选项可以为真,D排除。故本题选C。5.(2023·湖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方某在电梯内劝阻一位老人吸烟,两人发生争执,老人因为情绪激动诱发心脏病,倒地死亡。视频记录显示,两人并未发生肢体冲突,老人也一直没有熄灭手里的烟。事后老人家属与方某在派出所就赔偿金额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到法院起诉方某,索赔40万元。一审法院认为,方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并无必然因果关系,但考虑“公平原则”,判决方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一审判决后,当地媒体对案件进行了报道,随后事件发酵,扩散到全国,引起热议。网民甲说:“人死比天大,家属应该直接找当事人闹的,肯定赔的比法院判的多。”法科生乙说:“就我所学的民法知识,我觉得一分钱都不应该赔。”控烟专家丙对记者说:“这个判决让我很担心,将对热心劝阻吸烟者造成巨大冲击,会严重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戊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方某的行为没错我不反对,但鼓励我认为谈不上。”丁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方某没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老人家属认为一审法院判赔金额太少,依法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最终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方某不承担侵权责任。事后方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后遇到在公共场所的抽烟者,我还是会理性劝阻的。”(1)运用《法律与生活》《政治与法治》知识,评析甲乙丙的说法。(2)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判断丁戊的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并说明理由。【答案】(1)①甲的观点片面,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但是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该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甲认为家属应该直接找当事人闹,是不对的。②乙的观点正确,方某在电梯内劝阻老人吸烟合法正当,是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一审判决让方某分担损失,与民法典的立法宗旨相违背,不利于维护公序良俗,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方某不用赔偿。③丙的观点正确,一审判决让方某分担损失,让正当行使劝阻吸烟权利的公民承担补偿责任,会打击热心劝阻吸烟者的积极性,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2)丁反驳的话,不合逻辑。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这是一个联言判断,戊不同意丁的观点,戊认为这个联言判断是假的,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戊否定了要鼓励,即认为联言判断有的联言支不真,并没有与承认方某没错产生自相矛盾。【分析】背景素材:电梯内劝阻吸烟案例考点考查:民法典、全民守法、联言判断等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题,可从知识指向提取材料关键词并对接教材知识思考作答。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甲说:“人死比天大,家属应该直接找当事人闹的,肯定赔的比法院判的多。”→可联系教材知识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但是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应该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关键词②:乙说:“就我所学的民法知识,我觉得一分钱都不应该赔。”→可联系教材知识劝阻老人吸烟合法正当,是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③:控烟专家丙对记者说:“这个判决让我很担心,将对热心劝阻吸烟者造成巨大冲击,会严重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可联系教材知识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可从知识指向提取材料关键词并对接教材知识思考作答。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可联系教材知识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关键词②:戊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方某的行为没错我不反对,但鼓励我认为谈不上。”→可联系教材知识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关键词③:丁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方某没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联系教材知识戊否定了要鼓励,即认为联言判断有的联言支不真,并没有与承认方某没错产生自相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考向三掌握演绎推理方法1.(2023·海南·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有大量水生生物化石,断定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曾是古海洋地区。以上表述含有一个三段论推理,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大项\小项\中项”的正确组合是()①水生生物②水生生物化石③古海洋地区④喜马拉雅山脉地层A.①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④③②【答案】C【解析】C: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推导出一个三段论推理:地层中有水生生物化石的是古海洋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有大量水生生物化石,所以,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曾是古海洋地区。据此可知,“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是小项,“古海洋地区”是大项,“水生生物化石”是中项,C符合题意。ABD:这三项的组合都不符合设问中要求的“大项\小项\中项”的组合,ABD不选。故本题选C。2.(2023·湖南·高考真题)某校组织学生深入乡村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经过走访,他们以判断形式形成了关于某村的调查结论:所有家庭都不是贫困户;有些回乡创业的村民是大学毕业生;李家老屋是红色资源。在上述调查结论中()①“贫困户”是不周延的②“大学毕业生”是不周延的③“回乡创业的村民”是周延的④“李家老屋”是周延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在否定判断中的谓项是周延的,因此“贫困户”是周延的,①说法错误。②:在肯定判断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是不周延的,②说法正确。③:在特称肯定判断中的主项是不周延的,因此有些回乡创业的村民中的“回乡创业的村民”是不周延的,③说法错误。④:在单称肯定判断中的主项是周延的,因此“李家老屋”是周延的,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3.(2023·山东·高考真题)要构建一个符合推理规则的三段论,其结论为“有些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由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得出的①②③④四个判断中,可分别作为该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的是()第二条:……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第三条: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①有些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是珍贵、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②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③珍贵、潮危的陆生野生动物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④有些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是珍贵、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A.①一④ B.②-④ C.①一③ D.③一④【答案】D【解析】A:这个三段论中,中项是珍贵、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在大小前提中都没有周延,犯中项没有周延的错误,A排除。B:这个三段论中,水生野生动物和陆生野生动物是不同的概念,犯四概念错误,B排除。C:正确的三段论要求大项、中项和小项各出现两次。这个三段论中,有些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作为小项只出现了一次,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作为大项出现了三次,不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C排除。D:这个三段论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D入选。故本题选D。4.(2023·湖北·高考真题)“我怎么可能是一只猫?”漫画中的小狗或许被它自己的结论弄迷糊了。从演绎推理的角度看,小狗犯了()

A.“四概念”的错误 B.“中项不周延”的错误C.“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D.“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答案】B【解析】A:漫画小狗的推理中只有三个不同的项,没有犯“四概念”的错误,A排除。B:三段论推理中,中项必须至少周延一次,漫画小狗的推理中,中项是“四条腿”,在大小前提中不周延,小狗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B正确。C:漫画小狗的推理中大项是“猫”,大前提中“猫”周延,结论“猫”不周延,所以没有犯“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C排除。D:漫画小狗的推理中小项是“我”,小前提中“我”周延,结论中“我”也周延,没有犯“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D排除。故本题选B。5.(2023·河北·高考真题)北宋哲学家邵雍与其子在院里乘凉,忽见一人从院墙上探出身来环视一圈后缩了回去。儿子说,此人是贼。邵雍却说,如果他是贼,一看见咱俩就会马上缩回去,但他环视一圈后才缩回去,说明他在找东西,并且这个东西目标大,不需要进院查看,再看装扮,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农民,在找牛。儿子出门询问,果真如此。下列属于演绎推理的是()①曾有个贼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此人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故此人是贼②贼看到院里有人都会马上缩回去,此人没有马上缩回去,故此人不是贼③找目标大的东西不用进院查看,此人找牛,故此人不用进院查看④曾有个农民来邵家找牛,此人是农民,故此人来找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①:从“曾有个贼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此人在院墙上观察情况”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是贼”的结论,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类比推理,①不正确。②:从“贼看到院里有人都会马上缩回去”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不是贼”的结论,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演绎推理,②正确。③:从“找目标大的东西不用进院查看”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不用进院查看”的结论,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演绎推理,③正确。④:从“曾有个农民来邵家找牛,此人是农民”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来找牛”的结论,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类比推理,④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6.(2023·海南·高考真题)小海计划海南两日游。爸爸建议,如果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不去东坡书院;妈妈建议,如果不去东坡书院,就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朋友建议,要么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要么去东坡书院。下列能同时满足三方建议的选项是()A.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东坡书院都去 B.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去东坡书院C.去东坡书院,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D.既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也不去东坡书院【答案】B【解析】A:爸爸和妈妈的建议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后件假前件一定假,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根据爸爸的建议,去东坡书院可推出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根据妈妈的建议,不去东坡书院就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去东坡书院。但这一结论不符合朋友的建议,A不符合题意。B:根据朋友的建议,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推出不去东坡书院;根据妈妈的建议,前件真后件一定真,不去东坡书院可推出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根据爸爸的建议,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以不去东坡书院,B符合题意。C:根据妈妈的建议,后件假前件一定假,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据朋友建议,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推出去东坡书院;但这一结论不符合爸爸的建议,C不符合题意。D:根据爸爸的建议,前件真后件一定真,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推出不去东坡书院,但不符合妈妈和朋友的建议,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2023·浙江·高考真题)欲望和意愿是人与人工智能(AI)的最大差异,AI可以写诗画画,但只有在接受人的指令后才会执行这些艺术活动,其自身并不具备做这些的冲动与意愿。AI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如果以上陈述为真,能合乎逻辑地推出()①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②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③离开人的指令,AI将一事无成④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全称、单称与特称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全称→单称→特称。如果全称为真,那么单称和特称也一定为真;如果单称为真,特称一定为真,AI可以写诗画画,AI不是艺术家,据此可推出“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①正确。②:依材料,如果自身不具备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就不是艺术家,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根据有效式否定后件式,无后必无前,可以推断艺术家具备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但不能推导出“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②错误。③:“AI只有接受指令后才可以写诗画画”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定前件否定后件,据此可推出离开人的指令,AI不能写诗画画,但不能断定AI将一事无成,③错误。④:如果单称为真,特称一定为真,依材料,AI是艺术作品,AI可以写诗画画,据此可以推出“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④正确。故本题选B。8.(2023·湖南·高考真题)为了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某班开展学雷锋活动,可选活动方式有“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观雷锋纪念馆”“慰问福利院老人”。全班男生:如果不参观雷锋纪念馆,就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全班女生:要么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要么慰问福利院老人。以下能满足全班同学要求的方案是()①参观雷锋纪念馆,并慰问福利院老人②只慰问福利院老人,不参观雷锋纪念馆③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并慰问福利院老人④只参加环保志愿服务,不参观雷锋纪念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③:全班女生:要么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要么慰问福利院老人。这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参加环保志愿服务,一定不能慰问福利院老人,③排除。④:全班男生:如果不参观雷锋纪念馆,就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这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以此为依据进行推理可以得出:不参观雷锋纪念馆,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观雷锋纪念馆,排除④。①:根据男生的观点,参观雷锋纪念馆,可能参加环保志愿服务,也可能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根据女生的观点,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可以慰问福利院老人,①正确。②:根据女生的观点,慰问福利院老人,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根据全班男生观点,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可能参观雷锋纪念馆,也可能不参观雷锋纪念馆,②正确。故本题选A。9.(2023·山东·高考真题)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这些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面对风险挑战,唯有顽强拼搏,坚决斗争,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据材料,下列判断或推理正确的是()①弘则能胜其重,毅则能致其远②我们要赢得尊严、求得发展,就必须坚决斗争③以“有些风险挑战是国内的”为前提,不能进行换质位推理④“有些风险挑战是传统的"通过换质推理可得出“有些风险挑战不是现代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①:依据材料,弘毅是胜其重、致其远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为只有弘大刚强才能承担重任,只有强毅忍耐才能使道路走的更远,①排除。②:顽强拼搏,坚决斗争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有效式是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我们要赢得尊严、求得发展,就必须坚决斗争,②正确。③:“有些风险挑战是国内的”,换质后为“有些风险挑战不是非国内的”。这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③正确。④:换质推理要把联项“是”改为“不是”,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传统的风险挑战,其矛盾的概念应为非传统,故④错误。故本题选C。10.(2023·全国·高考真题)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以引文中的判断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①如果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则把稳了强国复兴主动权②如果不能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则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③如果把稳了强国复兴主动权,则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④如果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则不能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以该判断作为前提的推理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有效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①:该结论中,肯定了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不能必然肯定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推理结构错误,①不符合题意。②:该结论的推出使用了否定前件式,否定了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一定能够否定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推理结构有效,结论正确,②符合题意。③:该结论的推出使用了肯定后件式,肯定了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一定能够肯定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推理结构有效,结论正确,③符合题意。④:该结论中,否定了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不能必然否定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推理结构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1.(2023·浙江·高考真题)“有的M岛人都说谎,K不是M岛人,所以,K不说谎。”假定这个三段论的两个前提都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三段论()A.是有效的 B.犯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C.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D.犯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答案】B【解析】AB: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说谎作为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周延了,因此,这个三段论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是无效的,B正确,排除A。C:中项不周延是指三段论中的中项,在大、小前提中一次也不周延以致无法必然推出结论的错误逻辑。有的M岛人都说谎,在此M岛人不周延,而K不是M岛人,这句话中M岛人是周延的,因此,符合作为中项至少周延一次,所以,这个三段论并没有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排除C。D:材料中的三段论犯的是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而不是犯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排除D。故本题选B。12.(2023·福建·高考真题)只有用光学跟踪软件控制望远镜,才能从地面跟踪拍摄空间站。但现有的软件,要么开发年代久远,要么设计不够成熟,都难以正常运行。因此,刘博士决定自己开发软件。刘博士做出这种决定运用的推理有()①相容选言推理之否定肯定式②不相容选言推理之否定肯定式③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之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式④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之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②:题干信息可以整合为:光学跟踪软件,要么开发年代久远,要么设计不够成熟。这一选言判断单从连结词看好像是不相容的,但实际上选言支断定的情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因此它属于相容选言判断。开发年代久远或设计不够成熟的软件都难以正常运行,因此刘博士决定自己开发软件,这是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故①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③④:“只有用光学跟踪软件控制望远镜,才能从地面跟踪拍摄空间站”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开发年代久远或设计不够成熟的光学跟踪软件都难以运行,即无法控制望远镜,这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所以,就能否定其后件,推知不能从地面跟踪拍摄空间站。这里使用的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之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式,故③与题意不符,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3.(2023·辽宁·高考真题)雾凇俗称树挂,玉树琼花,宛若仙境。其形成条件严苛,需要独特的气象条件与自然要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以下选项一定为真的是()①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②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③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从题干可以看出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这是肯前肯后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①不符合题意。②③: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肯后肯前式。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这是否前否后式,②③符合题意。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否后否前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4.(2022·海南·高考真题)《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一只狗习惯吃鸡蛋,久而久之,它认为一切圆的都是鸡蛋。有一次,它看见一个圆圆的海螺,以为是鸡蛋,一口就把海螺吞下去,结果肚子疼得直打滚。狗吞海螺的推理是()A.联言推理 B.选言推理 C.假言推理 D.三段论推理【答案】D【解析】D:由材料可知,狗的推理是:“一切圆的都是鸡蛋”“海螺是圆的”,因此“海螺是鸡蛋”。这是典型的三段论推理,D正确。A: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材料并未出现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A排除。B:选言推理是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而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包括“或者……或者……”“要么……要么……”等,这些联结项在材料中未出现,B排除。C: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其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为“如果……那么”“只要……就”;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为“只有……才……”;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为“当且仅当”,材料中未出现假言判断的联结项,也就不涉及假言推理,C排除。故本题选D。15.(2022·天津·高考真题)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依据换位推理规则,从“团结的民族是有力量的民族”这一前提判断推出的结论是()A.有力量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B.团结的民族不是没有力量的民族C.有力量的民族不是不团结的民族D.有的有力量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答案】D【解析】A:“有力量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犯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但在结论中周延的错误,A错误。B:换位推理并不改变判断的性质,“团结的民族不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改变了性质,B错误。C:换位推理并不改变判断的性质,“有力量的民族不是不团结的民族”改变了性质,C错误。D:换位推理需要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同时遵循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周延,因此“有的有力量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是符合其推理规则的,D正确。故本题选D。16.(2022·辽宁·高考真题)随着“神舟十三”搭载物的出舱,太空种子重新成为关注焦点。太空种子是指通过精选作物种子,经由航天器搭载到太空,在空间特殊环境下经过航天诱变使种子发生基因突变,然后再到地面进行优选培育出来的种子。由此推出一定为真的是()①有的太空种子不是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

②所有太空种子都是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③有的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种子是太空种子

④所有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种子都是太空种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②③:根据材料对太空种子的描述看出,太空种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航天诱变,一个是地面优选,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太空种子都是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然后对这一判断换位推理,遵循以下规则: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得出有的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种子是太空种子,②③符合题意。①:根据太空育种的两个条件看出,所有太空种子都是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①错误。④:航天诱变是太空种子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不行,有不一定行,所有经过航天诱变培育出来的种子都是太空种子是不一定为真,④排除。故本题选C。17.(2022·北京·高考真题)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北京证券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受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上述背景,在我国()①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是经政府批准设立的机构②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受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③有些经政府批准设立的机构受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④有些经政府批准设立的机构是证券交易所从以上四个判断中选取三个,依次作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下列选项中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的是A.①-③-④ B.②-①-③ C.③-②-④ D.④-②-①【答案】B【解析】A:如果①作为大前提,③作为小前提,无法必然的推出④,因为在前提和结论中,小项“政府批准设立的机构”只出现了一次,多出了“受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这一项,犯了“四概念”错误,A不选。B:②作为大前提,①作为小前提,可以必然的推出③,这符合三段论的结构,也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规则,B入选。C:如果③作为大前提,②作为小前提,无法必然得出结论④,因为作为中项的受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是不周延的,C不选。D:如果①作为结论,那么其小项是证券交易所,但是④和②作为前提的话,中项也是证券交易所,这不符合三段论的规则,所以④、②作为前提,无法推出①,D不选。故本题选B。18.(2022·北京·高考真题)“飞花令是古人发明的酒令游戏,源自文人的诗词之趣,经过现代改良后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些精巧高雅的诗词游戏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这段话里,下列四个选项中周延性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种每句都包含同一个字(例如“春”)的诗词游戏被称为“飞花令”,得名于唐代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A.飞花令 B.古人发明的酒令游戏C.精巧高雅的诗词游戏 D.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答案】A【解析】A:飞花令是古人发明的酒令游戏,这个判断是主项是单称,断定了飞花令全部对象,是周延的,A入选。B:飞花令是古人发明的酒令游戏,是单称肯定判断,作为谓项的古人发明的酒令游戏,其联项是肯定的,没有对古人发明的酒令游戏的全部外延做断定,是不周延的,B不选。C:精巧高雅的诗词游戏,其量项是一些,并没有对其全部做判断,是不周延的,C不选。D: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作为判断的谓项,其联项是肯定是,没有对其全部范围做断定,是不周延的,D不选。故本题选A。19.(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周岁的小明在A商店购买了一款儿童玩具。小明在玩玩具时,玩具因质量问题爆炸导致小明轻伤。经查,该玩具由B公司生产,A商店销售。对于本案,小明的父母找了几位朋友咨询维权问题。他们说:(1)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把甲的三段论推理补充完整,并运用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分析其推理结构是否正确。①补充甲的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小明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结论:所以,小明购买玩具的行为无效。②分析甲的推理结构是否正确。(2)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乙、丙、丁的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答案】(1)①大前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玩具的行无效。②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甲的推理中只有三个不同的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甲推理中的中项是周延的;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甲推理中的大项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也没有周延。综上,甲的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的基本规则,是正确的。(2)①乙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消费者协会承担调解职能,无权追究违法经营者的刑事责任。②丙关于A商店与B公司应赔偿的说法符合法律规定。A商店与B公司是经营者,适用产品责任。③丙关于“先裁后诉”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商事仲裁与诉讼只能选择其一。④丁关于小明父母是原告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小明是权利受害者,应是原告,父母是法定代理人/监护人。⑤丁关于诉讼时效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分析】背景素材:玩具因质量问题爆炸侵权案件考点考查:三段论推理、认识调解与仲裁、正确行使诉讼权利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考查的范围是《逻辑与思维》中三段论推理的知识,要求首先把甲的三段论推理补充完整,再并运用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分析其推理结构是否正确。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从该三段论的结论可知,大项为购买玩具的行为无效,中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故该三段论的大前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玩具的行无效。关键词②:该三段论的小项为小明,大项为购买玩具的行为无效,中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联系教材知识符合“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关键词③:该三段论中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小前提中不周延,在大前提中周延→可联系教材知识符合“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关键词④:该三段论的大项“购买玩具的行为无效”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也不周延→可联系教材知识符合“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综上,甲的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的基本规则,是正确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乙、丙、丁的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要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乙:找消费者协会投诉,追究B公司的刑事责任→可联系教材知识消费者针对玩具质量问题可以找消费者协会投诉,但消费者协会无权追究违法经营者的刑事责任,法院承担审理与判决的职能,B公司是否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法院审判,故乙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关键词②:丙:小明在A

商店购买的B公司生产玩具存在质量问题→可联系教材知识A商店与B公司是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应承担赔偿责任。故丙关于A商店与B公司应赔偿的说法符合法律规定。关键词③:丙:遵循“先裁后诉”原则,先申请商事仲裁,再到法院起诉→可联系教材知识当事人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故丙关于“先裁后诉”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关键词④:丁:小明未成年,父母作为原告代他维权→可联系教材知识小明是权利受害者,应是原告,父母作为小明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小明可以委托父母作为诉讼代理人,帮助他进行诉讼。故丁关于小明父母是原告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关键词⑤:丁:但要注意诉讼时效是1年→可联系教材知识诉讼时效为三年,故丁关于诉讼时效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20.(2023·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2)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乙方推理的逻辑谬误。【答案】(1)①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立足整体,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整体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了古遗址公园内部构成要素的有序性,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提高古遗址公园保护的整体价值。(2)演绎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结构正确。从推理根据的前提来看,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是有前一种情况就必有后一种情况,但村民留在公园里不一定会造成遗址被破坏,因此推理前提是错误的;“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正确的推理结构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该推理结构采用的“否定前件式”推理结构不正确,因此乙方推理是错误的。【分析】背景素材:建设古遗址公园中关于“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讨论考点考查:掌握系统优化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属于理解类题型,需要调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可联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关键词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可联系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关键词③: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可联系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分析乙方推理的逻辑谬误”,属于说明题型,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从理论依据和扣题分析两个大方面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论证该前提是错误的。关键词②: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的相关知识,认证该推理结构是错误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21.(2022·山东·高考真题)【缘起】在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A市居民甲无视其居住小区的管理规约,经常在小区的楼间空地上组织活动播放音乐,导致周围许多住户无法正常作息。【过程】邻居乙向当地公安机关投诉。经专业测量,甲所播音乐音量昼间略低于60分贝、夜间略低于50分贝。邻居丙在个人微博上发帖公布了自己与甲交涉全过程的录音,“曝光”了甲所在单位网站上公布的其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并在照片中甲的额头上加了贬损性文字:帖子发出后,大量网友拨打甲的电话对其进行指斥。甲遂起诉丙,称:丙公布录音,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丑化并公布自己的照片,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权;公布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丙回应称,甲无视小区规约,制造噪声干扰邻居生活的行为才构成侵权。相关资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第五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根据《A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A市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依据),甲所居住的小区属于2类区,执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乙认为: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所以不应受到警告处罚。(1)关于居民甲制造噪声的行为是否应受到行政处罚,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和乙各执一词。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对甲丙互称对方构成侵权的各项说法逐一评析。(3)结合材料,说明该小区居民解决噪声纠纷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乙的结论错误。“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受到警告处罚”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推理的前提虚假,因此结论错误。甲的结论正确。甲所播音乐音量低于噪声限值,未违反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推理的前提真实;甲正确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因此结论正确。(2)丙公布录音不构成对甲的诽谤或侮辱,未侵害甲的名誉权。丙丑化并公布甲的照片,侵害了甲的肖像权。丙公布的是甲的公开信息,未侵害甲的隐私权,但侵害了法律对甲个人信息的保护。甲播放音乐的行为超出了合理界限,构成侵权。(3)依法行使个人权利,履行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合理运用和解、调解等多元纠纷解决方式;弘扬公序良俗,互谅互让。【分析】背景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及解决考点考查:假言推理、积极维护人身权利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假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关于推理必须满足的条件和三段论推理的规则的知识。首先要明确一个推理,结论正确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即:前提真实和结构正确。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即可。关键词①:乙的结论错误,虽然从形式上看“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受到警告处罚”的一个充分条件,形式正确。但是根据法律,乙的推理前提虚假,所以结论错误;关键词②:甲的结论正确。甲所播音乐音量低于噪声限值,未违反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推理的前提真实;甲正确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推理的有效式是前件假,后件一定假,所以否定了前件一定可以否定后件→可联系教材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知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对甲丙互称对方构成侵权的各项说法逐一评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丙公布录音,并没有捏造事实,未侵害甲的名誉权。丙公布的是甲的公开信息,未侵害甲的隐私权,但是丙丑化并公布甲的照片,侵害了甲的肖像权,公布信息,侵害了法律对甲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联系教材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知识;关键词②:甲播放音乐的行为超出了合理界限,构成侵权→可联系教材权利行使,注意界限知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