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历史》资料:讲解部分课堂课件第十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_第1页
新高考版《历史》资料:讲解部分课堂课件第十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_第2页
新高考版《历史》资料:讲解部分课堂课件第十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_第3页
新高考版《历史》资料:讲解部分课堂课件第十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_第4页
新高考版《历史》资料:讲解部分课堂课件第十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

历史新高考版专用第十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时空定位2阶段特征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工业文明时代到来并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在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向纵深发展并影响世界.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进行了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地区逐渐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各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思想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重大科学成果3基础篇考点一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1.背景452.进程6学习聚焦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领域的原因1)棉纺织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人们急于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

力.2)棉纺织业与毛纺织工业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毛纺织工业的经验和技

术,发展的起点较高.3)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受传统行会束缚较少,有利于进行技术革新,推

广新发明.4)棉纺织业具有生产工具简单、资金周转快、易于获得厚利等特点.3.成果1)纺织: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72)生产模式:手工工场→机器工厂(手工劳动→机器生产).3)动力: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4)机械制造: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4.扩展: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大西洋两岸→内陆.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

成果.2.成果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的出现.83)化学工业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4)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采煤、铁路运输等焕发新活

力.5)1876年,贝尔电话试验.3.特点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2)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美、德最为突出.3)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910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1)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经济空前繁荣.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工厂制度诞生,垄断组织出现.3)城市化: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4)改变世界面貌: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

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11学习聚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政治1)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两大阶

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122)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的确立.3.社会生活: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

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报刊、书籍的发行量大增);女

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4.社会问题显现: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疾病与犯罪等.13考点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1)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

益显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3)思想来源: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14学习聚焦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

1516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历程172)内容3)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易混辨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

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3.理论探索1)《资本论》: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

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2)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194.影响1)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影响日益

扩大.2)在亚洲和美洲,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第一国际”1)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即“第一国际”.2)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2.巴黎公社1)成立:1871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后建立.202)措施3)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4)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

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21易混辨析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巴黎公社不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

导的革命,但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正确性.

22考点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况1)西班牙:到16世纪中叶,占据部分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大部分南美洲

(除巴西).2)葡萄牙:16世纪到18世纪晚期,逐渐占据巴西.3)荷、英、法:到18世纪晚期,占据拉丁美洲的小部分土地.232.统治1)设立总督或建立总督辖区,实行专制统治.2)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3)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开展黑奴贸易.4)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24学习聚焦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移植了

宗主国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第一阶段(15—16世纪)1)葡萄牙:在亚洲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已经建立了包括

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2)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将其变为殖民地.2.第二阶段(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之后)1)南亚: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整个印度.25荷兰17世纪初,侵入印度尼西亚,后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英国19世纪末,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2)东南亚263)西亚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等国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

领土.②俄国和英国控制伊朗的经济和内政,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

力范围.4)东亚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27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第一阶段(15—19世纪中叶):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1)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及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2)1882年,英国占领了整个埃及;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3)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4)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和人文资料.2.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加快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的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侵占整个非洲.28英国妄图建立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地法国要建立从西非佛得角到东非索马里的殖民地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殖民地1)侵略计划292)柏林会议:1884年召开;确立“有效占领”原则,是一次“地图上作业”

的会议.柏林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特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联系在一起.

30学习聚焦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在向垄

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多的商品市场、原

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3.影响1)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

新的更大的冲突.2)对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越来越

紧密地连为一体.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不断高涨.

3132考点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大起大落型)1.第一阶段:争取民族独立.1)背景经济拉丁美洲经济得到发展,但却受到欧洲各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思想启蒙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长外因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的影响332)表现①1804年,法属海地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②1822年,葡属巴西独立.③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

现独立.2.第二阶段: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1)原因①内因: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②外因:英美等国加紧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政治渗透和武力干涉.

美国发表“门罗宣言”,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342)概况①巴西:1889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②墨西哥:191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二、亚洲的觉醒(螺旋上升型)1.背景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各国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353.表现1)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2)伊朗的立宪革命(1905—1911年)①成果:制定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

宪国家.②结果:革命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③意义: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363)中国的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三、非洲的抗争(长期徘徊不前型)1.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2.表现1)埃及的抗英斗争①成立了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②1882年,阿拉比领导军民进行反英斗争.抵抗失败后,英国占领埃及.372)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年,“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起义持续近20

年,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894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皇

帝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独立.1896年,侵埃意军被打败,意大利

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38综合篇知能一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工业革命下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工业现代化工业革命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农业变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化肥的使用及种子技术的发展,都促进了农业变革城市化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集聚思想文化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主要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转变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到工厂,再到垄断组织转变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39知能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1.理论贡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深刻揭示了自然、

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先进、科学、严谨的思想理论

体系.2.对无产阶级:给无产阶级以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

的发展.3.对资产阶级: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迫使资产阶级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

人待遇,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404.对俄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

义,引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5.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6.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

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41知能三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阶段特点1.西、葡的殖民霸主地位:15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海外殖民扩张

的道路,控制着世界殖民霸权.当时两国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国

家是对外扩张的组织者,以领土扩张和直接掠夺为主要侵略手段.2.荷、英、法的早期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相

对发达的国家加入海外殖民扩张的行列.殖民公司成为对外扩张的组

织者之一,它们以国家为靠山、以盈利为目的,将商业贸易与殖民掠夺结

合起来.42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实力,它们以强大的技

术、军事、经济优势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进入商品输出阶段.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美国

等国崛起,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竞争更加激烈,传统殖民强国英国、法国

的地位受到挑战,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成为这一时期列强殖民扩张的主

要特点.43知能四拉丁美洲独立后的内外环境1.内部1)封建主义大行其道: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移植本国的封建专制

统治方式,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大地产制盛行,政治上形成了军

事独裁的考迪罗制度.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自身畸形的经济结构:西、葡统治时期,宗主国垄断拉丁美洲的对外贸

易,各地的生产结构相对单一,导致各国独立后经济结构不协调,没有形成

独立的经济体系,严重制约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发展.443)国家之间存在矛盾:玻利瓦尔建立统一的南美洲国家的愿望并未实现,

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因领土、资源、人口等矛盾,战争不断,严重影响了

经济发展.2.外部:拉丁美洲独立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趁机对拉丁美

洲各国进行经济渗透,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其中,美

国提出了“门罗主义”,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除了对拉丁

美洲各国在经济上进行渗透外,列强还在政治上进行干涉,甚至武装侵略.45应用篇应用探究从喜马拉雅冰芯看工业革命痕迹材料

冰芯作为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为我们认识过去全球变化提

供了有效的时间窗口,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冰

芯更是研究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的理想素材.462020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上海

拔7200米的达索普冰川冰芯发表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该段冰芯上的镉、

铬、镍、锌等重金属的含量在1780年前后开始显著增高,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时间基本吻合,而且在1810—1880年,污染最为严重.研究人

员指出,这些重金属都是当时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以及大规模森林大火

等产生的副产品,很可能是通过冬季风从西向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

也就是说污染物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向东蔓延了约10300多千米.

值得注意的是,1880年之后该区域雪量减少、气候重回干冷等因素使得

后续冰芯记录的污染数据远低于前值,这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上的污染主

要与大气环流年际变化和近百年污染源的变化有关.47恩格斯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

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48探究思路通过材料及图片不难看出,工业革命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造

成了严重的破坏.科学家向我们证明,自然界的“证据”使人类污染行

为无处遁形.冰芯中重金属的含量在1780年前后开始显著增加,而此时

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英国进入史上最

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为了治理环境,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社会立

法.所以,英国的环境治理之路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9参考答案理解: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在大力赞扬英国“工厂林立”的繁荣景象时,却

忽略了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第一次建立起大工业,

逐渐征服与破坏自然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不得不通过立法来改善环境.而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英国以外

的地区也有所体现,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的冰芯,证明了污染物从工业革

命的发源地向东方蔓延.启示: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走“先

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立法治理环境,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50应用点拨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说过: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

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

日.对于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我们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英国伦敦、

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上空煤烟滚滚、烟雾弥漫的景象上.但是,对喜马拉

雅山脉冰芯的研究表明,18世纪,工业革命的大幕在英国刚刚拉开,其产生

的重金属污染物,就传播到喜马拉雅山脉.所以,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受

污染的冰芯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有一个更

深层次的认知.而考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中政

治手段的运用,对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1创新篇史料研习圈地运动真的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来源吗材料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赶出土地,使之成为工

业革命的劳动力后备大军.但是,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圈地运动与

工业革命在劳动力供应上并无严密的因果关系.早期的圈地运动(13世纪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并未造成农民与土地的最

终分离.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被圈土地和被赶农民只有一小部分;二

是当时英国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仅占24%左右,几乎没有城市工业可

以吸纳农民.晚期圈地运动(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规模大,范围广,但影

响主要体现在加速土地集中方面.当时持有20英亩至100英亩土地的小

农数量仍很多.自耕农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逐渐消亡的.52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时期几乎与工业革命进程同步,之所以很难说圈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圈地

本身需要大量劳动力.例如在公共牧场,未圈地区每1000英亩土地需要4

70个劳力,被圈地区则需要1500个劳力.可见,圈地反而增加了劳动者的

人数,吸收了那些也许可以成为工厂工人的劳动力.二是资本主义大农

场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三是新的工厂主要在北部,但南部劳

动力却不向北部迁移.53那么,工业革命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哪里?首先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其次是

源于传统手工业者队伍、国内外移民、女工和童工等.另外,工业革命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上工业工资高于农业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