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考点六 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作业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考点六 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作业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考点六 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作业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考点六 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作业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考点六 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考点六人教安徽版八年级上考点专项练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234一、[2023·淮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骑自行车的父亲宋

扬①父亲一共有三辆自行车,他骑过的只有两辆。②父亲没骑过的那辆自行车,完全是被父亲推着从区镇邮电所领回家的。三十年前,父亲在邮电所做临时邮递员,车,三年一更新。父亲珍惜他的旧车,三年后又坚持了三年,六年节省出一辆新车。父亲用水小心地洗干净那辆新车轮胎上的泥土,用布擦干了,又在车的螺丝、链条上抹上黄油。然后他用绳子把新车吊起来,挂在堂屋的墙壁上,“束之高阁”。有好几次,有邻居想借父亲的自行车去县城,一看自行车被父亲当“神”一样“供奉”,借车的话也就没好意思说出口。③邻村有个走街串巷的兽医,听说父亲有一辆“邮电专用”自行车,想买,价钱最后加到400元,父亲也不为之心动。要知道,父亲的工资每月才120元,以今天的物价与工资收入比折算,宁舍三个多月工资,不卖一辆自行车的父亲定被人说是“傻瓜”!④父亲傻吗?他可精着哩!那时,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值两百多块钱,照他每天六七十千米的骑行里程来算,两年内,普通的车除了铃铛不响外周身都必响,但“邮电专用”是自行车行业的金字招牌——比如父亲的那辆旧车,钢架扎实,三年跑了好几万千米,除了换过几副链条,补过几次内胎,其他啥毛病没有。父亲算得明白这个账。⑤多年后,在电视上看到云南邮递员溜索过澜沧江的凶险时,我才真正明白做邮递员的父亲的辛苦。那时,家乡的乡镇公路还不是水泥路、柏油路,父亲每天要把报纸、书信从区镇邮电所送到区镇下辖的六个乡政府,土路并不短。⑥父亲的那辆旧车和父亲一样吃了无数土灰。农民不怕一身灰,最要命是雨天。泥巴塞住了链条,卡住了挡泥板,跑几十米就得停下来刮泥巴。有时实在骑不动了,父亲就只能把自行车扛着走。有一次,因为雨太大阻挡了父亲的视线,父亲的车被一块横亘在路上的石头绊倒了,他摔得浑身是泥。父亲的艰辛,又哪是一个贪玩好耍不懂事的孩子能体会的呢。有一天,我在学校惹了祸,班主任通知我请家长,我硬着头皮告诉了父亲。父亲骑着那辆他自己觉得无比威风却让我觉得颜面尽失的自行车到了学校。我心想:你还不如走着来的好。因为我的那些家住在区镇街上的同学家里,已有了屁股冒烟的摩托车。现在想来,真为我的虚荣汗颜啊!⑦二十年前,我参加了工作,在城里安了家。十年前,我开车去接父亲离开老家来城里定居时,父亲想把那辆他精心呵护过的新车带进城,可它那么大,又如何放得进小汽车的后备厢呢?父亲试图把车贱价卖给那位兽医,但人家早已有了小汽车。父亲只得咬咬牙,把它送给了老家的亲戚——车放在家里,只能锈烂。父亲于心不忍,就像自己养不活的孩子,也只得找人抱养,有个归宿。⑧我前天回家,透过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远远地望见父亲正骑着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进小区大门。那是一辆精致的赛车,却小得可怜,不似当年的“邮电专用”自行车那般高大威猛。父亲佝偻着背,也不再是那个脊背挺直,能撑起整个家的壮年男人。(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同时设置“骑过的只有两辆”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自行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严谨。C.第⑤段中提到了云南邮递员,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邮递员工作的艰辛。D.最后一段叙述“我”看到父亲佝偻着背骑自行车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比怜惜之情。C【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有误。云南邮递员与父亲从事的是相同的职业,并不构成对比。故选C。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的三辆自行车。①父亲的旧“邮电专用”自行车,被骑了六年;②父亲的新“邮电专用”自行车,没有被骑过,最后送给了亲戚;③父亲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是一辆精致的赛车,却小得可怜。【点拨】联系第②段中的“父亲珍惜他的旧车,三年后又坚持了三年,六年节省出一辆新车”和第④段中的“但‘邮电专用’是自行车行业的金字招牌”可得:父亲的旧“邮电专用”自行车,被骑了六年;根据第②段中的“然后他用绳子把新车吊起来,挂在堂屋的墙壁上”和第⑦段中的“父亲只得咬咬牙,把它送给了老家的亲戚”可得:父亲的新“邮电专用”自行车,没有被骑过,最后送给了亲戚;根据末段中的“远远地望见父亲正骑着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进小区大门。那是一辆精致的赛车,却小得可怜”可得:父亲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是一辆精致的赛车,却小得可怜。3.第④段中写了普通的自行车,有什么作用?与父亲的“邮电专用”自行车形成对比,突出了“邮电专用”自行车的坚固耐用,表现了父亲对“邮电专用”自行车的珍爱。【点拨】根据第④段中的“那时,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值两百多块钱,照他每天六七十千米的骑行里程来算,两年内,普通的车除了铃铛不响外周身都必响,但‘邮电专用’是自行车行业的金字招牌——比如父亲的那辆旧车,钢架扎实,三年跑了好几万千米,除了换过几副链条,补过几次内胎,其他啥毛病没有”可知,普通的自行车与父亲的“邮电专用”自行车形成对比,联系“除了换过几副链条,补过几次内胎,其他啥毛病没有”可知,突出了“邮电专用”自行车的坚固耐用,表现了父亲对“邮电专用”自行车的珍爱。4.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父亲用水小心地洗干净那辆新车轮胎上的泥土,用布擦干了,又在车的螺丝、链条上抹上黄油。(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运用动作描写,“洗”“擦”“抹”等动词,表现出了父亲对这辆自行车的喜爱和珍惜,为后面写父亲不得不把这辆自行车送给亲戚时的不舍埋下了伏笔。(2)父亲于心不忍,就像自己养不活的孩子,也只得找人抱养,有个归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行车比作孩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不得不把这辆自行车送给亲戚时的不舍,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对这辆自行车怀有深厚的感情。【点拨】(1)“洗”“擦”“抹”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父亲对这辆自行车的喜爱和珍惜,为后面写父亲不得不把这辆自行车送给亲戚时的不舍埋下了伏笔。(2)“就像自己养不活的孩子”把自行车比作孩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不得不把这辆自行车送给亲戚时的不舍,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对这辆自行车怀有深厚的感情。5.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①生活节俭:父亲珍惜旧车,六年节省出一辆新车;②吃苦耐劳:父亲每天把报纸、书信从区镇邮电所送到区镇下辖的六个乡政府;③坚忍朴素:父亲进城之后,从旧货市场淘来一辆旧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点拨】根据第②段中的“车,三年一更新。父亲珍惜他的旧车,三年后又坚持了三年,六年节省出一辆新车”可知,父亲生活节俭。根据第⑤段中的“我才真正明白做邮递员的父亲的辛苦。那时,家乡的乡镇公路还不是水泥路、柏油路,父亲每天要把报纸、书信从区镇邮电所送到区镇下辖的六个乡政府,土路并不短”可知,父亲吃苦耐劳。根据末段中的“远远地望见父亲正骑着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进小区大门。那是一辆精致的赛车,却小得可怜,不似当年的‘邮电专用’自行车那般高大威猛”可知,父亲坚忍朴素。二、[2022·福建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潞安城吴伯箫①到长治了。在去年冬季第一个冷天里,我们到了这太行山晋东南的第一座大城。②一行五人,用了总部两匹日本俘虏马驮着行李,走了大半天。路上刺骨的冷风并没耽误了我们想:这劫后的长治城到底是怎样的呢?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③进城门,是这样一张告示:值此非常时期,凡我军政民等,均宜黎明早起,振刷精神,加强抗战力量。……兹将午炮改为每日早六点施放,作为醒炮……一律闻炮起床。④看来旧的是在破坏着,新的在建造当中——长治城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样的。⑤夜里,我们住的是“皇军”第十四师团长下野将军同他的部下住过的一个院子,三间出厦的大厅,有好床、好木器,还有战地很稀罕的沙发椅。这是当初高等法院的遗物,今春日本人来霸占了三个月,临走仓促,没来得及焚毁,才留给了我们。现在正是工作团黄部长的住室。时间过去了八个月,我们在晋东南已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建立了很广大、很坚固的抗日根据地了。下野将军怕是早已“下野”了吧?他带领的那一群“皇军”,自杀了的,逃亡了的,投降了的,被我们灵活的战略战术歼灭了的,怕是也剩得寥寥无几、溃不成军了吧。在这严寒的时候,外边正飘着鹅毛大雪,那些远离了海洋里温和的岛国,抛弃了父母妻子被法西斯军阀欺骗来跋涉在华北战场上送死的士兵们也算够辛苦了。我们屋里却很煦暖,烘烘的炉火旺盛地燃烧着,像春天一样。⑥黄部长从容地微笑着告诉我:“你看,那铁丝纱窗还是下野他们安的,总算很细心;可是不等我们兵临城下,他却早已偷偷地坐飞机溜了。他的胆子却并不大!——再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再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句话他说得最有把握,因为他是我们的民运部长,他建造着抗战的人的长城、人的堡垒。他的名字恰巧又叫黄镇。说完这句话,他拿起一柄日军的指挥刀来拨了一下炉火。这柄指挥刀是战利品无疑,不知是否就是下野的那一柄?我却觉得仿佛是黄部长亲手从下野手里缴获来的。⑦这院落属高等法院,气势很雄伟,是从前潞安府的府台衙门。⑧长治是古时的潞安,也就是更古的时候的上党。法院前的大门是古时的上党门,门楼很高,当初建城时是费过相当的苦心的。门的左右各有碉楼一座,去年刚刚翻修了,丹垩彩绘还是新的,极尽威严壮丽之致。⑨法院后边的德风亭是古迹。亭前一株高高的挺拔的翠柏,亭后一株屈曲苍劲的槐树,几座花坛,几幢碑,很显出它的深秀。立在槐树的左侧,东望太行山上的积雪,遥想虹梯关与玉峡关的险阻,百里外的青山,再俯视脚下拆毁了的城墙,与紧接了城墙为厚雪所掩盖所抚育的蔚林沃野,倒很容易激发人一股爱河山爱国家的赤诚。是啊,自由的人也许感觉不到自由是幸福,等到自由的人做了奴隶的时候,才知道自由的确是可贵的。光复了的城池,也才容易使人想到它过去的繁荣与沦陷时的悲惨啊!⑩宋朝陆登守潞州,金兀术大军来犯,眼看城告不守,陆登遂拔剑自刎。金兀术入城搜获了陆登襁褓中的幼子陆文龙,养为义子。长大后的陆文龙醒悟了,才替父亲报仇。据说这法院大堂正中的一块方石头下边还埋过陆登的盔甲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石头的确有那么一块。(选自《吴伯箫散文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门告示督促军政民等早起,是我军振奋抗战精神的新举措。B.第⑧段写“丹垩彩绘还是新的”,暗示长治城墙古迹未遭破坏。C.第⑨段中的描写情景交融,其景象壮丽,其情感激越高昂。D.文章见闻与思考交织,现实与历史错叠,丰富厚重,形散神聚。B【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第⑧段中的“丹垩彩绘还是新的”,说明光复后的长治立即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工作。“暗示长治城墙古迹未遭破坏”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2.民运部长黄镇说,敌人“再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为什么这样说?请从敌我双方的角度简要分析。因为我方抗战力量更强了,信心更足了;敌方吃了败仗,心存畏惧。【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第⑥段中的“这句话他说得最有把握,因为他是我们的民运部长,他建造着抗战的人的长城、人的堡垒”和第⑤段中的“时间过去了八个月,我们在晋东南已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建立了很广大、很坚固的抗日根据地了”可知,我方抗战力量更强了,信心更足了;根据第⑤段中的“那一群‘皇军’,自杀了的,逃亡了的,投降了的,被我们灵活的战略战术歼灭了的,怕是也剩得寥寥无几、溃不成军了吧”可知,敌方吃了败仗,心存畏惧。3.结合语境,赏析句子。(1)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该句将劫后的长治城比作“受伤的将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治城的坚强与威武,表达了作者对长治城的痛心与崇敬。【点拨】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劫后的长治城比作“受伤的将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治城的坚强与威武,表达了作者对长治城的痛心与崇敬。(2)光复了的城池,也才容易使人想到它过去的繁荣与沦陷时的悲惨啊!作者由光复了的长治城联想到了它过去的繁荣与沦陷时的悲惨,突出了抗战的意义,提醒人们要倍加珍惜重获的自由,并鼓舞民众保家卫国。【点拨】作者由光复了的长治城联想到了它过去的繁荣与沦陷时的悲惨,突出了抗战的意义。结合第⑨段中的“自由的人也许感觉不到自由是幸福,等到自由的人做了奴隶的时候,才知道自由的确是可贵的”可知,作者在这里是在提醒人们要倍加珍惜重获的自由,并鼓舞民众保家卫国。4.文章第⑤段中,作者用较多笔墨写想象,请简要分析想象的表达效果。【点拨】第⑤段中,作者用较多笔墨写想象中日本侵略者战败的下场,嘲弄了敌人的丑态与失败,说明日本军人大多是被法西斯军阀欺骗来中国送死的,揭露了法西斯军阀的侵略本质和欺骗行径。同时,通过想象也拓展了叙述时空,丰富了文章内容。①嘲弄了敌人的丑态与失败;②揭露了法西斯军阀的侵略本质和欺骗行径;③拓展了叙述时空,丰富了文章内容。三、[2022·泰州]阅读肖复兴的《祈年殿》,完成下面的小题。①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天坛的地位居首,是无可争议的。而祈年殿,又是天坛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的价值,还是它的信仰伦理的意义,都是绝无仅有的。②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石。祈年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也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祈年殿建筑的圆形,自然和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相关,盛成在《北平的天坛》中说:“古罗马的灶神庙,与祈年殿的形式,可称无独有偶了。北极的土人、美洲的土人、高卢人,他们的居室都是圆形的。”接着,他畅想,如果这些人都来到祈年殿前,就是世界大同了呢。这真的是一次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也可以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愿意来天坛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③想到好多年没有去祈年殿看看了,秋天,艳阳高照,风暖云柔,穿过长廊,准备进祈年殿,顺便可以画张画。走廊的尽头,朝东有一扇门可以直接进入祈年殿的大院。一位走在我前面正推着轮椅的中年女人忽然回过头来,走到我的身边,问我:“请问从这里进入祈年殿,是不是可以沿路把天坛主要的景点都看完?”④我望了望她,和她前面的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身边站着一位中年男人,猜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一对夫妇带着年迈的母亲逛天坛来了。听她刚才的问话,显然是外地人,而且是第一次来天坛。⑤我对她说:“可以的,我也去那里,我带你们走吧!”⑥她谢过我,前去推轮椅。⑦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老太太感叹了一句:“好大好壮观啊!”⑧中年女人对我说:“老人家总想来北京,来北京就想看天坛。”⑨话让老太太听见了,回过头对我说:“这回真的看到了,死也可以瞑目了!”⑩她嗔怪着:“妈!看你净说这不吉利的话!”⑪老太太笑了,抬起头,眯着眼,看着祈年殿天蓝的殿顶,不知在想什么。中年女人和男人一起把轮椅推到汉白玉的石阶前。围栏有三道,望望层层叠叠的台阶,老太太对他们俩说:“怪高的,就别上去了。在底下看看,挺好的!”⑫“那哪儿行!好容易来一趟,不上去看看,算什么来了一趟祈年殿!”⑬丈夫站在旁边应和着,俩人已经一边一个人弯腰抬起轮椅,不由分说,把老太太抬了上去。我滥竽充数给老太太当起导游,简单介绍着,老太太一边听,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问。⑭出祈年门,上下又是好多个台阶,又是这一对夫妇抬着轮椅上下,老太太很有些过意不去地笑着说:“看把你们累的,我倒是像皇上坐轿子似的!”⑮女人说:“就让你过一把皇上的瘾!”⑯走到丹陛桥上了。我指着最中间的御道对女人说:“要把轮椅推到这上边,才是皇上走的道!”女人把轮椅推到中间的御道上,平滑的汉白玉石头被磨得光可鉴人,在那上面推轮椅很轻松,犹如在冰面上滑行。正是国庆前夕,御道两旁摆满了三角梅,紫红紫红的,开得正旺,迎风摆动,像一群群飞舞着的紫蝴蝶。⑰我对老太太说:“夏天的黄昏时候,北京人愿意到这里,光着脚走在上面,有人还愿意躺在这上面呢。”老太太很有些惊奇地问:“是吗?这是为什么?”⑱我说:“阳光晒了一天,这御道比冬天的热被窝都暖,人们走到上面,光着脊背躺在上面,说是可以治病。”老太太说:“不知道皇上当年躺在上面过没有?”⑲女人笑着说:“看你说的,哪有皇上光着脊背躺在这上面的?成何体统!”老太太调皮地说:“不是说能治病吗?皇上就不得病了?皇上不得病,顺治是怎么那么早就死的?”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⑳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没有那么多台阶,只是圜丘又和祈年殿一样有三层栏杆,好多层台阶。女人和丈夫把轮椅抬了上去,老太太接着过了一把坐轿子的瘾。我告诉老太太,当年皇上祭天就是在这里。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老太太认真听着我的解说,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㉑告辞的时候,老太太示意我俯下身子,她指着女人,悄悄地对我耳语:“告诉你,她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㉒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自以为很小了,其实还是挺大的,女人听见了,对老太太说:“看你说的,我不是你的亲闺女,谁是?”㉓“是!是!”老人笑着连连点头。㉔我有些疑惑。女人悄悄对我说:“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一辈子没有孩子。丈夫早早去世了,自己孤身一人,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㉕我明白了。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眺望着祈年殿,默默地,让天望着自己,让自己对着天,我心里忽然非常感动。㉖离开圜丘,当时光顾着感动,没有为他们这“一家三口”画一幅画,真的有些后悔。(节选自《天坛六十记》,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的行踪。穿过长廊→_______________→出祈年门→_______________→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_______________进入祈年殿走到丹陛桥上离开圜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抓住相关句子来分析。第一空根据第⑦段中的“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第⑫⑬段内容,可填:进入祈年殿;第二空根据第⑯段中的“走到丹陛桥上了”可填:走到丹陛桥上;第三空根据第㉖段中的“离开圜丘,当时光顾着感动”可填:离开圜丘。2.阅读全文可以看出,老太太非常希望到天坛看看,请你在第①②段中找出相关原因。①天坛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的价值和信仰伦理的意义。②祈年殿可以体现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让人感受到世界大同。【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由第①段“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可知,天坛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的价值和信仰伦理的意义;由第②段中的“祈年殿建筑的圆形……这真的是一次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可知,祈年殿可以体现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让人感受到世界大同。3.完成下面两小题。(1)第⑬段中的画线句刻画了老太太怎样的形象?(2)赏析第⑯段中的画线句。真诚,谦虚,求知欲很强,热爱祖国历史文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角梅比作“紫蝴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御道两旁的景色之美,抒发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点拨】(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由“一边听”“一边看”可知,面对“我”滥竽充数的讲解,老太太不仅没有不耐烦,而且听得非常认真,表现了老太太待人真诚,为人谦虚的性格特点;另外“不停地问”表明出了老太太希望通过询问了解祈年殿更多的知识,这源于她对祖国历史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由“像一群群飞舞着的紫蝴蝶”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开得正旺、迎风摆动的三角梅比作飞舞着的“紫蝴蝶”,语言生动形象,不仅写出了三角梅的颜色,而且突出了它们的生机勃勃,描写出了御道两旁的景色之美,抒发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4.第⑳段中“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再现了当年皇上祭天时壮阔的场面,为下文写老太太的激动情状做了铺垫。【点拨】本题考查场面描写的作用。“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连用四个四字短语,语言鲜活,节奏感极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皇上祭天时壮阔的场面,结合下文的“老太太认真听着我的解说,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老太太在听完我的解说以后,深感不虚此行,心情非常激动、兴奋。由此可知,这一段场面描写为下文写老太太的激动情状做了铺垫。5.第㉕段中提到作者“非常感动”,联系全文思考,说说作者是被什么感动的。这对夫妇的感恩之心以及孝心,他们为实现老太太的心愿不怕辛苦;老太太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三人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第21段中的“告诉你,她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第24段中的“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可知,这对夫妇对自己的存着感恩之心,努力实现她的心愿,他们的孝心让“我”非常感动。根据第11段中的“围栏有三道,望望层层叠叠的台阶,老太太对他们俩说:‘怪高的,就别上去了。在底下看看,挺好的!’”,第13段中的“丈夫站在旁边应和着……把老太太抬了上去”可知,老人体谅夫妇两人,夫妇两人为实现老太太的心愿不怕辛苦,这让作者非常感动。根据第⑦段“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老太太感叹了一句:‘好大好壮观啊!’”,第20段中的“老太太认真听着我的解说,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等句子可知,老太太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由衷热爱,这让作者敬佩感动;根据第14段“出祈年门,上下又是好多个台阶,又是这一对夫妇抬着轮椅上下,老太太很有些过意不去地笑着说:‘看把你们累的,我倒是像皇上坐轿子似的!’”,第15段“女人说:‘就让你过一把皇上的瘾!’”,第19段“女人笑着说……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第25段中的“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让自己对着天”等句子可知,他们三人亲密无间,其乐融融,这也让作者非常感动。四、[2022·江汉油田改编]记叙文阅读。一粒米的旅行王太生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挑着箩筐,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秧苗端坐在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洒洒地下着,秧田冒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里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⑤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村老话:鹅眼看人小,牛眼看人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读着书。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万物在这大瓷窑里陶冶熔铸,人们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百谷,正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的。在这样的天气里,稻田里的水滚烫滚烫的,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的背上满是汗水,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的汗珠渐渐干了,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⑨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⑩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一袋袋的米包垒成粮垛,高高的。我躺在粮垛上,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玩耍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米粒的麻包上面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新河大队张”。我猜想,这一定是卖这一包米的那个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经历了一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⑪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赶紧将碗里的饭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⑫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有删改)1.按时空的变换,选文主要写了“一粒米”的哪两段旅行?从秧苗到成熟的时间旅行,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旅行。【点拨】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题干“按时空的变换……哪两段旅行”,找到第③段中的“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第④段中的“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第⑥段中的“一粒米邂逅爱情”、第⑧段中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可概括为:从秧苗到成熟的时间旅行;根据题干“按时空的变换……哪两段旅行”,找到第⑨段“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可概括为: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旅行。2.赏析词句。(1)秧苗端坐在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端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