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2、蜡烛火焰通过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像,这个像的形状是(

)

A.与火焰形状相同,正立B.与火焰形状相同,倒立C.与三角形形状相同,正立D.与三角形形状相同,倒立3、下列关于各种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陶瓷、橡胶、水银、碳都是很好的绝缘材料B.金、银、铜等都是很好的导体C.铝、碳、铁、玻璃都是很好的磁性材料D.超导体是一种电阻很大的材料4、科学家为追寻科学问题的答案锲而不舍,为探究未知世界奠定了基础.关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说法正确的是()A.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促进发电机的发明B.伽利略首先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C.牛顿研究热和功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D.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了地理两级和地磁两级并不重合5、对热学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4.2×103J的热量B.热量是指物体具有能量的多少C.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一定多D.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定多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蜡焰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是放大的像B.一定是缩小的像C.可能是倒立的像D.可能是正立的像7、5.

声音对人体,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噪声对人的危害极大,噪声污染决定于(

)

A.声调的高低变化B.响度的大小C.音色的不同D.声波的杂乱无章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如图是指纹的一些图片.

指纹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可用来鉴别人的身份.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和研究指纹,我们可以借助______.(

填写一种仪器名称)

9、当你对着动圈式麦克风说话或唱歌时,声带由于______而产生的声音通过______传播到膜片,使膜片及与膜片相连的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线圈的这种运动能产生随着声音变化而变化的______,线圈在运动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___.10、乘客站在图中匀速上行的扶梯上;若以扶梯为参照物,则乘客是___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___的(

选填“运动”或“静止”)

11、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3s

内振动了900

次,频率是______Hz

人类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填“能”或“不能”)

.12、(2010春•龙湖区校级月考)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规律制成的,有凸透镜和____透镜两种,现有一个玻璃球分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属于前类的为____,属于后类的为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_____(

判断对错)

14、提出“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使地球移动”的名言的物理学家是阿基米德.______(

判断对错)

15、穿深颜色的衣物时对太阳光的吸收多,因此穿着感觉比较暖和.______(

判断对错)

16、“坐地日行八万里”属于地球自转现象.______(

判断对错)

17、一般情况下,男声比女声音调高响度小.______(判断对错)18、形“影”不离中的“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______(判断对错)19、地球的自传的方向是自东向西.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8分)20、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

如图乙所示;经过调节后,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若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物体像的大小将______.

(3)

接下来,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______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______(

选填“远离”或“靠近”)

凸透镜.21、做“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时,两个实验小组分别选择了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

你认为较好的方案应是图_____。理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物质在第3min

时处于__________状态。(3)

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凝固点是_____。(4)

该物质熔化经历了_____分钟。当温度达到1隆忙

时,物质处于_____态。2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

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

和B

.

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__.(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

,拿未点燃的蜡烛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______(

填“前”或“后”)

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

移去蜡烛B

,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4)

当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

的像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评卷人得分五、其他(共3题,共12分)23、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时测量工具必不可少.请写出一种测量工具及其测量的物理量名称.测量工具:____;物理量名称:____.2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往保温瓶中灌入大半瓶开水;塞上木塞,忽然听到“噗”的一声,木塞蹦了出来,同时看到一股“白汽”从瓶中冒出来;而保温瓶中的开水剩下不多时,若瓶塞又不漏气,过了一段时间后,瓶塞会很难拔出.请你根据上述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注意:不能与举例雷同).举例:

问题1:木塞为什么会蹦出来?

简答1:保温瓶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对木塞做功.

问题2:瓶塞很难拔出的原因是什么?

简答2: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使瓶内外压强差增大.

问题3:____?

简答3:____.

问题4:____?

简答4:____.25、“全球通新浪号”帆船跨越欧非亚7个海区,航行1.1万海里,在45个港口留下中国帆船的名字,于2006年12月23日下午2时抵达深圳浪骑游艇会的码头,完成历时半年的航行,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无动力帆船环海航行划上句号.聪明的船员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馏器”,用海水获得淡水,解决了生活用水的难题.

太阳能蒸馏器的设计中;使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有:

(1)____

(2)____

(3)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用8s通过的路程除以8s,即得到两人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B错误;

C、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故小明的速度是v===5m/s;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故D错误.

故选C.2、B【分析】解:蜡烛火焰通过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光屏上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会形成光源的像,光斑的形状与光源的形状一样即与火焰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是倒立的.

故选:B

当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很小的孔时;就能形成物体的像,即小孔成像,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题.【解析】B

3、B【分析】解:A

水银是金属;是导体.

碳也是导体.

B;金、银、铜都是金属;都是很好的导体.

C;铁是磁性材料;铝、碳、玻璃都不是磁性材料.

D;超导体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

故选B【解析】B

4、D【分析】【分析】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史的了解情况,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熟悉的法拉第、伽利略、牛顿、沈括等,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知道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解析】【解答】解: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们对电与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故A错误;

B;伽利略创造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他的发现;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故B错误;

C;牛顿建立了三大力学定律和发现了万有引力;故C错误;

D;沈括是我国宋代的学者;它首次发现了磁偏角,地理两级和地磁两级并不重合,故D正确.

故选D.5、A【分析】【分析】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和水的比热容进行解答;

热量的定义是指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大小跟温度有关,同一种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热值是指1kg(或1m3)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根据热值概念可得热量公式Q=mq,质量相同的两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热值成正比.【解析】【解答】解: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故A正确;

热量是指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故B错误;

同一种物体;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一定多,故C错误;

由公式Q=mq可知:质量相同的两种燃料;完全燃烧时,热值大的,放出的热量多,故D错误.

故选:A.6、A【分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图象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此时成像的特点及像距、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判断当物体在35cm刻度处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得出成像的特点.【解析】【解答】解: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

物距u=50cm-30cm=20cm;像距v=65cm-50cm=15cm.

由上分析得:

20cm>2ff<15cm<2f

解得:7.5cm<f<10cm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处时;物距u=50cm-35cm=15cm,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另解:图中物距为20cm;像距为15cm;

将蜡烛移至35处时;物距变为15cm,因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成放大像,且像距为20cm

故选A.7、D【分析】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我们把物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结合本题的题意,具体做出判断.我们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主要指由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波杂乱无章的噪声.

而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和音色的好坏不是判断噪声的标准.

故只有D

符合题意.

故选D.【解析】D

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解:利用放大镜可将指纹放大;使指纹看起来更清楚.

故答案为:放大镜.

放大镜属于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通过鉴别人的身份的方法考查了凸透镜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解析】放大镜9、振动;空气;电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分析】解:

动圈式麦克风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人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膜片,使膜片以及与膜片相连的线圈在磁场中运动,故能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在运动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电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话筒是把声音转化为变化电流的装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动圈式话筒的构造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解析】振动;空气;电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10、静止运动【分析】【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本题以乘坐自动扶梯上楼为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乘客站在自动扶梯上,上行过程中以扶梯为参照物,乘客相对扶梯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此乘客是静止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故填:静止运动。【解析】静止运动11、300;能【分析】解:(1)

昆虫的翅膀在3s

内振动了900

次;故其在1s

内振动300

次,故它振动的频率为300Hz

(2)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隆芦20000Hz.300Hz

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00

能.

(1)

频率是物体1s

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3s

内振动了900

次,可以求出频率.

(2)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隆芦20000Hz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

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

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解析】300

能12、略

【分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进入了另一种介质;是折射现象;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解析】【解答】解:透镜可以让光透过去;光经历的不同的介质,所以是折射现象;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可知;ACDE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B都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都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折射,凹,ACDE,B.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3、√【分析】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是不会有力的作用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隆脤

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出现力必然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本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在施力时,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解析】隆脤

14、√【分析】解:古希腊物理学家;哲学家阿基米德最早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还发明了用于排水或灌溉的螺旋式水车.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是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名言.

故答案为:隆脤

根据对常见物理学家及其成就;名言的掌握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学史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基米德的主要贡献与名言.【解析】隆脤

15、√【分析】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故穿深颜色的衣物时对太阳光的吸收多,因此穿着感觉比较暖和.

故答案为:隆脤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解析】隆脤

16、√【分析】解:赤道的周长是40000

千米;合计八万里,由于地球的自转,它的周期是一天24

小时,即坐地日行八万里.

故答案为:隆脤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属于基础题.【解析】隆脤

17、×【分析】解:男生在说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大,响度较大;女生在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快,音调高.故男声比女声音调高响度小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解析】×18、×【分析】解:形“影”不离中的“影”是由于身体遮住光线后;在地面形成了自己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故答案为:×.

“影”的形成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1)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不透明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形成物体的“影子”;

(2)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影”;如平面镜成像;湖光倒影等;

(3)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影”;如凸透镜成像所成的“影”,如毕业合“影”.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会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对光现象进行分类.【解析】×19、×【分析】解:根据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探究结果可知;地球的自传方向是自西向东,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地球的自传方向是自西向东;据此可直接做出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地球自转方向的了解,属基本的常识题,难度不大.【解析】×四、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8分)20、(1)10

(2)

照相机;不变。

(3)

模糊;远离【分析】解:(1)

太阳光类似于平行光;由图可知,太阳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点是在40cm

刻度线处,因此凸透镜焦距F=40cm鈭�30cm=10cm

(2)

由题可知,像能被光屏承接,所以是实像,由图可知,u>2f

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便用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若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蜡烛发出的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减少,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像的亮度会变暗,但不会影响像的大小;

(3)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从而使蜡烛发出的光线发散,经凸透镜折射后延迟会聚,像会在离凸透镜更远的地方,所以原有光屏位置上接收到的像变模糊了,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故案为:(1)10(2)

照相机;不变;(3)

模糊;远离.

(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该点为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凸透镜成实像时.

当u=2f

成等大倒立的实像,v=2f=u

当u>v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v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发光体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便形成了实像,透过的光线越多,像便越亮,所以凸透镜的口径大小影响的是像的亮度,与大小无关;

(3)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对于本就会聚的光线而言,会使会聚延迟.

本题旨在考查我们对焦距简单测量方法的掌握,要知道两种透镜的光线的不同作用,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解析】(1)10

(2)

照相机;不变。

(3)

模糊;远离21、(1)

乙采用水浴法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更均匀,实验效果更好;

(2)

晶体固液共存

(3)0隆忙0隆忙

(4)4

液【分析】【分析】(1)

用酒精灯对固体进行加热;一定要注意使加热均匀,而乙方案为水浴加热,可以使加热比较均匀;

(2)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与熔点相同;(4)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则为晶体的熔化时间,温度高于熔点时物体处于液态。本题考查是晶体的熔化实验,主要探究了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要知道用试管加热固体颗粒时,需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物体受热比较均匀。同时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对晶体的熔点和熔化过程中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解答】(1)

如果固体受热不均;会出现加热部分熔化,非加热部分温度还很低,所以一定要均匀受热;采用乙方案的水浴法,能使固体均匀受热;

(2)

如图丙所示,物质有一定的熔点,则可知该物质是晶体,物质在第3min

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该物质从第1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5

分钟完全熔化完,熔化时温度0隆忙

为该物质的熔点为0隆忙

凝固点是0隆忙

(3)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该物质从第1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5

分钟完全熔化完,所以其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鈭�1min=4min

当温度达到1隆忙

时,高于熔点,物质处于液态。故答案为:(1)

乙;采用水浴法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更均匀,实验效果更好;(2)

晶体;固液共存;(3)0隆忙0隆忙(4)4

液。【解析】(1)

乙采用水浴法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更均匀,实验效果更好;(2)

晶体固液共存(3)0隆忙0隆忙

(4)4

液22、(1)刻度尺位置(2)前等效替代(3)虚(4)不变【分析】(1)

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

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

即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

也能观察到蜡烛B

确定像的位置;

(2)

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