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诗经》第四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4 《诗经》第四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4 《诗经》第四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4 《诗经》第四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4 《诗经》第四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诗经》第四内容目录内容目录章节介绍 1知识网络 1原文+批注 1内容概括 7试题精选(共30题) 7-20章节简介章节简介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原文批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意思是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出自《荀子·礼论》。葛天氏是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其发明“乐舞”,是乐舞的始祖。葛天氏之乐是中国古乐名。这首古乐总的说来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反映了先民在岁末祭祀时对农业丰收的渴望。出自《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校正后改定的本子。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③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徒歌,túgē,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訁㞢)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的舜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他却将玉比人,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翻译: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论语》第二章第二节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今读》中的注文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所以“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这是对《诗经》的高度概括,是理解《诗经》的关键。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的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汉人传诗的加之毛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后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西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因《毛诗》采用古文,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其实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与他们不同。他们这样猜出来的作诗人的志,自然不会与作诗人相合;但那种志倒是关联着政治教化而与“诗言志”一语相合的。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汉学大儒,创古文“毛诗学”。知人论世,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rénlùnshì,意思是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出自《孟子·万章下》。“以意逆志”指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谁作的。《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的专门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意在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定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玄,才更详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诗谱,原是指诗歌写作时用于参考的韵律依据,是一类工具书的总称。后来产生与之相关的专著用作作品名。《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九“经籍考六”的经(诗)部里就记录有《诗谱》一卷,并且欧阳修曾为作序。元朝的陈绎曾也编作《诗谱》,却是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近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鄘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解释诗经中的“风、雅、颂。”】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譬喻,汉语词汇,拼音pìyù,释义比喻,打比方。晓譬劝喻。亦作“譬谕”。写作时,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人,事,物来比喻说明,这叫做譬喻修辞法。【赋、比、兴的意义。总而言之

《大序》与《毛传》的解释都会有政治与教化意味。】内容概括内容概括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随乐器唱。歌谣的节奏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孔子后,《诗》成儒家“六经”之一。《庄子》《荀子》“诗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体现在《诗序》里。《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子夏,《小序》约出自小毛公。赋本是唱诗给人听,《大序》:“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大序》“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试题精选试题精选1.填空:(1)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歌,前者是唱。后者是随着唱(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流域。(3)所谓“四家诗”指的是、、毛,前三家属学派,而毛亨、毛苌属、。(4)“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篇,雅篇,颂篇。(5)《诗经》中五篇周民族史诗是《生民》和、、《大明》。(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指是的()、所谓“三用”,指的是()(7)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责族祭祖、宾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谐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感望、感语、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湖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微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苟子》都说到“诗宫志”,“志”便指教化而宫。解释《诗经》最有权成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茂》,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8)《》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篇。(9)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之一。2.《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①的著作,全书共②篇,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③集,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3.《诗经》“六艺”是,孔子采用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4.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填空。(1)第四篇《诗经》中介绍,诗的源头是歌谣,到《诗经》时代,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或叫复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诗序》的“大序”解释说“风”是的意思。(2)汉乐府以为主,其中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东晋诗人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唐代大诗人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写“民间实在的痛苦,社会实在的问题”,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5.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一部为中学生的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B.作者对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性。C.《〈诗经〉第四》中认为,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节奏要求和传播方式的不同。D.根据《〈说文解字〉第一》,我们可以得知汉字字体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6.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C.《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D.“赋、比、兴”是前人概括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7.下列关于《经典常谈》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作为写给中学生看的书,《经典常谈》格外重视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C.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D.作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不至于茫然无措。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口中“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里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说的是屈原。B.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春秋”一词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学过的《关雎》、《子衿》、《木兰诗》都出自这本书。D.《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收录九千多字。9.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读《〈说文解字〉第一》可以了解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比如:“武”是形声字,“钱”是会意字。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在秦汉之际的文化废墟上,伏生以命护书,才使该书传于天下。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谓的“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10.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现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经典常谈》中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日”“月”和“江”“海”的造字法不同。C.《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雅,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如《关雎》《蒹葭》。D.《经典常谈》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11.某同学阅读完《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以下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D.《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12.下列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认为文化应“尊古”,故按照传统但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撰写了《经典常谈》。B.《经典常谈》一书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作者特别关注学术的高度和广度,这一写作境界,非常人轻易能达到。C.《经典常谈》一书虽是学术性散文,但不“板着脸说话”,而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古代文学、历史进行介绍。D.“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中的“诗三百”就是后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13.下面是某同学读完《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的一些读书笔记,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该书不是写给专家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B.根据《<说文解字>第一》中的内容可知:“日”“月”为“明”,“明”是会意文字,“花”“露”是转注文字。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这体现了“诗言志”的育人作用。D.作为一本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里有作者本人的学术主张,也介绍了当时学界对于相关古典书籍的前沿见解,是一本颇有新意的书。14.《经典常谈》中写到“诗的源头是”(

)A.散文 B.歌谣 C.诗经 D.乐府15.《诗经》的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诗经》和《诗三百》?请简要回答。16.小文在阅读《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时发现,后人解诗通常采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如曹操《短歌行》中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及孔子教训学生做学问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使得诗篇原本的意义逐渐模糊。你是否赞同这样的写诗、解诗方式,谈谈你的看法。17.阅读下面的名著节选,完成文后任务。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2)品读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创作的一本字书。这本书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解说;它也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B.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编辑的《小戴记》。“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可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如《大道之行也》。C.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拥护旧文化、旧制度的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D.李白用诗来书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书写那个大时代。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用乐府的精神描写社会生活,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如“三吏”“三别”等。18.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明最近一边阅读《经典常谈》,一边进行知识整理和心得总结,请你帮助他完成读书笔记的撰写。(1)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里,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意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②①②19.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jìng胜。【乙】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行不bèi()

jìng()胜

劲()儿(2)下列短语的类型与“酬神作乐”不同的是(

)A.众人修饰 B.一唱众和 C.回肠荡气 D.消愁解闷(3)上面文段出自(人名)《经典常谈》的第四篇,该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4)歌谣为什么说是“多人的智慧”?结合文段阐明原因。20.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棒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寒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利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选自《经典常谈》)(1)【文段一】中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21.班级开展了“走进经典,读以致用”为主题的《经典常谈》(朱自清)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任务。我们读《经典常谈》,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叶圣陶《读〈经典常谈》(1)请以《〈说文解字〉第一》为例,谈谈作者朱自清在这一篇里阐明的“大要”有什么?【读有所得】(2)你还喜欢本书中的哪一篇?谈谈你的阅读收获。【读以致用】(3)读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之后,谈一谈你对学过的《关睢》一诗有哪些重新或更深的认识?22.第二组同学编选了八年级下册中的《诗经》篇目,他们想通过阅读《〈诗经〉第四》对“六艺”有所了解,并且还希望选编其他《诗经》篇目,以充实诗集。(1)《诗经》“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关雎》《蒹葭》《子衿》《式微》都是选自,是各国土乐的意思。本是唱诗给人听,有说“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运用的手法的典范。(2)第二组又选编了如下三首诗,请你说说选编的理由。《诗经》名句句子大意选编理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开端,但很少有人能有好的结局。做事情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②23.阅读《经典常谈》片段,完成下面问题。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1)《诗经》“六义”指的是:、、、赋、比、兴。(2)根据以上文段的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的是什么手法(

)A.赋 B.比 C.兴24.《经典长谈》知多少?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足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是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了主要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1)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和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2)请您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疗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是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②25.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