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春秋》三传第六内容目录内容目录章节介绍 1知识网络 1原文+批注 1内容概括 6试题精选(共29题) 6-28章节简介章节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本章主要内容:1.孔子与《春秋》,2.《春秋》与三传,3.左传》。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原文批注“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鲁国君主。麟即麒麟,是中国传统祥兽,神话传说是龙牛杂交品;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麟的繁体字为“麐”,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瑞兽;有时麒麟简称麟。本指上古道德、智慧、才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孔子见麟修春秋之事。其实也反映天下大乱,政治不稳,引出孔子修春秋】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修春秋总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孔子的救世抱负】【孔子形象忧国忧民。悲天悯人】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二—前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名将(世本作蒋),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编年史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捡的这一些。崔杼弑其君此言出自《\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或见于《\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古文观止》周文卷
\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又史书《史记·\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鲁周公世家》记载
\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鲁襄公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景公。【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穀梁》,尤其如此。穿凿傅会(chuānzáofùhuì),意思是生拉硬扯,牵强解释。出自明·王廷相《答许廷纶》。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最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权威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孔子,也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却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诗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穀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本篇讲春秋,却又提到诗经,其实中国文化都是贯通的,互相取长补短。】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厉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穀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穀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作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穀二传的博士。《左传》流传得晚些,古文派经师也给它争立博士。今文派却说这部书不得孔子《春秋》的真传,不如公、穀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公、穀不免空谈,《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国语》,汉代也认为左丘明所作,称为《春秋外传》。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据近人的研究,《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大约出于另一著者的手,而为《左传》著者的重要史料之一。这书的说教,也不外尚德、尊天、敬神、爱民,和《左传》是很相近的。只不知著者是谁。其实《左传》著者我们也不知道。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穀》二传早些。《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穀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范宁(约339年—约401年),一作范甯,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东晋著名儒学家、经学家、官员,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后汉书》作者范晔祖父。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内容概括内容概括古史官记事,无非徵实、劝惩。三传,特别是《公羊》《榖梁》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释上是一致的。左氏以叙事为主。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即文章美,材料多,但多叙鬼神,预言祸福。注《左传》现存最早的是晋杜预注,杜预:其文缓,其旨远。即委婉含蓄。试题精选试题精选1.《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中提到,“春秋三传”是指,,。【答案】《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按照人们惯常的说法,“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哀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谷梁传》,也被称作《穀梁传》,是战国时期谷梁赤所撰的儒家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牺是造字的条例;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B.“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后世不传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就成了它的专名。C.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有五十首,倡导“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做,不为文而做”,《卖炭翁》是其中之一。D.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不是春秋时期;故选D。3.下列说法中和《经典常谈》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根据造字法可知,汉字“鱼”“口”“手”“田”等都是形声字。C.书中讲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的是《礼记》。D.《春秋》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B.“鱼”“口”“手”“田”等都是象形字。故选B。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经典常谈》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小说集,语言流畅,常有引人入胜之处。C.作者在讨论儒家经书时,从古代社会生活到思想状态去认识这些经典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D.《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13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B.《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并非“小说集”。故选B。5.下列有关《经典常谈》,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B.《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D.《经典常谈》重点介绍的史书是编年体史书《论语》。【答案】D【解析】考查名著阅读。D.“《论语》”有误,应为:《春秋》。故选D。6.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共13篇,其中没有提到的是(
)A.《辞赋》 B.《红楼梦》 C.《诗经》 D.《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文学常识的识记。《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故选B。7.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经典常谈》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C.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D.“六书”中的“指事”发源于图画,描摹物形的大概,如“上”“下”;“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日”“月”。等到汉武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便只存在书体的演变了。【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A.说法不正确。《经典常谈》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把《说文解字》放在了首篇,而非“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D.说法不正确。“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象形”发源于图画。而非“‘指事’发源于图画”“‘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此外用小篆统一文字的是秦始皇,并非“汉武帝”;故选AD。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一书,于1942年出版,作者朱自清当时在昆明西南大学任教。B.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朱自清的着眼点虽然主要在于普及性,但是他也没有放弃学术性。C.朱自清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D.中国文字相传是仓颉造的;八卦相传是女娲画的;《周易》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D.有误,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故选D。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②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③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④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答案】9.B10.D11.A【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①段“‘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中的“都在”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②段“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③段“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分析可知,“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因为劝惩只是孔子开门授徒《鲁春秋》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全部。故选B。10.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相关分析不正确。“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①段“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③段“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故选D。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A.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错误。根据①段“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了《春秋》,而选项“而是由他编纂”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见“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故选A。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①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榖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②《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③《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有删减)12.阅读所选文段,分别概括“春秋三传”的特点。13.结合全章内容,说说“春秋三传”在流传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哪些“变故”。14.请仔细研读选文最后一段,并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链接材料: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节选自《光明日报》)【答案】12.示例:《公羊传》《榖梁传》:内容上以解经为主;偏重咬文嚼字。《左传》:内容上以叙事为主;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自成一家言;迷信卜筮的内容违背征实精神,与儒家宗旨不合。13.《公羊传》和《榖梁传》遇秦始皇焚书一事后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有经师重加整理。《左传》比《公羊传》和《榖梁传》流传得晚,后因民间传习渐多,终于大行。14.示例:①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②我们可以从中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如《左传》一书对辞令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谓头头是道,有声有色。这其中的作文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钻研的。(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2.本题考查文段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结合第①段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可知《公羊传》《榖梁传》内容上以解经为主,偏重咬文嚼字。结合第①段中“左氏却以叙事为主”、第②段“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可知《左传》的特点:内容上以叙事为主;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自成一家言;迷信卜筮的内容违背征实精神,与儒家宗旨不合。1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掌握。这个文段选自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原文对“春秋三传”在流传过程中分别经历的“变故”为:“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穀较晚出的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可概括为:《公羊传》和《榖梁传》遇秦始皇焚书一事后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有经师重加整理;原文“《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做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穀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是公、穀不免空谈,《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可概括为:《左传》比《公羊传》和《榖梁传》流传得晚,后因民间传习渐多,终于大行。1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要求仔细研读选文最后一段“《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并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根据链接材料中“‘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可知: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根据链接材料中“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可知:我们可以从中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结合材料第③段中“《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可知《左传》一书对辞令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谓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我们可以通过研读《左传》的叙事技巧,从中学到作文的方法。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说说语段(一)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2)语段(二)的内容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答案】(1)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2)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一“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即可作答。(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层次进行总结。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中作者写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理想社会中所有的人们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男有分,女有归”指出理想社会中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物能尽其用,人能尽其力,大家都一起协作不自私。这是作者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同时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点睛】参考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人能够有终老的保障,成年人能够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语段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语段二】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16.对儒家来说,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治乱的方法是什么?17.除了上面语段中提到的礼治主义和正名主义,《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鬼治主义、德治主义、兼爱主义、非攻主义。请根据观点填上对应的主义名。观点主义君主即教主,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①礼为治乱的根本②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③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④【答案】16.原因是名不正(名不符实);治乱的方法是以礼治国。17.①鬼治主义
②礼治主义
③德治主义
④兼爱主义【解析】16.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问:根据语段二“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可知,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名不正;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和材料二“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可知,治乱的方法就是:以礼治国。17.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根据“上天和先祖”可知,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第①空是:鬼治主义;根据语段一“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可知,第②空是:礼治主义;根据“君主的道德好”可知,强调君主的道德观念,第③空是:德治主义;根据“视人如己,互相帮助”可知,不仅仅爱自己,还要推己及人,关爱每一个人,第④空:兼爱主义。18.阅读下列文字,帮晓文同学完成读书笔记。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节选自《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第六”笔记:《春秋》的主要作用在于,也就是奖善惩恶;这也可以解释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一是二是【答案】(1)劝惩(2)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3)夸扬霸业,推尊刘备汉室正统地位(意思相近便可)【解析】此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由“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可知《春秋》的主要作用是:劝惩,即奖善惩恶。由“《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可知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之一是:读《春秋》可以让他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由“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可知关羽喜读《春秋》的原因之二是:读《春秋》可以夸扬霸业,推尊刘备汉室正统地位,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1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1)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甲】文段出自(作者)《经典常谈》中的《》;【乙】文段出自《》。(2)阅读【甲】【乙】两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答案】(1)《左传(左氏春秋传)》朱自清<春秋>三传第六(附)文第十三(2)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解析】(1)考查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识记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根据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可知,甲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出自《<春秋>三传第六(附)》,《春秋》三传,指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分别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谷较晚出而仅存,全以解经为主。根据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可知乙也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乙出自《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2)考查对《左传》的优缺点的理解。根据甲“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和乙“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可概括,《左传》的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根据甲文“但迷信卜筮”和乙文“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可概括《左传》的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20.请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甲】《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乙】《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xǔxǔ如生。它的记言也异曲同工,不过不算独创罢了。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xǔxǔ()如生
卜筮()(2)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介绍古代经典《》。【甲】文段出自《经典常谈》中的《》;【乙】文段出自《》。(3)阅读【甲】【乙】两个片段,说说《左传》的优缺点。(4)对于《左传》,【甲】文段中说它“自成一家言”【乙】文段又说它也不成一部“书”,这里矛盾吗?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答案】(1)栩栩shì(2)《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第六》《文第十三》(3)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4)示例:不矛盾。【甲】文段中说它“自成一家言”是从写史的角度而言的,它开创了记事中的里程碑。【乙】文段是从“文”的发展的角度而言的,虽然认为它有自己的长外,写作思路上没有创见,所以不成一部“书”。【解析】(1)考查字音的掌握,要注意日常对字词的积累。栩栩(xǔxǔ)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卜筮(shì):即占卜。古人把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2)考查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识记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根据“《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可知【甲】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出自《<春秋>三传第六》,《春秋》三传,指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分别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谷较晚出而仅存,全以解经为主。;根据“《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可知【乙】也是介绍古代经典《左传》的。【乙】出自《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3)考查对《左传》的优缺点的理解。根据甲文“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和乙文“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可概括《左传》的优点: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战争的记载。根据甲文“但迷信卜筮”和乙文“它可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可概括《左传》的缺点:迷信卜筮;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4)考查对《左传》评价的理解。首先表明态度,再解释理由。示例:我认为不矛盾。甲文段中说《左传》“自成一家言”是指从写史的角度看,它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这是从史书的角度而言来评价其优点,它开创了记事中的里程碑。乙文段中说《左传》不成一部“书”是指从写文的角度看,它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它的顺序是依着《春秋》的。不算独创。《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所以它不成一部“书”。这两者是两个角度评论《左传》,并不矛盾。2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着,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1)上面文段中的“你”是。(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司马迁(2)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努力整理史料,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史记》。启发:专注于一个正确目标,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成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大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根据“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可知,出自《经典常谈》第十章。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句中的“你”是司马迁。(2)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根据原著“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可知,司马迁三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努力地整理史料著述历史,即使受了宫刑也毫不放弃,历时十多年写成《史记》。启发:从太史令司马迁的身上,我们中可学习到要继承前人之志,要向前人学习,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图强的精神。或是要专注于理想信念,即使遇到再大的阻碍与挫折也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成就有意义的人生。据此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乙】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选自《<诸子>第十》)22.《经典常谈》的作者是,原名自华,号秋实,字。23.孔子,名,字,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体史书。24.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5.我们有时因为看到一本书的推荐语,就会迫切地想读一本书。这就是推荐语的妙义所在。请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答案】22.朱自清佩弦23.丘仲尼编年体24.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②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③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25.示例:本该熠熠生辉的中国经典古籍,蒙尘日久,这本书对话国学经典,践行文化自信,探知传统文脉,闪现真知灼见,作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朱自清编写经典绝不拘守一家之说,而是给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籍以重新“现世”的机会,他的语言通达平和,处处透露出一种新旧兼容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方法,以便把很多后学者引到学习经典的大路上。【解析】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著的《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从【乙】文段“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可知,孔子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从从【乙】文段“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可知,孔子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从【甲】文段“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可知,孔子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25.本题考查名著推荐。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内容和主旨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集成建筑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螺旋藻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葡萄籽提取物opc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天津市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5-2030年中国航空客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解锰废渣处理行业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长江大学《设计软件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强化学习(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体育学院《食品分析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研究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讲教材解读(集体备课)
- (2024年)师德师风学习内容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内容通用多篇
- GB/T 3452.3-2005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
- 形位公差测量方法
- 车辙防治指导意见(确定稿)
- 一个近乎完美的微信引流招生方案
- 门诊特殊病种审批表
- T_CEC 102.1-2016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 第1部分_总则_(高清-最新版)
- 国际形式发票模板
- 山西省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汇编)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年金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