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品读优美的句、段,积累语言。

3.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4.激发想象,体会文中优美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②结合课文实例,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

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春天的图片与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

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这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出示课件1)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古往今

来,许多文人用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那么朱自清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让我们跟随作

者一起去寻找春的美。

教师板书课题:1春(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学生预习时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改名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江苏扬州

人,原籍浙江绍兴。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文艺论著《诗

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匆匆》

《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知识链接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散文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

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3)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致写

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

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他

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

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

教师提示:注意“酝酿”“巢”“蓑”的读音。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9、10、11)

(3)辨一辨形似字。(出示课件13)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4、15)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

赶趟儿:时间赶得上,这里形容争先恐后的样子。

酝酿:造酒时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繁茂的花;各种各样的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教师提示:“花枝招展”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女子。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师:本文要求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朗读指导:(出示课件16)

大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把握速度和节奏;

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

全身心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

注意文中语句的重音和停连。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指朗读语

流的停顿和连接。)

(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读完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出示课件17)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回答图景。(出示课件18)

2.这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出示课件19)

预设1: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句古诗。

预设2:春花图。这是一幅鲜花盛开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

古诗。

3.同学们,请你们把收集到的关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展示一下。

(学生交流展示。)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结构顺序来描写春的。(出示课件24)

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阅读后思考分析。

(师生讨论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25)

(二)第一部分一一盼春

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26)

1.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7)

(学生读后分析讨论。)

语句出示: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学生1:作者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生2: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

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

教师补充:

反复:反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

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

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结构安排的要求,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组或

句子。

拟人:拟人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

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的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

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为什么只是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出示课件28)

(学生分组讨论。)

预设:没说“来了”或“快到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的。此时春天还

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

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把本文重点基础知识已经疏通了,了解了本文的思路,以及课文描写

的春天的图景,让我们看到春天的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感知作者描绘春天的图景。

2.体会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感知了文中描绘的美好春景图。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

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美好的春天描绘出来的。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一)第二部分一一绘春

教师:要求学生齐读第2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0)

1.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出示课

件31)

语句呈现: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学生朗读分析。)

预设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预设2:“一切”一词画出春的轮廓。

预设3:“涨”字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融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

预设4:“红”字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营造了春日融融的意境。

2.既然春已经来到了作者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出示课件32)

预设:这一段是对春天的整体描绘。作者着重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二)回顾上节课的五幅春景图,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出示课件33)

教师: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第3段,并思考如下问题:(出示课件34)

1.想一想: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出示课件35)

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画描写春草特点的词语。

预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

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

软绵绵的。

学生1:“钻”反映春草富有生命力、“嫩嫩的”表现了春草的质地、“绿绿的”表现了

春草的颜色。

学生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学生3:“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

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2.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时要穿插小孩子的画面呢?(出示课件36)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然后分析回答。

预设: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

旺盛。

教师补充: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

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下面我们把描写春天的春花图学习一下。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的?

语句呈现1:(出示课件37)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预设:上面画线部分写花朵多。

语句呈现2:(出示课件38)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预设:句中“火”、“霞”、“雪”写花色艳。

语句呈现3:(出示课件38)

花里带着甜味儿。

预设:写花味甜。

语句呈现4:(出示课件39)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预设: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语句呈现5:(出示课件39)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预设:写蜂闹蝶舞,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繁密、香味的浓郁。

语句呈现6:(出示课件40)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

预设:写不仅野花多,而且色彩亮丽。

2.作者在描绘春花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语句,如何分析回答。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1)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状态。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2)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

花蜜之多,而且使画面具有动感,进一步表现了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2)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预设: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形象喻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色彩的艳丽。

说一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顺序?(出示课件43)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然后点名回答。)

学生回答:不能。这一句运用排比手法描绘花色的鲜艳、缤纷。句中的三种颜色和前文

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教师补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44)

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其次,根据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进

行辨析;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或”把……拟人化等),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四)下面我们把春风图学习一下。

1.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而春风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者怎样去写

呢?(出示课件45)

(师生共同探讨。)

2.读读这部分,找找哪些语句是作者调动感官来写的,说说其好在哪里。(出示课件46)

(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7)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教师: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其他人的手呢?

(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1:触觉。

教师提示: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

学生2:因此,“母亲的手”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

和,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

(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8)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

里酝酿。

(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3:嗅觉。

教师: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学生4: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

人。

(3)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9)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

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瞭亮地响着。

(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5:听觉。

教师:作者是怎样从听觉角度描绘春天的?

学生6: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嚓亮”的短笛声,

和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多么动听的春之歌。

教师补充:另外,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迎春的欢悦。

(五)下面我们学习春雨图。

结合文章第6段说说江南春雨的妙处在哪里。(出示课件50)

教师:要求同学们朗读本段,然后分析思考回答。

预设: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这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在雨里静默着。

这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六)下面我们学习迎春图

教师:请同学们轻声齐读这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什么意思?(出示课件51)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出示课件52)

学生1: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

学生2: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图画,品味了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让我们

从中看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的写作艺术。

2.学习本课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k、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53)

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对春天景色全方位的描绘。这节课,

我们继续品读这篇美文,再次感受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学习第三部分一一颂春(出示课件54)

教师:要求大声齐读最后三句,说说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出示课件

55)

(学生朗读后思考。)

语句呈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学生回答:新。

语句呈现: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学生回答:美。

语句呈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学生回答:力。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

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56)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学生讨论后抢答。)(出示课件57)

学生1:三个比喻各成一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天

的真挚情感。

学生2: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出示课件58、59、60)

预设1:从多种感官写。

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②“风

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

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

预设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

一大片满是的。”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

悄的,草软绵绵的。”①句从正面描写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②句从人的活动侧面烘

托上述特点。

预设3:虚实结合。

如: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

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②“闭了眼,树上仿佛己经满是桃儿、杏儿、梨

儿。”①句是写眼前实景。②句是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

四、课堂小结

L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61)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指正。

预设: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62)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指正。)

预设1: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春光,令人陶醉,这是因为作者的

笔端饱蘸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对山水花草的细致观察,才使作

者笔下的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预设2:读着朱自清的《春》,我们如临春的世界。春,以其特有的隐语,开启我们的

希望之门;以其特有的柔性,为我们调好人生温和却不失亮丽的底色。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充满诗情画意,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出示课件63)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

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发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预设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出示课件64)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

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

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预设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出示课件65)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润湿

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含义丰富,形象生

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文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

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7-69)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

要求学生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朱自清宁死不领美援面粉》一文,积累有关本文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出

示课件70)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示课件71-78)

赏读提示:《春之怀古》是作家张晓风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在那纤柔的文字里,春

一开始就像一个温柔含羞的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本正经地扳着一张

“冷面孔”,让人看不清琵琶背后遮掩住的是怎样的姿色容颜。然而,春毕竟是多情的。直

到“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敛藏

了一冬的笑倚,此时全都在春阳里暖暖地绽放。”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

一只小鸭的黄蹊,唱入软溶溶的春泥”。雪融时潺潺的水流声在凡尘俗世之人的耳朵里听来

再简单不过,然而飘入诗人的耳朵,则变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歌,一曲生命的赞歌。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9、80)

本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来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

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

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请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66)

盼春(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绘春春草图(报春)

春花图(争春)

春风图(唱春)

春雨图(润春)

迎春图(迎春)

颂春娃娃小姑娘青年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在朗读中让学生本文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品读语言美、

结构美、修辞美,尤其分析感官本文描写艺术,让同学们在美文美读美学中,交流品读的体

会本文语言、意蕴之美。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分析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而且又充分

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课堂面面俱到,对时

间分配不够合理,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文章的活动中很难控制时间;在进行问题设

计时,一些问题有些琐碎,有的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在今后

做教学设计时还要更严谨。

2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

情。

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

与景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②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美。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示:向同学们展示四张精美的冰雪图片。(出示课件1)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2)

同学们,你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寒气逼人?冰天雪地?

那么在作家老舍先生的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济南的冬天会有什么不同吗?今天,就

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一下济南冬天!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2济南的冬天(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老舍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他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

术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话剧《茶馆》

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文人雅士诵济南

预设:(出示课件6)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一唐•杜甫

济南潇洒似江南。一一宋•黄庭坚

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做济南人。一一金•元好问

(3)老舍与济南

预设:(出示课件7、8)

1930年春,老舍先生结束了客居异国的生活,自新加坡经上海回到北平。但他只在北

平停留了短暂的时日,便于当年夏季应私立齐鲁大学的聘请,来到济南,赴该校文学院任教。

从1930年7月到1934年初秋,老舍在济南度过了4年的岁月,济南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34年8月老舍应聘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3年后他再次回到济南安家。可仅仅3个月之后

日本侵略者兵临济南城下,为了抗战,老舍被迫离开济南,当时他曾暗下决心,“我必须回

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丽更尊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老舍最终没能

实现这个愿望。

(4)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老舍1924年只身应

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

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

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

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天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

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

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0)

教师提示:“贮”“澄”“髻”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1、12)

(3)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3、14)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设若:假若。

着落:下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秀气:清秀,文中形容山秀美小巧。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统称。

澄清: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济南冬天的美好,思考下面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天气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出示课件15)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勾画描绘济南的冬天天气的总特征的词语。

学生:温晴。

2.课文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两种景物?(出示课件15)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

学生2:水:绿藻;水藻;垂柳。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

(一)学习第1段

1.读文章开头,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的。(出示课件16)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学生讨论。)

学生:这样写更鲜明地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无风声、无浓雾、无烈日一一“温晴”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了位于北方的济南的冬天的特殊性。

教师补充:赞美了济南是个“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教师指导:对比手法的作用(出示课件18)

【答题技巧】对比手法的作用:突出被表现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思想感情更深刻。

【答题格式】将……与……对比,突出了……,更好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人物……

形象/文章……的主题。

(二)学习第2、3段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第2、3段,想一想:

1.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的?(出示课件19)

语句呈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学生1:过渡句。

学生2:转入到写冬天的山景。

2.结合课文,说说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出示课件20)

语句呈现: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学生: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特征。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的?(出示课件21)

教师:我们学习一下,这是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师生讨论。)

(=)学习第4段

教师提示:同学们,看看我展示的两幅图片,这是薄雪覆盖下的山。(出示课件22)

1.朗读课文第4段,说说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山景的。(出示课件23)

学生1:山上—»山尖—>山坡f山腰。

学生2:按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

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出示课件24)

①妙在雪光、雪色

语句呈现: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预设: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

松的美丽风姿。

语句呈现: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出示课件25)

学生: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

语句呈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出示课件

26)

学生: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

又引出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雪光之妙。

②妙在雪态

语句呈现: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出示课件27)

预设: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语句呈现: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出示课件28)

学生:此句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济南的雪一点儿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同学们

归纳第4段的写景特色。(出示课件29)

学生1: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学生2:写山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部分雪的光、

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还有雪的情韵。

教师指导:景物描写顺序及作用(出示课件30)

【答题技巧】景物描写一般以空间顺序(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等)

为主,采用“移步换景”法,有时也会采用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等),回答此类

题时应通读全段,寻找有关空间、时间等的词语,从而判断写作顺序。

【答题思路】文章是按照……的空间(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清晰地描写了景

物的……特征。

(四)学习第5段

L这一段怎样写城外远山的?(出示课件31)

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本段,如何讨论,再回答问题。

语句呈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

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学生: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

雪的情态,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用“唐代的

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中的“卧”换成“躺”好不

好?为什么?(出示课件33)

预设:不好。因为“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

睡着”相照应,又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姿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烘托出一

种恬静安逸的气氛。“躺”则表现不出这种情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美,也欣赏老舍笔下用词的精当、

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6、7段。

2.领略作者写济南的水及其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雪后山景的美。济南的水又有何

特点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出示课件34)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自由朗读第6段,说说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35、36)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文字,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1:绿f水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学生2: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清、亮清澈透明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语句呈现1:(出示课件37)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预设: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水的温暖多情,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

育着的朦胧春意。

语句呈现2:(出示课件38)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

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预设:用“蓝水晶”比喻蓝汪汪、清亮亮的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晴朗。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出示课件39)

(师生讨论,学生抢答。)

学生1:这是济南代表性的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学生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也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

名句。城中也是“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学生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处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2.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出示课件40、41)

(师生讨论,学生抢答。)

学生1:不可以。

学生2:“济南的冬天”以“冬天”为中心词,读者见此马上会生出对冬天的感受:朔

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凌,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

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冬天的济

南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学生3:“济南的冬天”中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

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

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雪后山景;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

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

到形、色俱佳的实写,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3.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42)

(师生讨论,学生抢答。)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

者的赞美之情。

预设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

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

得情真意切。

预设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

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

情。

预设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

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

喜爱的心情。

4.前一课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说说本文在写法上与《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出示课件

43)

(师生讨论。)

预设:《春》与《济南的冬天》在写景上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情上都

是景与情紧密结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

教师指导:如何写好写景散文(出示课件44)

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四、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45)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指正。

预设: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

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热爱之情。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6)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老舍对济南的冬天充满爱意,在他眼中,济南是可爱的,济南的冬天是“慈善”

可亲的。这篇美文,表达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的真挚的爱。

预设2:作者顺着“温晴”这条主线,紧扣“山”和“水”,向读者展示了三幅淡雅的

山水画:小山摇篮图、雪后初晴图、空灵水晶图。读完本文,我们同济南的人们一样也是面

带微笑的,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教师提示:布局合理,层次井然。(出示课件47)

预设: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

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

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

结束全文。

教师提示:善用修辞,情景交融。(出示课件48、49)

预设: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生动

贴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把“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比喻成“把济南放在一个小

摇篮里”,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蓝汪汪的天空比作一块“蓝水晶”,

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

把他们唤醒“;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了羞的少女,秀美动人;“就凭这些绿的

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这

些都表现出济南的冬天动人的山水景色及孕育着的无限生机。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51-54)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

要求学生再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L请同学们阅读《老舍逸事》,积累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出示课件55)

2.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56-63)

赏读点拨:《济南的秋天》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与另一篇文章《济南的冬天》

是姊妹篇。文章以诗境为线索,先写出济南秋天的特征,然后分别描绘奇出山景和水景,脉

络清晰,层次分明。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

是诗境的;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客观景物的变化。全文着力写景,但

又在描绘景物中渗透了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丰富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贯串全文的线索

应是对济南秋天的赞美。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4、65)

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

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济南的冬天》自主学

习结束后,老师请你上讲台组织大家交流学习体会,请你拟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0)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同北平比-一无风声

同伦敦比---响晴

同热带比-一温晴

阳光下的小城一小摇篮

冬天的济南小雪后的山

雪后的城外

冬天的河水

动人的冬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教学主要

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

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背诵,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

一定的认识。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

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

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

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精读细研”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

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

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

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

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

少了很多的语文味。

3,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L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3.体会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熟记“谧、咄”等字的读音;熟记“娇、蝉”等字的字形;理解“静谧、

高邈、咄咄逼人”等词语的含义。

(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示:给同学们展示四幅四季雨的图片。(出示课件1)

教师引导: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

多写雨的诗句,说说你知道的有哪些。(出示课件2、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一唐•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一唐•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一唐•杜牧《清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一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这飘洒的雨丝,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雨的四季》,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3*雨的四季(出示课件4)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了解这课的作者的情况,在课堂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

刘湛秋(1935-2023),安徽芜湖人,诗人、翻译家。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

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著有诗集《生命的快乐》《无

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译著《普

希金抒情诗选》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

本文选自《散文》1989年第4期。略有改动。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

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

他都能轻松道来。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9)

教师提示:注意“谧”“吝啬”“涩”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0)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3)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5)

学生:文章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

热爱之情。

2.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6)

教师:请你们结合我出示四季雨的图片,归纳四季雨的特点。

学生1: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学生2: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学生3: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学生4:冬雨:平静、自然、纯洁。

3.春、夏、秋、冬这四幅雨图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请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课件17、

18)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修辞运用、语言表达、感情意境等任一方面畅所欲言。

(学生讨论。)

预设1:我最喜欢春雨图。“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采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水珠写活了,人格化了。将从花苞里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进行对比,

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写得形象生

动。

预设2:我最喜欢春雨图。”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

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春

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再读文中描写的四幅雨景,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出来的?都描绘到了哪些景物?

(出示课件19)

(-)春雨图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春雨图”,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0)

1.作者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出示课件21)

学生: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2.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出示课件22)

(师生讨论。)

预设: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地说,这应该是

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后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

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3.春雨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出示课件23)

教师补充:“春雨图”给人的感受是初生的喜悦。

4.你认为春雨图中,在写景上有哪些亮点?说出你的理由。(出示课件24、25)

(学生讨论,然后抢答。)

学生1:我认为亮点是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特别

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

鲜活的生机。

学生2:我认为亮点是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对比,说它比少女的

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

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的吧!

学生3:我认为亮点是小草。谁听到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

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聆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

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二)夏雨图

1.自读第3段,说说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奔放的仅仅是雨吗?(出示课件26)

教师:学生朗读本段,然后讨论归纳。

学生:热烈、倾盆、丰满大地、展示诱惑、粗犷……

教师补充: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2.夏雨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出示课件27)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夏雨图”给人的感受是青春的绽放。

(三)秋雨图

1.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出示课件28)

教师:同学们朗读描写秋雨的文字后,在课本上勾画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

学生:端庄、深情、沉静、倾诉、沉思、纯净、产生情思、发光……

2.说说秋雨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出示课件29)

教师补充:“秋雨图”给人的感受是成熟的智慧。

(四)冬雨图

1.冬雨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出示课件30)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冬雨图”给人的感受是晚景的真淳。

教师:下面我们来品味本文描写四季雨的语言。

作者描写雨在四季的不同特征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

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出示课件31)

(学生自主阅读本文,然后分析回答。)(出示课件32)

学生1:我喜欢第2段中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