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2023年12月9日,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高度460km的预定轨道。据此完成1~2题。1.(2分)该卫星所处的最低的一级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2.(2分)自地面向上至预定轨道之间的大气()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B.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 C.各层均以对流运动为主 D.天气现象变化逐渐剧烈2023年12月1日至2日,“地磁暴(地球磁场全球性的剧烈拢动现象)引发北京怀柔、门头沟等地出现极光现象”冲上热搜。据此完成3~4题。3.(2分)产生地磁暴活动的原因可能是()A.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 C.地壳运动 D.天体引力4.(2分)地磁暴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太阳活动异常剧烈 B.多个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太阳耀斑强度增强 D.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在2023年卓奥友峰(喜马拉雅山中段山峰)科考中,中国科考队员获得重大发现:在距今2.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鲨鱼牙化石。读图1“地质年代表示意(部分)”和图2“鲨鱼牙化石”照片,完成5~6题。5.(2分)此次发现的鲨鱼牙化石所属地质年代是()A.泥盆纪 B.石炭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6.(2分)鲨鱼牙化石的发现有助于()A.加速生物的演化进程 B.确定古冰川的面积 C.研究古地理环境变迁 D.还原地貌形成过程2023年10月23日,中国海油宣布发现我国首个千亿方深煤层气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煤层主要埋深2000米左右,探明地质储量超1100亿立方米,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7~8题。7.(2分)该大气田的煤层主要位于()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8.(2分)煤炭的根本能量来源于()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吉林省吉林市迎来今冬首场大规模雾嗽(俗称树挂)。天地之间,江水如镜,江面雾气袅袅,两岸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松花江畔化作美不胜收的水墨画卷(如图)。据此完成9~10题。9.(2分)雾凇的形成,涉及的地球圈层有()①大气圈②生物圈③水圈④岩石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分)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甲烷北京市通州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十一假期到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图为某同学拍摄的该森林公园内植草沟(种有植被的地表浅沟)照片。据此完成11~12题。11.(2分)植草沟的主要功能是()①增加地表径流②增加地下径流③净化雨水④减少植物蒸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分)该园区本地树种占比达90%,主要原因是()①绿化率高②维护费用相对较低③成活率高④易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3年11月1日上午,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本次科考任务首次由3船(“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货船)保障,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如图示意“雪龙2”号的模拟航线,据此完成13~15题。13.(2分)图中,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是()A.上海沿海 B.赤道海域 C.利特尔顿港 D.罗斯海新站沿海14.(2分)图中,表层海水密度最高的海域是()A.上海沿海 B.赤道海域 C.利特尔顿港 D.罗斯海新站沿海15.(2分)从赤道至罗斯海新站航线所经过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023年9月23日晚,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的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市成功举行。开幕式上,滩涂上生长出的“大地之树”景观(如图)蔚为壮观,它由海水周期性冲刷形成。据此完成16~18题。16.(2分)与“大地之树”景观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潮汐 B.洋流 C.风暴潮 D.海啸17.(2分)观察“大地之树”景观最佳应选在农历每月的()①初一②初七③十五④二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2分)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是()A.海滨浴场 B.农田灌溉 C.滩涂养殖 D.远洋航行2023年9月17日,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进古茶林中,仰头可见高大乔木,低头可见错落的茶树,脚下有草本植物,乔—灌—草的垂直结构显现出来(如图)。据此完成19~20题。19.(2分)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河流20.(2分)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体现出()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②树冠越封闭,草本植物生长越旺盛③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④植被种类越丰富,垂直结构越复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全区面积约90%为山区,某研究团队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该山区土壤厚度特征。如图1为26个不同采样点阴坡和阳坡土壤厚度,图2为土壤厚度随坡度变化趋势线和随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线。据此完成21~22题。21.(2分)该山区土壤厚度()A.阳坡土壤厚度大于阴坡 B.阴坡的植被可能更为茂盛 C.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大 D.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厚度越小22.(2分)该研究成果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①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全面控制山区水土流失③利于山区土地资源开发保护④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3年7月31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因极端强降水使河湖水位高涨,从而诱发山洪。据此完成23~24题。23.(2分)为应对此次山洪灾害,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有序分泄洪水②转移受灾人员③兴建水利工程④展开心理援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2分)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本次山洪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需要叠加的图层是()A.水系分布图层 B.矿产分布图层 C.地形分布图层 D.土地利用图层三预警齐发!北京市气象台2023年12月12日16时30分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如图“2023年12月12日17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25~27题。25.(2分)甲地的风向大致为()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26.(2分)图中四地()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乙地容易出现雾霾 C.丙地风力小于乙地 D.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27.(2分)寒潮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其有利影响有()①降雪增加土壤湿度②大风加快污染物扩散③低温减少病虫害④提高作物抗寒能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3年11月17日,菲律宾梅兰老岛发生了6.8级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截至11月20日,此次地震造成9人死亡、15人受伤,超过800多处房屋受损,导致数万人受灾。据此完成28~30题。28.(2分)菲律宾地震多发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的内部 C.四面临海 D.山地众多29.(2分)此次地震造成的危害可能是()A.引发潮汐,摧毁建筑物 B.引发寒潮,造成冻害 C.引发狂风,破坏景观 D.引发滑坡,阻断交通30.(2分)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①躲避在坚固家具旁②通过电梯及时转移③有序撤到空旷地带④躲到高大建筑物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0分)在期末复习时,某校教师让同学们梳理“大气”的知识,并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图1(a)中透过飞机舷窗可以看到下面是厚厚的云层,这时飞机应该已经进入层,该层适合高空飞行的原因是;。图1(b)是地冰花景观,也称“霜柱”。寒冷的冬夜,当气温低于0℃时,在风小、低洼、潮湿而松软的地面,水汽从温暖的土壤缝隙向上蒸发、凝结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我国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时间和天气是(单项选择题),试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原因。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夜晚C.多云的白天D.多云的夜晚图1(c)中的古诗告诉我们,四川盆地的夜雨较多。(3)请在图2中补绘箭头,完成夜晚山谷风示意图,并据此解释该地区多夜雨的原因。32.(10分)通州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云游长江”探究活动。如图为某同学搜集的长江流域典型地貌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如何描述河流地貌特点?(1)甲地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双项选择题);丙地河道较为弯曲,地势起伏。A.地形平坦B.河谷深度大C.河岸陡峭D.山河相间(2)列举两项河流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探究二河流地貌是怎样形成的?(3)乙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受河水搬运能力的影响,其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较快,扇顶颗粒较(粗、细),扇缘颗粒较(粗、细)。(4)下列典型地貌与乙成因相似的是。(单项选择题)A.三角洲B.喀斯特地貌C.沙丘D.海蚀拱桥探究三如何开发利用河流地貌?(5)从甲、乙、丙中任选其一,说出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33.(10分)北京某中学组织了“我眼中的自然景观——暑期研学成果”评选活动。如图是该校学生提交的部分与地理研学有关的景观照片。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甲地沃野千里某同学在研学记录中写道: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生物和气候等方面行。该地气候冷湿,土壤形成速度快,常绿阔叶林茂密,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分解速度慢,于有机质积累,使得该地区土壤肥沃。(1)该同学的记录中有错误之处,请挑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改正。错误1:,改正;错误2:,改正;错误3:,改正。乙地土壤贫瘠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红壤具有酸、瘦、黏等典型特征。(2)从气候角度,分析南方红壤肥力低的原因。丙地植被繁盛(3)该地的植被类型是,该类植被的典型生态特征是。丁地植被稀疏骆驼刺(如图2)是该地区典型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4)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是,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34.(10分)2023年7月28日上午,台风“杜苏芮”登陆我国福建省。截至29日21时,该台风造成福建全省145.45万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36.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0.53亿元。如图“台风‘杜苏芮’全路径图”,回答下列问题。(1)台风“杜苏芮”生成于热带洋面,其能量的根本来源为。该台风登陆后,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闽、、。(填简称)(2)台风“杜苏芮”除了造成福建省多地出现狂风暴雨外,还可能给该省丘陵山地地区带来、等地质灾害。(3)简要说明台风“杜苏芮”造成福建受灾程度大的原因。(4)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预防或减轻台风灾害中所起的作用。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2023年12月9日,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高度460km的预定轨道。据此完成1~2题。1.(2分)该卫星所处的最低的一级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解答】解:运行在预定轨道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围绕地球公转,和地球构成地月系一级的行星系天体系统,该等级系统低于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分)自地面向上至预定轨道之间的大气()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B.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 C.各层均以对流运动为主 D.天气现象变化逐渐剧烈【解答】解:A、自地面向上至预定轨道之间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再升高,故错误。B、四周海拔的增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密度越来越低,故正确。C、对流层以对流为主,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故错误。D、四周海拔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天气现象变化逐渐稳定,故错误。故选:B。2023年12月1日至2日,“地磁暴(地球磁场全球性的剧烈拢动现象)引发北京怀柔、门头沟等地出现极光现象”冲上热搜。据此完成3~4题。3.(2分)产生地磁暴活动的原因可能是()A.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 C.地壳运动 D.天体引力【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磁暴活动是太阳活动的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所致,和其余选项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4.(2分)地磁暴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太阳活动异常剧烈 B.多个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太阳耀斑强度增强 D.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解答】解:A、是太阳活动导致地磁暴活动,而不是地磁暴活动导致太阳活动,不符合题意。B、多个国家发生强烈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和太阳活动无关,不符合题意。C、太阳耀斑强度增强导致地磁暴活动,而地磁暴活动导致太阳耀斑强度增强,不符合题意。D、地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导致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故符合题意。故选:D。在2023年卓奥友峰(喜马拉雅山中段山峰)科考中,中国科考队员获得重大发现:在距今2.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鲨鱼牙化石。读图1“地质年代表示意(部分)”和图2“鲨鱼牙化石”照片,完成5~6题。5.(2分)此次发现的鲨鱼牙化石所属地质年代是()A.泥盆纪 B.石炭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距今2.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鲨鱼牙化石”,读图1可知,距今2.2亿年的地层属于三叠纪晚期,故C正确。泥盆纪距今大于3.59亿年,故A错误。石炭纪距近大于2.99亿年,故B错误。白垩纪距今小于1.45亿年,故D错误。故选:C。6.(2分)鲨鱼牙化石的发现有助于()A.加速生物的演化进程 B.确定古冰川的面积 C.研究古地理环境变迁 D.还原地貌形成过程【解答】解: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了解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研究生物演化历程,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故C正确。仅通过研究该植物化石,不能加速生物的演化进程,难以研究古冰川面积的变化、还原地貌形成过程,故ABD错误。故选:C。2023年10月23日,中国海油宣布发现我国首个千亿方深煤层气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煤层主要埋深2000米左右,探明地质储量超1100亿立方米,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7~8题。7.(2分)该大气田的煤层主要位于()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神府深煤层大气田的煤层主要埋深2000米左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所以该大气田的煤层主要位于地壳,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8.(2分)煤炭的根本能量来源于()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解答】解: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根源于太阳辐射,和其余选项无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吉林省吉林市迎来今冬首场大规模雾嗽(俗称树挂)。天地之间,江水如镜,江面雾气袅袅,两岸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松花江畔化作美不胜收的水墨画卷(如图)。据此完成9~10题。9.(2分)雾凇的形成,涉及的地球圈层有()①大气圈②生物圈③水圈④岩石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解:①雾凇是水汽凝结,涉及大气圈,故正确。②雾凇是水汽凝结在树木上,涉及生物圈,故正确。③雾凇是水汽凝结,涉及水圈,故正确。④雾凇是水汽凝结在树木上,不涉及岩石圈,故错误。故选:A。10.(2分)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甲烷【解答】解:A、海洋水占水体总量的96.53%,所以海洋是水圈的主体,故正确。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而不是地幔整体,故错误。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故错误。D、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故错误。故选:A。北京市通州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十一假期到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图为某同学拍摄的该森林公园内植草沟(种有植被的地表浅沟)照片。据此完成11~12题。11.(2分)植草沟的主要功能是()①增加地表径流②增加地下径流③净化雨水④减少植物蒸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答】解:据材料可知,植草沟增大了植被覆盖率,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生态植草沟可以增大下渗,增大了地下径流,故②正确。植草沟增加下渗,减小了地表径流,故①错误。植草沟植被能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净化雨水,故③正确。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会增大植物蒸腾,故④错误。故选:C。12.(2分)该园区本地树种占比达90%,主要原因是()①绿化率高②维护费用相对较低③成活率高④易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解: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成活率高,故③正确。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和环境,生长良好,维护费用相对较低,故②正确。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和环境,能和当地的植被、微生物形成和谐共生,更容易为当地的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故④正确。绿化率高不是主要原因,故①错误。故选:D。2023年11月1日上午,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本次科考任务首次由3船(“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货船)保障,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如图示意“雪龙2”号的模拟航线,据此完成13~15题。13.(2分)图中,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是()A.上海沿海 B.赤道海域 C.利特尔顿港 D.罗斯海新站沿海【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学考察队路径为从上海至罗斯海新站,是由亚热带地区到赤道地区到极地地区,途经海域表层水温变化大致是先升后降,赤道表层海水温度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2分)图中,表层海水密度最高的海域是()A.上海沿海 B.赤道海域 C.利特尔顿港 D.罗斯海新站沿海【解答】解:从水平分布来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但罗斯海新站沿海纬度最高,表层海水密度最高,故D对。故选:D。15.(2分)从赤道至罗斯海新站航线所经过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解答】解: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低纬和高纬,海水盐度逐渐降低,故从赤道至罗斯海新站航线所经过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故C对。故选:C。2023年9月23日晚,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的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市成功举行。开幕式上,滩涂上生长出的“大地之树”景观(如图)蔚为壮观,它由海水周期性冲刷形成。据此完成16~18题。16.(2分)与“大地之树”景观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潮汐 B.洋流 C.风暴潮 D.海啸【解答】解:根据材料“大地之树”为滩涂上的潮沟,根据所学知识涨潮海流速度较慢,促进泥沙淤积,形成潮滩,落潮速度快,水流侵蚀潮滩,形成潮沟,所以“大地之树”的潮沟是退潮时侵蚀形成,故A正确。根据材料“大地之树”的成因是“海水周期性冲刷”,洋流、风暴潮、海啸不具有周期性,和“大地之树“的形成无关,故BCD错误。故选:A。17.(2分)观察“大地之树”景观最佳应选在农历每月的()①初一②初七③十五④二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答】解: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太阳、地球和月球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涨潮时水位最高,“大地之树”景观最为显著,故①③正确。初七和二十为小潮,“大地之树”景观不如大潮时,故②④错误。故选:B。18.(2分)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是()A.海滨浴场 B.农田灌溉 C.滩涂养殖 D.远洋航行【解答】解:利用潮汐规律,还可以进行滩涂养殖;落潮时,进行养殖,涨潮时,养殖者撤离,故C正确。潮汐不利于在海水游泳,故A错误。海水盐度较高,不适合农田灌溉,故B错误。潮汐对远洋航行影响较小,故D错误。故选:C。2023年9月17日,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进古茶林中,仰头可见高大乔木,低头可见错落的茶树,脚下有草本植物,乔—灌—草的垂直结构显现出来(如图)。据此完成19~20题。19.(2分)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河流【解答】解:林下的茶树和草本喜欢温暖、潮湿、荫蔽的环境,乔木遮萌、光照适宜,蒸发减弱,驻留水分,适宜茶树、草本的生长,C正确。植被垂直结构和地形、土壤、河流无关,ABD错误。故选:C。20.(2分)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体现出()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②树冠越封闭,草本植物生长越旺盛③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④植被种类越丰富,垂直结构越复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解: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体现了不同高度的植物对不同条件光照、水分等的适应性,①正确。林下植物需要适宜的光照,并非树冠越封闭越合适,②错误。植被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对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从而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体现了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③正确。植被种类越丰富,垂直结构越复杂、丰富,④正确。故选:C。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全区面积约90%为山区,某研究团队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该山区土壤厚度特征。如图1为26个不同采样点阴坡和阳坡土壤厚度,图2为土壤厚度随坡度变化趋势线和随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线。据此完成21~22题。21.(2分)该山区土壤厚度()A.阳坡土壤厚度大于阴坡 B.阴坡的植被可能更为茂盛 C.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大 D.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厚度越小【解答】解:据图1可知,阴坡的土壤厚度大于阳坡,该区域阳坡多为偏南坡,属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更多,加之山区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所以阳坡的土壤厚度较阴坡更小,故A错误。据图2可知,土壤厚度越大,植被覆盖度越大,说明植被茂盛;阴坡的土壤厚度大于阳坡,所以阴坡的植被可能更为茂盛,故B正确。据图2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故C错误。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厚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B。22.(2分)该研究成果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①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全面控制山区水土流失③利于山区土地资源开发保护④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答】解:研究成果可以为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提供依据,市场会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故①错误。研究成果无法控制山区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与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故②错误。该研究是土壤厚度在不同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下的分布特征,所以研究成果利于山区土地资源开发保护,利于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故③④正确。故选:D。2023年7月31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因极端强降水使河湖水位高涨,从而诱发山洪。据此完成23~24题。23.(2分)为应对此次山洪灾害,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有序分泄洪水②转移受灾人员③兴建水利工程④展开心理援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解:有序分泄洪水能够降低洪水位,减轻洪水的危害,故①正确。及时转移受灾人员,减少洪灾带来的危害,故②正确。兴建水利工程需要较长时间,对本次山洪灾害没有影响,故③错误。展开心理援助能够减轻灾害的心理创伤,故④正确。故选:B。24.(2分)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本次山洪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需要叠加的图层是()A.水系分布图层 B.矿产分布图层 C.地形分布图层 D.土地利用图层【解答】解:山洪的爆发受水系、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判断农业分布区,水系图层、地形、土地利用类型图层叠加可以判断山洪发生的区域以及对农业的影响,AC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矿产分布图层和山洪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无关,B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三预警齐发!北京市气象台2023年12月12日16时30分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如图“2023年12月12日17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25~27题。25.(2分)甲地的风向大致为()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解答】解:根据等压线数值的分布可知,甲地东侧的等压线数值大,西侧小,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为东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加上摩擦力的影响,右偏越45°,所以甲地的风向为东南风,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26.(2分)图中四地()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乙地容易出现雾霾 C.丙地风力小于乙地 D.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解答】解:A、图中相临两条等压线的差是2.5百帕,甲的气压在1020﹣1022.5百帕之间,乙的气压在1030﹣1032.5百帕之间,所以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故错误。B、乙地等压线密集,风速大,产生雾霾的可能性小,故错误。C、丙地等压线比乙地稀疏,风速小,故正确。D、图中四地丁地的等压线最稀疏,说明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故错误。故选:C。27.(2分)寒潮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其有利影响有()①降雪增加土壤湿度②大风加快污染物扩散③低温减少病虫害④提高作物抗寒能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解:①寒潮带来的降雪可以增加土壤湿度,有利于保墒,故正确。②寒潮带来的大风能加快污染物扩散,故正确。③寒潮带来的低温可以冻死害虫,减少病虫害,故正确。④寒潮不能提高作物抗寒能力,故错误。故选:A。2023年11月17日,菲律宾梅兰老岛发生了6.8级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截至11月20日,此次地震造成9人死亡、15人受伤,超过800多处房屋受损,导致数万人受灾。据此完成28~30题。28.(2分)菲律宾地震多发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的内部 C.四面临海 D.山地众多【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菲律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和其余选项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9.(2分)此次地震造成的危害可能是()A.引发潮汐,摧毁建筑物 B.引发寒潮,造成冻害 C.引发狂风,破坏景观 D.引发滑坡,阻断交通【解答】解:A、潮汐是海水受天体引潮力的影响形成的,具有周期性,和地震无关,故错误。B、地震是地质灾害,寒潮是气象灾害,二者无关系,故错误。C、地震是地质灾害,狂风是气象灾害,二者无关系,故错误。D、地震导致岩体松散,有可能导致滑坡,阻断交通,故正确。故选:D。30.(2分)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①躲避在坚固家具旁②通过电梯及时转移③有序撤到空旷地带④躲到高大建筑物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答】解:①地震发生时,需要躲避在坚固家具旁,有利于避震,故正确。②地震发生时容易断电,通过电梯非常危险,故错误。③地震发生时,要及时有序地撤到空旷地带,故正确。④地震发生时,躲到高大建筑物下容易砸伤,故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0分)在期末复习时,某校教师让同学们梳理“大气”的知识,并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图1(a)中透过飞机舷窗可以看到下面是厚厚的云层,这时飞机应该已经进入平流层,该层适合高空飞行的原因是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图1(b)是地冰花景观,也称“霜柱”。寒冷的冬夜,当气温低于0℃时,在风小、低洼、潮湿而松软的地面,水汽从温暖的土壤缝隙向上蒸发、凝结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我国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时间和天气是B(单项选择题),试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原因。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夜晚C.多云的白天D.多云的夜晚图1(c)中的古诗告诉我们,四川盆地的夜雨较多。(3)请在图2中补绘箭头,完成夜晚山谷风示意图,并据此解释该地区多夜雨的原因。【解答】(1)图1(a)中透过飞机舷窗可以看到下面是厚厚的云层,这时飞机应该已经进入平流层,平流层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平流层温度上热下冷,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时间和天气是B晴朗的夜晚,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迪曼散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水汽从温暖的土壤缝隙出来后,遇到地面等冷空气,水汽凝结形成地冰花。(3)夜晚,山谷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山坡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导谷底,山谷中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故答案为:(1)平流;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2)B;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从温暖的土壤缝隙出来后,遇到地面降温,凝结形成地冰花。(3)夜晚,山坡降温快,形成高压,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山谷中的暖空气抬升,气温下降,形成降水。32.(10分)通州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云游长江”探究活动。如图为某同学搜集的长江流域典型地貌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如何描述河流地貌特点?(1)甲地地貌景观的特点是BC(双项选择题);丙地河道较为弯曲,地势起伏A。A.地形平坦B.河谷深度大C.河岸陡峭D.山河相间(2)列举两项河流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探究二河流地貌是怎样形成的?(3)乙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受河水搬运能力的影响,其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较快,扇顶颗粒较粗(粗、细),扇缘颗粒较细(粗、细)。(4)下列典型地貌与乙成因相似的是A。(单项选择题)A.三角洲B.喀斯特地貌C.沙丘D.海蚀拱桥探究三如何开发利用河流地貌?(5)从甲、乙、丙中任选其一,说出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解答】解:(1)图示甲地位于河流上游,以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道呈V字型,坡陡谷深,故BC正确;丙地河道较为弯曲,形成河曲,说明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地势起伏小,故A正确。故选:BC;A(2)河流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主要从坡度、形状等方面描述,如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等。(3)乙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受河水搬运能力的影响,其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较快,扇顶水流速度快,颗粒较粗;扇缘水流速度慢,颗粒较细。(4)A、图示乙地是冲积扇,是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正确。B、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错误。C、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错误。D、海蚀拱桥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错误。故选:A。(5)图示甲位于河流上游,坡陡谷深,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发电,开发水能资源;乙位于冲积扇,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丙位于河流下游,港阔水深,适宜航运,发展内河运输。故答案为:(1)BC;A(2)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3)粗;细(4)A(5)甲﹣开发水能资源;乙﹣种植业;丙﹣航运。33.(10分)北京某中学组织了“我眼中的自然景观——暑期研学成果”评选活动。如图是该校学生提交的部分与地理研学有关的景观照片。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甲地沃野千里某同学在研学记录中写道: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生物和气候等方面行。该地气候冷湿,土壤形成速度快,常绿阔叶林茂密,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分解速度慢,于有机质积累,使得该地区土壤肥沃。(1)该同学的记录中有错误之处,请挑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改正。错误1:生物和气候,改正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错误2:土壤形成速度快,改正土壤形成速度慢;错误3:常绿阔叶林,改正落叶阔叶林。乙地土壤贫瘠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红壤具有酸、瘦、黏等典型特征。(2)从气候角度,分析南方红壤肥力低的原因。丙地植被繁盛(3)该地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该类植被的典型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