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专版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明”是历史阐释的一个概念、一种范式。一般认为,今天在西方被普遍认知的“文明”一词来自法语。法文版《百科全书》指出:“文明是一种被全新的自然及人文的哲学激发的结果。”经过学界不断地充实、反思,“文明”逐渐具有比较复杂的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共同体”,包含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和自我认同等丰富的标准。但是,“文明”一词几乎从出现伊始就同时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文明”一词具有的“文雅”“礼貌”的初始含义仅仅适用于“自我”,除此之外,“他者”都是野蛮的、蒙昧的。可见,“文明”这个词汇天然具有等级性。美国全球史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明确指出,文明是“一种殖民意识形态,也就是,用文明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明”意为人文彰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明”的人文彰明之意一直被沿用,并未如西方一样,衍生出文明等级、“西方中心”和“白人至上”等含义。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希冀“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严复首先提出“求他人之所文明,以去吾之粗鄙”的主张,“文明”概念传入中国。之后,容闳等都表达了建设“新文明”、更新中华文明的心愿。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文明”观呈现出遵从“西方中心”的逻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新文明”观点,提出“新文化”主张。陈独秀提出“中国特有之文明”,李大钊畅想“青春之文明……未来之中华”。如何创造这样一个新文化?孙中山、梁启超等给出的答案是融合中西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明确了“五个突出特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个基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首要特性,统一性是连续性的前提,创新性和包容性从内部和外部保证了中华文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平性则铸就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独特气质。其中,包容性和和平性突破了近代西方“文明”观念的狭隘性和等级性,为构建新型“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摘编自刘健《“文明”概念的内涵流变及其当代阐释》)材料二: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品格和气度形成了自身的文明特质。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将导致冲突和战争。中华文明的开放体系,是在与其他文明的长期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就进行了交流。在汉代,汉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建立密切的商贸文化联系。西域的物产、艺术和制造工艺传入中原大地。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记录了少数民族的乐舞在汉朝宫廷演奏的场景。中原的文化礼俗,则被来访的西域人带回家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格局。唐朝在多元文化的交融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对于外来文化,唐朝以泱泱大国的气度,展现了包容的胸襟和气度。在国家政策方面,对周边地区采取了和亲、会盟、朝聘、封授、互市等怀柔策略。在文化方面,唐朝与边疆地区、海外各国密切往来,成为当时耀眼的文化明珠。玄奘赴西域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大唐兼容并包、厚重大气的审美风尚。宋代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向东南转移。海上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华文明接受阿拉伯地区数学和天文学的影响,科学思维得到了发展。元代时,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来到北京,编撰《万年历》,建立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受此启发,郭守敬进一步创制了简仪。在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之后,明朝的徐光启提出了“融西入中”的观念。他翻译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为引入现代科学开启了先河。文化汇通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在面对异质文化时的开放性。近代以来,从西学东渐到新文化运动,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化的初步转型。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民主、法治等观念进行了积极的引入和借鉴。这些观念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变革,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日益密切,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应深入理解和把握交流互鉴文明观的内涵和意义,以文明汇通天下,实现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互利共赢,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够实现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推动全球和平与繁荣,达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美好愿景。(摘编自张重岗《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明”一词具有的“文雅”“礼貌”的初始含义具有排他性,它们只适用于“自我”,“他者”则被视为野蛮。B.中华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决定了其自身不会衍生出等级性、自我中心等文明观念。C.中华文明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对周边的文明兼收并蓄,这异于亨廷顿坚持的文明观。D.郭守敬制作简仪和徐光启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这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汇通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语境下的“文明”概念从产生之初就拥有的等级性,能深刻影响西方世界对待其他文明形式的态度。B.鸦片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能佐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C.中华文明与外域文明交流形式、内容多样,既有官方层面的政策引导,又有民间的文化技艺等交流。D.在近代,通过积极引入、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新韵。B.《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辉煌成就。C.李白诗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描绘了当时国际贸易与内贸交错、中外饮食文化交融的状况。D.中华文明崇尚和平,“亲仁善邻”“化干戈为玉帛”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4.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简要分析其在论述中的作用。5.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现已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关系的中国良方。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答案】1.B2.D3.C4.①直接引用,使文章论证有依据。如“文明是一种被全新的自然及人文的哲学激发的结果”,让论述内容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②突出强调内容,让表达更加具体贴切。如“西方中心”“白人至上”,加深了读者印象。③特定称谓,让语言表述更准确。如“文化社会共同体”“新文明”“新文化”,彰显文本的严谨性。5.①“和而不同”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了兼容并蓄、互通互鉴的社会观。②“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突破了近代西方“文明”观念的狭隘性和等级性,为构建新型“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体现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③世界各国文明交流日益密切,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只有“和而不同”,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汇通天下,才能让国家之间、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文明”展开,探讨了西方与中华文明的不同内涵与发展路径。材料一揭示了“文明”在西方语境中的等级性和排他性,并展现中国知识分子对“文明”观念的反思与融合。材料二强调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追溯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呼吁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文明交流实现共赢。【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连续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决定了其自身不会衍生出等级性、自我中心等文明观念”错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特征与等级性、自我中心的文明观念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包容性和和平性突破了近代西方‘文明’观念的狭隘性和等级性”。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错误。根据原文“近代以来,从西学东渐到新文化运动,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化的初步转型”可知,只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初步转型,选项少了范围限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华文明具有与外来文明交流、吸收、融合的包容性,且对当下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具有启示意义。A.表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不符合。B.是对中国古代科技书籍《天工开物》的介绍。不符合。C.体现了当时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交汇的现象。符合。D.属于中华文明崇尚和平的特点。不符合。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文中引用法文版《百科全书》中“文明是一种被全新的自然及人文的哲学激发的结果”这句话,是在阐述“文明”一词最初的含义及来源相关内容时所引用的。通过直接引用权威资料的准确表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文明”概念在学界最初的一种认知情况,使文章对于“文明”概念的阐释建立在一个有确切依据的基础之上,避免了论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了整个论证过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②“西方中心”“白人至上”等表述在文中是具有特定指向和负面含义的内容。当给这些词汇加上引号后,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西方中心”意味着以西方的标准和模式作为衡量一切文明的核心和标杆,“白人至上”更是将种族因素纳入其中,强调白人所代表的文明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通过给这些词汇加上引号加以突出强调,能够让读者更加醒目地注意到这些在西方“文明”观念发展中出现的不合理、带有偏见的内容,使读者深刻认识到这种观念的错误性以及西方“文明”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不良倾向,从而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西方“文明”观念弊端的批判意图。③在论述“文明”相关话题时,会涉及到一些具有特定内涵和指代的概念,这些概念需要用特定的称谓来准确表述,以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例如“文化社会共同体”是在阐述“文明”经过学界不断充实、反思后所具有的较为复杂的含义时所使用的特定称谓,它明确地概括了“文明”所包含的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和自我认同等丰富的标准,通过这样一个特定称谓,能够让读者准确地理解到此时所讨论的“文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涵盖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概念。同样,“新文明”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道路过程中提出的,用于指代希望借助西方文明来改良东方文化所期望构建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新文化”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反思“新文明”观点后提出的新主张所涉及的概念。这些特定称谓分别对应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明发展的不同思考和探索方向,使用这些特定称谓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理念和诉求,使文本在表述这些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时更加准确、严谨,避免了因表述模糊而可能导致的理解偏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发掘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①从材料二来看,中华文明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早在商周时期就与周边地区进行交流,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西域的物产、艺术等传入中原,中原文化礼俗也传向西域。唐朝更是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在国家政策上采取多种怀柔策略促进与周边及海外的交流,文化上玄奘取经、鉴真东渡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独特审美风尚。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繁荣促进文化交流,如接受阿拉伯地区数学、天文学影响,明朝徐光启提出“融西入中”观念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在面对不同文明时,能够兼容并蓄、互通互鉴,而“和而不同”正是这种包容性的高度凝练,即允许不同文明存在差异,同时又能和谐共处、相互借鉴。②材料一指出西方“文明”一词从出现伊始就具有等级性,被用作一种殖民意识形态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而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社会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和包容性特性,“突破了近代西方‘文明’观念的狭隘性和等级性,为构建新型‘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有助于解决人类在文明交流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有效方案。③“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日益密切,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倡导通过交流互鉴来化解差异,以文明汇通天下,让各国、各文化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达成互利共赢,进而推动全球和平与繁荣,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所以在当今世界文明交流密切的形势下,“和而不同”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看守在离桌子较远的窗台上坐着。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性的时刻来临了。玛丝洛娃坐在桌子的这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房间里光线明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看清楚她的脸,看见了眼角和嘴角上那细微的皱纹,看见了微微浮肿的眼睑。他心中对她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怜悯。他将胳膊肘支在桌子上,免得看守听见他的话。他说:“如果这个状子没有结果,那我们就向皇帝上诉。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去做。”“要是当初请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我这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她说着笑了起来。“要是当初他们知道您认识我,结局就不一样了。可现在呢?大家都认为我是贼。”“她今天是多么奇怪。”聂赫留朵夫暗想,他刚要说自己的打算,她又开口说了。“我要跟您说,我们这里有个老太太,无缘无故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他们却被控告犯了纵火罪。她听说我认识您,”玛丝洛娃说,她的头来回转动着,眼睛望着他,“就说:‘你去告诉他,让他说说,让他们把我儿子叫去,他会把一切都向他们说明白。’他们姓梅尼绍夫。行吗?您能办吗?您,亲爱的,想法帮帮忙吧。”她说,抬起头望了他一会儿,然后又垂下眼睛,笑着。“好吧,我会办,我去打听一下,”聂赫留朵夫说,他对她这种毫不客气的态度愈来愈觉得惊讶。“不过我还想和您谈谈我自己的事。您还记得我上次说的话吗?”他说。“您说了很多。那次您说什么了?”她说,脸上始终微笑着,她的头一会儿转向左面,一会儿转向右面。“我说了,我是来向您请求宽恕的。”他说。“唉,干吗老说宽恕、宽恕,压根儿就没有这个必要……您最好……”“我说我要赎罪,”聂赫留朵夫接着说,“而且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行动。我决定娶您。”她的脸上突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微微斜视的眼睛停住不动,似看非看地望着他。“用得着这样吗?”她说,同时恼恨地皱起眉头。“我觉得我在上帝面前有这个义务。”“又从哪儿找出什么上帝?您说的都不对。上帝?什么上帝?您当初记着上帝就好了。”她说,她张开嘴,可是顿住没有说。聂赫留朵夫到这时才闻到她嘴里喷出的浓重的酒气,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激动。“您安静些!”他说。“我没有什么可安静的。你以为我喝醉了?我是醉了,可我明白我说的话。”她突然急促地说起来,而且满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是……可您是老爷,是公爵,别让我弄脏了你。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身价只是一张红钞票。”“不管你说得怎样刻薄,你都无法说出我心中的感受,”聂赫留朵夫浑身发抖,低声说道,“你无法想象我感到对你犯下多么大的罪行!……”“我感到犯下罪行⋯⋯”她气愤地、讥讽地模仿说。“当初你却不感到犯罪,而是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身价……”“我知道,我知道,可是现在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打定主意再不离开你,”他又重复了一遍,“我说到做到。”“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毕放声大笑。“卡秋莎!”他开口说,一边抓住了她的手。“你离我远点。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没有必要来这里。”她喊道,气得模样都变了,将手从他手中挣脱出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她继续说,“你在今生利用我来消遣取乐,来世还想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这副眼镜,讨厌你这张肮脏丑恶的胖脸。你走,你走!”她喊叫着,猛地站了起来。看守来到他们跟前。“你胡闹什么?难道能这样……”“您不用管她。”聂赫留朵夫说。“不能让她放肆。”看守说。“不,您再等一会儿吧。”聂赫留朵夫说。看守又退回窗口。玛丝洛娃重又坐下,垂下双眼,一双小巧的手,手指交叉,紧紧地握着。聂赫留朵夫站在她面前,不知如何是好。“你不相信我。”他说。“您想跟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我告诉您。”“我还是要为你效力。”“嗯,那是您的事。不过我什么也不要求您做。我对您说的是实话,”她说。“我为什么那时候没有死掉呢?”她又说了一句,然后悲戚地哭泣起来。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他也跟着她掉泪。她抬起双眼,朝他看了一眼,似乎感到奇怪,用头巾擦起流淌在两颊的泪水。看守现在又走到他们身边,提醒他们该分别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您现在很激动。如果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一下吧。”聂赫留朵夫说。她什么也没回答,也没朝他看,跟着看守走出房间。“哎,闺女,现在你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科拉布廖娃对她说。“看来,他迷上你了,可别错过这机会。有钱人什么都能办到。”“怎么样,我的事说过吗?”老太婆问道。可是玛丝洛娃对同伴们的问话什么也没回答,她躺在板铺上,微微斜视的眼睛盯着墙角,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的话把她引到另一个世界,她在那个世界受苦受难,既不理解,也不仇视那个世界,她从那个世界出来了。现在她失却了过去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可是带着对往昔经历的清晰的记忆生活实在又太痛苦。晚上她又买了酒,和同伴们一起开怀痛饮。(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表现很奇怪,是因为她笑着谈论自己境遇时的释怀态度。B.玛丝洛娃始终微笑着,既是出于求人帮忙的礼貌,也为了掩饰此刻复杂的心境。C.虽然玛丝洛娃的话很刻薄,但聂赫留朵夫出于公爵的身份还是克制自己低声祈求她谅解。D.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觉得同伴们的问话太过自私、庸俗,因此躺在床铺上沉默不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玛丝洛娃皱纹和浮肿的眼睑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她在狱中的境遇,还让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之心更强烈。B.“我是苦役犯,是⋯⋯”一句中的省略号省去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身份的陈述,传递出她对自身遭遇的控诉。C.小说语言能贴合人物心境,简洁而有张力,如画波浪线句玛丝洛娃连续用三个内容上呈递进关系的“讨厌”表达愤怒。D.小说最后写玛丝洛娃“又买了酒”,不仅交代了她饮酒的原因,还照应了上文她嘴里的酒气,行文严谨。8.小说中,玛丝洛娃“悲戚地哭泣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9.小说主要使用对话来展开叙述,这样的行文方式有怎样的叙事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B7.C8.①玛丝洛娃强调“那是您的事”,说明她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计划只是为了救赎他自己,他一直到现在还很自私,她对此非常伤心。②聂赫留朵夫想跟她结婚的想法勾起她痛苦不堪的回忆,她想断绝与过往的关联,此刻又被拉回残酷的记忆中,难以释然。9.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聂赫留朵夫以前的行径、为玛丝洛娃的案子奔走的事实、狱中冤案等内容都是通过对话补充的,不仅让故事内容更丰富,还推动情节发展。②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在两人的对话中,聂赫留朵夫急于求得宽恕,玛丝洛娃的自尊自爱,都在人物对话中展现出来。③提升阅读体验,引起读者共鸣。对话形式能让读者跟着人物进入对话现场,真实感受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解析】【导语】小说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深刻揭示了阶级差异与个人内心的冲突。聂赫留朵夫在面对玛丝洛娃时,表现出一种对过往行为的深刻悔恨,而玛丝洛娃则通过刻薄的言辞和拒绝,展现出对命运不公的愤怒与挣扎。作者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致描绘,深入探讨人性、悔恨和自我救赎的复杂性。语言简洁却充满力量,充分体现出托尔斯泰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为她笑着谈论自己境遇时的释怀态度”错误。根据原文玛丝洛娃打断聂赫留朵夫的话并笑着说,如果那律师认识他,结局就不一样了,这明显在释放有求于他的信号,所以并非因为玛丝洛娃对自己境遇的释怀;况且,她也并没有释怀。C.“出于公爵的身份”错,根据原文“你无法想象我感到对你犯下多么大的罪行!……”聂赫留朵夫克制自己祈求玛丝洛娃的谅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犯的罪恶太深重了。D.“觉得同伴们的问话太过自私、庸俗,因此躺在床铺上沉默不语”错误。根据原文“她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的话把她引到另一个世界,她在那个世界受苦受难,既不理解,也不仇视那个世界,她从那个世界出来了”可知,玛丝洛娃沉默不语是因为她被勾起了很多伤心往事,内心悲伤不已,不愿意说话。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连续用三个内容上呈递进关系的‘讨厌’表达愤怒”错误,原文“我讨厌你,讨厌你这副眼镜,讨厌你这张肮脏丑恶的胖脸”中三个“讨厌”的内容并非递进关系,这里玛丝洛娃虽然用了三个“讨厌”,更多的是从不同方面(如聂赫留朵夫的外在形象以及她所认为的聂赫留朵夫的不良企图等)来表达自己对聂赫留朵夫强烈的愤怒情绪,是一种并列式的情感宣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嗯,那是您的事。不过我什么也不要求您做。我对您说的是实话”,由此看出,玛丝洛娃强调“那是您的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充满怨恨,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计划只是为了救赎他自己,他一直到现在还很自私,这不仅触动了她内心的伤痛,还让她感到一种屈辱和愤怒,因为这使她觉得聂赫留朵夫是来赎罪,她对此非常伤心。②聂赫留朵夫想跟她结婚的想法勾起她痛苦不堪的回忆,“‘我为什么那时候没有死掉呢?’”说明聂赫留朵夫的想法让她回忆起自己曾经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和个人悲剧,包括被聂赫留朵夫抛弃以及随后陷入的社会底层生活。她想断绝与过往的关联,此刻又被拉回残酷的记忆中,她对自己的现状感到绝望,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这些使她难以释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效果的能力。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从两人讨论上诉的事情,到聂赫留朵夫提出结婚赎罪,再到玛丝洛娃的激烈反对,在对话中补充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补充了玛丝洛娃的案件审理情况,使读者知道了聂赫留朵夫以前的行径、为玛丝洛娃的案子奔走的事实、狱中冤案等内容。并且每一次对话都让情节向前推进。如果没有这些对话,故事可能会变得拖沓或者情节难以展开。例如,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求婚的拒绝,引发了后续聂赫留朵夫的坚持以及玛丝洛娃内心的挣扎,这些对话推动着人物关系和情节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②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和执着。他说“我决定娶您”,展现了他急于求得宽恕,想要赎罪的心理。他的语言比较克制,如“不管你说得怎样刻薄,你都无法说出我心中的感受,你无法想象我感到对你犯下多么大的罪行!”体现了他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悔恨以及想要弥补的急切心情。玛丝洛娃在对话中表现了她的自尊自爱,如“您想跟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我告诉您。”充分表现了她强烈的自尊心。③提升阅读体验,引起读者共鸣。对话形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在小说中,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读者仿佛置身于他们会面的场景之中。例如,“他说:‘如果这个状子没有结果,那我们就向皇帝上诉。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去做。’‘要是当初请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这些对话就像真实发生在眼前一样,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两人交流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所处的情境,真实感受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腰,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①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越王勾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进也,越国之士可谓强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②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履,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为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文王有《辟雍》之乐。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鷇③。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节选自《庄子·天下》)【注】①据:撑着木杖。②苴:麻。③觳:苛刻。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墨子A独生B不歌C死D不服E桐棺三寸F而无椁G以为法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兴,指起身,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的“兴”含义不相同。B.苟,指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的“苟”含义不相同。C.其,代词,与《登泰山记》“其级七千有余”的“其”用法相同。D.为,动词,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为”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本来不愿意去做诸如焚舟、穿粗布衣服之类的事,却为了迎合君王而改变了现行习俗。B.墨子借火向上升、水向下流阐释了君主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推行的重要作用。C.墨子主张节俭、不浪费万物,还撰写文章来阐述反对侵略、消弭怨怒的泛爱主张。D.庄子认为尧舜禹时期各有自己的礼乐制度,墨子主张毁弃的行为只会让君王疏远自己。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大学之道》)14.材料二认为主张兼爱的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答案】10.CEG11.B12.D13.(1)这就是说爱别人的人必定被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人必定被别人憎恶。(2)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14.①寄希望于君主的推行,带有不确定性。②主张泛爱兼利太过分,墨守成规也太极端。③违背人性,不合乎人情常理。【解析】【导语】材料一选自《墨子·兼爱下》,强调了君主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君主的引导,推行兼爱、交相利的社会能迅速实现。材料二出自《庄子·天下》,对墨子的主张表示质疑,认为墨子的主张虽然节俭和兼爱,却因过于严苛和背离古礼而被疏远。这两材料展示了墨子学说的实际影响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墨子独自主张活着时不唱歌,死后不用服丧,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棺而没有椁,把这种做法作为规定。“生不歌”“死不服”两句主语都是墨子,结构相同,句意相对,独立成句,所以从CE两处断开;“而”在句中表转折关系,连接“桐棺三寸”和“无椁”,联系紧密,“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承接前文,故从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兴,指起身;/发动。句意:他们只能拄杖才能站起。/难道大王您要发动战争?B.错误。两个“苟”含义相同,都是如果的意思。句意:如果有君王喜欢。/如果不能扩充它们。C.正确。其,都是代词,他的;/那些。句意:他的学说是不讲怨怒的。/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D.正确。为,都是动词,施行;/制作。句意:他的做法很难施行。/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墨子主张毁弃的行为只会让君王疏远自己”错误。材料二“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的意思是,背离了天下的人,也就远离了王道,并非被君王疏远。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人者”,爱别人的人;“见”,被;“恶”,憎恶。(2)“止”,“至善”的境界;“定”,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虽独能任,奈天下何”意思是,墨子虽然自己能够做到,但对天下的人却无可奈何!①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有利且易为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迎合君主的喜好,如荆灵王好小腰,楚国之士就节食;越王勾践好勇,越国之士就赴汤蹈火;晋文公好苴服,晋国之士就穿着简陋的衣服。根据材料一“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可知,主张兼爱的墨子寄希望于君主的推行,带有不确定性。②从材料二“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可知,墨子作《非乐》,反对传统的礼乐制度。主张兼爱的墨子主张泛爱兼利太过分,墨守成规也太极端。③从材料二可知,墨子主张“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并且“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他提倡的生活方式非常节俭,比如“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这种行为与传统的“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观念相悖,人们很难接受这种违背传统习俗的做法。可见,主张兼爱的墨子违背人性,不合乎人情常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雅》所说的道术,说:“没有什么话不应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这就是说爱别人的人必定被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人必定被别人憎恶。不知天下的士人,一听到兼爱就非议,是什么原因呢? 抑或认为困难而做不到吗?曾有比这更困难而可做到的。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当灵王在世时,楚国的士人每天吃饭不超过一次,他们只能拄杖才能站起,扶着墙壁才能走路。本来节食是难以做到的,然而这样做后灵王喜欢,时代没有改变人民的习惯却改变了,这无非是为迎合君主之意罢了。从前越王勾践喜欢勇猛,训练他的将士三年,凭他的智慧还不足以预知效果如何,于是故意放火烧船,擂鼓命将士前进,他的将士前仆后继,投身于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计其数。在这个时候,即使不击鼓,也会向前进,越国的将士可以说是很勇敢的了。所以说焚身是很难的事,这以后却做到了,因为越王喜欢它,时代没有改变人民的习惯却改变了,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从前晋文公喜欢穿粗布衣。当文公在世时,晋国的人士都穿粗布的衣服和母羊皮做的裘,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这身打扮)进可见晋文公,出可在朝廷来往。本来穿粗陋的衣服是难做到的事,众人却做到了,因为文公喜欢,时代没有改变人民的习惯却改变了,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所以说节食、焚舟、穿粗布衣服,这本是天下极难做的事,为了让君王高兴而做到了,时代没有改变人民的习惯却改变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现在像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的,好处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如果没有君王喜欢也就罢了,如果有君王喜欢,就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就像火向上升,水向下流,在整个天下是势不可挡的。 材料二:不以奢侈的行为影响后世,不用浪费的方式去对待万物,不用炫耀的态度看待礼法制度,用规矩规范自己,以防范社会危机的发生;古时的道术有专门适用这种情况的,墨翟、禽滑厘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喜欢它。但他们做得太过分,过于墨守成规。作《非乐》篇,讲《节用》篇。墨子泛爱一切人,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而反对侵略战争,他的学说是不讲怨怒的。他好学且学识渊博,不追求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也不求与先王相同,非议古时礼乐主张。尧有《大章》之乐,舜有《大韶》之乐,禹有《大夏》之乐,文王有《辟雍》之乐。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仪法,上下有等级。天子用七层棺椁,诸侯用五层棺椁,大夫用三层棺椁,士用两层棺椁。现在墨子独自主张活着时不唱歌,死后不用服丧,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棺而没有椁,把这种做法作为规定。以此来教导人,恐怕不是爱人之道;自己去实行,实在是不爱惜自己。墨子的学说虽然并没有因此而衰落,然而,应该歌唱而不歌唱,应该哭泣而不哭泣,应该作乐而不作乐,这果真合乎人情常理吗?生前辛勤劳苦,去世时又薄葬,这种主张太苛刻了。使人忧劳,使人悲苦,他的做法很难施行。这样的做法,恐怕不能够成为圣人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墨子虽然自己能够做到,但对天下的人却无可奈何!背离了天下的人,也就远离了王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晏殊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①。【注】①兔,代指月。乌,代指日。三台,本指星名,借指高位。《晋书·天文志上》:“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写春花秋草见证了时光的无情流逝,以季节更替暗示人生的短暂。B.下阕“劝君”一句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蕴含情感相同。C.“兔走乌飞不住”运用借代手法,以“兔走乌飞”写出了日月运行,时间流转。D.词人叙写离别场景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认为应把握人生的美好时光。16.这首词中“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写到“愁”,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相同的手法: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晏词将远处的山峰比作女子蹙起的眉毛,李词将愁绪比作东流的春水。②不同的情感:晏词中,用比喻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愁苦的深重。李词中,运用比喻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解析】【导语】晏殊《清平乐》通过描绘春花秋草更迭和劝酒场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领悟。上阕以景传情,叹岁月催人老;下阕劝人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美好时光,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蕴含的情感相同”错误。晏词表达了词人劝人及时行乐的情感;王诗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谊,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相同的手法:“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意为:总能把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却不能消除这许多离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比作女子蹙起的眉毛,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的形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为: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词人用“恰似”明喻的手法,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②不同的情感:晏词中,词人用“总把”句来强调“千山”之多,用“扫”之动势,比作女子蹙起的眉毛,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的形态,极富动态之美,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愁苦的深重。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抒发。李词中,词人用满江东流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也反映了作者面对家国巨变时的无尽哀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班会上,杜老师使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要以他人观照自己,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并向他学习。(2)时空浩荡,总能引起人的无限愁思。《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广袤空间着笔,以黄河的意象触发时光易逝的情思。(3)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常常会引起游子羁旅愁思等思想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④.奔流到海不复回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焉、省、流、鸿、潜、文、衡、曛。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细观斗拱,它A,一重又一重,紧密排列。富有规律的纵横之间,暗藏怎样的科学智慧呢?发生地震时,斗拱的各构件间互相摩擦、挤压,并产生往复运动。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当地震波的能量传到斗拱位置时,主要被分成了两部分能量:内能与动能。内能是让斗拱自身开裂受破坏的根本原因,即内能越大,(甲)。①斗拱能很好地减少内能所占的比例。②其原理是,③每个斗拱拥有许许多多的小构件组成,④它们犹如机器的零件一样,⑤在地震中不断产生各种运动,⑥大部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动能,⑦从而使得斗拱内能的比例很小,⑧因此斗拱几乎不会遭受地震破坏。面对水平方向的振动,斗拱表现出了自动恢复的功能。一方面,斗拱的重心位于其下方,它就像一个又矮又胖的人,在水平振动作用下尽管会发生摇摆,但不易倾覆。另一方面,坐斗的水平截面尺寸宽大,与底部的接触面积大,斗拱在发生左右摇摆时,便会绕着坐斗两侧的支点进行摇摆。而在斗拱摇摆过程中,其上部屋顶的重量迫使斗拱不断地复位,因此,斗拱就像不倒翁一样,不断地来回摆动,在振动结束后(乙),本身难以受到损害。同时,斗拱还能够抵抗垂直方向的振动作用。斗拱由木材制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木材很容易产生变形并迅速恢复原状,犹如弹簧一样。在垂直方向上,斗拱由一层层构件叠加起来,这就像是一层层弹簧连起来一般。发生垂直方向的振动时,斗拱整体就像弹簧一样反复进行压缩—复原运动,不断地削弱振动的能量,有着“以柔克刚”的特性。斗拱精巧的构造及优秀的抗震性能令人B,它汇聚了中国古代工匠丰富的工程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精妙绝伦的卓越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8.文中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效果。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75个字,语句通顺,逻辑严密。【答案】18.示例一:“斗拱就像不倒翁一样,不断地来回摆动”:这里将斗拱比作不倒翁,生动地描绘了斗拱在水平振动中的稳定性、自动恢复和不易受损的特性,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示例二:“斗拱的重心位于其下方,它就像一个又矮又胖的人,在水平振动作用下尽管会发生摇摆,但不易倾覆”:这里将斗拱比作又矮又胖的人,形象地说明了斗拱重心低不易倾覆的特点,说明更加形象直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19.A层层叠叠B叹为观止20.③每个斗拱由许许多多的小构件组成⑥将大部分地震波能量转化为动能21.甲:斗拱受破坏越严重乙:又恢复到了初始位置22.因为斗拱由木材制成且其构件层层叠加类似弹簧,木材易变形并能迅速复原,所以斗拱能在垂直振动时削弱能量,表现出“以柔克刚”的特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效果的能力。明确打比方说明方法:打比方是一种通过将抽象、陌生的事物与具体、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更易于理解的说明方法。通常会出现“像”“好像”“仿佛”“犹如”等词语。打比方的效果可以从形象直观性、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方面分析,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比如“它就像一个又矮又胖的人,在水平振动作用下尽管会发生摇摆,但不易倾覆。”此处将斗拱比作“又矮又胖的人”,将抽象的建筑特性具体化。通过比喻,增强了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形象地理解了斗拱的稳定性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表现,有助于传递斗拱结构的可靠性和不易倾覆的特性。比如“就像是不倒翁一样,不断地来回摆动。”通过将斗拱比作不倒翁,形象地表现了斗拱自身的复位能力,以及在振动后的稳固性。用不倒翁这一具体而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复杂的建筑构件,有助于非专业读者快速理解斗拱的特点。这样的比喻不仅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加强了读者对斗拱优良抗震性能的印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从文中“一重又一重,紧密排列”可以看出,斗拱是呈现出多层紧密排列状态,所以可填写“层层叠叠”。“层层叠叠”是形容事物层次繁多、错综复杂。B处:文段前面详细阐述了斗拱精巧的构造以及优秀的抗震性能等诸多优点,最后发出感慨,其精巧构造和卓越性能让人赞叹到了极致,所以可填写“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每个斗拱拥有许许多多的小构件组成”句式杂糅,“拥有……组成”杂糅,可将“拥有”改为“由”。⑥句“大部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动能”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将”,可在“大部分地震波”的前面加上介词“将”,使“小构件”成为转化能量的主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内能是让斗拱自身开裂受破坏的根本原因”,并且说明了“内能越大”,那么按照逻辑,后面应该是阐述内能越大所带来的后果,也就是斗拱受到破坏的程度会越严重,所以可填写“斗拱受破坏越严重”。乙处:前文描述了斗拱在水平振动过程中像不倒翁一样来回摆动,并且提到“在振动结束后”,那么按照逻辑,接下来应该是说斗拱在振动结束后的状态,结合前文所说斗拱不断复位的特点,这里应填写“又恢复到了初始位置”。【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首先明确第三段主要是在阐述斗拱能够抵抗垂直方向振动作用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斗拱由木材制成(木材易变形并能迅速恢复原状)以及斗拱构件层层叠加类似弹簧这两个关键因素。最后明确结果:斗拱在垂直振动时能不断削弱振动能量,表现出“以柔克刚”的特性。根据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就要把原因和结果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常见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达时注意语言简洁,表达流畅通顺,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典籍,其中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例如: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③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籍田赋》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院院ct诊断合作协议书(2篇)
- 产品采购合同范本
- 离职协议保证
- 二零二四年度精密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合同
- 软装货品选购合同格式
- 房屋买卖合同的权益保护
- 建筑工程钢结构部分施工质量验收资料
- 好运石材料采购协议
- 纸张购销合同范例
- 铜墙铁壁防盗门购销合同
-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设备润滑与管理》课件
- 2024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畜禽宰杀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初中德育工作总结:活动与创新
- 诚实课件教学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解析)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 2024至2030年中国轻质墙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