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难点复习:现代文阅读重难点1-3单元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难点复习:现代文阅读重难点1-3单元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难点复习:现代文阅读重难点1-3单元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难点复习:现代文阅读重难点1-3单元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难点复习:现代文阅读重难点1-3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期中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重难点

内容范围:七上1-3单元

⑥重难点知识导航

/亲人

常见人物类型工师生

'陌生人

写人记事类-

/亲情

常见主题:师生情

连续性文本散文'社会正能量

/山川四季

/常见景物类型<九一,太

1'花早树木

写景状物类

/赞美、喜爱

,常见主题<卬­

'生命感悟

基本特点--同一话题、多段材料

准确审题,明确问题

浏览材料,勾画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N阅读方法-1

筛选信息,抓住关键

'比较异同,概括要点

’仔细观察,图文转换

⑥重难点知识剖析

难点才

知识点1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

概念

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一种感悟的一种文体。

种类(1)写人叙事散文(2)写景状物散文

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

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

题集中、鲜明。

阅读第一步,找出线索,理清文章内容;第二步,结合题目和结尾感知文章中心思想;

步骤第三步,判断并赏析文章用了哪种写作手法。第四步,根据具体题目仔细答题。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⑵看“形”和“神”的“结合点”

解题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技巧(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人物:亲人类:善良淳朴、勤劳朴实、乐观坚强、教子有方、关爱子女、富有生活

经验、重视亲情、细心认真、体贴、孝顺

师生类: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富有教学智慧、风趣幽默、严肃认真、

严格、关爱学生(老师)尊师重道、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关心老师(学生)

他人类: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热情真诚、见义勇为

状物:

常见写动物:动物种类很多,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有水中游的,它们各具特点,

写作这类状物散文一般按照这样的写作次序:外形——习性——与自己的关系——点明

对象中心。

写植物:状植物的散文一般按这样的顺序分析:外形——细部组成——特点——用

途——点明主题。

写物品:这类散文大多先抓住描写物品的形状、大小、色彩及其特点,采用由表及

里的方法,描绘大致轮廓,再对物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把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特征描绘出来,最后要挖掘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达到“借物抒情”“托物

言志''的效果。

写人记事类: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

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

把握

细节把握作品内容。

主旨

写景状物类:

写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

试卷第2页,共24页

议论的文字当中。

典例精讲

例i.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案巢安在紫花嫩叶当

中,高兴起未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呢,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

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噱•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春》)

【乙】

①春风初刮起来的时候,是急吼吼的。把刚开的几树梅花,吹弹下无数的花瓣,散落

在刚刚返青的草地上,格外红艳,像是谁特意布下的布景。

②就这样刮着刮着,安睡了一冬的枝枝条条渐渐青了绿了,黄色的菜花慢慢成波成

浪它的心悄悄地软了。

③轻呀,再轻些呀。

④暖呀,再暖些呀。

⑤它不知不觉收敛起脾气,少了冰凉,多了暖意。

⑥谁也不知道,其实这是春风精心酝酿的一场盛大的变装比赛啊!

(选自丁立梅《春风沉醉》,有删改)

【丙】

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

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

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硅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

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

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

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

拉拉地松动。

(选自林斤澜《春风》)

1.三个文段都描写了春风,但是各有特点。甲文写出了春风的特点,乙文写

出了春风由到轻柔温暖的过程,丙文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口手朋引住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3.请根据丙文中对春风的描写,发挥想象,写一写树木在这样的春风中的状态。(不少于

20字。)

例2.

成都的雨

侯志明

①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

②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成都的雨多数时候是润物无

声的小雨。

③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落下来,

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

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或许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

不少呢!”

④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一年的雨量,几乎是我家乡的十倍。雨中没有尘土,每

一滴雨落到地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⑤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雨就变成了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

起,所谓风雨交加,形容家乡的雨很是贴切。而成都虽然偶尔也会有疾风暴雨,但这种情况

并不常见。

⑥家乡的雨,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要下雨,却只滴

了几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剧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

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

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

⑦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

试卷第4页,共24页

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

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⑧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

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抑或坐在湿不了

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

是在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

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⑨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

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桅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⑩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

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⑪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若问为什么,答:这里既宜居,又宜业;

既有很多好吃的,又有很多好玩的。而我却以为这样的答案不够完整,至少还得加上一句:

成都有诗意,有情调。当然,包括这雨中的诗意与情调。

⑫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让整座城市浸染在诗画里,令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匹眼的。

②不知是花迹隹了雨,还是雨还隹了花。

5.文章写成都雨中的城市和乡村美景,都写到了什么场景?请具体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6.文中引用王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例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节选)

郁达夫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

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

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土地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

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

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

赭色,根边总带点儿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

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

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

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

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丫的

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

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

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食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

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

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

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

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了;“柴门闻犬吠,风

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

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

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

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要美丽得多?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

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

去湖边散散步吧!

(有改动)

7.文章围绕江南的冬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请简要概括。

8.“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9.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试卷第6页,共24页

10.第④段中多处引用了写雪的诗句,有何作用?

Q变式训练

变式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

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

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

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

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

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

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

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

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

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

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

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材料二】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

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

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

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

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

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

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节选自莫言《母亲》)

11.【材料一】中,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秋天已经到来,为了让我欣赏美丽的秋天风光。

C.为了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12.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其中“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

自暴自弃的痛心焦急。

B.材料一中“秋天的怀念”,寓意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

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C.材料二中依次从听觉、嗅觉、视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不仅体现了母亲劳

作的辛苦,也体现了当时生活的艰辛。

D.材料二中“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突出了母亲的

坚强、乐观。

13.“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变式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8页,共24页

①我们整个村子的人都怕孔老师,好像她会永远地活着,教完了我的父亲,又教我,

然后是我的子子孙孙。

②于是一脸威严的孔老师,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再威风凛凛的人都会谦卑地停下脚步,

向她鞠躬问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嘱托,一定要严加管教自家小孩。父亲有没有挨过孔老师

的训我不知道,但他坚信如果孔老师对我们姐弟“心慈手软”,一定是他哪儿做错了,招孔

老师不待见,连割麦子、掰玉米的时候,也不让他过去帮忙。

③孔老师教了40年书,从一年级跟到五年级,再从五年级陪到一年级,语文、数学、

自然课本倒背如流,吹拉弹唱也样样在行。校园里倒挂在梧桐树下的破钟,一见她走过来,

恨不能自动敲出上课下课的铃声。那些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很少再回故乡的"金凤凰",只

要一提起孔老师,就觉得她会瞬间穿越到面前,于是心里自带了七分敬重三分惧怕,声音都

低了下去,好像时光倒流,又重新回到背着小手听孔老师讲课的小学时光。

④每个星期五,孔老师都会站在花坛边上教我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

好》《南泥湾》《我的祖国》……但凡流行的,就没有她不会唱的。她的指挥颇具将军风度,

有不容置疑的威武气势。

⑤正是秋天,激越的歌声穿过小小的花园,让一朵攀缘在玉米上的牵牛花轻微地颤抖。

随即,歌声越过我们的教室,飞过白色石灰涂抹的低矮围墙,绕过大道两旁粗壮挺拔的白杨、

硕果累累的苹果园,抵达正忙着掰玉米、刨地瓜、摘花生的村民耳中。村民们于是纷纷放下

壬史的农适,走出用壤,通进校国,穿过操场,国找到学生们周国,挂着趣头送嚷嚏地盯着

孔老师。有男生故意唱跑了调,公鸭嗓“哧”一声撕破了空气,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孔老

师的眼睛朝这男生一扫,破锣嗓子立刻鸣蝉一样噤了声。周围看热闹的家长们也缩了一下身

体,为自己刚才的失礼感到羞愧。女人们甚至正了正衣襟,理了理头发,又恨自己衣着随便,

满是尘灰。男人们要是有燕尾服,这会儿肯定钻进去,摇身一变让自己体面起来。

⑥歌声因此仿佛被河水清洗了一遍,重现干净辽阔的底色。整个村庄浸润在歌声里,

就连鸡鸭牛羊也在秋风中驻足,侧耳倾听。阳光洒满了大地,小小的村庄被清澈的童声包裹,

犹如一枚成熟的大豆,安静地隐匿在壳里,享受收割前最后的温暖。

⑦演唱终了,人们恍若梦中惊醒,跟孔老师道声再见,神情恍惚地走出校园。旗帜在

昏黄的半空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墙头的茅草迎着清冷的夕阳,发出圣洁的光。

⑧听到歌声的父母,这一天好像接受了洗礼,通体舒畅,体会到自尊的快乐,看庄稼

觉得处处有生机,满目生辉;看孩子觉得个个有出息,大有作为。

⑨我们唱完了歌,被孔老师领进教室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心里都美滋滋的,知道回到

家不会挨训,父母都和颜悦色,拥抱虽不会有,但一顿热气腾腾的好饭是少不了的。父亲高

兴了,这才跟母亲聊起下午的精彩演出,说:“孔老师就是有本事,临近几个村子的小学,

哪个也没有我们村孩子的歌声啜亮,一听那豪气冲天的声音,将来咱们村准能出几个状元!”

⑩我坐在教室里一边默写生字,一边想起晚饭时的愉快光景,忍不住唇角浮起一丝微

笑。抬头再看让我总是惧怕的孔老师,她的鬓角不知何时又添了几丝银发,也不知那是长年

累月落下来的粉笔灰染白的,还是被村里一茬又一茬的“兔崽子们”气白的。

⑪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她像神仙一样被“供奉”在我们村子里,掌管着一代又一

代人的前程风水。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可是这样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竟然也白了鬓角。我抬

头看着讲台上威严扫视着学生的孔老师,心里忽然涌起一丝惆怅,仿佛站在秋天的田垄上,

看到收割后空空荡荡的大地。

(作者:安宁。选自《内蒙古日报》2023年8月3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E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怕”字给读者塑造孔老师的初印象,与下文“威风凛凛的人”也会向她鞠躬问

好相照应。

B.第③段画横线句子采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从破钟的角度直接写出孔老师的可怕,

让人不敢亲近。

C.听到孩子们歌唱,父母们被美妙的歌声吸引,从歌声中体会到自尊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期

望。

D.文章结尾写仿佛看到秋收后空空荡荡的大地,写出作者对为学生奉献一生的孔老师日渐

年迈的怅惘与疼惜。

15.有同学认为第③段中的“孔老师教了40年书,从一年级跟到五年级,再从五年级陪到一

年级”一句烦琐而冗长,应简化。你是否认同该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16.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7.下面是两名同学为本文拟写的两个标题,你更喜欢哪一个或者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作为

本文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①歌声洒满大地②令人尊敬的孔老师

18.本文中的孔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优秀老师,那

她们有什么不同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回顾《再塑生命的人》,简要概括。

试卷第10页,共24页

变式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的脚步

赵丽宏

①谁能阻档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

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天空鸟儿欢快的鸣叫声,

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②寒风还在呼啸,春天的脚步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响起。此刻,我窗下的两棵腊梅正

在开花。金黄的花朵吐出一缕又一缕幽昏,在料峭的春寒中飘荡。绽开在严寒中的腊梅,是

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

③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

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

迪、是希望和憧憬。

④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海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最。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

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

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惠春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

的声音惊醒……

⑤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

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露水在花

蕾上闪动,早霞照在花枝上,一片玫瑰色的嫣红……花枝敲窗,是什么美妙的预兆?……我

起床、开窗,让结满禧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

身边。

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1978年春天,背着行李去华东

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

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

著,在教室门外走,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晚上,在宿舍里就着手电筒的微光看书,在

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

写诗,写散文,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

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

⑦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

文史楼下的报栏前,只见很多人围在那里看,长诗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很醒目。

⑧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

我想,并不是这首诗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⑨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有一棵大

橡树,不管春夏秋冬,树冠总是绿意荡漾,不时有我不认识的小鸟飞到树上鸣唱,有时还会

飞到窗台上,隔着玻璃窗,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窥视坐在书桌前的我。人类有树木花鸟作为朋

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⑩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

头,在春天的脚步中萌动了,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无羁的奇

思,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去年,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一棵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杨

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

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在世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爱,也见识了大自然对生

灵无微不至的关照。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

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电)】、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鹉鸟在这棵树上歌唱。且让我也用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

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有改动)

19.文章以“春的脚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1.品味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

22.文章④-⑧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叙了两件事:

和;插叙这两件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交代春天是我的生命希望的原因,

脉络更加清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23.《春的脚步》与朱自清的《春》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

变式4.

三月的薄唇

①整个春天里,一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春三月。

试卷第12页,共24页

②像一位女子,轻启了她的朱唇:柔软、红艳、醇香,还有一份淡淡的迷茫,一份默

默的怀想。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似柳,柳似风,一个劲地“软”。

④那“杨柳风”,就该是三月的风了。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轻轻的,浅

浅的,柔柔的。风,吹过水面,水面就荡起层层细浅的波纹,如一个人儿,淡淡地浅笑;风,

吹过山坡,山坡就皴出绿意茵茵,似是为谁铺展了一片温柔的情怀;风,吹过枝头,枝头就

绽放花儿朵朵,似是大地举起了华灯万盏;风,吹到一只鸟儿的身上,鸟儿会在天空,划出

优美的弧线;风,吹上人的脸庞,宛如一双柔软的手轻轻抚过,那份温情与和煦,直让人心

荡神驰。

⑤人该是醉的,醉在这煦暖的三月春风里。

⑥早晨,一起床,推开窗户,一场春雨,正淅淅沥沥地落着。举首望天,天空的云,

只是浅浅的,绝对没有那种黑云压顶的郁闷感。雨,落得不大,不是那种粗暴的狂风骤雨,

细密、缠绵,仿佛是裹带着万般柔情,人的心中,有一种小溪流淌般的愉悦感;空气里,荡

着浅薄的水汽,一阵阵地,抚慰着人的脸颊,滑滑的,有一种丝绸的质感。看看庭院,地面

是湿湿的,但那种湿,丝毫没有黏稠感,那是一种酥软的润湿,“春雨如酥”,或许就是这

种效果。细细看去,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庭院

中的树木,被细雨滋润着,树皮发着明亮的光泽。一树桃花,正开着,那种薄薄的白,是如

此娇嫩,不敢太近,怕呵出的气息,会弹破了它的脆弱。

⑦那雨,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切,淅淅沥沥地落着,总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情意

流转,用它轻柔的情愫,润湿这三月的薄唇。

⑧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你站立村头,抬头望山,你就能感受到,三月的春山,该是

怎样的春意迷蒙,像美人浅浅的眼眉儿。

⑨山,就在近处,并不渺茫。不过,山高,你得抬头望山。山上的树,还没有全绿,

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出些嫩芽,所以,山,依旧疏朗,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但疏朗中

点缀着的那些点点的绿,就给山增加了盎然的生气。你静静地望着,迷离中,仿佛那绿色,

正在缓慢地生长,一簇簇,一团团,很快就朦胧了整个山头。那,就是生机。也许,大地轻

翕一下它的嘴唇,春山,就焕发出一派明媚。

⑩太阳已经升起,金灿灿的阳光,照满山坡。你能看到山坡上那些清浅的绿。青草,

还是一簇簇的,还不能蔓延成片,更不能绿满天涯。那一簇簇的嫩草,也许只有在阳光下才

能看得清楚,远看,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光点,斑斑驳驳地铺在那儿。虽然浅,虽然海,可,

就是绿,就是亮,有一份耀人眼目的灿然,也许,那是只有春草才有的色彩。

⑪“草色遥看近却无”,大概就是这般情味。

⑫〉看看村头,几株桃树,立在那儿。树皮光滑而明净,散着殷殷的光泽;打着花苞儿

的桃花透着浅浅薄薄的红,像是女人的唇。

须,是三月的薄唇:柔柔,肉肉,软软。

(有删改)

24.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5.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春风的?有什么作用?

2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

27.你怎样理解“三月的薄唇”这个题目?

变式5.

阅读《不老的额头》一文,回答各题。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

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

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

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

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

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

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弓但带窣。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

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

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

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

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

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

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

试卷第14页,共24页

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

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

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

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

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

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

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有删改)

28.请分析文章以“不老的额头”为题目的作用。

29.结合语境,理解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0.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1.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文

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分析。

变式6.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

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待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

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

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慢慢地,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

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

歪着嘴巴在哭泣。

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

创造一个机会。

可机会还是来了。

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

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

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

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

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

出去了。

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

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

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个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

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

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

和我的其他同事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

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

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

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

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改动)

32.“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试卷第16页,共24页

33.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34.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5.文中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

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36.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重点才

知识点2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

等组合在一起,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分析、比

较研究,才能找到相关之处或内在联系。

第一步,准确审题,明确问题。准确审清题干,明确要回答的问题,找准勾画筛选的

方向。可以把几个题的题干全部读一遍后再阅读材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读文

法”。

第二步,浏览材料,勾画信息。迅速浏览各个材料,还要勾画标注材料的关键信息点。

(1)关注每个材料的标题,标题往往是材料的线索或作者的观点。(2)要善于抓住

文中关键词句,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信息,锁定目标。(3)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关键词

句,则要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环节对文本加工处理,得出有效结论。(4)多则材

料间往往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主要有:解说关系(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做出解释说

明)、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筛选信息,抓住关键。筛选勾画出的信息是为答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

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道题涉及的区域在哪一则材料

中,再根据答题需要,抓住关键,关注细节,把有用的信息筛选勾画出来。

第四步,比较异同,概括要点。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异同上的比较——说法

上的异同、内容上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揣摩命题者把多则非连续

性文本阅读材料放在一起的意图。

第五步,仔细观察,图文转换。图表图形都是象形语言,表意直观简明,信息量大。

做题时可通过对材料所给的图表进行图文转换,全面了解文本所提供的栏目类别、数

据等信息。一般要经过以下流程:溯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

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a-典例精讲

例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我们人类有“三个大脑”。约3.6亿年前,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

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简单,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

快速做出本能反应。

②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它们进化出了

情绪。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相应地,哺乳动

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③直到距今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

“新皮层这个新皮层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我们把这个新的

脑区称为“理智脑”。

④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

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不过在现代社会,

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

来自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⑤学习能力是三个大脑博弈的结果。克服天性带来的阻力并不意味要抹杀本能脑和情

绪脑,因为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同

试卷第18页,共24页

样训练理智脑变强,也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

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

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摘自美国神经生理学家保罗・麦克莱恩《进化中的三层大脑》,有删减)

【材料二】

进展

上升期期

一/

上升期/平口期

一"

/'平台期

/'上升期

0------------------------------------------------►时间

图1:学习进展曲线坐标图图2:学习能力圈模型

(摘自世界领导力变革专家诺尔・迪奇《行为改变理论》)

【材料三】

①间歇专注,就是只要开始学习就全力以赴,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一旦发现自

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这背后的原理是研究者们发现的:

在短时间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②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一行为模式呢?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番茄工作法O

其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再继续学习。只要坐下学习,

就全力以赴;一旦开始分心走神,就主动休息。千万不要长时间坐在位置上不温不火地“磨

洋工”。

③可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如果你只能集中注意力5分钟,那就在5分钟后适当休息。

如果你进入了状态,25分钟后还想继续学习,也完全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这些超级工作

者专注工作时,他们专心致志;而他们休息时,他们也真的是在休息。

(摘自周岭《认知觉醒》,有删减)

【材料四】

①“有目的的练习“是我们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

②“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学习音乐的学生如果确定了“连续三

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曲子”的练习目标,可能会比他漫无目的的练习要成

功得多。

③“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④“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确定辨别你在

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⑤“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反

之,便永远无法进步。

(摘自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有删减)

37.下列说法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哺乳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

B.只要理智脑取代了本能脑和情绪脑,我们在学习上就能大步快跑。

C.要想让学习快速进步,必须让自己处于困难区,挑战难题,迎难而上。

D.番茄工作法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38.结合材料一,分析以下行为产生的原因。这会儿也看不了几页书,不如玩会儿游戏轻松

一下。

39.七年级准备举办以“科学提升学习力”为主题的学习经验分享会,邀请小语同学分享。他

想在自己的分享中,运用材料一、二、四的内容,请帮他提取关键信息。

认识大脑特性:训练理智脑,让它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

科学提升学习-了解学习进展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明确特定的目标、专注、反馈、走出舒适区

40.小文同学听了小语同学的分享后,找到小语交谈,诉说自己学习成绩不进反退的情况。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知识,根据情景,补全对话,为小文指出原因,并帮助他迅速

调整。

小文:小语,你好!我语文阅读的知识点都背熟了,但做灵活难度高的阅读题还是力不能及。

小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我整天都在学习,哪怕精疲力竭也要强打精神再逼自己多学一点,可效果却不理想。

你是怎么平衡学习和休息的?

小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0页,共24页

小文:以前我只是一味地苦学,今天听了你的分享和你交流之后,我才意识到善于学习是多

么重要!谢谢!

小语:③(总结+鼓励语)

Q变式训练

变式i.

4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网

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拉紧违规内容整治高压线,严厉整治各类有害内容和违法犯罪行为,

及时发现处置网络欺凌行为,防止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扩散传播;守住专属平台安

全底线,对于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强化应用上线、内容发布

等前端管理,加强功能安全风险评估,禁止出现各类违法不良内容,不得诱导充值消费;筑

牢青少年模式保护防线,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在丰富分龄内容的同时,对时间和功能进行

科学限定,让模式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选自《法治日报》2023年6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公众对未成年人安全绿色上网也越来越关注。《未成

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沉迷、接触不良信息、遭遇网络诈

骗或欺凌、被诱导过度消费、盲目追星等与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问题,受到受访者的广泛关

注。

最关注未成年人上网的哪些问题

网络沉迷}1I

接触不良信息j1

网络诈骗1一

个人隐私泄露}L

虚假信息或网络谣言

被诱导大额充值或过度消费

网络心理健康

网络欺凌

盲目追星、粉丝应援

口未成年人n成年人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6月29口)

【材料三】

近年来,短视频应用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然而调查发现,这一模式的使用率、

满意度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部分“青少年模式”密码位数过少、无需人脸识别,对于熟

悉家长身份证号和设置习惯的青少年来说,不难破解。更关键的是,部分“青少年模式”内

容池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观看需求。

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在升级“青少年模式”的同时,还需加

强“青少年关怀”。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先放下手机,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

运动、一起读书等高质量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从校园教育看,学校应大力推

荐适合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主动过精神充盈的文化生活。从平台责任看,

真正有用的“青少年模式”并不是普通浏览模式的“简配版”。短视频应用应主动做加法,

针对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生产、推荐更多优质益智内容,充

分满足青少年的观看需求。

(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