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三:散文阅读真题解析、习题
一、真题解析
(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
稻田叙事(节选)
周华诚
①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
②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令万物心安。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地掠过,
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
③老曾在这个季节开始变得忙碌,他的绝活是"喝彩",传承自他的祖辈。农村有喜事要操办,上梁、
进屋、嫁女、娶亲、过大寿、宴亲朋,都要有人喝彩,喝彩声一起,热闹喜庆:”天地开场,日月同光,今
日黄道,鲁班上梁一一”
④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在这次丰收之前,我们预约了老曾,请
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这个事好啊!”老曾满口答应下来,“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讨生活,土地
待我们不薄,很少有人想到为大地喝彩。”
⑤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的小货车拉着锣鼓,扎着红绸,带着一车人来到稻田。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
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
⑥“福也!福也!福也---"
⑦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一一"
⑧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苦
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
稻谷两头尖,
天天在嘴边,
粒粒吞下肚,
抵过活神仙……
⑨这一天,稻田里来了很多城里的朋友,诗人赵丽华、余风,散文作家小荷婉婉,水稻科学家沈希宏,
书法家缪小俊,还有古珠收藏家许丽虹,布艺玩家葱花,美食家阿也......大家到了这稻田里来,就都成了“稻
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壤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
⑩"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一一这片稻国
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在丰收的时节,我们有了大把的稻草,就想着做一个巨大的稻
草人开心一下。
⑪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大家就进入了兴奋的状态。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稻草人呢?该有多大才好?要
怎么扎?要立在哪里?需要多少个帮手......想想都激动啊!
⑫稻草人的总设计师赵统光先生,是城里的建筑师。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刷刷刷,渐
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再后是细化,设计结构、正面侧面图、效果图。
⑬在扎稻草人的稻田现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赵老师将大家召集起来,拿着设计
图开始讲解,宽檐帽、蛋挞裙、流苏披风等,对每一个技术要领,都分解到位,对每一个任务分工,都定
位到人。"小稻友”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以家庭为单位,领到了各自的任务。
⑭在为稻草人扎裙摆时,这一家子配合得如此默契一一妈妈整草,爸爸捆线,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
逐个排布,两个小孩则是田埃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的可
爱身影。
⑮这稻草人,肩上的杆子就有七米宽!如此巨大、霸气的稻草人,能不能成功竖起来?
⑯“一、二、三,一、二、三......”十几个汉子抬着稻草人穿过稻田,金黄的稻穗拂过他们的身体,其
他人都在边上加油鼓动。
⑰我们没有吊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只有绳索,靠人力向各个方向使劲。
福也!福也!福也---"
⑲老曾的喝彩歌谣,也在稻田与天空之间激荡起情感的力量。
⑳这座巨大的稻草人立在天地之间,像是一个守护者。
㉑制作稻草人,不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吗?
㉒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
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几十位旧友新知一齐会聚于这片"田野”,空气中飘动着谷物成熟的香气......
㉓又一次,更多的"稻友”们相见了。
(选自2024年第3期《人民文学》,有删改)
资料链接:
2013年回村看望父母时,我发现熟悉的乡村正在消逝。2014年我辞掉城里的工作决定回家种田,发
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邀请生活在城里的人走进乡村,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乡村日常。到现在,这件事
做了十年了,"在稻田与街巷、乡野与城市之间,创造一种自由的流动",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
(根据2023年12月27日《农民日报》"周华诚口述"整理)
1.【老曾的喝彩】文中多次写到老曾的喝彩,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2.【大家的劳作】文中⑫⑭小节有两处画线句,请任选一句,从描写、用词、句式任一角度进行品析。
3.【稻草人的守护】作者为稻草人拍了一张照片(如下图),有同学为照片配了一首小诗,请你结合对全
文的理解,帮他补全。
稻草人立于天地间
巨大的稻草人
立于天地间
像一个守护者
守护着稻田的丰收
守护着①
守护着②
守护着③
守护着一方乡愁
4.【我们的沉思】在“城•乡愁"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就“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请结合全
文及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答案】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文章氛围和趣味性;推动了情节
发展;深化了主题。2.示例1:我选⑫段划线句。本句主要使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赵统光
先生设计稻草人的过程,表现其高超的本领。
示例2:我选⑭段划线句。本句使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家人为稻草人扎裙摆的情景,
表现出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两个小孩比作两只忙碌的小蜜蜂,生动
形象地塑造出两个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快乐喜悦幸
福4.示例: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看到乡村的价值,也
要与时俱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解析】L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
依据⑤段"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的小货车拉着锣鼓,扎着红绸,带着一车人来到稻田。老曾立于稻田之
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⑥段"‘福也!福也!福也
——⑧段"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稻谷两头尖,天天在
嘴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可知,老曾作为文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喝彩声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让人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展现了他的才华和魅力,也塑造了他作为文化传承人的形象。所
以,喝彩声能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依据⑥段"‘福也!福也!福也一一"‘,⑧段"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
素的赞美诗: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可知,老曾作为乡村乡村传统文化的
传承人,他的喝彩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他的喝彩,使读者能够感受
到这一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所以,喝彩声起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
作用。
依据⑤段"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
道",⑧段"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
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可知,老曾的喝彩声回荡在田野上,响亮在天地间,这种声音的描述为文章增添了浓
厚的乡土气息和喜庆氛围。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丰收的稻田之中,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和农人的
喜悦。所以,喝彩声起到增强了文章氛围和趣味性的作用。
依据⑤段"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
道",⑧段"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
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可知,在稻谷收割的时候,老曾的喝彩为开镰仪式增添了庄重和喜庆,使
得整个收割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依据全文内容可知,全文主要回忆和描绘了秋天家乡庆祝丰收的景象,尤其通过老曾的喝彩,描绘了
乡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情景,老曾的喝彩不仅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劳动成果的肯定和赞美,体现
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种赞美和肯定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乡村生活的真谛和价值,从而深化
了对于乡村生活、大自然美好以及劳动价值的探讨这一主题。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要求从描写方法、词语运用、句式使用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的时候,选择任
一角度即可。⑫段划线句可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⑭段划线句可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示例1:我选⑫段划线句。本句主要使用"思索""挥动""勾勒"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赵统光先
生设计稻草人的基本过程,从中表现其熟练的设计技巧和高超的设计本领。
示例2:我选⑭段划线句。本句中使用"整""捆""固定""排布""理""找"这些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
描绘一家人老老小小为稻草人扎裙摆而各自忙碌的景象,表现出大家对丰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示例3:我选⑭段划线句。本句中“两个小孩则是田填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句把两个小孩比作两只忙
碌的小蜜蜂,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个孩子跟着大人扎稻草人裙摆的情景,表现
了两个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这一景象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主要围绕人物的心情提炼或概括。各空需要结合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提炼
或概括。
依据②段"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令万物心安。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
地掠过,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可提炼出"丰收"这个词语。
①空,应从⑨一一⑩段内容中提炼。依据"大家到了这稻田里来,就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
田填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⑩段"‘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接下来,
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一一这片稻国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可提炼出
"欢乐"或"快乐"。
②空,可从㉒内容中提炼。依据"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
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可提炼出"喜悦"。
③空,可根据全文内容理解概括。依据①段"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④段"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
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在这次丰收之前,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
彩",⑦段"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一一'",⑨一一⑲段
内容可知,村民们对丰收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心中充满了幸福之感。据此,可概括为:幸福。
4.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本题主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基础上,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处
理乡村生活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答案不唯一。
示例:乡村生活和城市进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城市化进程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机遇,
而乡村地区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支持和补充。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各自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之间
的协调和融合,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2024•宁夏•中考真题)
五月菜油香
①有朋友问我一道小学语文试题,题干是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
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菜花”指什么,我脱口而出:当然是油菜花,因为它是黄色的,且连片开花,
黄蝶藏入其中,自然难觅踪迹。朋友再发问:“为什么不是迎春花?它也是黄色的,同样连片开花。”我
说时间不对,“树头新绿未成阴”应该是伸春天气,迎春花在早春开放,春寒料峭,不可能有蝴蝶。
②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习性等,
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
③我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长大,油菜是家乡最主要的农作物。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油菜的盛
花期。田野上燕子穿梭,麻雀翻飞,布谷与斑鸠和鸣,蝴蝶翩趾起舞,蜜蜂嗡嗡地在油菜花丛中歌唱。
④我小时候并不喜欢油菜花的味道,感觉它有些上头,久闻会使人发晕,长大后才逐渐适应。平心而
论,油菜花最吸引人的其实不是香气,而是它炫目的颜色,以及连接成片、摄人心魂的气势。菜籽油确实
香气馥郁,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⑤我们老家有一座著名的老油坊一一王家油坊,规模很大,采用古法木榨传统工艺,周围的小队都去
那里榨油。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
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
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⑥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木质的,
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法榨油的
工艺流程。
⑦榨油工作非常辛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可以吃到油饼、麻花等,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奢
侈品。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
⑧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
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出油率也更高。但人们总觉得不如古法榨出来的油香,
口感上也差一些。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
⑨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
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
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
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
⑩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油糕,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
心头。
(作者:雨茂/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5.有人说文章开头两段与后文关系不大,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6.请从词语和句子两个角度,为下面的文字做批注。
原文批注
①词
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
语:
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
②句
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子:
7.谈谈你对第⑧段“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这句话的理解。
8.文章第⑨段提到“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
的"。作者写这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9.文中描写父亲的笔墨不多,但父亲的形象清晰可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10.文章结尾说"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醇香"的含义。
【答案】5.我认为关系很大。开篇点题,通过对油菜花的辨析,指出成长需要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体
验生活;引发读者对教育的思考,为下文叙写回忆用油菜籽榨油作铺垫。6.①迷恋:把读者也代入劳
动情境之中,耳边似乎回响着动听的劳动之声。榨油与美食相连,写出了心理活动。
②"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侧面
描写,从嗅觉和听觉侧面表现了劳动的火热,劳动的场景更具吸引力。7.机器榨油省力,古法榨油更
辛苦,但亲身创造的劳动成果,成就感更强,更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是对劳动的肯定。同时也表明科技
在进步,生活在改变,社会在发展,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没变。8.作者的用意是以我
家为例反映人们的生活通过劳动走向富裕,表现党的政策、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勤劳致富。
9.父亲是新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勤劳肯吃苦,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父亲顾家且关爱子女,将油坊
里的伙食带回来与家人分享。父亲精明能干,了解国家政策,眼光长远有决断,购买粮食加工设备,搭乘
政策的东风,重操榨油本行,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父亲重视教育,支持孩子们完成学业,让子女走向
更广阔的天地。10."醇香"一词双关,既指菜油的香,也指母亲用菜油做的麻花和油糕的香味,还指回
味无穷的儿时生活。"醇香”是作者对小时候榨油往事的记忆,也是对父母的记忆,它浸透着劳动汗水的芬芳,
是人们勤劳善良的高贵品质。"醇香”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是对父母辛勤养育的感激之情,是对劳动的
赞美,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思。
【解析】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首先回答:关系很大,然后分析原因。
结合第②段"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
习性等,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分析,此处开篇点题,通过对是油菜花还是迎春花的辨析,
指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需要体验生活;
结合第②段"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分析,引发读者对教育的
思考。点明了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体验过观察和探究自然的生活,为下文叙写回忆用油
菜籽榨油的过程作铺垫。所以关系很大。
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词语:迷恋,原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文中让"我"迷恋的除了油香,劳动的撞击声和充满
韵律的号子,还有什么?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也代入劳动情境之中,耳边似乎回响着动听的劳动之声。同
时对孩子来讲,榨油与美食相连,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用词巧妙。
句子:"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是侧面描写,从撞击声和号子声中展现出
榨油是一项兼具力与美的劳动。
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⑤段"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
子",第⑧段"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
出油率也更高"分析可知,科技在进步,生活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机器榨油省时省力,且出油率高,古法
榨油更辛苦;"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人们亲自参与劳动,劳动过程中挥洒汗水,然后享受
自身创造的劳动成果,成就感更强,更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是对自身劳动的肯定;虽然科技在进步,社
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没
有改变。
8.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结合第⑨段"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
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分析,写"我们"家
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结合第⑧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第⑨段"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
也是最先挂上的“分析,"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富裕、幸福,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通过劳动走
向致富路,从而表现党的政策、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勒劳致富。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⑥段"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
木质的,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
法榨油的工艺流程"可知,父亲是当时生产队里最好的榨油工,表现了父亲勤劳肯吃苦,榨油手艺好;
由第⑦段"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可知,榨油工作非常辛
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父亲作为榨油工,将油坊里的伙食带回来与家人分享,表现了父亲顾家且关
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由第⑧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
起",第⑨段"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
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可知,父亲眼光长远
有决断,他顺应国家形式,搭乘政策的东风,购买粮食加工设备,重操榨油本行,表现了父亲精明能干;
第⑨段"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
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可知,父亲开明,重视子女的学习,表现了父亲重视教育,关爱
孩子未来。
1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⑤段"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
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
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第⑩段"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
油糕"分析,"醇香"语意双关,既指菜油的浓郁香气,也指母亲用菜油做的麻花和油糕的香味,表达对儿时
生活的无限怀念;
"醇香"的内涵丰富,"醇香”是作者对小时候榨油往事的温馨记忆,结合第⑧段"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
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分析,它浸透着父母劳动汗水的芬芳,赞美了人们勤劳、淳朴、
善良的美好品质;
结合第⑨段"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
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分析,"醇香”蕴含着作者对往事的悠悠怀念,父亲的勤劳能
干,吃苦耐劳,榨油的艰辛等,表达了作者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劳动的赞美,"醇香"更蕴含了思乡之
情。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谭仲池《长在心中的大树》,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棵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
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
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
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
②2022年11月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棵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树的念头。
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去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看这棵贺大姐笔下的大树。
③从张家界市区到樟树村,车子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放眼山川,阳光明媚,白云飞渡,
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栋栋新修的农舍点缀滴翠的山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溪口镇樟树村
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而耸立在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
④我怀着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跑向这棵大树。
⑤我跑进了遥远的古老溪口的萧瑟秋风和吊脚楼的如水月光里:我跑进了风雨如磐、潮起潮落的壮阔
和苍凉里;我跑进了血火升腾、马蹄声碎、曙光初照的黎明里;我跑进了东风万里、春潮澎湃、歌声飞扬
的艳阳里:我跑进了崭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花海里。
⑥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拥抱心中的这
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我要为它描容,为它抒写,为它歌
吟。
⑦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棵大树画像。有一位上了年纪
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乡亲们跑来,不
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
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
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
⑧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__L红布。让前
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⑨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
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
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我放下画笔,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
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
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这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
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
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⑩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如今的樟树村山
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瓜果在山坡飘香:绿色生态,清新怡
人。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⑪大树,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你是长在我
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蹲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播洒春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30日,有删改)
11.对这棵古樟树,作者为何怀有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作者为何特别记住了村民"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在写"我"为大树画像的过程中,巧妙插叙大树遭雷击而重生的历史和贺龙等人领导群众开展革
命活动的历史,内容丰富,行文多变。
B.文章开篇引用贺捷生散文的文字,表明这棵大树在她心中的重要地位,交代"我"去探访古樟树的缘
由,与下文回顾树下的革命历史相呼应。
C.选文第③段以生动笔触描写去往樟树村的沿途风光,表现当地的独特风情,为后文写不少老乡来看
"我"为这棵树画像和描绘乡村新貌埋伏笔。
D.选文第④⑤段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多用寓意深刻的意象,几个“跑进......”形象揭示了每个历史阶
段的不同特点。
E.作者情感真挚而饱满,听闻老乡的诉说,既为大树被命运摧残而"酸楚",又为大树奇迹复活而"欣慰",
更为自己洞悉了天地造化和自然奇美而“自得"o
【答案】11.首先,这棵树是贺大姐文章中提到的大树,作者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其次,这棵树经
历了雷击后奇迹复活,展现了伟力和坚强,让作者感到震撼;此外,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
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最后,这棵树象征着樟树村的美好未来,带给作者希望和憧憬。12.示
例:作者特别记住了村民“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这一行为,是因为这体现了村民对古樟树
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同时也传承了樟树村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能够感知到
这棵树的千年沧桑和红色文化。13.示例:运用了排比和想象(虚写)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
了红军将士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豪迈;同时,通过想象感受,使读者能
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氛围和红军将士的坚定信念。14.CE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
来到这世界......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
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可知,这棵树是贺大姐文章中提到的大树,树身上所凝聚着的挚爱亲情让人感触至
深,所以作者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
根据第⑦段“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
冲天,浓烟滚滚""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
一半青翠的样子""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可
知,多年前,大树因为雷击被烧焦了一半,但是两年后它奇迹般地复活了,从它身上我看到了伟力和坚强
的根源,据此可知,这棵树经历了雷击后奇迹复活,展现了伟力和坚强,让作者感到震撼;
根据第⑨段“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
挤进队伍中去""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
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可知,贺龙他们曾在此建立革命政权,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
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作者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气;
根据第⑩段"如今的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
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可知,这个树饱经沧桑,见证了樟树村的发
展变化,几天的樟树村山清水秀,清新怡人,这里的人们也会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奔向未来,由此可知,
这棵树象征着樟树村的美好未来,带给作者希望和憧憬。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⑦段"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第⑧段"我
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让前来瞻仰、
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可知,这棵树在多年前遭受雷电的袭击
已经烧焦了一半,但是两年后却奇迹般复活,对于古树的复活,让大家看到了它饱经沧桑却依然顽强坚韧
的精神,村民们捡石头、围栅栏、裹红布的行为是对大树的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敬仰;
根据第⑨段"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
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可知,树的旁边有一间老屋,那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贺龙他们曾在
这里建立革命政权,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村民们的这
一行为也是能够让前来瞻仰这棵树的人能够感受到树的沧桑变化以及红色文化。所以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
表达了对古樟树千年沧桑历史的尊重和对它蕴含的厚重红色文化底蕴的珍视。同时,这一行为也反映出村
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这种深深的眷恋和敬畏之情,让作者印象深刻,因此特别记住了这一
细节。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连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属于
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出了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们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时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场
景,体现出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洒脱豪迈。根据第⑨段“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
下谈论天下大事""我放下画笔,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可知,画线句也是作者想象的画面,当他
看到这个古树,看到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不禁想到当时红军战士在此地英勇奋战的情景,心中的浩然
之气油然而生。作者这一主观感受的描写也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当时的革命氛围,感受红军
的坚定信念。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怀念和对红军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根据第③段"放眼山川,阳光明媚,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可知,第③段描写
沿途风光主要是展现自然美景,与后文写老乡来看"我"为树画像和描绘乡村新貌无直接关联,不能视为埋伏
笔;
E.根据第⑦段"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
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可知,作者并未在文中表现出“自得"的情感,他只是对大树的伟
力和坚强感到欣慰,并未因此自得;
故选CE„
二、习题闯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山
①许多河被唉作"母亲河",那么有些山是不是可以叫作"父亲山"呢?
②记得初中的一堂地理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心目中的母亲河。家乡有河有溪的,都介绍得有
板有眼、绘声绘色,而我的家乡没有河、溪,山倒是有不少,一重叠着一重,其中一座山跟我最亲,于是
我底气来了,大声说:"我没有母亲河,但我有父亲山!”
③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低头不语。大抵,他们是第一次听到“父亲山"这个称呼;大抵,我为没有自己
的母亲河而感到自卑。
④我说的父亲山,叫"大山顶",海拔大概900米,坐落在云贵高原黔北一个叫“安居"的村子东面。它
的山脚周长大概三公里,三面缓坡是耕地,山顶无峰,是一片约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平地。"大山顶"这名字,
兴许与平坦的山顶有关。
⑤在我的家乡,这座山是最高的。站在山顶,朝西数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可以数到四川;朝东远眺,
一条公路像带子一样在远山间缠绕,不时能看见奔跑的汽车,听见清脆的汽笛声。看车、数车,成了我与
玩伴们在山顶上玩耍的重要内容。傍晚,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山脚处处是房舍与梯田,在夕照的涂抹下满
是暖意与温情。看到炊烟袅袅升起,知道该回家了,这才发现草还没割,羊也不知去向。
⑥大山顶像一个守更人。每天早晨,日头准时从山顶上爬起来。等山的影子移动到那丘叫"高秆烟"的
梯田时,就是我们吃早饭的时间了。每天黄昏,当最后一缕阳光在山顶上熄灭时,农人们就该从地里收锄
回家了。
⑦大山顶又像一个慈爱而又沉默的父亲。一年四季,山脚的农人只管在它身上刨食、打柴、挖水井,
有时还要取石材。不管做出了多大牺牲,受了多大委屈,大山顶都默默无言,羯尽所能地养育山下的代代
农人。
⑧大山顶的恩泽,让农人对它心生崇敬与感佩,把它当神山一样爱戴,因此流传着许多故事。父亲告
诉我,传说大山顶内部是空的,里面有一口很大很深的神塘,神塘中央浮着一座小山,小山顶上有一条大
蟒蛇,守护神塘和大山顶。他说,正因为有那口神塘,大山顶才有那么多泉眼与老井,否则,住在四周的
上千人到哪里取水?我听了半信半疑。
⑨有一次,我与玩伴爬山,突然看到岩石缝正冒水,我吓了一跳,担心神塘里的蟒蛇会跟随神水一起
冲出来将我吞了,立即惊慌地跑下山。我将此事告诉父亲,父亲笑了笑:"你们在山上不糟蹋草木,不随地
扃尿,就不会得罪蟒蛇,相反,它还会保佑你们呢。"父亲的话很管用,自此,我们更加爱山、护山了。
⑩有一年,邻村要修一条公路进村,必须挖去大山顶山脚的一座小山岭,以降低公路翻岭的坡度。爱
山如父的农人不干了,他们称这小山岭就是大山顶的脚趾,你挖了,它一定会痛。这山长了千万年才长成
这样,多不容易啊!后来,采用小山岭两侧垫高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小山岭躲过一劫。
⑪:找人对大山顶的情感是那么深厚。许多农人都选择在山脚下建房舍,他们将大山顶当作靠山。离山
远一些的,便要让房舍朝向大山顶。他们说,不能靠着它,就要天天看见它。
⑫在大山顶,山与人融为一体。
酬今的大山顶,山上已鲜有创食的身影,许多村民走进了城市,养育了无数代农人的大山顶,开始
有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安谧。然而那些悠长的呼唤,那些动听的山歌,那些开怀的笑声,那些嚓•亮的劳动
号子,那些古老的传说,仿佛仍在山上回响。
⑭我是大山的孩子。我相信,被山养育过的躯体,骨头一定跟石头一样坚硬;被山泉润泽过的血管,
里面一定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后来,我也进了城,但我从没忘记大山顶。每每回到村子,我总喜欢凝
望这座大山,它依然是那么亲切,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父亲山。
(选自2024年05月24日《光明日报》,作者:王洒)
1.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由"母亲河"联想到"父亲山",既点明题意又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⑩段写农人阻止修公路时对大山顶山脚的破坏,是为了体现农人很重视环境保护。
C.第⑫段从语义上看是对前文的精要概括;一句话单独成段,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D.作者几次写到自己的父亲,是实写;文中"父亲"与"父亲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2.文章⑧⑨两段较为详细地叙写有关"父亲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⑬段中画线的语句。
那些悠长的呼唤,那些动听的山歌,那些开怀的笑声,那些噫亮的劳动号子,那些古老的传说,仿佛仍在
山上回响。
4.作者笔下的“父亲山"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善念
尤金
①那天,我和好友阿展去吃叉烧面,吃着,吃着,阿展突然动情地向我讲述了一桩陈年往事。
②读中学时,阿展的父亲失业,在贫穷的夹缝里苟延残喘的母亲,无法挤出多余的钱给他买午餐,每
天上学,母亲仅仅给他两片面包,撒点白糖,让他就着自来水草草果腹。
③阿展对我说:"不曾试过‘饥火中烧’的人,绝对难以想象饥饿的可怕。起初,你看到什么都想吞,
桌子、椅子、书包…甚至,风和雨,你都想吃想喝。接着,痛来了,就像有人在你胃囊里挂了个鱼钩,然后
死命拉,每一寸胃壁都在狂喊着疼痛!母亲教我喝大量的自来水,胃沉甸向的,便感觉不到痛了。”
④学校里一个卖叉烧面的中年妇人,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了他的窘境,有一天,她主动找到他,温婉
地对他说道,“我每天准备的食材都有剩余,带回家去,嫌麻烦;倒掉嘛,又太浪费了。以后,你每天来我
摊子,我给你煮碗面吃。”
⑤纵然是傻子,也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阿姨想保护阿展的自尊心,可阿姨不知道,阿展的自尊
心早就被饥饿吞噬了。阿展在心里默默地说:“阿姨,谢谢您。这笔账,我记在心上了。”
⑥每天扎扎实实一大碗叉烧面,给了他活力、精力和动力。他埋头苦读,凭借奖学金读到大学,毕业
后,在政府部门任职。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校里那个善心的面摊阿姨。
⑦终于,这一天,他带着一张支票,返回当年的学校。
⑧又见面摊,叉烧面的香气依旧,只是阿姨老了,皱纹如叶脉细细铺陈于脸上。
⑨阿展报上了姓名,面摊阿姨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喊道:“啊,我一直都记挂着你!你长高了、变
壮了,我差一点不认得你了!”
⑩阿展简单地述说了自己离校以后的情况,末了,取出支票,请阿姨收下。阿姨看也不看,便把支票
推回去。阿展以为她客气,坚持要她收下,双方推来推去,相持不下,最后,阿姨叹了一口气,决定坦陈
真相:"老实告诉你吧,当年,是你的年级主任韩老师要我这样做的。几年来,你在学校吃的每一碗面,都
是由她付钱,每个月结一次账。不过,她再三地交代,绝对不能让你知道,所以,我才一直保守秘密。现
在,时过境迁,告诉你也无妨。"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说啊,韩老师如今也不在了。”
⑪阿展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面摊阿姨,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韩老师
的形象,也快速浮现于脑际一黑白掺杂的头发直直地垂着,眸子含笑,说话慢条斯理的,有着用不完的耐
心。她是他的语文老师,只教了他一年。他毕业离校后,韩老师便因为罹患末期乳癌而去世了。记得曾有
同学问他要不要去吊唁他当时为了应付初级学院的考试而忙得天昏地暗,就没去。只是想起韩老师的勤勤
恳恳,鞠躬尽瘁,心里未免有些许遗憾、有些许难过。
⑫^今,他和韩老师阴阳两隔了,才知道,韩老师一直像个慈母,默默地关注着他,照顾着他,直到
他毕业为止。
色璃开食堂后,阿展走向校长室。不久,学校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
⑭当年老师的一个善念,点燃了一个少年心中的火种一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阿展还是学校里那个匿
名的赞助者。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4月21日有删改)
5.请你以阿展为陈述对象,用简洁的语言梳理陈年往事,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
阿展因家庭变故,每天中午只有两片面包充饥,极度饥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展拿着支票来报答面摊阿姨,却被告知自助他的人是韩老师;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作答。
(1)阿姨想保护阿展的自尊心,可阿姨不知道,阿展的自尊心早就被饥饿有唾了。(赏析加着重号词语的
表达效果)
(2)阿展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面摊阿姨,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从修辞
的角度赏析句子)
7.小说与课文《驿路梨花》一样巧妙地设置了误会,请找出一处,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8.学校校刊设“世间感动""热点透视""校园生活"栏目,你认为将本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
容和标题“善念”的含义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葵花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
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累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
是在侍养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家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
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
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但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
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
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
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
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
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
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筐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
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
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
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
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卷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籽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
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
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
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炀。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
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
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
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
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
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
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
命意义的追求,待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
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
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
9.阅读第⑤⑥段,补全祖母侍弄葵花地的经过。
生芽玲①玲②玲照料
10.阅读第⑧段画线句,联系全文,参考示例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批注。
句子批注
"太阳"象征人生的目标。
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幻且旋动自己的身子,
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
"阴天或雨天"象征________
"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意味
着时时刻刻牢记人生目标。
11.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祖母?请结合文意内容简析。(答出两个方面)
12.文章的第⑩段说"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多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请分析作者难忘家乡葵花地的
原因是什么:并分析这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江南的春天
梁衡
①今年春节时我正在江西上饶。信江浩浩荡荡,穿城而过,晨起无事我便漫步江畔。
②气象信息,北京今天的最高温度只有零下二度,北方应该是冰雪茫茫、草木枯黄的吧,而这里却是
一片绿色。石缝里挑出一枝不知名的草,开着一朵淡黄色的花。想北京,玉兰花是每年春回大地时较明显
的标志吧,印象最深的是每年三月五日“两会”召开的时节,中南海红墙外的玉兰树才努力鼓出一些花蕾,
也偶尔会绽开几朵。算一下日子,今天才是二月五日,整整还差一个月呢,这路边玉兰树上的花苞已经鼓
得快撑不住了,有几朵已在枝头怒放,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远处有一团迷迷蒙蒙的红雾,走近一看,是一
株山桃,已绽开细碎的花瓣,正乱红无数落满地。
③最有趣的是江边的柳树,细长的枝条上,还挂着去冬没有落尽的叶子,只是略微有一点发黄,而退
去叶子的枝梢处却鼓出了今年的新芽,有那性急的还绽开了嫩叶。不由想起清人张维屏的两句诗:“造物
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寒尽春生,多么有趣的现象。
④穿过柳树行子,闪出一团耀眼的金黄,我想那大概是北方每年最早开的迎春花吧。走近一看,却是
一丛腊梅。这是比迎春还早的花儿,不必等到春天,在腊月里就能开放。但为了抵御风寒,她的花朵表面
天生有一层蜡质,这也难免遮掩了她的容颜,所以又叫“腊梅”。而我今天看到的腊梅却褪去了蜡衣,水
灵灵的,一串儿笑声在枝头。
⑤还有,北方春色最典型的镜头,是飞雪飘飘和在一片枯黄中悄悄露出草芽。韩愈诗:“新年都未有
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说的是中原,如果再往西北呢?像我
当年生活过的内蒙古西部,“千里黄云白日睫”,这些年由于三北绿化造林,虽说生态大有好转,但枯黄
寒冷的底色是不会变的。而这里,悄悄涌动着的春色,却是在一个大红大绿的深色背景中悄悄扮演。
⑥江南的树叶一律比北方的阔大、宽厚,绿得发黑。在江边的马路旁,在小区的院子里,这个时节还
不开花的乔木,香樟、广玉兰、桂花、含笑、梓树,还有较矮的绿篱植物,石楠、夹竹桃、八爪金盘都黛
绿油亮。然后,那一行行如仪仗队的茶花树,在浓密厚重的绿叶间怒放着艳红的花朵,有男人的拳头那么
大。这花红得像谁在绿丛间泼了一团红墨,浓得化不开。以至于我几次想照一张花朵的特写,在镜头里却
总难分清花瓣的纹路和层次。
⑦比茶花更人高马大的,是一行行的柚子树。自然也是稠密厚重的枝叶。不过,在密叶深处却高悬着
几颗去秋还未摘去的黄柚。如果把这一望浓重的黛绿比作是深邃的夜空,那么这穿越去冬而来的柚子,就
是明亮的来自遥远夜空的星星。他们在春的门槛上,隆重地目送着过去的岁月,并迎接春的到来。
⑧南北之春,除了生命的韵律及其背景的不同,便是空气的湿度了。我住到这里已经一月了,能记得
起的,见到太阳的日子也就三五天吧,整个世界就这样沐浴在绵绵细雨中。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辛弃疾的后半生在上饶度过,他也有词写上饶之春:“东风吹雨细于尘。”
雨,比尘还细,如烟一样的轻软飘缈,罩着人间,当然也罩着所有的树木花草。
⑨我记得在北京时,林业界的朋友说,北方的树其实不是被冻死的,主要是被春天的干风抽死的。你
仔细观察,春天的树梢头一般都会被抽干了三五寸,而这里却急着要发芽。北方,春雨贵如油;这里则漫
天而降,如烟如织。那些绿色的生命,岂止是只靠根部来吸收水分,它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着天
地间的湿润。怎么能不叶绿花红呢?
⑩我舒坦地伸开双臂拥抱天地,正无边喜雨潇潇下,一江春水向东流。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3.【春的对比】作者将江南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进行了全面的对比,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补
充下面表格。
不同之处江南北方
早春的色彩浓密厚重的绿叶间怒放着艳红的花朵①
②绵绵细雨漫天而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民经济核算与》课件
- 工艺品买卖合同模板
- 房屋拆除施工合同书参考例
- 《基因突变上》课件
- 妙笔绘花颜融情醉秋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 情境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 2024年抗静电剂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xxx轻质硅酸钙砌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方案)
- 年产xx内燃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 凸板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数据新闻可视化
- 中学生应急救护知识讲座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教材
-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 前庭周围性眩晕个案护理
-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处理
- 金属热处理设备行业分析
- 达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智能接处警和智能指挥系统暨全国消防
- 银行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 日用品采购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