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7 中国现代史(解析版)_第1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7 中国现代史(解析版)_第2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7 中国现代史(解析版)_第3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7 中国现代史(解析版)_第4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17 中国现代史(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17中国现代史(非选择题)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2024上海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1.考查时段有两个:一是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成果;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建设成果。2.多以历史短文的形式加以考查,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国家认识的深化,从家国情怀角度提升学生对民族、国家、政权的认同。202318深圳窗口(改革开放)2022工人新村赏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2020一个村支书的笔记1.(2024·山东·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论题:上海·缩影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旧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9中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图10中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解析】本题是论述题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上海。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了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结构、经济比例和经济发展情况,材料要求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通过前后对比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其次根据“上海·缩影”为主题,围绕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进行史实对比论证。旧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9中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图10中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最后总结提升: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2.(2023·山东·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份人才招聘启事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居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参考答案★——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解析】【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1981年(中国)。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首选,提炼以及明确短文题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确定历史小短文题目为: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次,围绕确定的题目: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背景描述,如: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然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一份人才招聘启事”,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如: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最后,对明确的题目再次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3.(2022·山东·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二)层次要求: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三)历史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参考示例:《工人新村》赏析《工人新村》是1952年由孙佳桐、何正慈所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以写实的风格,描画了一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巨变的工人新村新画卷。在画卷中,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远处工厂里的红旗高高飘扬,近处人人面带喜悦的表情,天空中鸽子欢快的飞翔。呈现出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人们生活甜美、氛围和谐融洽的景象。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主要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宣传画中,工厂以及生产模范旗,宽敞整洁的房屋,房檐上的电灯,工人的自行车,小孩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及工业建设,并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宣传画中的向日葵、红旗、侧面反映了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信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1950年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传画中,天上飞翔的“和平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宣传画是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宣传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治宣传画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工人新村》通过宣传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使得《工人新村》画卷有着极强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1949—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概况。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理清答题思路。本题以一幅图片的形式出现,要求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答题思路应该是宣传画图片内容的概述,结合“1952年”以及图片内容,分析该宣传画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结合宣传画内容、背景,总结其影响。首先,写上“《工人新村》赏析”这一题目,根据材料信息,概述其内容并表述成文,内容包括图片大部分信息并简短描述等等;总体说一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其次,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背景:政治上,经济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图片,政治宣传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分析其影响,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等总结性表述即可。4.(2020·山东·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析】本题要求就一名80年代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展开论述,研究其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名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记载了1981年12月到1984年4月的部分工作内容,这部分工作记载属于当事人对当时现实情况的记载,可以用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属于最具有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了农业责任制、抓致富、“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等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根据“公社党委”、“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可知能够反映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况。根据“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等内容可知能够反映当时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所以这个工作笔记本身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改革的文献资料。1.(202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米棉之战”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后,面临着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局面。10月,上海投机资本家趁政府收购粮棉之机,大量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联合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投机商,统一行动。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三日一小涨,五日一大涨,上海米、纱、煤油、火柴价格持续暴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在涨价最猛的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西安、广州、南京8个主要城市统一敞开抛售,上海的国营花纱布公司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吞吐,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催征税收,进一步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纷纷破产。在掌握足够的周转粮之后,中财委又部署于1950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在上海敞开销售大米2亿多斤,国营粮店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粮价连续数日下跌,使期待暴利的投机商不得不将囤积的大米全部蚀本吐出。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据许毅李正华《陈云领导的上海“米棉之战”》等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米棉之战,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结合材料评述“米棉之战”。【答案】“米棉之战”实质上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相勾结,利用建国初期的困难,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破坏社会稳定,推翻新政权。党中央通过调集全国物资、统一行动,打击投机商等措施,稳定了物价,取得了市场主劫权。“米棉之战”的胜利,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巩固人民政权具有重要意义。在“米棉之战”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营经济也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保障了斗争的胜利。这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力和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新政权的强大生命力。【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 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可知,“米棉之战”实质上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综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相勾结,利用建国初期的困难,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破坏社会稳定,推翻新政权。党中央通过调集全国物资、统一行动,打击投机商等措施,稳定了物价,取得了市场主劫权。“米棉之战”的胜利,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巩固人民政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可知,在“米棉之战”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营经济也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保障了斗争的胜利。这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力和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新政权的强大生命力。2.(2024·山东济宁·一模)民歌是普通百姓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50年代苏北地区流行的一首民歌小桂花,笑哈哈,走东家,到西家。“桂花桂花忙什么?”“我家大姐出门啦!”“你家姐夫怎么样?”“劳动模范人人夸!”“大姐出嫁怎陪送?几班人马吹唔哇?”“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看历书不打卦,黄道黑道不管他;姐夫姐姐手拉手,区里登记走一下;登过记,转回家;结婚证,手中拿;秧歌舞,扭又扭,姐妹团,来献花。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二人握手行个礼,就对大家把话拉。说的自由婚姻好,谈的生产学文化。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这样结婚多么好,一个钱儿也不花。慢慢等我长大,我也用这好办法。”引得大娘哈哈笑,“不害羞的小桂花!”桂花扭头眼一瞥,“旧脑筋是不行啦!”——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一)》(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社会风俗发生的重大变革。(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革发生的原因。【答案】(1)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热爱劳动;积极进行文化教育。(2)新中国成立;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开始;土地改革。【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据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看历书不打卦”可知,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依据材料“劳动模范人人夸!”可知,热爱劳动;依据材料“说的自由婚姻好,谈的生产学文化”可知,积极进行文化教育。(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社会风俗的改变是此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下产生的。依据材料“以下是一首1953年2月刊登在《新观察》杂志上的流行于苏北的民歌。”可知,1950年至1952年底,中国刚刚完成土地改革;依据材料时间是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1952年底,经济得到恢复,政权得到巩固,1953年—1956年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推动了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热爱劳动风气的出现;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为积极进行文化教育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3.(2024·山东青岛·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则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在过去一年内,中朝人民部队就歼灭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241900余人……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在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条件下,大规模建设是否可能呢?答复是肯定的。在过去两年中,我国人民曾以极大力量投入抗美援朝的斗争,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反而加速了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一九五二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65%。为了实现伟大的国家建设计划,需要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努力,农业也需要迅速发展,国营商业、合作社和私营商业都应该努力作好物资交流的工作,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既已胜利地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而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就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是巨大的。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整个五年计划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这对于今后四年的工作是有决定意义的。——摘编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认识。【答案】从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背景作答:人民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取得重大胜利、国民经济恢复等;从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内容作答: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一九五三年的三大任务: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完成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等领域的建设计划;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强调了一九五三年任务的重要性。从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价值角度作答: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团结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为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了舆论准备;该社论作为一手史料,对研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题干“你对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认识”与材料“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背景,内容与历史价值等角度进行。从背景角度看,根据材料“在过去一年内,中朝人民部队就歼灭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241900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取得重大胜利、国民经济恢复等。从内容角度看,根据材料“在过去一年内,中朝人民部队就歼灭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与“一九五二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65%。”可知,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根据材料“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在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条件下,大规模建设是否可能呢?”,“需要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努力,农业也需要迅速发展,国营商业、合作社和私营商业都应该努力作好物资交流的工作,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与“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就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了一九五三年的三大任务: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完成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等领域的建设计划;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整个五年计划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这对于今后四年的工作是有决定意义的。”可知,强调了一九五三年任务的重要性。从历史价值角度看,根据材料“为了实现伟大的国家建设计划,需要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努力,农业也需要迅速发展,国营商业、合作社和私营商业都应该努力作好物资交流的工作”可知,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团结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为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了舆论准备;根据材料“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整个五年计划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这对于今后四年的工作是有决定意义的。”可知,该社论作为一手史料,对研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4.(2024·山东德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小麦的丰产,黄泛区形成于1938年河南中牟县黄河的决口。国营黄泛区农场建立于1950年秋天,全场土地分布在河南西华县南部和扶沟县西北部。那里气候良好,土壤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土,地势平坦集中。在1951年麦收时,农场组织了麦收指挥部,拟订了详细的麦收计划,全场各单位,直到生产小组,都按照统一的计划来制订计划和工作进度,做好拖拉机和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检修、运输工具的配备和康拜因试割等准备工作。在1951年的麦收、夏耕和秋种中,全场职工展开爱国主义丰产竞赛运动,如屡夺红旗的孙海山康拜因小组利用六号拖拉机康拜因收麦,创造了二十四小时收割小麦79050斤的新纪录。在8450亩土地上,农场每亩平均达到209斤的高额产量。比较河南全省总平均产量高出一倍,比较附近农民亩产量高出百分之四十。农场的丰产成绩,使附近的农民开始看到中国农业的美好远景。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采用农场的农业科学技术。——据李春桂柳培良《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人民日报》,1952年2月28日(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小麦丰产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人民日报》报道这一新闻的意图加以解读。【答案】(1)农场自然条件优越;实行统一组织;采用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化生产;职工生产积极性高。(任意四点即可)(2)1952年,我国处在过渡时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是当时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人民日报》对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促进小麦丰产的一系列措施、农场取得的成就及其带动效应的详细报道,意在展示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后高度的工作热情、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增强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同时通过宣传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铺垫。【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那里气候良好,土壤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土,地势平坦集中”可知,农场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都按照统一的计划来制订计划和工作进度”可知,实行统一组织;根据材料“做好拖拉机和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检修、运输工具的配备和康拜因试割等准备工作”可知,采用机械化生产;根据材料“如屡夺红旗的孙海山康拜因小组利用六号拖拉机康拜因收麦”可知,实现规模化生产;根据材料“创造了二十四小时收割小麦79050斤的新纪录”可知,职工生产积极性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解读:根据材料“国营黄泛区农场建立于1950年秋天,全场土地分布在河南西华县南部和扶沟县西北部”“农场的丰产成绩,使附近的农民开始看到中国农业的美好远景。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采用农场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所学可知,可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增强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感、宣传先进经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等角度进行分析。5.(2024·山东潍坊·二模)家书是一种独特的载体,无数优秀的员留下了思想昂扬向上、感情真挚动人的红色家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红色家书父亲大人:去年十二月十三日你的来信,于本月二十四日我收到了,信内一切敬悉。未及时给你来信,原因是等棉衣收到后,才给你来信,所以等候现在。你信中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①……又谈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②……不但自己这样作,更应该起些带头作用。因为咱家有参加国家工作的人,因此不能落后如别人。要告诉发则、狮则、岱海、小存、登云等提高觉悟,不要有其他怀疑等等不正确语论,说话要合乎社会前进的要求,响应国家一切号召,才是对的。大人年老,请注意身体,少生气,看不惯的事,想开些。新社会的许多事情和旧社会有些不同,自己看不惯,主要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下决心去克服,增加新社会的因素。近来我们在外各方都好。你的三个孙子吃的好,很活泼,请不要惦念。代问前后院和东院老少人等均安,并祝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致以敬礼儿:李振华(当时在四川高级人民法院工作的员)55年1月7日(1)请以李振华的身份,将书信中①②处“……”部分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和时代背景;逻辑清晰;每处字数限制在50字以内)(2)2021年,李振华的家书入选央视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献礼成立100周年,请说明其入选理由。【答案】(1)①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我们应该大力支持。②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所以我们要克服保守和狭隘思想,积极入社。(2)理由:该家书真实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时代风貌;家书展现了人爱国奉献的光辉形象;家书蕴含的精神对于当前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5年(中国)。补充:①应该围绕“卖粮给国家的必要性”进行补充。结合所学,1955年国家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需要资金和粮食供应。②应该围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进行补充。结合所学,1955年国家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动员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众社,以推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5年(中国)。理由:从史料价值、精神遗产、在当代的价值和作用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卖给国家余粮”“土地入了社”可知该家书真实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开展工业化建设、实行三大改造等时代风貌;据材料,家书中李振华主张支持响应国家政策,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展现了人爱国奉献的光辉形象;结合所学,家书蕴含的精神对于当前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2024·山东淄博·三模)1984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腊月·正月……到这儿,(文化站站长)韩玄子记起王才来。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气乎乎地说:“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你们知道吗?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公社)王书记说:“这事不好出面干涉哟,老韩!人家办什么厂咱让他办,现在上边政策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呀!昨天我在县上,听县领导讲,县南孝义公社就出现转让土地的事,下边汇报上去,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后来专区来了人,透露说,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县委)马书记在王才的加工厂里,一边细细观看操作,一边问王才筹建的过程,生产的状况和销路问题。……他当下就对王书记说:“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那眉眼儿还是善善的,质问却使王书记张口结舌了。王才说:“这也全亏公社支持哩!只是我才干起来,咱是农民,没干过工,也没经过商,试着扑腾哩。”马书记说:“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王才,我得谢谢你哩!”——摘自贾平凹《腊月·正月》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答案】信息:土地可以转让,招工扩大工厂,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马书记支持农村改革,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阐释:从背景角度作答: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对传统乡村秩序造成冲击。从启示角度作答: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解析】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可知,土地可以转让;根据材料“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可知,招工扩大工厂;根据材料“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可知,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根据材料“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可知,马书记支持农村改革,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第二小问阐释,根据题干“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背景角度与启示角度作答。从背景角度看,根据材料“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可知,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根据材料“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可知,农村改革对传统乡村秩序造成冲击。从启示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可知,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根据材料“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可知,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7.(2024·山东济宁·二模)人口普查数据浓缩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社会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如表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统计表(单位:%)。序号职业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61.751.671.772专业技术人员5.075.315.706.84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301.743.104.324商业、服务业人员4.015.419.1816.17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1.9870.5864.4648.13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5.9915.1615.8322.49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0.090.040.070.10总计100100100100——据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1)根据材料指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答案】(1)特点:农业职业比重下降;国家机关职业比重基本不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较快;专业技术成员比重上升。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上简政放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2)服务也虽有发展,但发展速度和规模仍较小;农业发展比重虽下降,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仍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较小,职业技术发展有限;工业发展水平有限,仍有待提高。【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82—2010年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从71.98到48.13”,可得出农业职业比重下降;根据材料“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从1.56到1.77”,可得出国家机关职业比重基本不变;根据材料“商业、服务业人员从4.01到16.17”,可得出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较快;根据材料“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从5.07到6.84和从15.99到22.49”,可得出专业技术成员比重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上简政放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82—2010年中国。根据材料“商业、服务业人员从4.0116.17”,可得出服务也虽有发展,但发展速度和规模仍较小;根据材料“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从71.98到48.13”,可得出农业发展比重虽下降,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据材料“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从5.07到6.84和从15.99到22.49”,可得出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较小,职业技术发展有限;根据材料“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从15.99到22.49”,可得出工业发展水平有限,仍有待提高。8.(2024·山东枣庄·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值各省区分布格局变化——摘自贺灿飞、胡绪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1)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格局的室间演进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工业格局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总体趋势上,工业分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东部地区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迅速;地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工业分布趋向均衡。(2)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发展战略;地区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国内外市场等。【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2016年的中国。据图片显示“1981年,工业产值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京津地区,四川地区等少数几个省”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东北、中部及个别内陆省份,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据“1990年,工业产值分布的地区扩展到新疆内蒙西南宁夏陕西山西等地有了较快发展”可得出,到1990年代,工业分布向西北、西南及更多内陆省份扩展,表明工业布局开始多样化,虽然东部地区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地区发展加速;据“2000年,工业产值分布区扩展到了西藏新疆”“2016年,工业总产值除了西藏发展有所欠缺外,其余地区已经非常发达”可得出,进入21世纪,工业几乎遍及所有省份,西藏成为唯一发展较慢的特例,显示地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工业分布趋向均衡。(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201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工业格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是重要因素之一,它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逐步向内陆地区扩展。其次,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第三,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影响了工业格局的形成,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发展起外向型经济;而内陆地区则依靠本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工业。此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使得一些原本交通不便的地区也能够参与到全国工业网络中。最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也对工业格局产生了影响,如国际市场的波动、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等都会引导工业产业的调整和升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中国工业格局的演变。9.(2024·山东泰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表是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时段发展概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和市场调节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城乡工业融合联动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企业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第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分别指出前三个阶段推动“苏南模式”发展的政策因素。(2)请你补写第四阶段“苏南模式”的发展概况。【答案】(1)政策因素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第二阶段:中央实行沿海开放战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2)概况:实施创新引领,培育创新优势。实施富民机制,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形成内外并进、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拓展辐射功能,形成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市。【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和市场调节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可以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发展乡镇企业。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时期城市里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中共十四大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创新引领,实施富民机制,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市等内容进行补充。10.(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服饰之变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时装队来中国表演,台上多姿多彩的衣着与台下的一片“蓝、灰、黑”形成了鲜明对比。1984年,一部讲述纺织厂女劳模和漂亮裙子之间故事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红裙子”将中国女性从过去的服装款式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寻求多样化、色彩化的服装。此后,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中性套装……各式各样的衣服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巴黎、米兰、纽约等时尚之都的信息不断传入,人们的服装也在急速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据王瑞平《见证:40年,衣之变》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服饰风格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读。【答案】变化:中国服饰风格从单一到多元,民族特色日益突出并逐步影响世界。原因: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认识:中国服饰风格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全新的精神风貌。【解析】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变化:据材料“1979年……一片‘蓝、灰、黑’”“1984年……人们开始寻求多样化、色彩化的服装。此后,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中性套装……各式各样的衣服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得出中国服饰风格从单一到多元;据材料“进入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得出民族特色日益突出并逐步影响世界。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中国服饰风格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结合所学,从经济、思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分析,得出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认识:结合所学从“服饰风格变化体现的历史信息”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国服饰风格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全新的精神风貌。11.(2024·山东威海·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建国初期,《解放日报》“读报参考”栏目,对于政府发布的政治动员有较多涉及,如表为1952年9月刊发的部分政治动员稿件。序号刊发时间稿件19月2日《人民司法工作要走群众路线》29月3日《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39月4日《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49月7日《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59月11日《明年度冬小麦增产竞赛开始了》69月12日《上海市司法改革开始了》79月19日《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89月20日《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99月21日《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109月30日《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摘编自朱清河等《建国初期党报城市政治动员功能的实践逻辑》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社会动员机制:通过这些政治动员稿件,可以观察到建国初期如何通过媒体进行社会动员,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动员机制、群众心理以及政治运动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和《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等稿件,揭示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重点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措施,为研究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政策提供了实证材料。党的建设与干部培训:《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和《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等稿件,反映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干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研究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和党的领导力培养具有参考价值。劳动保障与社会福利:《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和《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等稿件,展示了政府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关注,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劳动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节日庆祝与国家认同:《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的刊发,体现了国家对特定节日的重视和对国家认同感的塑造,为研究建国初期的国家象征和国家意识形态提供了线索。【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和《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等稿件,揭示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重点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措施,为研究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政策提供了实证材料;根据材料“《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与“《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和《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等稿件,反映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干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研究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和党的领导力培养具有参考价值;根据材料“《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与“《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和《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等稿件,展示了政府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关注,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劳动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材料“《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的刊发,体现了国家对特定节日的重视和对国家认同感的塑造,为研究建国初期的国家象征和国家意识形态提供了线索;根据材料“《人民司法工作要走群众路线》”与题干“《解放日报》‘读报参考’栏目,对于政府发布的政治动员有较多涉及”结合所学知识可遏制,通过这些政治动员稿件,可以观察到建国初期如何通过媒体进行社会动员,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动员机制、群众心理以及政治运动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2.(2024·山东潍坊·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下图是浙江绍兴农民宋双泉的“记账本”,记录了他家的农业生产情况。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1949年,粮食亩产为“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应缴农业税谷130.22斤”,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1951年的账本显示,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430斤”,有关缴税一项,记的是“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并有“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1952年至1953年,粮食亩产上田都是450斤、沙田都是400斤,农业税率“每百斤14斤”,每年缴农业税稻谷293斤。1954年,上田亩产450斤、沙田亩产400斤,但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他共缴稻谷356斤。账本还提到,1954年11月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月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作价57.99元,转归合作社。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分1元6角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该农民的记账本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答案】宋双泉的“记账本”不仅记录了他个人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说明:(1)农村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迁:民国时期账本中提到的“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反映了封建地租制度下的农民负担。1949年,宋双泉需按照亩产量的30%还田租,这是封建剥削的体现。而在土改后的1950年起,账本中记录的农业税和田租发生了变化,亩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农业税和田租的具体数额也有所调整,这反映了新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负担的减轻,以及土改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的进行:1956年账本记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宋双泉将个人农具转归合作社的情况,这标志着农村集体化的开始。同年,账本中提到了工分制度和劳动报酬的计算,这是集体经济下劳动分配的新模式。这反映“三大改造”之后,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当时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3)国家政策的实施:1954年宋双泉购买公债和入股信用合作社的行为,显示了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同时,1954年农业税率的提高,反映了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调控。综上所述,宋双泉的记账本通过详细的收支记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的演变过程,包括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根据题干“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双泉的“记账本”不仅记录了他个人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首先确立研究角度,根据材料“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农村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迁,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说明。其次,结合材料信息依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从农村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迁说明,根据材料“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与“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账本中提到的“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反映了封建地租制度下的农民负担,1949年,宋双泉需按照亩产量的30%还田租,这是封建剥削的体现。根据材料“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在土改后的1950年起,账本中记录的农业税和田租发生了变化,亩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农业税和田租的具体数额也有所调整,这反映了新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负担的减轻,以及土改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从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的进行的角度看,根据材料“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可知,1956年账本记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宋双泉将个人农具转归合作社的情况,这标志着农村集体化的开始;根据材料“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分1元6角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年,账本中提到了工分制度和劳动报酬的计算,这是集体经济下劳动分配的新模式。这反映“三大改造”之后,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当时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根据材料“1954年11月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月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宋双泉购买公债和入股信用合作社的行为,显示了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同时,1954年农业税率的提高,反映了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调控。最后,总结归纳。综上所述,宋双泉的记账本通过详细的收支记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的演变过程,包括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13.(2024·山东济宁·三模)下表为1949-1952年工业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工业数据下的新中国经济类型总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万元)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国营经济368293625025908029142583834.244.544.952.8合作社49971119620780862990.50.81.03.2公私合营2195241414806051366612.02.94.05.0私营经济6828167278261011836105261163.351.850.139.0合计1078058140546120212502701409100100100100注: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为1955年币制改革以前币值。——《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提取材料信息,以“工业数据变化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工业数据变化反映出人民政府治国能力表述内容:①从坚持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并存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立足现实,具有清醒治国意识。②从工业建设成就显著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具有坚强的经济领导力。如建国初各经济成分产值都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等。③从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治国方向。如国营经济比重的增长增强了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并确保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显示了政府开启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等。因此,从1949——1952年工业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并开启向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据本题1949-1952年工业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可知,工业数据变化反映出人民政府治国能力。其次,从表格中提取信息,表述成文。从表格中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可以得出①从坚持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并存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立足现实,具有清醒治国意识。从表格中总产值变化情况数据可得出②从工业建设成就显著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具有坚强的经济领导力。如建国初各经济成分产值都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等。从表格中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可得出③从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治国方向。如国营经济比重的增长增强了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并确保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显示了政府开启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等。最后,总结归纳,表述成文。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49——1952年中国处于过渡时期来分析得出,因此,从1949——1952年工业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并开启向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14.(2024·山东菏泽·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农具革新带来的乡村变革1951年1月,农业部部长李书城指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一直被落后的生产工具束缚看,改进和补充农具成为当时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改造和新建了农具修造厂,推进农具革新,国家出台致策鼓励各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进行农具改造。双轮双铧犁是当时在全国推广使用的典型新式农具,山东省在27个农业社做了小麦产量对比试验,在同等条件下,双铧犁比旧犁平均增产22.2%。拖拉机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象征,当一个拖拉机手成为众多青年人的梦想。据统计,1949-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85.3%。革新后的农具为农村发展互助合作社创造了条件。如松江省集贤县1951年只有较高级的互助组64个,随看新式农具推广数量的增加,1952年该县的高级互助组增加到368个。还出现了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许多农村因此有了公共资金积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一些地区还用公共资金开办了农忙托儿所、农村合作医疗,为五保户提供吃、穿、柴火、教育等福利。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还提升了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有的地方将识字扫盲与生产劳动的内容密切结合。他们学习的课文中充满着“玉米杂交”“颗粒肥料”“除四害”等字句。——据苏泽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萆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以“农具革新与乡村变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农具革新与乡村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新民主义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我国面临的时代主题。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生产合作化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为开展农业生产革命提供了保证;新式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的发展;群众自力更生开展工具革新,并取得重大突破,体现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的创新精神;革新后的农具为农村发展互助合作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高级互助组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生产领域开展的农具革新工作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而促进了农村的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之,20世纪50年代以农具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实践,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我国乡村社会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为建国初期(中国)。根据主题“农具革新与乡村变革”,依据材料“国家出台致策鼓励各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进行农具改造”“革新后的农具为农村发展互助合作社创造了条件”“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许多农村因此有了公共资金积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结合史实,立足建国初期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分析农具革新与乡村变革的关系,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具体论述可从农具革新的背景,进程及其对乡村建设产生的影响等方面作答,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新民主义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我国面临的时代主题。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生产合作化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为开展农业生产革命提供了保证;新式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的发展;群众自力更生开展工具革新,并取得重大突破,体现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的创新精神;革新后的农具为农村发展互助合作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高级互助组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生产领域开展的农具革新工作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而促进了农村的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进行总结:总之,20世纪50年代以农具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实践,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我国乡村社会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15.(2024·山东滨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1年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1951年春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城乡交流摆在第一位”。1951年10月5日,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天津举办,历时45天,成交总额达1.5亿元。本次物资交流大会设置了17个展览馆,会后广大群众对此反响良好。大会展馆的介绍类别展览馆备注综合类物资交流服务馆、工商业改进馆、区际馆物资交流服务馆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展馆;展出的是合作社、交通、金融、邮政、税务、贸易等部门为城乡物资交流服务的政策和程序。展品包括华北地区滞销的产品,如柴胡、黄苓等。还展出了优良品种,如“金皇后”玉米。农业类棉花馆、粮食馆、经济作物馆、战胜灾害馆、农业生产资料馆、农业生产改进馆工业类棉织品馆、日用品馆、手工业馆、重工业馆土特产类山干鲜货馆、药物馆、畜产馆、水产馆群众代表的反响山西棉农曲耀离参观展览会后不无感触地谈到:没想到不把棉花卖给国家,工厂就不能开工,工厂不开工,国家生产就要受到损失,这样下去,农民种的棉花也没有用,工农的生活都不能改善。更没想到棉花除织布织毯外,还有其他的用处。山西平顺合作模范郭丙福说:“我可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咱们赶上一惧好牲口,一天能耕四亩地,一个小拖拉机一天能耕一百二十亩到一百五十亩,顶三十惧牲口。”——王巧鹏《国计民生:1950年代初华北城乡物资交流会研究》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本次物资交流大会是如何促进城乡交流的。【答案】从展馆和展品设置的角度分析:展馆分类明确,便于城乡交流。综合类如物资交流服务馆的设立为城乡交流提供服务和保障。滞销产品和优良品种的展示,体现出国家通过指导农业生产以促进城乡交流。从交流大会效果的角度分析:群众代表的反响说明本次大会提高了农民对城乡交流(工农业相互促进关系)和工农联盟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人民拥护政府、政策的爱国意识。整体认识:本次物资交流大会是在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新生政权背景下举办的,这既是对党和国家城乡交流政策的贯彻,也为进一步推动城乡交流、明确工农业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变革做了铺垫。【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设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本次物资交流大会是如何促进城乡交流的。在说明过程中,可以从展馆和展品设置角度、交流大会效果角度和整体认识角度三个方面,说明物资交流大会促进城乡交流。在从展馆和展品设置的角度,据材料“农业类”“工业类”“土特产类”的分类来看,展馆分类明确,便于城乡交流。据材料“展品包括华北地区滞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