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1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2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3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4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选择题部分)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早期中华文明2023·T1私有财产的产生2024·T1商业的发展2020-2022年山东高考借助各家思想,考查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2023-2024年加强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考查,侧重史料实证,要求学生通过已发现的各种史料,了解私有制和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备考中,紧靠课标,立足教材,剖析历史概念(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国家)。预计2025年高考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商业发展条件及状况、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等。(2)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3)注重对石器时代史料实证的考查,立足课标,明确历史概念。(4)考查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要集中在政治史。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2020·T1百家争鸣2021·T1百家争鸣2022·T1百家争鸣2024·T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考点01早期中华文明1.(2024·山东·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媒介(货币),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不能直接体现商业的较高程度发展,排除A项;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与商业的高度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不能表明商业的较高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山东·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1.(2024·山东·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2021·山东·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普通人同听,就会荒普通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立,这是现象,而设问强调本质,排除c项;儒家和墨家都有“入世”的情怀,不涉及生活态度的差异,排除D项。4.(2020·山东·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1.(2024·山东滨州·二模)下图为古籍中有关中国农业起源传说的不同记载。这些记载可用来例证”(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昔烈山氏(炎帝)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A.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C.史前学术领域的包容性 D.早期文明发展的渐进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明产生时期(中国)。据材料“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可知,材料反映了神农氏、皇帝、后稷等发明了农业、畜牧业等,反映了中国的农业是本土起源的,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原始农业的产生,但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研究中吸收了其他研究的文明成果,不能反映史前学术领域的包容性,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的起源,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不能反映早期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山东聊城·三模)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A.部落战争的频现 B.早期国家的萌芽 C.官僚体制的确立 D.多元格局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根据材料,尧舜活动的地区出土的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设施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型王墓说明出现了阶级对立,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萌芽,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部落战争频繁,排除A项;官僚体制是在秦朝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一个遗址,体现不出多元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山东烟台·二模)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明修建有宫城、内城、外郭和众多堤坝,面积较大,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A项正确;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文明总体领先长江流域,排除B项;涉及明确的等级分化,不能得出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良渚古城的建筑规模,未涉及暴力统治机关和公共权力的叙述,不能得出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山东威海·二模)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 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冋形”现象、“列器”现象和“三件套”现象,都是通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来反映出来的。这些现象不仅体现了商青铜礼制和夏礼的特质,也体现了蜀礼的特色。这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融合,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古蜀地区有华夏认同的理念,只是说古蜀文明的某些现象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所以不能确定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古蜀文明”的特点,但是没有将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旨“中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礼乐制盛行”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山东滨州·一模)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C.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D.由多元向一体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可知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器在各地出土,这说明二里头文化辐射较广,由多元向一体转型,D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与万邦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早期国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A.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C.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中国。“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经常一起受祀,祖甲是商王康丁的直系先王,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体现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与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渐趋稳固有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商代王位世系,而非贵族等级,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山东日照·二模)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朝统治者之所以分封商朝和先代贵族的后裔,主要是为了体现周王室是这些先代贵族的共主,从而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周王室和这些先代贵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并不是强化血缘等级关系,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为了建立贵族的联合统治以及安抚潜在敌对势力,排除BD项。故选C项。8.(2024·山东菏泽·二模)春秋战国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受到广泛推崇,从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转化为声名显赫的圣王,并汇聚成具有纵向血缘关系的儒家五帝系统。五帝文化形象的演变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B.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C.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 D.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五帝文化形象由各部落首领演变为具有纵向血缘关系的形象,说明有分裂逐步向统一发展,反映出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C项正确。民族交融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孔子创立儒学,儒学思想体系形成,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传统政治秩序崩溃表现在宗法分封体系瓦解,礼崩乐坏,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9.(2024·山东聊城·二模)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鎛、编钟、编馨等,器物形制基本完全中原化。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A.等级秩序严格 B.贵族生活腐化 C.民族交融加强 D.手工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中原地区典型的铜鼎、簋、壶等礼器,也有来自戎族文化的戈、盘等兵器和器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在东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的戎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融合,C项正确;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制度受到破坏,排除A项;“贵族生活腐化”体现为贵族群体的奢侈作风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东周时期的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东周的民族交融”,而“手工技术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山东淄博·二模)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封地的大小已经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而是以“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说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并不能体现分封体制的不断强化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BC项;根据人口计量单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4·山东青岛·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可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编户齐民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税收的保障,故其目的旨在实现富国强兵,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民众的治理,而非贵族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法典的比较,不能得出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4·山东德州·三模)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意是: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未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材料并未体现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山东聊城·三模)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淡化敬天,可知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神秘色彩,A项正确;先秦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袭,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儒家和法家不同主张,没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诸子迎合诸侯,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4·山东枣庄·一模)在君臣孰劳问题上,慎子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子认为“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方可谓“贤主之经”。这表明二者()A.政治出身的相似 B.等级观念的差异 C.治国理念的相通 D.学术观点的分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意可知,慎子和韩非子在君臣治国理念上有相同之处,均强调臣子多办具体事、做实事,君主不要过多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者的治国理念,非政治出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二者的学术观念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4·山东青岛·一模)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们两者都()A.提倡仁德 B.重视劳动C.崇尚安民 D.追求公平【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孟子认为有德行的人劳动,也能追求到仁;墨子认为只有劳动才能维持生存。这说明两者都重视劳动,B项正确;墨子并未提及仁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安民的主张,排除C项;公平的观念在两者的主张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图为学者绘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示意图。其分区基本上依据于(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A.地域文化特色 B.主要生产形态 C.血缘关系亲疏 D.社会文明程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中学者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旱地农业、稻作农业、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这是根据经济类型和生产形态作出的划分,B项正确;旱地农业、稻作农业、渔猎采集都属于经济类型,而非体现文化、血缘关系、文明程度,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选择题部分)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早期中华文明2023·T1私有财产的产生2024·T1商业的发展2020-2022年山东高考借助各家思想,考查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2023-2024年加强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考查,侧重史料实证,要求学生通过已发现的各种史料,了解私有制和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备考中,紧靠课标,立足教材,剖析历史概念(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国家)。预计2025年高考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商业发展条件及状况、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等。(2)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3)注重对石器时代史料实证的考查,立足课标,明确历史概念。(4)考查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要集中在政治史。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2020·T1百家争鸣2021·T1百家争鸣2022·T1百家争鸣2024·T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考点01早期中华文明1.(2024·山东·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媒介(货币),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不能直接体现商业的较高程度发展,排除A项;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与商业的高度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不能表明商业的较高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山东·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1.(2024·山东·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2021·山东·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普通人同听,就会荒普通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立,这是现象,而设问强调本质,排除c项;儒家和墨家都有“入世”的情怀,不涉及生活态度的差异,排除D项。4.(2020·山东·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1.(2024·山东滨州·二模)下图为古籍中有关中国农业起源传说的不同记载。这些记载可用来例证”(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昔烈山氏(炎帝)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A.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C.史前学术领域的包容性 D.早期文明发展的渐进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明产生时期(中国)。据材料“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可知,材料反映了神农氏、皇帝、后稷等发明了农业、畜牧业等,反映了中国的农业是本土起源的,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原始农业的产生,但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研究中吸收了其他研究的文明成果,不能反映史前学术领域的包容性,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的起源,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不能反映早期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山东聊城·三模)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A.部落战争的频现 B.早期国家的萌芽 C.官僚体制的确立 D.多元格局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根据材料,尧舜活动的地区出土的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设施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型王墓说明出现了阶级对立,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萌芽,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部落战争频繁,排除A项;官僚体制是在秦朝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一个遗址,体现不出多元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山东烟台·二模)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明修建有宫城、内城、外郭和众多堤坝,面积较大,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A项正确;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文明总体领先长江流域,排除B项;涉及明确的等级分化,不能得出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良渚古城的建筑规模,未涉及暴力统治机关和公共权力的叙述,不能得出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山东威海·二模)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 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冋形”现象、“列器”现象和“三件套”现象,都是通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来反映出来的。这些现象不仅体现了商青铜礼制和夏礼的特质,也体现了蜀礼的特色。这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融合,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古蜀地区有华夏认同的理念,只是说古蜀文明的某些现象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所以不能确定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古蜀文明”的特点,但是没有将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旨“中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礼乐制盛行”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山东滨州·一模)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C.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D.由多元向一体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可知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器在各地出土,这说明二里头文化辐射较广,由多元向一体转型,D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与万邦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早期国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A.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C.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中国。“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经常一起受祀,祖甲是商王康丁的直系先王,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体现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与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渐趋稳固有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商代王位世系,而非贵族等级,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山东日照·二模)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朝统治者之所以分封商朝和先代贵族的后裔,主要是为了体现周王室是这些先代贵族的共主,从而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周王室和这些先代贵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并不是强化血缘等级关系,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为了建立贵族的联合统治以及安抚潜在敌对势力,排除BD项。故选C项。8.(2024·山东菏泽·二模)春秋战国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受到广泛推崇,从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转化为声名显赫的圣王,并汇聚成具有纵向血缘关系的儒家五帝系统。五帝文化形象的演变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B.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C.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 D.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五帝文化形象由各部落首领演变为具有纵向血缘关系的形象,说明有分裂逐步向统一发展,反映出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C项正确。民族交融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孔子创立儒学,儒学思想体系形成,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传统政治秩序崩溃表现在宗法分封体系瓦解,礼崩乐坏,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9.(2024·山东聊城·二模)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鎛、编钟、编馨等,器物形制基本完全中原化。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A.等级秩序严格 B.贵族生活腐化 C.民族交融加强 D.手工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中原地区典型的铜鼎、簋、壶等礼器,也有来自戎族文化的戈、盘等兵器和器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在东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的戎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融合,C项正确;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制度受到破坏,排除A项;“贵族生活腐化”体现为贵族群体的奢侈作风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东周时期的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东周的民族交融”,而“手工技术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山东淄博·二模)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封地的大小已经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而是以“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说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并不能体现分封体制的不断强化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BC项;根据人口计量单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4·山东青岛·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可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编户齐民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税收的保障,故其目的旨在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