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行业运动康复训练方案TOC\o"1-2"\h\u13796第一章运动康复概述 2291701.1运动康复的定义与意义 2242631.2运动康复的发展历程 276101.3运动康复的原则与目标 222331第二章运动损伤预防 3295932.1运动损伤的分类与原因 3132.2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4167642.3运动损伤的预警与评估 426235第三章肌肉力量训练 488413.1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 4308353.2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5304393.3肌肉力量训练的周期安排 524485第四章肌肉耐力训练 628234.1肌肉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6251474.2肌肉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6291874.3肌肉耐力训练的周期安排 624114第五章柔韧性训练 7296985.1柔韧性训练的基本原理 7237255.2柔韧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7145405.3柔韧性训练的周期安排 825788第六章平衡与协调训练 8225156.1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基本原理 8126476.2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98216.3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周期安排 919708第七章速度与敏捷训练 10258637.1速度与敏捷训练的基本原理 10255897.2速度与敏捷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0236607.3速度与敏捷训练的周期安排 1129684第八章耐力与有氧训练 11185608.1耐力与有氧训练的基本原理 11244818.2耐力与有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2269768.3耐力与有氧训练的周期安排 1230317第九章运动康复营养支持 12187769.1运动康复的营养需求 12142209.2运动康复的营养补充策略 13308499.3运动康复的营养周期安排 134516第十章运动康复心理干预 143024810.1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的基本原理 141151810.2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的方法与手段 141607010.3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的周期安排 15第一章运动康复概述1.1运动康复的定义与意义运动康复是指在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体育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运用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对因运动损伤、疾病、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过程。运动康复旨在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工作和运动,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损伤和疾病的康复: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疗法和康复训练,加速损伤和疾病的恢复过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2)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返工作岗位,提高生活质量。(3)预防疾病和损伤: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疾病和损伤的发生。1.2运动康复的发展历程运动康复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运动疗法来治疗一些疾病。以下是运动康复发展历程的简要概括:(1)古希腊时期:运动疗法开始应用于治疗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2)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专门的康复医院,运用运动疗法治疗战争中的伤员。(3)20世纪初:医学的发展,运动康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4)我国运动康复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运动康复理念,并在体育界和医学界得到快速发展。我国运动康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1.3运动康复的原则与目标运动康复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2)循序渐进原则:康复训练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3)综合治疗原则:运动康复应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4)持续跟踪原则:在康复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保证康复效果。运动康复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恢复和改善身体功能:通过运动康复训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预防疾病和损伤:通过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疾病和损伤的发生。(3)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4)重返正常生活: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恢复家庭和社会角色。第二章运动损伤预防2.1运动损伤的分类与原因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力量或内在因素导致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按照损伤部位,运动损伤可分为以下几类:(1)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的损伤。(2)骨损伤:包括骨折、骨裂、骨膜损伤等。(3)关节损伤:包括关节脱位、关节扭伤、关节炎症等。(4)神经损伤:包括周围神经损伤、中枢神经损伤等。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运动负荷过大: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组织过度疲劳,从而引发损伤。(2)运动技术不当:错误的运动技术会增加身体某部位的负担,导致损伤。(3)身体条件不足:包括肌肉力量、柔韧性、关节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4)场地设施不完善:如场地硬度、平整度、器材质量等问题。(5)心理因素: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运动损伤。2.2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为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以下预防策略:(1)科学训练: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保证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2)技术指导:加强运动技术指导,保证运动员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3)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力量、柔韧性、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抵抗力。(4)加强防护措施:使用适当的护具,如护膝、护腕等,以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5)改善场地设施:保证场地设施的完善,提高运动环境的安全性。(6)心理调适: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2.3运动损伤的预警与评估运动损伤的预警与评估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环节。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1)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发觉潜在的健康问题。(2)损伤监测: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损伤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觉异常。(3)风险评估: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评估运动损伤的风险。(4)损伤诊断:对疑似损伤的运动员进行专业诊断,明确损伤部位和程度。(5)康复指导:针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促进康复。第三章肌肉力量训练3.1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一次最大努力中所能产生的力量。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超负荷原则: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必须使训练负荷超过肌肉当前的适应水平,才能刺激肌肉纤维增长,进而提高肌肉力量。(2)适应性原则:肌肉对训练负荷具有适应性,训练的进行,肌肉逐渐适应原有负荷,此时需要逐渐增加训练负荷,以保持肌肉力量的持续增长。(3)局部性原则:肌肉力量训练应针对特定的肌肉群进行,以提高局部肌肉的力量。(4)周期性原则:肌肉力量训练应遵循周期性原则,合理分配训练周期,避免过度训练和疲劳。3.2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由重量训练:使用杠铃、哑铃等自由重量进行训练,可针对全身各肌肉群进行锻炼。(2)固定器械训练:使用固定器械进行训练,可针对特定肌肉群进行锻炼,减少训练过程中的关节损伤风险。(3)功能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和运动动作,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4)弹力带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训练,可针对不同肌肉群进行锻炼,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多样性。(5)循环训练:将多个训练动作组合成循环,每个动作进行一定次数,然后进行下一个动作,直至完成整个循环。3.3肌肉力量训练的周期安排肌肉力量训练的周期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项目特点和训练目标进行合理规划。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肌肉力量训练周期安排:(1)准备期:此阶段主要进行基础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周期一般为46周,每周34次训练。(2)基础期:此阶段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提高特定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周期一般为812周,每周35次训练。(3)提高期:此阶段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进一步挖掘肌肉潜力。训练周期一般为46周,每周46次训练。(4)维持期:在比赛或赛季期间,进行适量的肌肉力量训练,以维持肌肉力量水平。每周23次训练。(5)恢复期:在训练周期结束后,进行适当的恢复训练,以消除疲劳,为下一周期的训练做好准备。训练周期一般为24周。第四章肌肉耐力训练4.1肌肉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长时间运动中所能承受的负荷能力。它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耐力性项目中具有的作用。肌肉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肌肉能量供应:通过提高肌肉内的糖原储备和有氧代谢能力,增加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应,从而提高肌肉耐力。(2)提高肌肉收缩能力:通过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直径,提高肌肉收缩力量,进而提高肌肉耐力。(3)改善肌肉协调性:通过训练,使肌肉在运动过程中更加协调,减少无效动作,提高运动效率,从而提高肌肉耐力。4.2肌肉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肌肉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持续训练法:在较长的时间内,以较低强度进行持续运动,以提高肌肉耐力。(2)间歇训练法:在运动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工作与休息比例,以提高肌肉耐力。(3)循环训练法:将多个运动项目组合成循环,进行多次重复,以提高肌肉耐力。(4)力量训练法:通过增加肌肉力量,进而提高肌肉耐力。(5)有氧训练法:通过有氧运动,提高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从而提高肌肉耐力。4.3肌肉耐力训练的周期安排肌肉耐力训练的周期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目标进行制定。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肌肉耐力训练周期安排:(1)基础阶段:以提高肌肉能量供应和有氧代谢能力为主要目标,采用持续训练法、有氧训练法等手段,每周进行34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2)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采用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手段,每周进行45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4590分钟。(3)巩固阶段:在提高阶段的基础上,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采用力量训练法、有氧训练法等手段,每周进行45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4590分钟。(4)调整阶段: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比赛需求,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采用持续训练法、有氧训练法等手段,每周进行34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第五章柔韧性训练5.1柔韧性训练的基本原理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及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性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关节的活动度,增加肌肉和肌腱的伸展性,从而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高运动表现。柔韧性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1)肌肉伸展原理:通过肌肉的伸展和收缩,使肌肉纤维得到拉长,从而增加肌肉的伸展性。(2)关节活动原理: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大,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运动损伤风险。(3)神经调节原理: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肌肉在运动过程中更加协调。5.2柔韧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柔韧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静态拉伸:静态拉伸是指在静止状态下,将肌肉拉伸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放松。这种方法适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拉伸。(2)动态拉伸:动态拉伸是指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关节的主动活动,使肌肉得到拉伸。这种方法适用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3)PNF拉伸:PNF拉伸(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是一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提高肌肉的伸展性。(4)瑜伽:瑜伽是一种结合动作、呼吸和冥想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稳定性。(5)普拉提:普拉提是一种注重核心肌群训练的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5.3柔韧性训练的周期安排柔韧性训练的周期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训练目标进行。以下是一个参考的周期安排:(1)准备期:在准备期,主要以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为主,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肌肉伸展性。(2)基本训练期:在基本训练期,可以结合瑜伽、普拉提等运动方式,进行全面柔韧性训练。(3)赛前训练期:在赛前训练期,应根据比赛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柔韧性训练,提高运动表现。(4)恢复期:在恢复期,可以适当减少柔韧性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以促进肌肉和关节的恢复。(5)赛季间:在赛季间,运动员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柔韧性训练计划,保持和提高柔韧性水平。第六章平衡与协调训练6.1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基本原理平衡与协调训练是运动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以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提高运动表现。平衡与协调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神经系统在运动过程中负责传递指令,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通过训练,提高神经系统对运动指令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平衡与协调能力。(2)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基础。通过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性。(3)改善关节灵活性:关节灵活性对于运动员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训练,改善关节灵活性,有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各种动作。(4)培养运动员的空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是指运动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认识。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空间感知能力,有助于其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平衡与协调。6.2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方法与手段(1)静态平衡训练:通过保持身体某一姿势,如单腿站立、半蹲等,提高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2)动态平衡训练:通过进行各种动作,如跑步、跳跃等,提高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能力。(3)灵敏性训练:通过快速改变方向、速度等,提高运动员的灵敏性,从而提高平衡与协调能力。(4)协调性训练:通过进行各种协调性练习,如抛接球、跳绳等,提高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5)功能性训练:结合运动员的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以提高运动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能力。6.3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周期安排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周期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运动项目特点进行。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周期安排:(1)准备期:以提高运动员的基础平衡与协调能力为主,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和灵敏性训练。(2)基础期:在准备期的基础上,增加协调性训练和功能性训练,提高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能力。(3)提高期:针对运动员的运动项目,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巩固和提高平衡与协调能力。(4)竞赛期:在竞赛前,进行适量的平衡与协调训练,以保持运动员的最佳状态。(5)恢复期:在运动员受伤或疲劳时,进行适当的平衡与协调训练,以促进恢复。通过合理的周期安排,运动员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其在运动过程中降低损伤风险,提高运动表现。第七章速度与敏捷训练7.1速度与敏捷训练的基本原理速度与敏捷是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速度是指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包括起跑速度、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敏捷则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迅速改变方向的能力。速度与敏捷训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系统调节:提高神经系统对运动动作的调节能力,使运动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2)肌肉力量与爆发力: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提高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最高速度。(3)运动技术:优化运动技术,降低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运动效率。(4)能源供应:合理调配能源供应,保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能够持续发挥高速运动能力。7.2速度与敏捷训练的方法与手段(1)速度训练方法:起跑训练:通过起跑练习提高运动员的起跑速度和反应能力。加速跑训练:通过不同距离的加速跑练习,提高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最高速度。最高速度训练:通过长距离、高强度跑练习,提高运动员的最高速度。(2)敏捷训练方法:变向跑训练:通过设置不同障碍物,让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进行快速变向,提高敏捷性。绕杆训练: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杆子,让运动员进行绕杆跑,锻炼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障碍跑训练: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障碍物,提高运动员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能力。(3)综合训练方法:结合力量训练:在速度与敏捷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结合技术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重技术动作的优化,提高运动效率。7.3速度与敏捷训练的周期安排速度与敏捷训练的周期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任务进行。以下为一个典型的周期安排:(1)准备期:加强基础力量训练,为速度与敏捷训练打下基础。进行基本技术训练,优化运动动作。开始进行速度与敏捷训练,逐步提高训练强度。(2)竞赛期:保持基础力量和技术的训练,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加强速度与敏捷训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争力。根据比赛任务调整训练计划,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3)恢复期:减少训练强度,进行适当的恢复性训练。保持基础力量和技术的训练,为下一周期做好准备。通过合理地安排速度与敏捷训练周期,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竞技水平。第八章耐力与有氧训练8.1耐力与有氧训练的基本原理耐力与有氧训练旨在提高个体的心肺耐力,即心脏、血管及肺部输送氧气至肌肉进行有氧代谢的能力。其基本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代谢:有氧耐力训练刺激肌肉利用氧气更高效地代谢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从而提高能量供应的效率。(2)心肺功能:通过有氧训练,可以提高心脏的泵血效率和肺部的氧气吸收能力,增加最大摄氧量。(3)肌肉适应性: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线粒体数量和密度的增加,提高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4)耐力提升:通过持续的有氧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对乳酸的耐受性,延迟疲劳的产生,从而提升运动耐力。8.2耐力与有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耐力与有氧训练的实施涉及以下几种方法和手段:(1)持续训练法: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2)间歇训练法:通过在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恢复之间交替,提高心肺系统的适应性和肌肉的耐力。(3)重复训练法:在固定距离或时间内重复进行高强度运动,增加肌肉对高负荷的适应能力。(4)变换训练法:结合不同类型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以多样化刺激心肺功能和肌肉群。8.3耐力与有氧训练的周期安排耐力与有氧训练的周期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建立一般耐力基础,采用持续训练法,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2)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引入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3)竞赛准备阶段:根据具体的比赛要求,调整训练内容,增加模拟比赛的训练,以适应比赛强度和节奏。(4)过渡阶段:在赛季结束后,适当减少训练强度和频率,进行恢复性训练,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各阶段的训练周期和具体计划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情况、训练目标及比赛计划进行个性化调整。第九章运动康复营养支持9.1运动康复的营养需求运动康复过程中,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促进损伤修复、提高运动能力及预防二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康复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需求:运动康复期间,患者应根据自身体重、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因素调整能量摄入,保证能量平衡。(2)蛋白质需求:运动康复过程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适当增加,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以上。(3)碳水化合物需求:碳水化合物是运动康复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应占总能量摄入的55%左右。在运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4)脂肪需求: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20%左右。运动康复期间,应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5)矿物质和维生素需求:运动康复过程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应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特别是钙、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的摄入。9.2运动康复的营养补充策略运动康复的营养补充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安排餐次:运动康复期间,应保证每日三餐,早餐质量要高,午餐和晚餐要适量。餐间可适量加餐,以保证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2)优质蛋白质补充:运动康复过程中,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奶等。必要时,可使用蛋白质粉等补充剂。(3)碳水化合物补充:运动康复期间,应根据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运动前2小时,可摄入适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面包、水果等;运动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以恢复肌肉糖原储备。(4)脂肪补充:运动康复期间,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避免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5)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运动康复过程中,适量摄入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必要时,可使用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剂。9.3运动康复的营养周期安排运动康复的营养周期安排应根据患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绵阳求职招聘技巧》课件
-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小学一年级10以内数字的分与合
-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口算练习题大全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口算题
- 《汽车行业概述》课件
- 《运输与包装》课件
- 吉他行业客服工作总结用心服务打造音乐快乐
- 《光纤通信基础知识》课件
- 酒店招聘与人才引进策略
-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 GB/T 9128.2-2023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第2部分:Class系列
- 网络经济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主治医师(中级)-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考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切削机构
- 顺产临床路径
- 人教版培智一年级上生活适应教案
- 推动架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 RoHS检测报告完整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海建桥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同济大学土力学试卷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