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 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二)(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_第1页
考点10 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二)(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_第2页
考点10 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二)(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_第3页
考点10 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二)(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_第4页
考点10 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二)(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0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及限时训练(二)·模块一说明文语言·模块二说明文结构·模块三信息辨析题·模块四段落理解(含段落作用)·模块五信息筛选与整合·模块六浙江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模块模块一说明文语言(1)准确严密性修饰限制性词语表程度主要、近、极、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稍微“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推测或估计大概、大约、左右、也许、可能“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而不是绝对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表时间到那个时候、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已经、渐渐“当时”起限定时间的作用,只说明××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频率往往、经常、常常、通常、总是、有时、一般“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表范围全、都、大部分、大多数、大面积、少数“大多数”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一种,不是唯一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关键词语举例: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2)生动形象性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方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举例《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手法,用“传语”“暗示”“唱歌”写出了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表达方式的使用判断方法使用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表达方式。举例《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用“苏醒”“萌发”“次第开放”“孕育果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描写四季景色,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侯的关系。【方法指导】说明文的语言一般从准确严密性和生动形象性(有的文章语言也可能没有体现其生动形象性)两个角度分析,其分析方法如下:1.语言准确严密性常见题型为“××”一词能否删掉。一般答题步骤为:(1)表态:一般是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及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前后的区别,一般为“删去后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4)总结:结尾一般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答题思路:不能,删掉了“××”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不符合实际);“××”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2.语言生动形象性(1)判断方法: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标志词如:像、是、犹如,出现喻体或人物行为的词语等。②运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2)作用(或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内容或者事物的特征)或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模块模块二说明文结构总分式“总—分”事物说明文多用“总一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从五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加以说明。“分—总”;“总—分—总”事理说明文多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部分总的来说什么叫物候学,中间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再总说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从物递进式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并列式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模块模块三信息辨析题【方法指导】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第二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对应选项,圈画出文本中相对应语句或段落,注意选项内容一般是按照文章内容顺序设置的,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要再读。第三步,仔细对比,判断正误。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注:①每个错误选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②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否无中生有,然后进行合理地分析与判断。③对摘抄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正话反说、顺序错乱、颠倒因果(主客)、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答非所问等。模块模块四段落理解(含段落作用)考向1段落理解【方法指导】(1)通读全文,精读段落。通读全文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因为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局部段落。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将题干所在的段落进行精读与分析,领会该段落重点要说明或阐述的内容,或传递的信息、态度和情感。(2)梳理层次,把握结构。只有系统地梳理文章的结构,才能概括出某段落在全文的作用,在文章内容上的意义。(3)储备知识,规范答题。概括段落内容,可以采取抓中心句法、摘要法、联合法等。理解段落意思,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内容,再从全文着眼,确定重点内容。考向2段落作用【方法指导】第一步,看设问。若要求答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若题千明确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那么就从要求中任选一个角度答即可;若题干问段落能不能删除,则先表明态度(一般不能删除)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第二步,看位置。段落所在位置不同,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就各不相同,具体如下:1.开头:①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内容上,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中间段:①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总结前文。②内容上,要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分析,一般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尾: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②内容上,概括全文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强化思想感情等。第三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段落作用。模块模块五信息筛选与整合【方法指导】信息筛选与整合,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准确概括等方面。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阅读,根据题干信息,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先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要求筛选什么;再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2)答题时要做到准确、全面,还需掌握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①抓关键语句法。抓住总起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抓住给出概念或解说的句子,抓住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的句子等。②抓关键词法。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性词语来概括信息。③“点面结合”法。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3)对提取出来的关键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有些信息可直接组合,有些信息除了文中的语句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的语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需注意表述的准确和简洁。(4)答案形成后,与题干的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无漏掉要点。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注意事项:①注意句段的中心句;②抓住句段的总领句和总结句,明确总领句、总结句与中心句的关系;③借助单复句知识来领会关键词语及关键句子的内容;④捕捉关键的指代性词语,理解所指代的内容;⑤借助关联词来探求文段内容的中心。模块模块六浙江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①最近,“鲸落”上了热搜。②中科院“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的海底,拍摄到一具3米长的鲸鱼尸体。这具尸体可以至少养活1万个生物体,它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形成繁荣庞大的生物群落,可以延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鲸落,所谓“一鲸落,万物生”。③鲸落这种独特的生命奇观的形成,主要在这两方面:④其一,深海中见不到光,海底生物无法完成光合作用,因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主要的能量来源,而深海比任何地方都需要其他的能量来源。⑤其二,鲸鱼由于体型巨大,沉入海底后就是巨大的原始能量来源,以此可以支撑其他生物类群的生存。比如,多毛类或甲壳类生物能在鲸鱼的尸体或者骨骼中生存,以残余的鲸尸为食物。⑥即便是鲸鱼的肉身被吃光,一些蠕虫可以啃食骨头,大量的厌氧细菌可以分解鲸骨里的脂类产生硫化氢,这便是硫化作用。⑦深海中的硫化作用相当于地面的光合作用。对人类而言硫化氢有毒,可是对深海中的一些细菌来说则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些以硫化氢为食的细菌又成了海蜗牛等生物的衣食父母,而海蜗牛又是一些食肉类或者甲壳类的食物,随着能量的流动,食物链得以延续。⑧科学家们证实,在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种,10000多个生物体是依赖鲸落而生存的。如果说能量是海底生物群落发展壮大的“资金”,那么为海底生物群落提供第一桶金的便是“鲸落”。⑨既然鲸落存在感这么强,那为什么在今年才在我国南海第一次发现呢?⑩鲸落是在见不到光的深海中存在,所以在相对较浅的海域中不容易出现。还有,由于受到深海探测技术的限制,人类之前对海底的探索非常有限。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自然界中,一个生命的逝去,却可以为其他生命的存活提供机会和平台。大自然的神奇,经常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节选自《科普中国》)(1)简析第⑧段语言特点。【答案】在数字前加上“至少”等限制词,同时运用“资金”“一桶金”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热词,语言准确,生动,又通俗易懂。【详解】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语句,仔细分析理解语句,注意结合文体,把握语言的特点。如:“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太平洋的深海中依赖鲸落生存的生物体大于等于43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说能量是海地生物群落发展壮大的‘资金’,那么为海底生物群落提供第一桶金的便是‘鲸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鲸落”为海底生物群落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金术士"。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的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区,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选自《百科知识》)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揭示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数据比作无价之宝,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信息时代数据非常重要这一特征。B.文章开头从古代炼金术士的言论写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人们利用数据信息这一重要的特征。D.文章结尾幽默生动,呼应开头,使得文章结构完整,意味深长。3.联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4.假如你成了数据科学家拥有了神奇的魔力,你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至少列出两种,文中例子除外。)【答案】2.C3.D4.示例:①分析学生平时的成绩,预测中考、高考等成绩。②运用各种就业数据,预测考报考专业和未来职业。③运用运动员成绩数据,进行运动员人才选拔。④观察人流量、车流量数据,确定出行时间和路线。⑤运用市场销售数据,规划蔬菜、水果的种植等。⑥利用气候数据,预防自然灾害。⑦运用天文数据,做好航天飞机、卫星的发射等。【分析】2.C.“打比方”有误。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由“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可知使用了举例子,“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这一特征。没有“打比方”。故选C。3.D.有误。根据⑤段“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可知,选项中“可以”表达不正确,应为“有可能”,故选D。4.本题看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抓住题目中的答点“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首先阅读本文,了解“数据分析”的作用,然后结合社会各行业的特点,说明“数据分析”在一些行业发挥的作用。示例:(1)利用手机号定位数据分析确诊患者的活动区域的信息。(2)运用水文监测站信息,分析降水量的大小,用来判断旱情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青藏高原,植物是这样活下去的①青藏高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许多物种不仅能在严酷的高原生存下来,而且能够繁衍后代。那么,它们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呢?下面就来看看植物都有什么高招吧!②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以羌塘高原为例,其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月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小于500毫米,但蒸发强度高于1800毫米;年平均风速超过3米/秒,月平均最高风速可达6.4米/秒。多数地区的年平均大风天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160天。因此,生长在这一地区的植物既要应对低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又要应对强烈的大风以及由此导致的强烈蒸发引发的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③为了应对高原的低温、干旱和强风的恶劣环境,植物通常采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变矮、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因此整个羌塘高原既没有参天大树,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这使得这一地区的植物显得比较“低调”。不要小看这种矮化的植物,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强风引起的强烈蒸腾导致植物水分丧失,另一方面则能避免较低的气温对植物的冻害以及冻融过程引起的细胞生理干旱。④提到植物的矮化,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高山流石滩上的“垫状植物”。“垫状植物”是对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的植物的总称,有极端缩短的茎、密集的叶或者小枝,是植物经过多年辐射性生长而形成的紧密簇生结构。垫状植物的寿命很长,在高海拔环境内,垫状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高度特化植物生活型的模式种类。羌塘高原最常见的垫状植物有囊种草、无心菜属、点地梅属、垫紫草属和委陵菜属等类群。⑤这些植物呈垫状或者密集匍匐状生长,不但适应了羌塘高寒、强旱等极端环境,还会改善生长位置及周边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水热条件,由此形成了垫状植物内部相对较为良好的微环境,而这种微环境的改变能够显著提高群落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5.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在羌塘高原,植物为什么变矮、甚至贴着地面生长?7.“垫状植物”有哪些特征?【答案】5.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羌塘高原气温低、风大、干旱的特点,体现了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劣。6.为了适应高原低温、干旱、强风的恶劣环境。7.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有极端缩短的茎、密集的叶或者小枝;寿命很长;呈垫状或者密集匍匐状生长。【分析】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由“15、小于500、高于1800、超过3米/秒、可6.4米/秒、80天、160天”这些数字可判断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月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5摄氏度”说明了这里气温低;“年均降水量小于500毫米,但蒸发强度高于1800毫米”说明了这里干旱严重;“年平均风速超过3米/秒,月平均最高风速可达6.4米/秒。多数地区的年平均大风天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160天”说明这里风大。这些特点说明了这里对植物的生长异常不利。6.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的理解。要解答这一题目,必须细致阅读。从第③段“为了应对高原的低温、干旱和强风的恶劣环境,植物通常采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变矮、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得知答案。7.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解答此类题目,要细致阅读,找准词语。此题从文本第④⑤两段找答案。“对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的植物的总称,有极端缩短的茎、密集的叶或者小枝”“垫状植物的寿命很长”“这些植物呈垫状或者密集匍匐状生长”等句是对“垫状植物”特征的说明,从中概括提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济南酸蘸儿①在济南百花洲的一座小亭子里,手拿筷子的张正伦正在从锅中蘸取热糖看看熬制的火候。作为济南非遗老字号酸蘸儿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正伦已经潜心做这门手艺20多年。小小的山楂经过祖传手艺的制作后,酸甜可口,回味十足。张正伦做的酸蘸儿很受欢迎。②在老一辈济南人的记忆里,吃了酸蘸儿就是过年了。老济南人称山楂为酸楂,酸楂蘸上熬好的冰糖就叫酸蘸儿,酸甜可口,是济南街头颇受欢迎的休闲食品。济南的酸蘸可不是简单的糖葫芦,它的制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一定的工艺。③制作原料需精挑细选。由于山楂是季节性水果,每年冬天,做酸蘸的手艺人都会在冷库储存数万吨的山楂以保障一年的供应。做酸蘸儿用的山楂严选口感绵密、酸度小的金星面楂和产自临沂的大五棱山楂,大五棱山楂的口感次于金星面楂,但由于金星面楂不易储存,只有冬季的时候才可以吃到,其他季节做酸蘸儿所用的都是大五棱山楂。④熬制糖衣的糖必须是产自广西的冰糖,用广西甘蔗做成的冰糖油性大,口感佳;而做酸蘸儿所用的油必须是纯芝麻仁榨出的香油。真材实料才能保证口感,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⑤酸蘸儿不仅用料严格,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以酸蘸儿中最具特色的梅花烙为例,从山楂清洗晾干、熬豆沙、去核填馅、手工粘瓜子仁、穿成串,到熬制冰糖、裹糖、甩糖翅儿,每一道工序都不得马虎。看似简单的酸蘸儿制作起来并不简单。⑥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也很有讲究,比如张正伦用的去核填馅的工具,是他祖传了二百余年的铜制工具。相比市面上的去核填馅工具,祖传的工具在取出核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山楂外表的完整,减少破损。⑦熬制冰糖也是有大学问的。糖衣透亮、脆甜,对冰糖熬制的火候要求极高,熬制冰糖的时候火候浅了粘牙,火候大了糖就发苦发焦,要想酸蘸儿吃起来脆甜、糖衣透亮,熬制冰糖的火候一定要恰到好处。⑧最精彩的就是甩糖翅儿了。甩糖翅儿的时候一定要手腕发力,力度角度都要恰到好处。这个甩糖翅儿是个技术活,看似简单的动作,练起来并不简单。热糖的温度跟热油的温度所差无几,非常热,做酸蘸儿的手艺人刚练习甩糖翅儿的时候,双手经常被烫得全是疤。⑨济南酸蘸儿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济南老字号。这项祖传手艺传承了二百余年,承载着老济南的文化记忆。作为非遗美食传承人,张正伦积极响应济南市相关部门的号召,打算在济南多开几个店铺,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都认识和喜欢老济南的酸蘸儿。相信济南酸蘸儿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能够被更好地传承、更广泛地发扬。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直接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济南酸蘸儿,儿化音体现了老济南地方特色。B.文章开头由张正伦制作酸蘸儿写起,引出对济南酸蘸儿的详细介绍,富有生活气息。C.熬制冰糖时,熬制的火候越大越好,做出来的酸蘸儿才会脆甜。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济南酸蘸儿的制作原料、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等。9.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熬制糖衣的糖必须是产自广西的冰糖,用广西甘蔗做成的冰糖油性大,口感佳。10.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以酸蘸儿中最具特色的梅花烙为例,从山楂清洗晾干、熬豆沙、去核填馅、手工粘瓜子仁、穿成串,到熬制冰糖、裹糖、甩糖翅儿,每一道工序都不得马虎。【答案】8.C9.示例:必须,是一定的意思,在文中是指熬制糖衣的糖一定是产自广西的冰糖,不能是其他地方的冰糖,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0.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酸蘸儿中的“梅花烙”的制作工序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酸蘸儿的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看似简单的酸蘸儿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增强说服力。【分析】8.C.根据第七段中的“火候大了糖就发苦发焦”可知本项表述有误。故选C。9.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必须”是一定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是熬制糖衣的糖一定得是产自广西的冰糖,才会油性大,口感佳,绝对不能用其他地方产的冰糖。“必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0.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酸蘸儿中的“梅花烙”的制作工序的例子,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第五段首句“酸蘸儿不仅用料严格,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或末句“看似简单的酸蘸儿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可知此处举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酸蘸儿的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看似简单的酸蘸儿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列举实例,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度。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火星,中国使者来了邱晨辉①火星,地球隔壁的行星。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对这位“近在眼前”的红脸蛋邻居充满好奇。这一次,中国使者登门拜访。②2021年5月15日,来自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跋涉295天、穿越漫漫星河之后,终于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今年2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就抵达了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第一步“绕”的目标。如今,天问一号完成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成功“亲吻”火星表面。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火星探测的最大难点就是着陆,这个过程需要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融合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必须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失败。截至目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五成左右,大部分折戟在这一阶段。④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着陆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存在大气,环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整个着陆过程地表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最为惊心动魄的“生死9分钟”。⑤天问一号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具体来说,天问一号首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专用的超音速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⑥当距离火星表面约两公里,速度降至每秒100米时,需要通过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进行动力减速。为减少对着陆巡视器的冲击,发动机采用“长距离轻刹车”的技术。在距离地表100米时,发动机“最后一脚”稳准刹车,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轻盈落抵着陆点。⑦成功着陆后,着陆器先后展开坡道及太阳翼天线。“绕、着、巡”的串联任务终于进行到最后一步——“巡”。全球瞩目的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正式登场。“祝融号”像一只漂亮的蝴蝶——无线电是它的复眼,天线是它的触须,太阳翼是它的翅膀,被称为“火星蝴蝶”。火星车首先进行自检和环境感知,大约再过一周时间,将自主驶离着陆平台,迈出火星第一步,留下中国探测器在火星上的第一个脚印,开启火星探测,跨越数亿公里回传图像。⑧这次任务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接下来“祝融号”将给人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选自2021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1.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赋予地球和火星以人的特点,并形象地将中国的火星探测说成是使者出访,富有情趣,更容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文中引用总设计师的话,有力地说明了着陆是火星探测的最大难点,实施软着陆需要多项技术融合,并保证每个环节准确无误。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介绍了“祝融号”火星车的外形,将“祝融号”火星车比作蝴蝶,直观形象,具体可感。D.天问一号探测器“绕”火星三个月后,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标志“着”的任务完成。一周后,“祝融号”开始执行“巡”的任务。12.阅读第④-⑥段,补充完整下列表格中的信息。降落步骤具体过程进入进入火星大气层的进入走廊减速a.→伞系减速—b.软着陆悬停→e.→抵达13.为什么说“这次任务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答案】11.D12.气动减速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13.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所以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分析】11.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说明方法和文本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D选项中“一周后,‘祝融号’开始执行‘巡’的任务”表述错误,由⑦段“大约再过一周时间,将自主驶离着陆平台,迈出火星第一步,留下中国探测器在火星上的第一个脚印,开启火星探测,跨越数亿公里回传图像”等内容可知,应为“大约再过一周时间,‘祝融号’开始执行‘巡’的任务”。故选D。12.本题考查补充信息。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由第⑤段中“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专用的超音速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等内容可知,a处应为“气动减速”,b处应为“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由第⑥段“在距离地表100米时,发动机‘最后一脚’稳准刹车,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轻盈落抵着陆点”等内容可知,e处应为“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由第②⑦⑧段“天问一号探测器就抵达了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第一步‘绕’的目标”“将自主驶离着陆平台,迈出火星第一步,留下中国探测器在火星上的第一个脚印,开启火星探测,跨越数亿公里回传图像”“这次任务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等内容可知,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在火星上留下中国探测器第一个脚印,所以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①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美国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②美国研究表明,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③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C,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④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37℃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也是不断地受到质疑。这个标准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对2.5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量后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37℃左右。⑤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有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在生存竞争中,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优势。⑥例如人类将体温恒定在37℃,是为了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⑦既然温度降低能让酶的活动更高效,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研究表明: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⑧在地球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⑨由此可见,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遏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最新研究似乎也体现了这种趋势。14.通读全文,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美国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正常体温将会无止境地下降。B.美国科学家分析推出:所有现代人的体温较之过去人的体温都在下降。C.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37℃这个人类健康体温的标准一直有所争议。D.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举世无敌。15.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答案】14.C15.①大脑在恒温下运作更好。②某些动物从依赖水声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③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解析】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依据第③自然段“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可知,选项“人体正常体温将会无止境地下降”的说法是错误的;B.依据第③自然段“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由此推断其他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们的体温也会下降,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现代人的体温较之过去都在下降;D.依据第⑧段“在地球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可知,选项“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举世无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故选C。15.本题考查说明文文章的行文思路梳理。本文围绕“人类一直在法低烧吗?”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也就是提出了三个逻辑相关的问题并给出解答。问题一是人类及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原文第⑤自然段可得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大脑在恒温下运作更好,二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声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问题二是为何人类的体温恒定在37℃呢?问题三是文章第⑦段提出的“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其答案是“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据此概括填写作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白矮星——行星“粉碎机”①如果我们说有一种机器可以把如地球、火星那么大的行星“磨成”粉末,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是痴人说梦,要么那是魔幻电影中的场景。然而,在浩瀚的宇宙中的确有一种天然的行星“粉碎机”。这是一种奇特的天体,它可以像粉碎机那样把岩石行星“磨碎”成粉末。英国华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指出,能“粉碎”行星的天体是白矮星。②白矮星是“即将死亡”的恒星。恒星是可以发光发热的天体,它们就是一个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可以把氢、氦等小原子聚合成大原子。这在物理学上被称为核聚变反应。恒星不断地在宇宙中燃烧,终将会有烧完的那一天。③当恒星把外部的氢燃料烧完之后,会演化成一个臃肿的红巨星。此时的红巨星很不稳定,外部的物质会不断向外扩散,给予内部物质一个巨大的反作用力,令恒星的内核逐渐变小。最终,红巨星分解成两部分,外部成为一大片星云,而内部演化成体积很小、质量很大、亮度很小的白矮星,部分白矮星最终可能坍缩为黑洞。④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文学家总结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现有的观测资料表明,宇宙中大约有3%的恒星已经成为了白矮星。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也就是说,宇宙中每10颗恒星中有1颗已经“死亡”了。⑤由于白矮星的性质接近黑洞,它也会对附近的行星产生巨大的引力。这种力量将彻底瓦解一定距离内的行星,将这些行星撕裂成碎片。在巨大引力作用下,碎片不断地分解,最终一整颗行星都可能被白矮星“磨成”细碎的粉末,飘散在太空中,并渐渐被吸引到白矮星的周围。⑥被科学家最早发现的白矮星是天狼星伴星,它的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引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全部被“磨成”纳米级的细粉。⑦曾经有人猜想,如果有某种科技先进的外星人能够抵御白矮星周围的高温而抵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会出现什么结局?无论这些外星人的科技多么发达,白矮星周围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