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城区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积累运用(10分)1.(3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我奔驰依旧乘着热情的轮子太阳在我的头上用不能再比这更强烈的光芒燃(zhuó)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sī)哑的声音歌唱了:“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的河畔……”——艾青《向太阳》(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燃(zhuó)(sī)哑(2)加点字“畔”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bànB.pàn2.(7分)古诗文名句默写。“千古文人家国梦”,诗意的文字,失意的人生。“汉文有道恩犹薄,①”,刘长卿自比贾谊、屈原两位先哲,道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怅;“②,月是故乡明”,杜甫望月思人,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但伯乐难觅的失意又怎会压垮文人的傲骨,范仲淹虽遭贬谪却仍以“③,④”自勉,立志以万家忧乐为先;韩愈虽被降职远调,仍高呼“欲为圣明除弊事,⑤”,报国之心弥坚;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但将游玩的乐趣寄寓在宴饮之中,发写下了“⑥,⑦”。二、阅读(70分)(多选)3.(4分)同学们准备辑录几首艾青抗战时期的作品,以“光之歌”为题编写一本小诗集。不适合选入的两项是()A.《鱼化石》 B.《向太阳》 C.《黎明的通知》 D.《光的赞歌》4.(6分)有同学摘录了以下这段话作为这本小诗集的卷首语。请结合艾青先生的具体作品,说说你对“温暖的心肠”的理解。80字左右。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摘自钱红莉《去艾青先生故乡》5.(16分)文学作品阅读。昂贵的阳光贾玲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因为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许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蓬头散发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找碴儿”的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曾经的住户找贝蒂交流过,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这个珍妮不一样,笑容明净,温柔和善,令人不忍拒绝。“哦,可以啊!我行动不便,你进来开窗户吧!”贝蒂回头看看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开口。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子收拾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看着透过树木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示真诚的谢意。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阳光下,贝蒂的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鼻子有些发酸,略思忖,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我又有哪遮住你了吗?”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任何人,更是很久未与人共用过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凉孤寂的心。“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从此,在贝蒂的花园里,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冠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还会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随后的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的阳光。那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安详地走完一生,那年她95岁。几个月后,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贝蒂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继承人是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子属于您了。”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美好的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权利拥有它。(1)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表格。故事发展贝蒂太太的情感变化初次见面①②有些生气帮助她收拾房间③④无比惬意(2)品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中的题目。①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这里交代侄子情况的用意是什么?)②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加点的词语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阳光”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阐述自己的理由”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6.(2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ㅤㅤ材料一:ㅤㅤ碳达峰是指某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只要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峰值”就会被不断推高。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ㅤㅤ碳达峰与碳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此外,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来自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2021年10月3日)ㅤㅤ材料二:ㅤㅤ在碳中和的解释里,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ㅤㅤ深圳环保局介绍,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碳排放。ㅤㅤ国家林业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大约18千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来自新京报《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2021年3月27日)ㅤㅤ材料三:ㅤㅤ材料四:ㅤㅤ碳足迹,顾名思义,就像人走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一样,碳同样记录着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印记。这里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碳足迹”就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会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碳”消耗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也就越大。虽然在科学界还没有固定的碳足迹测算标准,但联合国与某些环保组织制订了一些计算碳足迹的通用公式,各个国家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测算碳排量,并相互比较进行验证。中国在通用公式的基础上演算出了一套更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计算公式,以此帮助人们更直观的计算出碳足迹,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日常生活用气碳排放量(KG)=用气量(立方数)×0.19日常生活用水碳排放量(KG)=用水量(吨数)×0.91自驾车碳排放量(KG)=耗油量(公升数)×0.785长途飞机旅行(1000千米以上)的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ㅤㅤ当然,“碳足迹”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定义,它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数据中进行总结反思,主动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少用电,少烧油,多用节能环保设备,提倡低碳绿色生活;也可以植树造林进行补偿,通常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植几棵树补偿。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植3棵树来补偿。(来自生态环境部公众号《如何计算碳足迹》,2021年10月5日)(1)在收集整理“低碳知识”相关资料时,小明和小文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依据上述材料把对话补充完整。小明: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目标峰值,根本不用等到2030年啊。小文:我觉得你的理解有误,因为ㅤㅤ小明:原来如此,所以只有先“碳达峰”,才会有真正的“碳中和”。不过,实现碳中和更多的是国家行为吧,毕竟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小文:那你也太小瞧自个儿了,(2)小文想在“低碳未来可期”展板专栏中添加一张图片,表达对未来低碳生活的信心,请你在材料三中选出一张图片,并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四,在下面海报的相应处算出你的“碳足迹”,并在海报下方写一句宣传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算算你的“碳足迹”假如你每月用电100度,那么将排放约千克二氧化碳,需植树约棵抵消但是,如果你每天节约1度电,可以减少排放0.997千克二氧化碳让25瓦的灯泡亮长达40个小时(4)为了号召大家践行低碳生活,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综合上述材料完成任务。要求:①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②字数150字左右。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ㅤㅤ大家好!ㅤXX学校学生会4月15日7.(6分)阅读回答问题。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觳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②营营:周旋、忙碌,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穀纹:比喻水波细纹。(1)仔细品读上面这首词,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记叙了深夜苏轼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所遇、所见、所感。B.词的上片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倚听江声,突显出夜的喧闹。C.“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不仅写自然景象,也体现出诗人渐渐平复的心境。D.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想归隐江湖的念头”,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8.(14分)阅读回答问题。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②者,吾已尽知之□;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③上,有土偶人与桃梗④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⑤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⑥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④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⑤挺:揉捏。⑥四塞:四面都有要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语句方法释义①止者千数而弗听联系课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②固不敢言人事也查阅字典:A.坚固;B.同“故”所以,因此;C.鄙陋;D.本来(《古代汉语词典》)③挺子以为人结合语境(2)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3)为文中方框处选择恰当的语气词,并阐述理由。A.者B.矣C.焉(4)苏秦最终成功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请简要分析他的劝说策略。三、写作(40分)9.(40分)作文。网上有“真伪青年”之辩,而百年前《新青年》杂志就认为身虽年轻、头脑腐朽的是伪青年。你心中的“真青年”“真青春”应是怎样的呢?请把你的思考写成文字,放在班级QQ空间的不同栏目里吧!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写作。QQ空间栏目文体内容和目的青春有你吧散文撷取初中学习生活记忆,珍藏“真青年”回忆。小说(故事)想象自己成为“真青年”的模样,展望“真青春”。浪遏飞舟吧议论性文章(议论文、演讲稿)表达00后的思想和胸怀,发表“真青年”宣言。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城区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3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我奔驰依旧乘着热情的轮子太阳在我的头上用不能再比这更强烈的光芒燃(zhuó)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sī)哑的声音歌唱了:“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的河畔……”——艾青《向太阳》(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燃(zhuó)灼(sī)哑嘶(2)加点字“畔”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BA.bànB.pàn【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解答】答案:(1)灼嘶(2)B2.(7分)古诗文名句默写。“千古文人家国梦”,诗意的文字,失意的人生。“汉文有道恩犹薄,①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自比贾谊、屈原两位先哲,道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怅;“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望月思人,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但伯乐难觅的失意又怎会压垮文人的傲骨,范仲淹虽遭贬谪却仍以“③先天之忧而忧,④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立志以万家忧乐为先;韩愈虽被降职远调,仍高呼“欲为圣明除弊事,⑤肯将衰朽惜残年”,报国之心弥坚;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但将游玩的乐趣寄寓在宴饮之中,发写下了“⑥宴酣之乐,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①湘水无情吊岂知(注意“岂”的书写)②露从今夜白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后天下之乐而乐⑤肯将衰朽惜残年(注意“惜”的书写)⑥宴酣之乐(注意“酣”的书写)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二、阅读(70分)(多选)3.(4分)同学们准备辑录几首艾青抗战时期的作品,以“光之歌”为题编写一本小诗集。不适合选入的两项是()A.《鱼化石》 B.《向太阳》 C.《黎明的通知》 D.《光的赞歌》【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鱼化石》:1978年;《向太阳》:1938年4月;《黎明的通知》:1942年;《光的赞歌》:1978年。故选:AD。4.(6分)有同学摘录了以下这段话作为这本小诗集的卷首语。请结合艾青先生的具体作品,说说你对“温暖的心肠”的理解。80字左右。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摘自钱红莉《去艾青先生故乡》【分析】《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解答】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意象的内涵。“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可知,“温暖的心肠”指诗人和老师们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热爱自然万物,与之和睦相处并从中得到启迪;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诗心。体现“温暖”可抓住“土地”和“太阳”这两个关键词,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来理解。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通过对土地的歌颂,表达对大地母亲、对祖国的爱。写“太阳”这一意象的诗歌有《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这两首。答案示例:“温暖的心肠”指诗人和老师们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热爱自然万物,与之和睦相处并从中得到启迪。如《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体现了“温暖的心肠”。5.(16分)文学作品阅读。昂贵的阳光贾玲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因为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许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蓬头散发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找碴儿”的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曾经的住户找贝蒂交流过,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这个珍妮不一样,笑容明净,温柔和善,令人不忍拒绝。“哦,可以啊!我行动不便,你进来开窗户吧!”贝蒂回头看看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开口。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子收拾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看着透过树木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示真诚的谢意。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阳光下,贝蒂的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鼻子有些发酸,略思忖,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我又有哪遮住你了吗?”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任何人,更是很久未与人共用过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凉孤寂的心。“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从此,在贝蒂的花园里,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冠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还会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随后的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的阳光。那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安详地走完一生,那年她95岁。几个月后,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贝蒂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继承人是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子属于您了。”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美好的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权利拥有它。(1)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表格。故事发展贝蒂太太的情感变化初次见面①冷漠②珍妮第一次提出“借阳光”的请求有些生气帮助她收拾房间③喜悦④与珍妮一家在阳光下用餐无比惬意(2)品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中的题目。①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这里交代侄子情况的用意是什么?)②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加点的词语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阳光”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阐述自己的理由”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珍妮一家以借阳光为由陪伴并照顾孤独老人贝蒂,贝蒂去世后将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回报珍妮的事情,说明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解答】(1)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发展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按照题干所给提示,分别对应至小说不同段落,写出珍妮的行动和贝蒂太太的情感反应即可。第⑤段珍妮与贝蒂的第一次见面,贝蒂的反应是“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第⑦段珍妮提出了借阳光的请求,第⑧段贝蒂的心理活动是“有些生气”。第⑭段珍妮已经帮助贝蒂收拾了房间,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第⑳段珍妮邀请贝蒂和家人用餐。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分析和品味。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写出了侄子的冷漠,而珍妮一家接着借阳光的借口照顾贝蒂•哈里斯太太,这与贝蒂•哈里斯太太的侄子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正因为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才会造成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也正因为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才会有后面珍妮一家热情照顾她,也才会有最后贝蒂赠送给珍妮房产,这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阳光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全文是围绕阳光来写的,故阳光是全文的线索;其次,阳光很温暖,可以温暖他人,这与文中珍妮温暖贝蒂太太是一样的,故它是爱心的象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然后判断所给材料是否能为文章主旨服务。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回答有或没有,有的话要说明理由,没有也要说明理由。最后一段是补充说明贝蒂赠送给珍妮房产的原因,这个原因与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并说明了珍妮的美好品质,回答有的话,可以从突出人物形象和深化文章的主旨方面进行分析。回答没有,可以从简洁性以及与前文有重复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①冷漠;②珍妮第一次提出“借阳光”的请求;③喜悦;④与珍妮一家在阳光下用餐(意对即可)(2)①将侄子的冷漠与珍妮一家的热情形成对比,为最后贝蒂赠送给珍妮房产埋下伏笔。②神态描写,“会心地笑了”表现了珍妮借阳光是有意为之,是充满爱心、达到帮助他人目的欣慰。(3)①“阳光”是全文的线索,它贯串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使小说波澜起伏;②揭示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在作品中它不仅是现实中的阳光,更是爱心的象征,珍妮的爱心和善良最终使冷漠绝望的贝蒂内心充满了阳光,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爱。(4)示例一:我觉得这一段不是画蛇添足。①它解释了贝蒂赠送给珍妮房产的原因,使作品情节更完整;②突出了珍妮的善良,爱心获得了回馈,丰富人物形象;③是作者对人间之爱的讴歌,突出了主旨。示例二:我觉得这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④小说讲究含蓄美,不写出理由,更能促使读者思考,给人言尽意未尽的感觉,写出来显得太直白;⑤前面的描写已能充分表现珍妮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段即使不写,也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6.(2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ㅤㅤ材料一:ㅤㅤ碳达峰是指某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只要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峰值”就会被不断推高。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ㅤㅤ碳达峰与碳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此外,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来自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2021年10月3日)ㅤㅤ材料二:ㅤㅤ在碳中和的解释里,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ㅤㅤ深圳环保局介绍,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碳排放。ㅤㅤ国家林业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大约18千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来自新京报《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2021年3月27日)ㅤㅤ材料三:ㅤㅤ材料四:ㅤㅤ碳足迹,顾名思义,就像人走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一样,碳同样记录着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印记。这里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碳足迹”就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会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碳”消耗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也就越大。虽然在科学界还没有固定的碳足迹测算标准,但联合国与某些环保组织制订了一些计算碳足迹的通用公式,各个国家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测算碳排量,并相互比较进行验证。中国在通用公式的基础上演算出了一套更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计算公式,以此帮助人们更直观的计算出碳足迹,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日常生活用气碳排放量(KG)=用气量(立方数)×0.19日常生活用水碳排放量(KG)=用水量(吨数)×0.91自驾车碳排放量(KG)=耗油量(公升数)×0.785长途飞机旅行(1000千米以上)的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ㅤㅤ当然,“碳足迹”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定义,它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数据中进行总结反思,主动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少用电,少烧油,多用节能环保设备,提倡低碳绿色生活;也可以植树造林进行补偿,通常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植几棵树补偿。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植3棵树来补偿。(来自生态环境部公众号《如何计算碳足迹》,2021年10月5日)(1)在收集整理“低碳知识”相关资料时,小明和小文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依据上述材料把对话补充完整。小明: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目标峰值,根本不用等到2030年啊。小文:我觉得你的理解有误,因为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碳排放量越多,“峰值”越高,达到“峰值”的时间也将遥遥无期;而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必须现在开始减少碳排放,争取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逐步回落,为实现碳中和争取更多的机会。ㅤㅤ小明:原来如此,所以只有先“碳达峰”,才会有真正的“碳中和”。不过,实现碳中和更多的是国家行为吧,毕竟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小文:那你也太小瞧自个儿了,虽然我们的生活海天都在产生二氧化碳,但是通过节能减排,比如我们每天少看电视、节约用水用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类,这些行为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我们也可以参与种树活动,用来抵消我们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碳中和。(2)小文想在“低碳未来可期”展板专栏中添加一张图片,表达对未来低碳生活的信心,请你在材料三中选出一张图片,并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四,在下面海报的相应处算出你的“碳足迹”,并在海报下方写一句宣传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算算你的“碳足迹”假如你每月用电100度,那么将排放约78.5千克二氧化碳,需植树约0.71棵抵消但是,如果你每天节约1度电,可以减少排放0.997千克二氧化碳让25瓦的灯泡亮长达40个小时浪费好比河缺口,节约犹如燕衔泥;节能低碳我肯行,地球脉搏跳起来;节约眼前一度电,点亮后代万盏灯;地球资源有穷时,低碳生活无尽处;低碳生活让地球不再低叹。(4)为了号召大家践行低碳生活,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综合上述材料完成任务。要求:①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②字数150字左右。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ㅤㅤ大家好!ㅤㅤㅤ随着温室效应的日趋严重,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号召。作为中学生,倡导低碳生活,理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一、学习低碳知识,增强节能意识。二、关注自己的“碳足迹”,主动减少“碳足迹”。比如节约用电、用水,出门乘坐公共交通,不用一次性筷子,实行垃圾分类等。三、向自己的父母及其他长辈传递低碳理念,让更多人加入低碳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建低碳新家园!XX学校学生会4月15日【分析】本题是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主题的材料阅读。【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①空,阅读题干,联系上一句小明的话可知,本空需从材料中寻找“碳达峰”的相关内容,解释“碳达峰”的含义;再联系小明下一句的对话可知,本空还需解释“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首先,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只要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峰值’就会被不断推高”一句,可概括得出: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碳排放量越多,“峰值”越高,达到“峰值”的时间也将遥遥无期;其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碳达峰与碳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可以得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辅相成的,再联系材料一第一段“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可知,想要实现碳中和,必须现在开始减少碳排放,争取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逐步回落,为实现碳中和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根据上下句语境,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织答案,使句子符合语境即可。②空,阅读题干可知,本需围绕个人能为“碳中和”做的事情作答即可。联系材料二第二段“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碳排放”可知,个人可以通过少看电视、节约用水用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类的行为减少碳排放;联系材料二第一段“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可知,个人可以通过参与种树活动,抵消自己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最后结合题干语境,组织答案即可。(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阅读题干可知,作答时应选择能表现“低碳未来可期”主题的图片,即图片表示的内容应能够提升低碳生活的信心。由图1可得信息,2011﹣2022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同时国内生产总值逐年上升。这表明中国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又做到了低碳减排,对提升低碳生活的信心有积极作用,可选;由图2可得信息,今年两会上碳中和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层面重视低碳减排,对提升低碳生活的信心有积极作用,可选;由图3可知,2018﹣2020年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指数逐年上升,表明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指数在逐年增长,说明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人越来越多了,对提升低碳生活的信心有积极作用,可选;由图4可知,全球近百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地球表面温度都呈上升态势,表现全球变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不能提升对于低碳生活的信心,不可选;据此,前三图可任选其一作答,围绕其对提升低碳生活信心的积极作用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信息提炼。①②空,由材料四表格中“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可知,每月用电100度,排放约78.5千克二氧化碳,故①空填“78.5”;由材料四中“通常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植几棵树补偿”可知,78.5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植:78.5÷111≈0.71(棵),故空填“需植树约1棵(或答0.71棵)”;③空,考查宣传标语。拟写宣传标语时需要清楚简单、容易阅读、用字浅显,一般采用对偶的形式,本题注意题干要求“运用修辞手法”。示例:做文明学子,倡低碳之风。(4)本题考查倡议书的写作。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标题一般在第一行居中写“倡议书”字样,也可加上所倡议的内容;称呼要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在标题下顶格写,后加冒号;正文一般由倡议的原因、倡议的具体内容、发出倡议或希望,段首空两格;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落款要署上提倡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读题可知,题干中已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署名及日期,在拟写时要注意写好正文和结束语,联系材料,围绕低碳生活发出倡议即可。答案:(1)①示例:因为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碳排放量越多,“峰值”越高,达到“峰值”的时间也将遥遥无期;而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必须现在开始减少碳排放,争取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逐步回落,为实现碳中和争取更多的机会。②示例:虽然我们的生活海天都在产生二氧化碳,但是通过节能减排,比如我们每天少看电视、节约用水用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类,这些行为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我们也可以参与种树活动,用来抵消我们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碳中和。(2)示例一:我选图1,图1的数据说明,近1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逐年递减,这表明中国做到了经济发展和低碳减排的双赢,能上学生对低碳生活充满信心。示例二:我选图2,图2显示在今年的两会上碳中和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国家对低碳减排的重视,能让学生对低碳生活充满信心。示例三:我选图3,图3的数据表明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指数在逐年增长,说明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人越来越多了,能让学生对低碳生活充满信心。(3)78.50.71浪费好比河缺口,节约犹如燕衔泥;节能低碳我肯行,地球脉搏跳起来;节约眼前一度电,点亮后代万盏灯;地球资源有穷时,低碳生活无尽处;低碳生活让地球不再低叹。(4)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随着温室效应的日趋严重,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号召。作为中学生,倡导低碳生活,理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一、学习低碳知识,增强节能意识。二、关注自己的“碳足迹”,主动减少“碳足迹”。比如节约用电、用水,出门乘坐公共交通,不用一次性筷子,实行垃圾分类等。三、向自己的父母及其他长辈传递低碳理念,让更多人加入低碳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建低碳新家园!XX学校学生会4月15日7.(6分)阅读回答问题。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觳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②营营:周旋、忙碌,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穀纹:比喻水波细纹。(1)仔细品读上面这首词,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BA.这首词记叙了深夜苏轼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所遇、所见、所感。B.词的上片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倚听江声,突显出夜的喧闹。C.“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不仅写自然景象,也体现出诗人渐渐平复的心境。D.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想归隐江湖的念头”,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分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ACD.恰当。B.不当,“突显出夜的喧闹”有误,应该是“突显出夜的寂静”。故选:B。(2)本题考查诗词阅读探究及表达能力。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同意他的观点。然后结合诗词内容阐述理由。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答案:(1)B(2)示例:同意;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两句可以看出,这两句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8.(14分)阅读回答问题。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②者,吾已尽知之□;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③上,有土偶人与桃梗④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⑤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⑥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④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⑤挺:揉捏。⑥四塞:四面都有要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语句方法释义①止者千数而弗听联系课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阻止。②固不敢言人事也查阅字典:A.坚固;B.同“故”所以,因此;C.鄙陋;D.本来(《古代汉语词典》)本来。③挺子以为人结合语境把……作成。(2)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3)为文中方框处选择恰当的语气词,并阐述理由。A.者B.矣C.焉(4)苏秦最终成功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请简要分析他的劝说策略。【分析】翻译: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臣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孟尝君就接见他。苏秦对他说:“臣这次来齐国,路经淄水,听见一个土偶和桃人交谈。桃人对土偶说:‘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八月季节,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而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之土,即使为大水所毁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止,阻止。②句意: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固,本来。③句意:被捏制成人。以为,把……作成。(2)本题考查断句(限断三处)。句意: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故可断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3)本题考查虚词的使用。“吾已尽知之□”句的意思是:我都知道了。此句是孟尝君对已经知道人事的陈述。故选:B。(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文中可知,选文中苏秦向孟尝君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由土偶说的话:“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之土,即使为大水所毁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句引出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的结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引出自己的劝说,使用了委婉劝谏的手法。答案:(1)①阻止。②本来。③把……作成。(2)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3)B。此句是孟尝君对已经知道人事的陈述。(4)选文中苏秦向孟尝君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引出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的结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引出自己的劝说,使用了委婉劝谏的手法。三、写作(40分)9.(40分)作文。网上有“真伪青年”之辩,而百年前《新青年》杂志就认为身虽年轻、头脑腐朽的是伪青年。你心中的“真青年”“真青春”应是怎样的呢?请把你的思考写成文字,放在班级QQ空间的不同栏目里吧!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写作。QQ空间栏目文体内容和目的青春有你吧散文撷取初中学习生活记忆,珍藏“真青年”回忆。小说(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咨询服务与技术转让合同2篇
- 运输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简单版本
- 化工原理自测题:第六章(自)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过关训练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时1常见的金属矿石和铁的冶炼分层作业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2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教学教学课件
- 最简单沙子购销合同范本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氧气课时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学教学课件
- 客房员工年终总结
- 职业生涯规划课件
- 2024北京市租房合同自行成交版下载
- 庆祝第75个国庆节共筑中国梦大国华诞繁盛共享课件
- 2024年江西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答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单元测试题-全册
- 2024-2030年中国PQQ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六三制
- 注册消防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完整)
- 实验室经费管理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数字商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二手车交易定金合同范本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