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I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馈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指出,早

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笫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己经由“曹雪芹、高鸦著”改为“曹雪

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

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

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

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

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便二人合血为一。请看黛玉地

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

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

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崎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

年,程伟元、高鹦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

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

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鹦帮助修订整理,高鹦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

就是程伟元、高鹦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张庆善认为,高鹦只是整理者之

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鹦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鹦刊刻程甲

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鹦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鹦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

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

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

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回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

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

程伟元、高鹦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

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鹦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

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

(摘编自《张庆善答问V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红楼梦)出

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署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曹雪芹、

高鹦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鹑整理”的,还有署名“曾雪芹著,

程伟元、高鹑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

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

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例,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

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淮,整理者是谁,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加果承认《红楼梦》

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

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拥人姓名。

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纥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

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

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

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

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

最重要,最关键的。“不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

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

证以“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

个悬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六年,人们不

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

(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保存

不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

B.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雪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回目一

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

C.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

据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雪芹

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不

认可高鹦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

B.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鹃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认

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

C.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说

明已经确定了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

D.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点

不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词“旧闻”对标“新闻”,用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

问题由来已久。

B.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红楼梦》,但是二者的出发

点是不同的。

C.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旨在证明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为无

名氏的正确性。

D.材料二中,对程伟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观点,进行推

理,最后得出结论。

(4)材料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宇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

(5)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著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

何自圆其说的?

一(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一一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

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卜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

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月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

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分,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二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

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

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汨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

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

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清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

我们来读它,也显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

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一一岂止不折

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悄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刍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

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一一文假,

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

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

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

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向也曾辟了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拼自食。东游西逛

排遣苦闷的苏轼,口口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

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脩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

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力。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

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

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

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

糖症吧。一口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

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

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

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

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生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干疮百孔的人。中流俗世的

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

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

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

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

其内心的“漠漠然”把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

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

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

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章的

情感主线。

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

的高度赞美。

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在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

的精神世界。

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

妙地结合。

(3)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

以恩信结才,成为之用,故泰州每岁出兵,以守文赭关而已。泰州所守既存,则州兵虽少而

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

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

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洞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

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期其语,犒设之

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

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

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

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

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受价食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僻秦之兵,日向

秦州驻劄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方笫,

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为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

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②,长于剑戟,此

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

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课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

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劄:同“驻扎”;劄,zhao②疆场:指战场;场,y注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卜.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旧与邻族A有怨B而太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穴正确的一项是

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

相同。

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

不同。

C.苟免,指苟H免于损害。临事不苟H偷牛,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

道义。

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

追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

御众。

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

领土。

C.在张界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

障碍。

D.《说将•将材》中把籽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

疆塌。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秦阙食则以贵价汆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②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5)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月流逝,归期渺无,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说法,将思乡愁绪展现得更为浓烈。

B.三四句紧承思乡之情,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

C.由“平湖”思及“濯锦”、由“横翠”忆及“峨眉”,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圆转流动。

D.诗中暗用了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住栏”等词句,反其意而用之。

(2)最后四句,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

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3)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表达各自的情

怀,如李白的“”,陶渊明的“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公信力建设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的综合指标之,也是媒体的品牌形象和无形资产。

公信力的建设对于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其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新闻舆

论发展的保障。

一方面,新型主流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公信力的确立。过去,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较为单一,主流媒体占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但在智能传播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o对于媒体而言,具有社会公信力代表其得到社会认可,拥有广泛的受众是其获得核

心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基础。

另一方面,公信力建设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型主流媒体是耍大信息发布、

思想文化宣传、社会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控室,自诞生起就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要

任务。然而,“任何一个组织想要取得成功,良好的声誉都是至关重要的”,媒体声誉管理就

是对媒体的行为进行管理,用实际举措塑造让公众满意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

支持。媒体声誉与公信力,都以获得用户信任为导向,公信力建设是媒体声誉管理的

要求和保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减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13分)

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绎历,但并不是说失眠了,①0只是当失眠引起的症

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程度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可以称之为“失眠症”。所以也不

矍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加上“失眠症: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过度,

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睡眠质量一般涉及睡眠分期,即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眠球快速运动睡眠,也称“深睡

眠”和睡眠”。如果深睡眠不足,人一觉醒来依然会浑身乏力、无精打采,睡的时间再长也

觉得疲惫不堪,对健康影响很大3如果一个人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不好,例如浅睡眠

时长占比大、频繁做梦、睡眠期间打斜,或是熬夜、晚起等,②。

青年人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一晚上睡8小时,大约会

经历4-5次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睡眠时间通常更短,深度睡眠占比

也在减少。所以,并不是说睡眠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③。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

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隹。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

B.曹雪芹之大痛深悲,为“干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C.周人对前代之舞“分乐而序之”,根据祭祀对象适配不同乐舞来巩固阶级。

D.蟋蟀的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也就是它们的“发音镜”。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类从未停止过模仿,人模仿动物发明了飞机、潜水艇、雷达等先进的机械设备,人

模仿人却也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而今出现的AI机器人可以说是在用机器模仿人。

②近日,北京一所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发现,班上一位经常“咬笔头”的学生写出了一

篇出色的作文。然而,让老师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原来是他借助AI改写鲁迅文章而成的。

③机器的思考是编程形成的,而人类的思考靠的是自主意识。一一艾伦•图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埃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指出,早

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鹦著”改为“曹雪

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

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同,这不符

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

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槁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蛆二个,人却一身,

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

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

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甘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去,最

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宜到1791

年,程伟元、高鹘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

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

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鹦帮助修订整理,高鹦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

就是程伟元、高鹦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张庆善认为,高鹦只是整理者之

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鹦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鹦刊刻程甲

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鹘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鹦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

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

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

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I可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I晌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

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

程伟元、高鹘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

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鹦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

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

(摘编自《张庆善答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红楼梦)出

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署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曹雪芹、

高鹦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必鹑整理”的,还有署名“曾雪芹著,

程伟元、高鹦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

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

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周。按照出版通例,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

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

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

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拥人姓名。

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纥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

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

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

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

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

最重要,最关键的。“不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

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

证以“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则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

个悬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一”,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十六年,人们不

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

(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保存

不善致具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

B.庚辰本中第四十二问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雪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问目一

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

C.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

据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雪芹

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不

认可而翳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

B.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鹃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认

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

C.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说

明已经确定了班周是《汉书》的主要作者。

D.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点

不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词“旧闻”对标“新闻”,用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

问题由来已久"

B.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红楼梦》,但是二者的出发

点是不同的。

C.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旨在证明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为无

名氏的正确性。

D.材料二中,对程伟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观点,进行推

理,最后得出结论。

(4)材料一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字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

(5)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

何自圆其说的?

【答案】(1)D

(2)D

(3)C

(4)①“正是”,加重语气,表示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认可和肯定;②“是”字连用,

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加以肯定和高度赞扬;③“这是"开启另一

角度,从红学界或学术界角度指明人民出版社新署名意义非凡。

(5)①张庆善认同“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这个署名,而欧阳健按

照版本学通例,认为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②张庆善:证明曹雪芹著毕《红楼梦》,但

八十回后丢失;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但非曹本(脂批为证,多有不同);高鹑整理后四

十回(应程邀请帮忙;高写后四卜回的根据不成立;高没时间写);后四十回作者目前无

法确认。③欧阳健:依据版本学通例,若根据正书首页卷端题署确认作者,则所有未经

整理的《红楼梦》版本署名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里的相关信息可有效判定作者,

但《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所有序跋无•指明作者;唯•例外是程甲本程伟元的序,但其

又恰恰证明作者“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

【分析】(I)本撅考杏学牛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杷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结尾部分,结合只体

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

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分析。

【解答】(1)A.“畸笏叟保存不善致使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错,原文是“张庆

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

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终八I回后的稿了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可

见张庆善认为是传阅时弄丢了,不是畸笏叟弄丢了。

B.“回目一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己阅”错,原文“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

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

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可见庚辰本中第四十

二回回前批只是透露了人物设定的信息。

C.”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著‘即可"无中生有。原文张风波的观点是“按照出版通例,

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

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

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D.正确。

故选D。

(2)D.“不具有权威性”错,观点是否有权威性与观点是否有说服力有关,与发表在“非

主流红学论坛”无关,选项说法没有依据。

故选D。

(3)C.“假设论证”错,材料一第四段有举例论证,如“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

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建'”,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但没有用到假

设论证。

故诜C。

(4)①材料一最后一段,张庆善分析指出“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

然后总结“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

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其中“正是”,应理解为“确

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此处表示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认可和肯定;

②”是对学术的尊重与时读者的负责,是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鹦正名”,

此句是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评价。其中三个“是”字连用,构成排比,从学术、读者、

历史面貌、整理者等不同方面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加以肯定和高度赞扬;

③“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

研究和学术争鸣”,与前面几个句子相比,此句是从更大的学术角度评价新署名的意义,

属于另一个角度,因此用“这是"开启,从红学界或学术界角度指明人民出版社新署名

意义非凡。

(5)观点:①由材料”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普

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可知,张

庆善认同”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鹤整理”这个署名;由材料二“如果承认

《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可见欧阳健按

照版本学通例,认为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自圆具说:

②张庆善:“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曹雪芹《红楼

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

证明曹雪芹著毕《红楼梦》,但八十回后丢失:”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

寻得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鹦续写,也不是普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

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

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但非曹本(脂批为证,多有

不同);“程伟元邀请高鹑帮助修订整理,高鹦欣然答应”“张庆善认为,高鹦只是整理者

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鹦续写后四十P1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鹦刊

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鹘也没有时间去写”高鹦整理

后四十回(应程邀请帮忙:高写后四十回的根据不成立;高没时间写);“至于后四十回

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后四十回作者目前无法确认。

③欧阳健:“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呈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

称“卷端”)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

律不题撰人姓名。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

依据版本学通例,若根据正书首页卷端题署确认作者,则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

本署名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

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古籍中的序跋

里的相关信息可有效判定作者,但《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唯一

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

删改数过。’……但肯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程伟元的序,

但其又恰恰证明作者“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

答案:

(1)D

(2)D

(3)C

(4)①“正是”,加重语气,表示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认可和肯定;②“是”字连用,

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加以肯定和高度赞扬;③“这是"开启另一

角度,从红学界或学术界角度指明人民出版社新署名意义非凡。

(5)①张庆善认同”郭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埋”这个署名,而欧阳健按

照版本学通例,认为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②张庆善:证明曹雪芹著毕《红楼梦》,但

八十回后丢失;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但非曹本(脂批为证,多有不同);高鹑整理后四

十回(应程邀请帮忙;高写后四十回的根据不成立:高没时间写):后四十回作者目前无

法确认。③欧阳健:依据版本学通例,若根据正书首页卷端题署确认作者,则所有未经

整理的《红楼梦》版本署名应该付之阙如:占籍中的序跋里的相关信息可有效判定作者,

但《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程伟元的序,但其

又恰恰证明作者“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工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

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或。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一(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一一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

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簟,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

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月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

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辆川集》去终南山寻访土维遗踪那

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

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

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

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

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

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一一岂止不折

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徜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具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

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一一文假,

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

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

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抹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

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

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泗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

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僧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萌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

蜉蜻丁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山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看《妇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

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

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亳不见怨尤,孜孜白

描天地自然之美3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3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

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

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互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

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

境之中,耍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

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

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

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

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防,以及不曾折曲的气力。近年,我诙鲁迅古体诗,也读

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

其内心的“漠漠然”柱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

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今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

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

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送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E情,正是文章的

情感主线。

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

的高度赞美。

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在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

的精神世界。

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

妙地结合。

(3)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B

(2)B

(3)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

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

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生活的矛盾困苦。

(4)①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②借苏轼的困

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③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

到陶潜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分析】(I)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

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

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

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从内容、

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B.“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错误,让作者“激

动得泪流满面”的主要是陶潜作品内容和陶潜的思想精神。

故选Bo

(2)B.“都使用了比喻”错误,第一处划线句不是比喻,是类比。

故选B。

(3)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

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

生活的艰难困苦,无以养家;”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乞食》诗。

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

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在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

种而有的窘迫交困。

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

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

想必也是有的”“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

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

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苫。

(4)文中有“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陶潜的《归

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

的精神。

文中有“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

些”,借苏轼的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

“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奇傲,审容

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

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区,那

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到

陶潜•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答案:

⑴B

(2)B

(3)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

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

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牛活的矛盾困苦。

(4)①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②借苏轼的困

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③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

到陶潜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FI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

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

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双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

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

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

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

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士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

知秦州,遂许之,发兵燃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

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触其语,情设之

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

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酸,攻

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将兵守之,张

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占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

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食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僻秦之兵,日向

秦州驻劄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对外

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奇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