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核心素养解读】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两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西汉的大一统看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代疆域的变化和丝绸之路的范围;能够按照时序概述两汉兴衰中的重大史事。史料实证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能够正确解释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影响,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家国情怀能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时空坐标】【素养达成问题】1.阅读第一子目并结合材料“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概括“文景之治”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2.对比课本上一课《秦朝形势图》和本课《西汉形势图》,指出与秦相比,西汉疆域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国力更加强盛,对社会的控制也更加严密,这也会导致其统治缺乏弹性,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但具体又有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原因的异同。4.“大一统”不仅包含“一统”的思想,还包含“一统”的地理范围,以及为达成“一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概括汉武帝的“大一统”举措并分析其历史意义。【概念解读】1、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2、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宦官迫害士族官僚和儒生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的迫害活动。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们,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3.外儒内法: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法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杂糅,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知识框架】【基础达标】1.西汉中期,河间国被分为11个侯国,淄川国则分为16个侯国。此外,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以及代、鲁、长沙、齐等诸侯王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多个侯国。这种做法(

)A.强化了宗族观念 B.削弱了王国势力C.稳定了边疆秩序 D.实现了民族融合2.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

)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 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3.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开通大运河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5.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

)A.制衡丞相的权力 B.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 D.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6.汉武帝于公元前134年年初正式下诏“举孝㾾”命各郡国向中央政府举荐官员,要求被举荐者不仅要能议政论政和博学多才,而且还须品行端正、孝敬父母。通过“举孝廉”的官员大多为郡县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这一举措(

)A.加剧了统治阶层的士族化 B.导致了政府行政机构臃肿C.成为汉代选官的唯一方式 D.体现了治国理念的儒家化7.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昌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刘邦通过“封爵之暂”与“白马之盟”,借助神灵之威,安抚和控制了功臣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保护了刘氏宗室集团的利益。由此可知,汉初政权()A.深受黄老无为思想影响 B.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C.协调了中央各部门关系 D.注重协调权力集团利益8.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A.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9.汉宣帝即位后,博士谏大夫王吉上书,引《春秋》大一统之义,要求选择良史,以正风俗。丞相魏相、山阳太守张敞先后上书,据《春秋》讥世卿,要求削除霍氏权力,提高皇帝威权。这说明,当时(

)A.官员选拔存在贪腐行为 B.律令儒家化现象的凸显C.皇权独尊受到相权威胁 D.儒学成为治国施政依据10.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11.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种类文物竹简和木牍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整套乐器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五铢钱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绒,封泥钤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异域风格文物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篱(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高考演练】1.(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2023·山东)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3.(2022·天津)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