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 术 配套产 能 水资 General Basic Low-carbon General Industry Supporting Low-carbon General LandUse Spatial Building PublicService Low-carbon General Public Pedestrian Smart Low-carbonEnergy General Solid EcologicalCarbon General GreenSpace Landscapeand Information General ManagementandService Explanationof ListofReferenced Appendix:Explanatory parkcarbonblue-green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carbon园区宜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低碳生产技术、绿色产品研发等功能的公共创新服务TOD园区总体空间结构应采用组团模式,构建以小尺度街坊为主导的形式,街坊长宽宜70~20园区应根据所在城市通风廊道体系,结合道路、绿地和水系设立两级通风廊道,并20%。园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出建筑布局控制要素,优化建筑室外风环境,并应符3030°~60°之4h,3h。7035%。80%以上。园区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遵循安全、绿色、公平、高效、经济可行和园区交通应以绿色交通为导向,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建立安全顺畅、舒100~300m,10km/km²以上。300m60%,600m90%。公共交通不同方式、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00m,换乘时间宜控制在10min园区应优化区域内公交站点、短驳车站点、共享单车网点等的位置,推动园区企业园区交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应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占园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B607)10km/km²园区应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以公共停车场为辅助,以专用停车场为补充的静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其它园区具备充电30%。6.6.5园区应建立健全静态交通管理体制,建设智慧静态交通系统,包括智能寻车、自动规划中应明确采用先进供水管网管理技术,宜采用分质分压供水策略,并明确节水规划应明确园区雨污分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雨水的本地收集与处理,并应对建筑应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构建包括源头减排、雨水管渠、排涝除险和应急管理科学规划园区内的垃圾分类收集和中转系统,减少垃圾长距离运输,预留垃圾分类、园区规划应进行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确定不同类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生活50园区规划应进行建筑垃圾产量预测、确定不同类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建筑4030%。园区应结合类型制定绿地率目标,从小微绿地空间营造、防护绿地建设不同类型的20%。园区应实现数字园区与现实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统筹运营,园区数字化平台园区发展需要以降低碳排放作为主要立足点,基于此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构建动态模拟、高效反馈的管治系统,提高园区管制技术的效80%。 1总 基本规 低碳产 低碳空 低碳交 能 水资 生态碳 1 3.0.1园区低碳规划设计应结合园区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需求、不同本底情况,差4.1.2本条从各园区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结合现状产业、资源禀赋培育适合当地特点的4.1.4本条从低碳园区建设实施的步骤出发,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实施计划,从具有重本条从对低碳园区企业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设定准入、退出机制和标准,使本条从园区内产业间相关联的角度出发,尽量使各企业之间循环试生产,实现内部本条从金融对于园区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通过设立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4.3.4本条旨在通过碳排放、碳交易等相关配套服务业态的培育发展,更好的引导园区企本条明确了园区低碳空间设计的基础要素,条文从影响产业园区发展和碳排放的核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条文中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利用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园区地下空间,是优化园区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地下空间之间以及地下空间与地面建设之间有机联系,促进地下空间与园区整体同步发展,缓解园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对于改善园区环境,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使用及最终的拆除,构成一个全寿命期。绿色建筑的设计注重全寿命期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性能,本条以“四节(水、节材)一环保”为基本约束,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求,提出园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营造要兼顾生活性服务设施与生产性服务设施,以安全为底线,配套便捷、高可达性的服务设施,提升设施利用率与绿色出行效本条从集约布局的目的出发,尽可能利用城市现有成熟的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可以低成本快速的模式,避免远郊未成熟地区开发带来的更庞大的交通需求和更本条旨在通过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模式来引导园区人流、物流要素向重点交通地段集中,保障相应区域的开发强度,优化园区空间利用配置,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减少私本条旨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改变过去园区因为居住、工作、消费等活动分离而造成的居民通勤距离长、交通压力大的问题。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混合度将工业、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融合,旨在缩短居民日常出行距离,减少交通需求,降低交通领域=70~200米之间,这一尺度设计既便于步行和自本条着重强调了通过园区建筑群体布局的优化来减少对通风环境的负面影响。重点关注了建筑组群中高层建筑的方位和位置。连续的高层建筑布局容易形成“风墙”效应,阻碍自然风的流通,导致园区内空气质量下降、热岛效应加剧。通过采用前后错落、高低穿插的布局形式,打破高层建筑对通风的阻碍,促进自然风的流通和交换,改善园区的微本条着重于园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促进园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联通,促进功能的混合和多样化,提升园区各类功能的连通性和融合度,以实对园区内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提出明确要求,对园区内既有的老旧建筑进行分析研判,从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绿色改造。改造后的建筑至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的要求,改造的既有建筑面积应20%。我国不同的气候区应采取不同的整合设计策略,形体、朝向、采光、通风、保温和遮阳是一个综合考量的问题,通常朝向、采光、保温是最重要的必选项,通风、遮阳和形体则根据气候区与具体建筑设计进行调整改变,被动式节能就是在现有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在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需要采取一些保温隔热手段。如增大墙体厚度和采用较好的保温材料以降低热量输送,同时采用双层玻璃窗和断热框架,以减少室内散热量和窗户表面结霜的现象。辐射,并采用高性能窗户减少热量损失,同时减少太阳光的直在夏热冬冷地区,应尽量减少室内外温差的传导和散热,同时还需要考虑室内空调系统的换气要求。建议采用双层玻璃窗或双重窗帘等隔热材料来减少夜间窗户降温和对室内空调系统的负担。在夏热冬暖地区,需要强调遮阳和隔热保温的双重效应,建议使用遮阳百叶等设施来阻挡夏季强烈的阳光辐射,减少室内温在温和地区,建议采用双层玻璃或增设内窗以提高窗户的隔热效率,同时使用保温材料在墙体表面做好保温处理,提高室内舒适度。太阳辐射充足,紫外线强,宜依据建筑功能选择合适的窗墙比,南侧与西侧立面应采用遮阳设施;由于全年的太阳高度角都比较大,所以宜采用水平可调式遮阳或水平遮阳结合百叶的方从建筑能耗考虑,在夏天和春秋三个季节里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有助于建筑节能环保。同时,好的自然通风也能够提升室外空间的环境舒适度,引导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筑高度、朝向、高宽比、侧面间距等均影响室外自然通风,且不同气候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异,应在规划设计之前进行专项研究。以杭州为例,其主导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和夏季西南风、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采用斜角布局方式,并形成北高南低的形态,从而遮挡冬季3°6°之间;建筑之间不宜相互遮挡,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当的设计,如建筑物底层架空或者在建筑物的周围留出宽阔的走廊和开放的场地,使得建筑物在自然气流的作用下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组件的设置应避免受自身或建筑本体的遮挡。在冬至日采光面4h光伏组件不宜少于3h的位置设置不当,受到前方障碍物的遮挡,不能保证采光面上的太阳光照时,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和经济性会受到影响,因而对放置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组件此规定冬至日日照时间为最低要求。此时采光面上的日照时数,是综合考虑系统运行效果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设置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这种非地面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为建筑提供一层保护层,在减少阳光和雨水的侵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应采取分区分组、定时、感应等节能低碳控制措施。应采用高效节能型电梯扶梯设备。应采取电梯群控,扶25W门槛,因此本标准设定新建建筑装配式比例应达到70%;由于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35%时才可进行装配式建筑等级评价,因此对园区内改扩建建筑35%。疗卫生、教育科研等。每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宜参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某类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按服务半径计算覆盖居住用地面积(k㎡)÷园区用地面积(k)*100%侧重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公服设施的统筹集约布置与功能复合化配置可以方便使用者在一次出行中完成多种出行目的,例如上班族在通勤过程中可完成接送孩子、侧重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内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群和设施类型多元化是产城融合背景下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新需求;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表现出更高品质、更为多元的特色化需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建需要充分了解园区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以适应GB/T5138-201)城市交通中起到“通”的作用,对效率要求较高,集散道路与支线道路主要起到“达”的作用,方便居民长距离出行的集散及本地活动的组织。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信号设施、各类《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中要求“12.1.2.2道路网络布念。”、“12.1.48km/km2。”(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提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20208km/km2,低100~200m10km/km2以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中要求“12.4.7全方式出行中10%的城市,布设主要非机动车通道的次干路宜采用三幅路形式,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中要求“12.4.4.3设置公交港非机动车交通集中的地区,这些区段原有的步行与非机动车的红线宽度不能因为设置这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中要求“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车站服务区域,以300m50%,以500m不应小于90%。”园区以主次干路为主,布设公交车站较为方便,为降低能耗和碳排放,300m参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9.1.2.3要求。换,增加公交出行的不确定性。因此,保证公交服务水平必须对换乘距离和换乘时间进行控显示,乘客可接受的换乘步行距离在200m200m,就需要设置步行辅助设施6min50m/min4min,同时考虑换乘过程中的排队候车时间,将换乘时间控制在10min以内是比较合理的。参照《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10-2022)“5.3.2园区应优化区参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制定。参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035年》202〕39号)021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80%”。参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3.0.2城市交通的规参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3.0.4城市步行和自(GB50763)参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4.2.3不同分区步行参照《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6.0.2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应遵参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7.5.3自行车停放设施,应靠近目的地设置,并与其他交通方式便捷衔接。”、“7.5.4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参照《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建筑物配建非机动车停车场应采用模的50%。”制定。参照《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停车场应结合电动车辆发展需求、车位总数的10%。”制定。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2〕53号)“求:新建居住社区要确保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预留安装条件时6.6.5参照《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使用电子停车收费技术,的减排量;可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带来的减排量;因循环利用获得的减排量;因绿化等措施体系。通过有效实施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建设方案,落实高效设备使用比例的约束,实现提参照《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中规定,市政基础设施采用高效8090%。80%及以上。参照《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中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占TSEESA010-202220%,并结合可行性与经济性原则,本标准规10%(不包括外电网可再生能源贡献)。负荷智能调节等电力交互技术,提升园区能源系统灵活性。参照《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9%;宜采用100%,采用微喷、滴灌、渗灌和其他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大80%。上述指标参照了《城市新区绿色规划设计标准》TCECS1145-规划应明确园区雨污分流、污水分类处理和回用方案,构建园区循环水系统。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运车辆买卖合同协议
- 8《安全记心上》第2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类) 试卷 教学检测二
- 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劳动合同样本
- 3 我们班他们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14健康过冬天(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 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肥皂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田间试验统计》课件-项目二 田间试验设计与实施
-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试题及答案共10套
- CHZ 3002-2010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正式版)
- 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图集
- 寻梦环游记(Coco)中英文台词对照
- 重点关爱学生帮扶活动记录表
- 改革后-topik考试作文纸
- 父母委托子女保管存款协议书
- 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系统工程方法
- 预防留置针脱落
- 痛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