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检测》课件-项目二 海洋生态学_第1页
《海洋环境检测》课件-项目二 海洋生态学_第2页
《海洋环境检测》课件-项目二 海洋生态学_第3页
《海洋环境检测》课件-项目二 海洋生态学_第4页
《海洋环境检测》课件-项目二 海洋生态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环境监测

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知识点2-1-1海洋生态学的定义02项目一海洋生态学的定义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界的结构、功能及与其生活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它能提供一些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困境的有益良方,因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要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个人,做到家喻户晓。海洋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门重要组成学科,是海洋资源(尤其是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重要作用。资料链接:/_t719/2020/1027/c9824a304341/page.htm项目一海洋生态学的定义Understandingtheocean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知识点2-1-2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整个海洋生态系。它研究各类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长、栖息营养、数量分布及其与有机、无机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海洋生物群落的自然组合的特点和规律,不同生态类群(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等)的组成、分布、数量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等等。包括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生态。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它通过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检验生物体对各种海洋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光线、营养物和其他条件)的需要、耐受和适应范围。实验的结果可与自然观察相对照。其研究内容和方式属于实验海洋生物学范围。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研究对象有常见的经济种和有些类群的代表种,如软体动物的贻贝、牡蛎,甲壳类的哲水蚤、卤虫,各种虾、龙虾和蟹,棘皮动物的海胆,多毛类的小头虫等。70年代以来,则应用于环境污染研究的生物测试,特别是对水产养殖对象(鱼、虾、贝、藻等经济种),海洋污着生物(船蛆、藤壶等)和水产养殖用的饵料生物(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和一些桡足类等)的测试。通过实验研究,掌握和控制重要经济种的性腺成熟、产卵、孵化,幼体发育和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对饵料及营养的需求,以达到能够大规模培育种苗和进行养殖生产,控制和防治养殖病害。实验证明,影响幼虫成活、发育和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栖息环境的温度、水质因子(O2、pH、代谢产物、有害金属离子的含量等)以及饵料的种类和它们在水体中的密度。阐明生物体的生理生态机制,提高人对动植物栖息环境及生存条件的控制能力,促进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是个体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的。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种群生态学研究动植物种的群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性比例、数量变动、成活率、死亡率、生长(增长潜力)和种群调节、空间分布、迁移、洄游、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也包括种群内不同个体和各种群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研究与经济动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有害生物的控制和防除密切相关。研究对象目前主要是游泳生物、游泳性底栖生物和某些浮游生物,对一些可供渔业捕捞生产的经济种(如鲱、鳀、沙丁鱼、鳕、鲽、大小黄鱼、枪乌贼和虾等)研究较多。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是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种群补充规律。高龄鱼在群体或种群中所占比例的下降是判断鱼类资源开发过度的重要标志。分析1935年以来大西洋鲱(Clupeaharengus)在东安哥拉海域种群年龄组成的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高龄鱼在鱼群中的比例已逐渐下降,显示出捕捞已影响到鲱鱼的年龄组成,资源开发过度现象已经产生。其他传统鱼种也有高龄鱼比例下降的趋势。根据渔业管理和资源估计的需要,已确立凭借鳞片和耳石上的环纹,鉴别鱼的个体年龄和鱼群的年龄组成;确立了一些鱼种的年龄-长度关系;建立了捕捞量和鱼群密度大小的估算方法;进行分布洄游、繁殖生长、种群补充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等。中国近海经济种类的种群生态研究自50年代开始全面展开,已对重要渔业经济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带鱼(Trichiurushaumela)、对虾(Penaeusorientalis)和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等作了系统的研究,发布的一些种的资源和渔情预报,在生产上已见效益。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群落生态学研究在一定生境内栖息的多种海洋动植物的组合特点,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群落中的每个种都是其中的成员,各成员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关系,并存在着密切的生物学联系。群落是一个生态单元,能量在群落中消耗,物质在群落内循环。群落生态研究在底栖生物方面进行较多,特别是在海岸带和浅海底栖生物方面。包括平底生物群落、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生物群落和红树林生物群落。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由于种类组合不稳定,群落生态研究做得较少。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群落生态学在北方寒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包括邻近中国的黄海在内,群落中有些种的数量很大,优势十分明显。但在热带海域,生物群落组成较为复杂,其多样性高,优势种不明显,难以用优势种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把群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主要是分析系统的组成及其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分析、预测主要成员的数量变动与环境因子变量参数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数学模式。项目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及其栖息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它是海洋生物群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海洋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常超出一个群落的生境,包括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如内湾、河口、边缘海、远洋区,甚至整个海洋。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营养盐类、DDT等)循环及其各个环节的转换效率,数量变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项目三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现实意义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系统生态学世界许多沿海国家为了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保护本国近海的资源,纷纷建立了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我国有着辽阔的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大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海岸线长为18000多公里,南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大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但是许多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等,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已处于衰退状态。当前,我国的海洋开发事业正向现代化海洋开发方式转变。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发各种海洋资源,对海洋各层次的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愈加强烈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积极开展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对科学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的自然环境,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知识点2-2-1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1)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2.1查清了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特点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为全面掌握中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状况,从1953年“烟台、威海渔场及其附近海域的鲐鱼资源”调查起,国家和地方先后组织了全国或局部海域(包括海洋生物生态)的综合调查。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全面开展了海洋生物分类、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类型的研究,发现了大量新物种,对中国近海主要生态类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的种群分布、群落特征和多样性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渔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科学基础。2.1.1中国近海的生物多样性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国家之一,海洋疆域北起渤海北端的大凌河(41°N),南至南海南端(3°30′N);南北延伸4167km,跨越37.5个纬度,覆盖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气候带,海洋生境复杂,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中国近海的生态系统包括河口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盐沼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沿岸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大陆架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热泉生态系统、岛屿生态系统等12个类型;以及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如潮间带池塘生态系统、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围隔生态系统(包括网箱养殖)等,是世界沿海生态类型丰富多样的国家,每一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又包括多个层级生态系统。2.1.1中国近海的生物多样性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不同海洋生态系统因生境的差异,生活着众多的生物种类。据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刘瑞玉院士主编《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录了包括细菌界、色素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共约46门、22629个现存生物物种,约占全球已鉴定海洋生物物种1/10,居北半球之冠,为全球第八位。台湾于同一年出版了台湾岛包括陆地、海洋生物种类名录。通过几十年的调查,先后出版了中国海藻志、中国无脊椎动物志、鱼类志等近500部分类学(包括种群生态)专著,为深入系统研究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奠定了丰厚的科学基础。2.1.2中国海洋生物及其分布特点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中国海洋生物特有的门类多,包括栉水母、动吻动物、曳鳃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和尾索动物等12个门类。中国海洋生物的种类比淡水水域多,如已记录的鱼类3802种,其中海洋3104种,淡水仅752种,两种生境共有约18种,海洋桡足类523种,淡水仅206种。中国海洋生物的物种种类数,由北往南递增,已记录黄渤海为1140种,东海4167种,南海5613种。中国近海生物物种受黑潮的影响较大。2.1.3海洋生物区系划分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曾呈奎院士指出,一个海区的海藻区系区种类明确之后,应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系的特点,以确定区系的温度性质及地理分布,阐明它与临近区系的亲疏关系及其在世界海藻区系种所占的地位并探讨其起源。迄今,中国近海生物区系大致可划为3个区系,即:渤、黄海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区”的“东亚亚区”,属于暖温带区系(WarmTemperateBitoa);东海和南海北部陆架区属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国-日本亚区,属于亚热带区系(Sub-tropicalBiota);东、南海,台湾-海南以南海域属印尼-马来西亚区,属于热带区系(TropicalBiota)。根据海洋生物对水温变化的适应和耐受能力,中国近海生物也大致可划分为冷水种、温水种和暖水种三个类型。知识点2-2-2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2)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2.2深入开展了海洋生物生产力和生态过程的研究2.2.1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基础,是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渔业资源评估关键的环节,也是海洋科学、海洋生态学、水产资源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学者从20世纪开始即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1970年代末起开始对近海海湾、河口、上升流和渤、黄、东、南四个海域以及黑潮区进行初级生产力的调查,估算了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基本掌握了中国近海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分布、变动规律。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国际上,新生产力、微食物环概念的提出,以及海洋微型生物(尤其是细菌、病毒)在碳循环中重要作用的揭示,大大促进了中国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其中,焦念志院士开启了中国海洋新生产力研究,并在理论上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的内涵,可归纳为4个方面的内容:①初级生产力的组分结构,即不同类群生产者对初级生产力贡献的比例;②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即不同粒径级的初级生产者对初级生产力贡献的比例;③初级生产力的产品结构,即初级生产品中POC、DOC的分配比例;④初级生产力的功能结构,即总初级生产力中新生产力所占的比例。简言之,初级生产力的结构应包括组分结构、粒级结构、产品结构与功能结构。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进入21世纪以来,焦念志等在研究海洋中特殊功能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氧菌(Aerobicanoxygenticphototrophicbacteria,AAPB)的生理生态功能时发现,AAPB对于DOM具有选择利用性。受此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洋微型生物碳泵”这一海洋储碳新机制。为海洋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认识。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2.2.2海洋次级生产力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海洋次级生产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70年来,中国学者在海洋浮游动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学领域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温度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中华哲水蚤(Calanussimicus)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黄海冷水团的存在使得中国哲水蚤的种群数量与其它海区不同,在黄海一年有两个相对的密度高峰,分别在春季和夏季。而在渤海和东海只有春季一个高峰,而在南海和厦门港只有冬季和春季才有分布,夏季消失。黄海冷水团的存在保证了中华哲水蚤以拟成体的状态平安度过炎热夏季,待到条件适宜再发展壮大。还有研究认为,黄、东海是整个中国沿岸地区中华蛰水蚤种群补充的源地。有关中华哲水蚤的度夏机制,作为陆架区典型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物理过程、生物过程耦合研究的一个成功案例。东海黑潮和上升流对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有显著影响。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随着生态模型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发展,功能群在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中受到了重视。海洋生物功能群,指的是不同的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相同或相近的生物可归纳为一个类群,称之为功能群。研究表明,胶州湾的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变化,但是胶州湾生物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甲壳类浮游动物的种类减少或消失了,但是小型水母等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这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2.2.2海洋次级生产力2.2.3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中国海洋生态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几乎与国际同步。中国科学家于1991年即进入国际“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alOceanEcosystemsDynamics,GLOBEC)”科学指导委员会,参与计划的制定和促进发展等活动。在苏纪兰、唐启升院士的大力推动下,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重大项目。1999年,在国家973计划中,又启动了“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在此领域,通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如,河流截流和人工改造黄河入海口等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对虾幼体到达渤海栖息地的可能性;气候的长期变化导致了渤海水环境的显著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产生影响。年代间的调查研究表明,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群落结构向低质化发展、食物网营养级下降、食物链缩短,生态系统控制机制的各种传统理论难以单一地套用于渤海;水层—底栖多箱模拟结果表明,在渤海生态系统循环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约有13%进入主食物链,呼吸排出的碳量约为44%,20%左右向底栖亚系统食物链转移。除外,还有学者开展了海湾和养殖池塘的生态动力学研究,如胶州湾水层生态动力学模拟、“虾池生态系能流结构分析”等。2.2.3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知识点2-2-3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3)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2.3揭示了中国沿海生态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机制2.3揭示了中国沿海生态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机制在污染、栖息地受损、过度捕捞及全球气候变化多重压力下,中国沿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受损。这突出表现在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灾害频发,一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在规模、结构和功能上都出现了严重退化,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均设立多项重点项目或专项,组织国内专家进入深入研究。通过30多年的研究,掌握了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状况,揭示了海洋生态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机制,并促进了海洋环境生态学学科的发展。Understandingtheocean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2.3.1生态灾害中国沿海生态灾害和致灾生物的种类多,其中赤潮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和原生生物,近两年发生在黄海局部的金潮,为大型海藻马尾藻;白潮主要出现在黄海、渤海、东海,主要致灾生物为海月水母、霞水母和沙海蛰。研究表明,中国东海赤潮高发区,主要是由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富营养化和黑潮输入大量营养盐引发的。迄今,在赤潮致灾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甲藻孢囊、有害赤潮毒素、赤潮监测、赤潮暴发的机制和预测、赤潮消杀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用改性粘土处置赤潮灾害,经多次现场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围绕黄、东海水母爆发的机理探讨,近年来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机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即水母生活史中的大部分时间以水螅体的形式生活在海底,水母暴发是水螅体对环境变异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为了逃避动荡环境,扩大分布范围,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为种群繁寻求更多机会的一种策略=;导致水母种群暴发的关键过程是海底温度的变动和饵料数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是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最主要诱发因素。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2.3.1生态灾害自2007年以来,黄海南部发生大规模绿潮灾害。经研究表明:黄海绿潮浒苔来源于江苏省条斑紫菜养殖区;浒苔复杂的生活史和多种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营养繁殖等)在绿潮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浒苔生长受温度影响明显,在14~20℃间的增长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20℃以上随温宿增加反而降低;水体中微观繁殖体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就会萌发长成幼苗;浒苔具有很强的漂浮能力和快速的种群增长率,是浒苔能够在短时间暴发并形成绿潮的生物学基础;浒苔自身中空管状,是有效进行光合作用和漂浮生长的生物学条件;浒苔是典型的“嗜肥”种类,使其在种间营养盐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2.3.1生态灾害2.3.2促进海洋环境生态学的发展海洋环境生态学是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交叉形成的新学科,着重研究在人类活动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中国学者在海洋污染、生境破坏、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毒理、生态恢复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鉴于海洋微塑料污染严重,华东师范大学还建立了“海洋塑料(垃圾)研究中心”,开展海洋微塑料的调研工作。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Understandingtheocean知识点2-2-4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4)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值得提出的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在对大洋,深海和海山的调查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蛟龙号”先后对中国南海、东太平洋金属结核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等七大海区开展了上百次下潜。在中国南海区初步查明了南海冷泉区和海山生物群落特征,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证实了西太平洋采薇海山与维嘉海山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联通性;初步查明雅浦海沟北段西侧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的多样性特征等。2.4为极地和大洋生态研究做出了贡献Understandingtheocean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实现了深海热液大型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成为继日本和德国之后,第三个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深海热液大型生物培养的国家,打破了传统认为超过1500m的深海大型生物不可培养的观点。另外,张偲院士的研究组,在开展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海洋大学张晓华教授研究组,首次发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10400m水深处存在大量能够降解烃类的细菌。此外,中国学者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也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Understandingtheocean项目二中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项目三中国海洋生态学发展建议Understandingtheocean70年来,中国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面对国际上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还有差距,许多海洋生态奥秘有待揭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也刚起步。建议: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近海和大洋的大量调查、监测、实验数据和模拟,能更多地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提出有影响的假说、理论;加大对深海、大洋,尤其是“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深入开展人类生产、生活及全球气候变化多重压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良好对策;促进海洋生态学研究方法、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强海洋生态学与其他海洋科学学科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管理科学的融合,努力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知识点2-3-1海洋生境类型-红树林简介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简介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近年来,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但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根据2019年红树林专项调查结果,中国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共52处(不包括港澳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类型。在这些保护地中,红树林面积为15944公顷,占中国红树林的55%以上。从保护级别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内的红树林有9800公顷,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34%;地方级自然保护地内的红树林有6144公顷,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21%。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红树林名称的来源有二,其一是林子里的树木大都是红树科家族的成员。红树科的名字来自红树,因为它的叶柄和花都是红色的。其二是红树科家族的每个成员,其木材内都含有单宁物质一旦木材接触到空气,单宁就会氧化,变成红色或红褐色,红树科乃至红树林之名就产生了。

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红树林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见潮间带生态)。随着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红树林本身的作用,红树林常不断向海岸外缘扩展。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植物对盐土的适应能力比任何陆生植物都强,据测定,红树林带外缘的海水含盐量为3.2~3.4%,内缘的含盐量为1.98~2.2%,在河流出口处,海水的含盐量要低些。红树林植物是喜盐植物,通常它们不见于海潮达不到的河岸。例外的现象也有,红树林主要成分之一的桐花树就可以在中国广东的黄埔一带河岸残留下来。温度对红树林的分布和群落的结构及外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赤道地区的红树林高达30米,组成的种类也最复杂,并表现出某些陆生热带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林内出现藤本和附生植物等。在热带的边缘地区,如在中国海南岛,红树林一般高达10~15米。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降低,红树林可不足1米,构成红树林的种类也减至1~2个种。

知识点2-3-2海洋生境类型-红树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在不具胚根的种类则有一种潜在的胎萌现象,如白骨壤和桐花树的胚,在果实成熟后发育成幼苗的雏形,一旦脱离母树,能迅速发芽生根。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红树植物,细胞内渗透压随生境不同而异。另一生理适应是泌盐现象。某些种类在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片常较薄。全球热带海岸的红树林在外貌、结构和成分等方面基本一致,这是由热带海岸盐土所决定的一种生物群落。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潮位、海水盐度、气温和海浪等因素影响。总体上,它们喜欢风浪较小的隐蔽环境,在河口、内湾平缓的泥质滩涂,常常会见到它们的身影。目前,红树林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124个国家或地区。红树林里的动物主要是海生的贝类,常见的有筛目贝、砗蠔、栉孔扇贝、糙鸟蛤和马蹄螺、凤螺、粒核果螺和几种寄居蟹。在红树林水域有多种浮游生物,常见的硅藻有根管藻、角毛藻、半管藻、辐杆藻、三角藻、圆筛藻等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则有新哲水蚤、波水蚤、真哲水蚤、丽哲水蚤、隆哲水蚤、真刺水蚤、胸刺水蚤、平头水蚤等。红树林内枝叶等残落物的分解有利于各种浮游生物的滋长,随之而至的是浅海鱼群在红树林带的洄游和出没。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里还有各种鸟类,多半属水鸟和海鸥一类,也有一部分陆栖鸟类出没于红树林带。红树林里也招徕了某些蜂类、蝇类和蚂蚁等栖息。它们对红树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起着一定的作用。红树植物是群落中的主要生产者。其花、叶、枝条散落泥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又为底栖动物提供了营养物质。红树林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因而保护和发展红树林是开发热带及亚热带沿海资源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知识点2-3-3海洋生境类型-红树林的生态效益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效益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红树林像母亲庇护孩子一样,维持了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这里有着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涵养着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红树林伴生植物及水体浮游植物等,消费者有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鸟类、昆虫,分解者有微生物,还有无机环境。潮起潮落间,生命生生不息。潮水静静涨上来时,几乎全部淹没红树林枝干,只露树冠,让红树林宛如海上“绿岛”;潮水退却时,栖息于红树林内种类繁多的鱼、虾、蟹、贝、浮游生物及鸟类纷纷“登台唱戏”。在这一涨一退之间,红树林里包括所有来自陆地和海洋的信息、物质、能量就此交流。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效益红树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生长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红树林中丰富的鱼类,吸引着活动于此的鸟类前来觅食。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成片的红树林,覆盖在海边,犹如大自然的“空调”,让这里的温度低上几度。优良的环境、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使得红树林成为候鸟迁徙的“落脚点”和“加油站”。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岸卫士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在中国沿岸防护林体系中,消浪林带是构筑防护林体系的第一道海岸防线。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岸卫士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海堤被海浪冲垮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冲垮,经济损失就小。许多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红树林是他们的“保护神”。1982年,华侨郭春秧特地从南洋带回"秋茄树"等三种红树林种苗进行育种栽植,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岸卫士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袭向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造成23万人死亡。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瑟纳尔索普渔村、距离海岸仅几十米远的172户家庭却幸运地躲过了海啸的袭击。原来,这里的海岸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没有被排山倒海的海浪摧毁,还守护了岸上渔民的生命。2013年第21号、24号台风“蝴蝶”和“百合”过境后,西沙中建岛上的海马草和爬藤等植物几乎损失殆尽,守岛的海军官兵强烈地期盼红树林能够在这里扎根。“每次休假归来,大家都背回种子、树苗和泥土,这是我们中建岛的传统。”中建岛守备队队长李辉对媒体说,刚刚过去的两次大台风吹走了一两米深的沙子,战士们苦心经营的3万多平方米的爬藤也大多被连根吹走。

知识点2-3-4海洋生境类型-红树林的主要价值与生态适应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主要价值红树林不仅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还具有较强的医药功能。在红树林大家族中,一些红树品种的果实可供食用。例如,果实成熟后像茄子的秋茄,果实如椰树、具有白色乳汁的“牛奶红树”(海漆)。

红树林植物分为真红树林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其中,真红树植物是指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生长的木本植物,具有较强的药用功能。例如,老鼠簕的根可药用,用于治疗淋巴结肿大、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等症状。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主要价值中国沿海居民利用红树植物治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人利用木榄树皮治疗烧伤。近年来,一些企业还把红树植物作为海洋药物开发和新药研究的药源之一。其实,不少红树林品种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例如,海莲、桐花树等花多、花期长,是沿海主要蜜源植物,有科研机构就在红树林尝试养蜂,实现育林酿蜜两相宜。半红树植物是指既能生长在海岸潮间带,也能在陆地非盐渍土生长的两栖木本植物。半红树林植物也是各具特色。例如,银叶树,花、叶和果实都具独特观赏价值,木材红色,材质优良,种子富含淀粉,可食用,亦可榨油。海檬果,花香、果形奇特,是滨海地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木材质地轻软,常用于制造箱柜、木屐等;钝叶臭黄荆,枝叶青翠、明亮光泽,适用于花坛美化、绿篱或盆景。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适应胎生现象——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洋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特殊根系——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生态适应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泌盐现象——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知识点2-3-5中国红树林分布、保护工作和存在的问题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中国处于世界红树林分布区北缘,有红树植物8个群系21科25属3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11科14属26种,半红树植物10科11属11种。主要树种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红海榄、海莲、木榄、角果木以及海桑等。中国红树植物有37种,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近40年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总体趋势。中国红树林分布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中国红树林分布40年来,红树林的面积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一部分被开辟为耕地外,更多的是因为建设开发、养殖等人类活动占用。养殖占用在2013年以前是红树林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以后,养殖占用持续减少。红树林增加的主要原因各阶段有所不同,1990年以前,红树林增长多来源于自然恢复。1990年以后,人工种植贡献远远高于自然恢复,广东表现尤为突出。2013年以后,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对红树林面积增加的贡献基本相当。[7]

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和浙江等区域,广东红树林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41%。2020年相较于2018年新增的红树林共约487公顷,其中人工种植面积约289公顷,占比59%;自然恢复面积约198公顷,占比41%。减少的红树林共约153公顷,其中围塘养殖和港口建设等人为原因导致的减少面积约116公顷,占比76%;自然减少的红树林面积约37公顷,占比24%。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保护工作2001年起,原国家林业局启动红树林保护工程,将中国约50%的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区。中国红树林面积由2000年的2.2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约2.9万公顷,新增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中国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出台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个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全面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同时,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已制定红树林行业标准5项,指导地方出台标准8项。2022年11月,从正在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了解到,中国红树林面积现在达2.7万公顷,比本世纪初增加5000公顷。《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显示,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2022年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当年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60公里、滨海湿地2640公顷,营造和修复红树林519公顷;有序推进446个乡镇单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保护区深圳红树林保护地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总面积367.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52.7公顷,是国内唯一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重要候鸟栖息地之一,主要保护对象有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黑脸琵鹭、白腰杓鹬等世界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中心地带,是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红树林湿地面积约5100公顷,红树林面积约500公顷。历经15年的生态修复,互花米草面积由1998年的260公顷降至1公顷,红树林面积由32公顷增至近500公顷,成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恢复、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海口市中心约30公里处,风景区地域跨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三江农场、三江镇,与文昌市的罗豆农场交界,海岸线总长84km,距海口美兰国际机场12公里,交通、通讯非常方便。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保护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的省级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天然红树林面积9000余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水面和栖息于林内的野生动物。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野生动物﹙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点、国家级沿海防护林监测点。02红树林项目二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保护区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003公顷,主要由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沙田半岛的英罗港片区和丹兜海片区组成,涉及合浦县山口镇、白沙镇和沙田镇3个镇。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9°37′22.10″~109°47′02.59″,北纬21°28′20.65″~21°36′59.08″。其中,英罗港片区面积为2868.20公顷,丹兜海片区面积为5134.80公顷。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保护区海南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南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1年9月设立;1990年—1991年文昌县人民政府对保护区进行划界确权;1992年9月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组织专家开展保护区三大功能区规划,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9年6月经省政府审核通过。海南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文昌市行政区域,保护区面积为43719亩,其中核心区13261亩、缓冲区14499亩、实验区15959亩。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21667亩,属于国家重点公益林。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红树林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17°24′07″--117°30′00″,北纬23°53′45″--23°56′00″,位于漳江出海口石矾塔以西的广阔滩涂上,是以保护红树植物、湿地水鸟、东南沿海优良经济水产种质资源为主要对象的湿地类型保护区,总面积236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00公顷,缓冲区460公顷,实验区1200公顷。保护区1992年成立,1997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建立红树林保护中心2022年,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2022年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中国提议的《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决议。红树林保护现状2023年5月17日消息,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2023年7月11日,从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3.8万亩。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红树林总面积偏小。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0.2%。中国红树林面积20世纪50年代约5万公顷,2001年面积为2.2万公顷,2019年面积恢复至2.89万公顷。总体来说,中国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总面积依然偏小。二是生境退化。生境退化主要表现为红树林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栖息地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降低。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树林占据了中国红树林的主体。三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相关研究表明:中国37种红树植物的50%处于不同程度的珍稀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的野外个体数不超过100株。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动物蟹类栖息密度的下降减少了土壤氧气供应,不利于红树植物生长。02红树林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部分生态区位重要的红树林分布区还未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红树林整体保护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地方相关规划衔接不够。五是保护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法律还没有对红树林保护作出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定。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存在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保护效率不高;自然保护地外的红树林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此外,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还需完善。目前,中国红树林还面临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生物入侵等主要威胁。知识点2-3-6海洋生境类型-珊瑚礁简介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珊瑚礁及其潟湖沉积层中,还有煤炭、铝土矿、锰矿、磷矿,礁体粗碎屑岩中发现有铜、铅、锌等多金属层控矿床。珊瑚灰岩可作烧石灰、水泥的原料,千姿百态的珊瑚可作装饰工艺品,不少礁区已开辟为旅游场所。达尔文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划分出岸礁、堡礁和环礁,根据形态分出台礁和点礁等类型。岸礁,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亦称裙礁或边缘礁。呈台地状高出附近海底,但无潟湖和边缘隆起的大型珊瑚礁,也称桌礁。点礁,即斑礁,是堡礁和环礁潟湖中的礁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地球的健康与珊瑚礁密不可分——珊瑚礁养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以及十亿人口。珊瑚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其形成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按形态划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环礁、桌礁及一些过渡类型。据估计全世界珊瑚礁连同珊瑚岛面积共有1000万平方公里。珊瑚礁生长速度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长发育过程中礁基不断下沉或海面不断上升所致。03珊瑚礁知识点2-3-7海洋生境类型-珊瑚礁的形态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的形态达尔文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划分出岸礁、堡礁和环礁,根据形态还有台礁和点礁等类型。按照其形式珊瑚礁可以分多个形态。岸礁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亦称裙礁或边缘礁。现代最长的岸礁沿红海沿岸发育,绵延约2700多公里,分布水深约36米。中国台湾恒春半岛和海南岛沿岸也有岸礁发育。堡礁又称堤礁,是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堤状礁体,它与陆地隔以澙湖。现代规模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堡礁,全长约2000公里,分布水深约30米。堡礁位于大陆架的边缘,它在大洋与大陆架的浅水之间形成了一个屏障。堡礁可以是因为大陆下沉由裙礁演化而成。最著名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的形态环礁礁体呈环带状围绕澙湖,有的与外海有水道相通。环礁直径在几百米至几十公里,形态多样。已知的环礁有330个之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的信风带和印度洋热带海域。环礁多坐落在大洋火山锥上,孤立于汪洋大海之中,展布受洋底火山作用的控制,某些也可在大陆架上见到。环礁礁坪上常有灰砂(砾)岛或礁岩岛,统称为珊瑚岛。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的形态台礁呈台地状高出附近海底,但无澙湖和边缘隆起的大型珊瑚礁。也称桌礁。礁坪上也可发育灰砂岛,如西沙群岛的中建岛。点礁即斑礁,是堡礁和环礁澙湖中的礁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平顶礁假如海底有平坦的、珊瑚礁生长的条件,那么就能够形成平顶礁。裙礁裙礁沿着大陆或者岛屿的边缘形成。大多数沿岸珊瑚礁是裙礁。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的形态其他类型根据形态还有圆丘礁、塔礁、马蹄礁、层状礁等。马克斯韦尔将昆士兰大堡礁的礁体分成月牙礁、耙状礁和封闭网状礁等19个类型。成群分类礁体往往成群展布。根据礁群特征又可分为:线型礁群、宽带状礁群、弧形或马蹄形礁群和环形礁群等。海平线分类根据礁与海平面的关系,又可分为上升礁和溺礁。上升礁又称隆起礁。它出露于海面以上,礁上没有活珊瑚生长,是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的产物。溺礁的形成是因为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迅速,造礁珊瑚的生长追随不上,致使礁体沉溺于造礁珊瑚生长的极限深度以下。知识点2-3-8海洋生境类型-珊瑚礁生存现状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生存现状“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如持续激增,珊瑚礁将极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完全灭绝。”在伦敦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科学家发出如此警告。来自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数十位珊瑚礁及气候变化方面的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450ppm,日益变暖的气候和日渐酸化的海水将对珊瑚礁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此后数十年内珊瑚礁的生长将逐渐停止直至灭亡。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生存现状作为“生命母亲”的海洋就好似一个巨大的“碳调节器”,以其天然的碱性,不断吸收并分解着地球上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着世界各地的气候。有学者称,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时间里,海洋大约吸收了一半以上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地球上每人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1吨左右仍需依靠海洋进行吸收。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化石能源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以来,人类碳排放速度和总量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海洋虽然广阔无垠,却仍然有其极限。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60年珊瑚礁面积减8成。据调查,2007年我国滨海湿地总面积693万公顷,比1975年减少43万公顷,自然湿地总面积669万公顷,比1975年减少65万公顷,人工湿地总面积24万公顷,比1975年增加22万公顷。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约80%,珊瑚礁生态系统已出现退化迹象,处于健康和非健康状态的各占50%。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难以承受之“酸”身处日渐污浊空气中的人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留意,而对海洋环境极为敏感的珊瑚礁已经对此产生了反应。英国海洋科学家称,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将造成“严重威胁”,到2050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很可能比工业化时代前增长一倍,适宜众多生物繁衍的珊瑚礁届时可能减少三成。专门从事珊瑚礁与海洋酸碱度关系研究的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生态学部斯尔弗曼博士称,与工业化之前的水平相比,珊瑚如今已经放慢了它们形成骨骼的速度。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60ppm时,所有的珊瑚礁将停止生长并开始溶解。他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关系,海洋酸化就意味着珊瑚礁的灭亡。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难以承受之“酸”斯坦福大学伍德环境研究所教授斯蒂芬·帕鲁比说,尽管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作所为十分空前,但我们还是很难设想,这些存活了2亿5千万年的珊瑚寿命可能只剩下几十年。随着海洋酸化进一步加重,海洋中通过光合作用分解二氧化碳的一种钙质超微型浮游生物——颗石藻类的生长也将受阻,此时海洋酸化将开始进入恶性循环,气候变化与海洋酸化相互影响,愈演愈烈。英国邓迪大学约翰·雷文称,海洋酸化到此时已无法有效逆转,要再回归到前工业化时代的状态,只有通过数千年的自然演化。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无法抗拒之“暖”而与海洋酸化相比,日益上升的气温则是一个更为直接的威胁。珊瑚尤其是热带珊瑚适应气候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海水表面高温的伤害,当海水出现高温时寄居在珊瑚上的生物就会大量离开,成片的彩色珊瑚因此会变得像骨头一样惨白,而后很快死去,这种现象被称为珊瑚的“漂白”或“白色瘟疫”。一旦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450ppm,海洋的温度将很有可能触发更为广泛的漂白作用。而与此同时,增加的酸度又将进一步导致其他健康珊瑚生长速度放慢。而如果珊瑚大量减少或完全灭绝,所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将是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为生的鱼类,其数量将减少甚至消失。假如鱼类消失,海洋里会充斥着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又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生物结构将被完全改变。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加速死亡2017年3月13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珊瑚礁。科学家们现在正努力确保这些独特的生态系统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珊瑚礁死亡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即使现在能够阻止全球变暖,科学家们预计仍然有90%以上的珊瑚会在2050年前死亡。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所有的珊瑚礁。对于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珊瑚礁来说,关键是要保护他们免受各种问题的侵扰,如污染、过度捕捞和沿海开发。如果珊瑚礁保持健康、有弹性,他们有望成为重要的种子,来重新填充周围的珊瑚礁。自然本身提供了希望的曙光,例如圣诞岛的一些珊瑚有重生的迹象。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进行实验阻止珊瑚礁灭绝,培育可以在变暖海水中生存的珊瑚。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对于珊瑚礁来说人类是唯一的巨大威胁。尤其陆地上的污染和过度捕捞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船只拖网造成的物理破坏也是一个问题。活鱼贸易导致了使用少量氰化物和其他化学药剂来捕捉小鱼的手段。此外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变暖造成的过高的水温也会导致珊瑚白化。按照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数据全球珊瑚礁破坏速度不断加快,在50年内全球70%的珊瑚礁会消失。对于生活在热带的人来说这个损失可能意味着一个大灾难。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活鱼贸易由于北美和欧洲对珊瑚礁观赏鱼的需求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使用氰化物捕鱼的方法大增。世界上85%的观赏鱼是在这个地区捕取的,几乎所有这些鱼是使用氰化物捕取的。捕鱼人使用氰化物来麻醉鱼,然后可以轻易地捕取它们。使用这个手段捕鱼鱼的死亡率达90%。氰化物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很大,它杀死珊瑚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同时通过捕走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必须的鱼本身就对珊瑚礁造成了威胁。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活鱼贸易另一种对珊瑚礁破坏巨大的捕鱼方法是使用炸药捕鱼。捕鱼的人使用一个装有硝酸钾的瓶子。瓶子爆炸时在水下造成一个冲击波,导致鱼鳔破裂。之后鱼浮到水面上。捕鱼的人往往在第一次爆炸后再进行第二次爆炸来捕取被死鱼吸引来的食肉鱼。这个手段不但炸死许多小鱼而且还炸死许多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其他生物,甚至于珊瑚礁本身。过去充满珊瑚的地方今天变成一片荒漠,没有一点珊瑚,就更不用说其他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生物了。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全球2,600名全球顶级海洋科学家发出警告:珊瑚礁正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减少。他们呼吁立即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以保护现存的珊瑚礁。珊瑚礁是全球众多沿海居民食物的来源,并为他们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作为自然防波堤,珊瑚礁阻挡了海浪和飓风的侵入。该警告是参加国际珊瑚礁专题论坛的专家联合发出的。专家们呼吁采取措施抑制由于海水温度升高、海水酸化、过度捕捞和污染而带来的不断扩大的危害。会议召集人特瑞休格斯(TerryHughes)认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机会去抑制气候变化,但是这些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另一位资深研究者杰瑞米?杰克森(JeremyJackson)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全球的珊瑚礁消失十分严重。知识点2-3-9海洋生境类型-关于珊瑚礁的保护措施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保护措施有关计划将以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在2018年的上届“我们的海洋”会议上发起的“强韧珊瑚礁”倡议为基础。强韧珊瑚礁倡议表明,积极干预措施能够减缓当地压力,提升当地社区权能有助于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保持收入和生计。珊瑚礁保护和恢复是教科文组织认可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海洋十年”)的关键行动之一。强韧珊瑚礁倡议将持续至2024年,总计募集资金1000万美元。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全球珊瑚礁基金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加大对发展中国家世界遗产珊瑚礁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战略的投资。全球共有29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珊瑚礁,该伙伴关系将探索协作机会,优先支持其中位于发展中国家的19处。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建立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部近岸及海岛四周海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09°20′50″~109°40′30″,北纬18°10′30″~18°15′30″范围内。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西南部,地处徐闻县境内,分布在角尾、迈陈、西连的西部海区,北纬20°10′36″—20°27′00″,东经109°50′12″—109°56′24″之间,1999年8月,徐闻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区面积达10867公顷。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珊瑚礁联盟是一个由其成员支持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通过综合性的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旅游业以及社区合作等手段来保护珊瑚礁的健康。它与当地人合作来分析和解决保护问题、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改变当地人的看法、提供资源来加强保护的努力、产生可持续旅游业的刺激等等。它的活动范围包括佛罗里达、伯利兹、洪都拉斯、墨西哥、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夏威夷。03珊瑚礁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保护措施2022年4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紧急计划,保护珊瑚礁世界遗产。该组织警告,所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珊瑚礁都面临同样的危险:它们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当天在“我们的海洋”会议上宣布相关紧急计划,旨在为珊瑚礁的生存争取机会,全球珊瑚礁基金为该计划提供支持。她还呼吁国际社会动员起来,以防止珊瑚礁灭绝。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珊瑚礁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展现突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它们在吸收碳排放和保护海岸线免受风暴和侵蚀影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的健康与一百多个土著社区的生存息息相关。此外,它们还是气候变化对全球珊瑚礁影响的参照点。知识点2-3-10海洋生境类型-海草场生态系统及其衰退原因02项目二海洋生态学04海草场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草场生态系统服务海草场在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近岸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许多重要角色,提供了大量的不可取代的生态系统服务:(1)海草场能够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稳定底质从而保护海岸环境;(2)能吸收营养盐和重金属,净化和改善水;(3)作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地球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一环;(4)是许多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附着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时也为许多重要经济鱼类提供产卵场和孵幼场所,海草场还是儒艮、海龟和海牛等珍贵保护动物的生存栖地并直接为其提供食物,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04海草场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草场生态系统服务此外,热带地区的海草场生态系统在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海草场系统作为典型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保障另外两个海洋生态系统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双方面的基础稳定性当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服务。据统计估计,每公顷海草场每年在海洋环境中营养循环及直接产品的产出价值高达USD19,004,全球每年海草-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流量达USD3.801×1012。04海草场项目三海洋生境类型Understandingtheocean海草场生态系统的衰退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海草场都在迅速缩减。据200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出版的《世界海草地图集》报道,全球海草场生长环境日益恶化,全球仅有的17.7万km2的海草场在1993—2003的10年间锐减2.6万km2,缩减约15%,并威胁到了其它海洋生物的生存。海草场影响海草场生态系统衰退的自然因素来自自然因素扰动的影响:(1)首要罪魁祸首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2)台风的频繁侵扰亦会对海草场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海草有性繁殖季节,台风会将海草繁殖枝破坏并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