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课件-第一章 文史之韵_第1页
《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课件-第一章 文史之韵_第2页
《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课件-第一章 文史之韵_第3页
《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课件-第一章 文史之韵_第4页
《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课件-第一章 文史之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让我们不再迷茫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第一篇历史文化汉字文化诗歌文化书画艺术史记2341《史记》书名内容体例内容取材艺术特色目

录5史学影响1.最初称“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太史公”。2.东汉灵帝时,

《东海庙碑》称它为《史记》。3.从三国开始,“史记”由对史书的通称,

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一、《史记》书名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二、内容体例

《史记》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线索,

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十二本纪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世家”记述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十家

“列传”是帝王诸侯以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七十列传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范雎蔡泽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吴王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韩长孺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汲郑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大宛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十表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八书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

三、内容取材1.历史古籍:《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2.两次游历: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太史公自序》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四、艺术特色1.纵横交错的结构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脉络,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四、艺术特色1.纵横交错的结构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

以时间为序,兼顾各人物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四、艺术特色1.纵横交错的结构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3.雄浑壮阔的风格特征让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展示个人命运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五、史学影响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五种体例史书的不同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五、史学影响五种体例史书的不同序号体例特色史书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战国策》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战国策》《三国志》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资治通鉴》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五、史学影响2.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亦称《中经新簿》)。全书正文十四卷,按甲、乙、丙、丁四部分类。

甲部收录六艺、小学,

乙部收录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收录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收录诗赋、图赞、汲冢书。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

东晋李充依《晋中经簿》编成《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乙、丙两部更换,使甲部纪经书、乙部纪史书、丙部纪子书、丁部纪集部书。

从此,“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后世官修目录的定制。明德励志勤勉精艺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2.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史记》为中国文学塑造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五、史学影响明德励志勤勉精艺结语:

读史记,

像读小说一样有趣轻松,

既能了解历史,

知晓人性人心,

又得做人处世智慧。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与后汉书11《汉书》《后汉书》目

录《汉书》和《后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班固编写,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是《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也作了创新。第一,改通史为断代史,专门记述西汉一代的历史。第二,改编体例,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这种体例,被后来的史书沿袭下来,成为

写作规范。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史记》和《汉书》体例比较史记汉书体例变化记载内容十二本纪十二纪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七十传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臣子和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八表大事年表八书十志各种典章制度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沿用了《史记》的体例,也作了一些创新。第三,整齐篇章。《汉书》严格体制,“纪”记载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具有纲领性的作用

“传”记载历史事件,内容更充实,《王莽传》“志”只收录典制文物,内容更明晰突出刘氏正统地位的思想。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沿用了《史记》的体例,也作了一些创新。第四,新创篇目。《汉书》在汉武太初以前大多抄自《史记》,只增加了《惠帝纪》,太初以后是班固承袭他父亲《后传》的基础自撰而成。《艺文志》记述了当时和前代的书籍源流、存佚内容,并作了分类,是中国留存最早的一部目录学书。《汉书》之后的“正史”大多效仿它的体例,编排了“志”的部分内容。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体例第一,改通史为断代史,专门记述西汉一代的历史。第二,改编体例。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第三,整齐篇章。严格体制,历史事件记载在“传”中,

重要事件和人物记载在“纪”中,

“志”中只收录典制文物,。第四,新创篇目。增加《惠帝纪》《艺文志》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史料。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为后人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巨大方便。至今,凡研究西汉历史的人,大多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汉书》小结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后汉书《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记载了整个东汉从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编者是范晔(南朝宋)《后汉书》也是纪传体断代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后汉书》的内容和创新一、改变体例,不再设“表”《后汉书》没有“表”这部分内容,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范晔文笔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这之后的史家竞相效法这种写法。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后汉书》的内容和创新二、创制类传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创制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7种新的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他在《列女传》褒扬赞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书中拘于正统思想只为皇族女性立传,不为其他女性立传的禁例。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后汉书》的内容和创新三、合传编写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写文章,行为近似,所以合传,这对后世史学编纂也有很大影响。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后汉书》的内容和创新四、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后汉书》中记载了公元185年,中国的天文学家

在天空中观察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过程,并对此做

了记录。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确认,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纪录。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后汉书》的内容和创新一、改变体例,不再设“表”,

只有本纪、列传和志三部分内容。二、第二、创制类传,

创制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7种新的类传。三、合传编写,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四、最早的超新星爆发记录。明德励志勤勉精艺范晔对《后汉书》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为后人研究东汉历史留存了最基本的依据。《后汉书》小结: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书》《后汉书》这两部史书虽然不是官方的历史记载,都是私人完成的史学巨著,但是在史学上地位较高,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也起到较大影响。本节小结: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楚河汉界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个空白区域,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做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那么,楚河汉界指的是哪里,又是什么来由呢?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楚河汉界”指的是古代豫州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邝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楚河”“汉界”,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一场楚汉相争。明德励志勤勉精艺秦末农民起义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起农民大起义,各地也出现许多反秦的武装集团。项羽和刘邦就是两支主要力量。明德励志勤勉精艺问鼎中原项羽原是楚国的旧贵族,跟随叔父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队伍后来发展到八千余人。刘邦早年做过沛县(今江苏徐州下辖县)亭长,后自立为沛公,集聚了起义者三千多人。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先入关者王之起义军领袖楚怀王用重赏法,约定“先入关者王之”,起义军谁先攻进关中咸阳并安定下来,就可以称王关中。明德励志勤勉精艺还军霸上刘邦先入咸阳,秦王子婴捧着玉玺投降。刘邦部下樊哙劝他,如果想得到天下,就不要留恋宫中美色财宝。刘邦接受了樊哙的意见,让军队退出咸阳城,驻扎在郊外的灞上,废除秦朝的严苛律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秦人的拥护。明德励志勤勉精艺项羽率领四十万军队驻扎鸿门(今临潼县东项王营)。刘邦只有十万人,就听从谋士张良的意见,亲自去鸿门拜会项羽。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德励志勤勉精艺西楚霸王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烧毁秦的宫殿,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自以为天下无敌,就带着从咸阳宫中掠来的财宝、妇女,回到彭城享富贵去了。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刘邦采纳部下萧何的策略,在汉中招揽人才,治理巴蜀作根据地。汉王刘邦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楚汉争霸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五年,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刘邦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楚河汉界项羽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以鸿沟(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属于楚,河西属于汉。于是赫赫有名的“楚河汉界”就形成了。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乌江自刎公元前203年底,刘邦汇合各路将领,把项羽合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粮食吃光、援兵断绝、被围在山头的项羽,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鼓角齐鸣。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大势已去,只好丢下爱妾虞姬,连夜突围。(霸王别姬)天亮后,刘邦闻讯,立即派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一百多人。汉军追上,杀得项羽只剩二十八个残兵。项羽跑到乌江边上,见前面茫茫乌江,后面滚滚追兵,走投无路,拔剑自刎。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刘邦建汉公元前202年6月,

刘邦统一中国,

建立汉朝。汉朝国号“汉”,衍生扩展命名于汉族、汉人、汉字、汉语、汉文等,影响广泛而深远。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楚汉争霸”中留下的成语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约法三章、衣锦还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楚河汉界、江东父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字造字法六书汉字造字法六书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字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形体上:由图形变为笔画,

由象形变为象征,

由复杂变为简单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明德励志勤勉精艺结绳说:结绳是帮助记忆的工具,

并不等于交际或交流思想的工具。八卦说:

“依类象形”,是一种原始的记事符号,不是文字。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仓颉造字说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造出不同的符号,定下每个符号代表的意义,称其为“字”。在汉字形成过程中,仓颉或许搜集整理过早期汉字。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概括和归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造字法明德励志勤勉精艺象形一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如:人、山、水、日、月、木等独体字指事二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例如:本、末、上、下、刃等字,就是指事字会意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例如:从、众、休、林、森等字就是会意字,由两个独体字再组成一个新的字,构成一个新的字义。形声六书造字法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例如:芬芳,上面是形旁,表示一类事物;下面是声旁,表示声音。形声字组合方式灵活左形右声:江、河左声右形:锦、刊上形下声:草、房上声下形:想、袈外形内声:街、衷外声内形:闻、衡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80%以上。转注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kǎo):字形像一个拄拐杖的长发老人,

意为老化、衰老。老(lǎo):字形也像一个拄拐杖的老人,

是古代对年长大臣的尊称。假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假借的种类: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暮、然——燃2.本有其字的假借,如,早——蚤,伸——信假借字是指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即:旧字翻新。假借莫(mò):本意为太阳下山,日暮降临,后来假借为无定代词,表示“没有”的意思,为了与“日暮”的意思区别,另造“暮”指代太阳下山。然(rán):本意是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后来假借为指示代词“如此、这样”,就另造“燃”表示烧火的意思。北(běi):本意是两人相逆反,相违背,假借为方位词,为了区别“违背”的意思,就另造出“背”。六书解释了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明德励志勤勉精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字形的基本类型,转注、假借,是汉字字形的附加类型。

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字的演变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字的演变汉字从古至今,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文字的发展由繁变简,由不规则到规范,进一步上升为文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最灿烂最优秀最杰出的标志之一。汉字演变明德励志勤勉精艺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贾湖刻符汉字产生的时间,目前还难以断定。据考古证实,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为“贾湖刻符”,为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龟甲上契刻的17个文字符号,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等字,是明显有意识刻画的,但不能确证为文字。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仓颉造字我国古代文字体系的建立,据传是黄帝时代的左史官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模仿出象形文字,并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史称“仓颉造字”。仓颉造字是一种传说,具体还需经过科学考证。明德励志勤勉精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是象形字比如“日”“月”“水”“火”,或会意字“本”“末”,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甲骨文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晚于甲骨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金文采用的是篆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也称为“大篆金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除金文外,人们也在竹简或者锦帛上书写文字,这种文字叫篆字。由于诸侯割据,各国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主要分为大篆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大篆金文专指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因为“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就称秦国文字为“籀文”或“大篆”。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现在最具代表的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石鼓文”。石鼓文大篆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创制出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李斯小篆小篆在汉代得到继承,一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由于小篆形体优美,因而为历代书法家所青睐,一直到现在都在流行;又由于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因而古代关防印章玉玺等需要防伪的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篆书,直到清末才退居其次。乾隆印张小篆隶书,亦称汉隶,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线条为方折的笔画,成为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典范。东汉隶书张迁碑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东汉末,文字艺术出现多种字体并行的现象,陆续出现了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字体。随着汉隶的演变,人们追求形体美,汉字的书写逐渐更为规范,结构上更趋严整,于是出现了楷书。这种字体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一直沿用至现代。楷书颜真卿楷书行书大约在东汉末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汉初出现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草书张旭《肚痛贴》汉末,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草书,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米芾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汉字从古至今,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文字的发展由繁变简,由不规则到规范,进一步上升为文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最灿烂最优秀最杰出的标志之一。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但楷书和行书依然是日常书写字体,而且篆书、隶书、草书等,也是常见的艺术形式,不但没有随着历史而湮灭,反而越来越焕发出新的魅力。姓氏文化目

录01姓氏的产生和发展02姓氏的来源问:1.孔子姓孔吗?

2.孟姜女姓孟吗?褒姒姓褒吗?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一、姓氏的产生和发展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古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女子称姓,姓别婚姻2.男子称氏,氏别子孙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明德励志勤勉精艺1.女子称姓,姓别婚姻

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

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多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姓是作用:明血缘,别婚姻

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女子姓的形成1.尚未成亲的女子,用姓标明血统,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

季来表示排行,如伯姬、仲姜、叔隗、季姒。

“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思。2.女子出嫁之后,可在姓前冠以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周幽王的宠妃

褒姒,就是姓姒,来自褒国。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3.如女子嫁的是别国的国君,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如卫庄公的妻子

姓姜,来自齐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4.女子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就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

如赵衰之妻,姓“姬”,在姓前加上丈夫赵衰的氏“赵”,

就称之为赵姬;棠姜,是棠公之妻,“棠”是丈夫的邑名,

“姜”是自己的姓。5.女子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是丈夫郑武公的谥号“武”加上自己的姓“姜”构成;穆姬,秦穆公之妻,是由丈夫谥号“穆”与自己的姓“姬”组成。明德励志勤勉精艺2.男子称氏,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男子逐渐成为氏族的主导者,他们称氏,便可将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同其他氏族区别开来。

男子称氏,不以姓相称。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孔子姓子,孔是他的氏。《通志·氏族略三》记载“孔氏,子姓。出宋闵公之后。闵公生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三世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为大司马。……嘉字孔父,后世以字为孔氏,又为孔父氏。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仲尼,孔氏,姓子。明德励志勤勉精艺屈原,姓芈,以屈为氏明德励志勤勉精艺2.男子称氏,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先秦时期,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普通平民一般没有氏,常在各自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构成称号。如弈秋,秋姓棋手;庖丁,丁姓厨师;优孟,孟姓演戏人。

贵族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那么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

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或“卫鞅”,后来被封于商,故而又称他“商鞅”。明德励志勤勉精艺秦汉以前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则用姓。同氏不同姓的可以通婚,不同氏而同姓的不能通婚。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二、姓氏的来源: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同出一宗。如中国第一大姓“李”,来自“嬴”姓,“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因此“李”姓之人并非全是一家。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二、姓氏的来源:1.以姓为氏。真正意义上的姓为氏。他们多带女字旁,如姬、姜、姚、姒、嬴等姓。2.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

国名为氏。有鲁、卫、晋、滕、齐、宋、陈、焦等姓。3.以邑名为氏。诸侯国的君主把自己的土地再分封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邑中的人便继之为氏。以赵为例,其祖造父,

是周穆王的车夫,本姓嬴,后因功穆王以赵(今山西省洪洞县)地赐

封给造父,于是以赵为氏。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二、姓氏的来源:5.以居住地名为氏。

没有得到封赏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

如住在池边的人以池为氏,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

此外还有东郭、西门、南宫等。6.以排行次第为氏。

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

其后裔则可以此为氏。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

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7.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等姓。8.以职业或技艺为氏。

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

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屠、卜、陶、匠等姓。

他们在夏、商、周时代属于低级贵族,不得封土,但可称氏,

后人便以其从事的职业为氏。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二、姓氏的来源:9.以爵号、谥号为氏。

以爵号为氏的有王、公、侯、王孙、公孙等姓,

以谥号为氏的有文、武、穆、宣、简、闵等姓,

如宋穆公之后以穆为氏,齐桓公之后以桓为氏。10.皇帝赐姓和避讳而改姓。

皇帝常把所谓“国姓”赐给自己的功臣,以示殊荣。

如唐代的许多开国功臣都被赐姓李,明王朝赐以朱姓。

还有为避讳而改姓的,如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

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11.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明德励志勤勉精艺中国姓氏数量众多,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中华姓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其世代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仍永葆青春,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也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明德励志勤勉精艺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意象指诗歌中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明月象征思乡:“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杨柳象征离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阳关象征离别、漂泊等:“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歌文化诗歌中的意象——长亭长亭:表示送别、依依惜别,思念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诗歌的意象——鸿雁鸿雁传书:信使的象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大雁归巢:思念、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诗歌文化诗歌的意象——梧桐梧桐,表示愁苦,寄托哀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诗歌的意象——芭蕉芭蕉,伤心苦闷的象征。“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的叶子硕大,雨打芭蕉就成为夏雨的信使。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白居易《夜雨》诗歌的意象——杜鹃杜鹃鸟,又叫子规,凄凉、哀伤,思念的象征。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代秦观《踏莎行》诗歌文化诗歌的意象——菊花菊花,品节高尚,不同流合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其五》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宋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诗歌的意象——梅花梅花,傲雪,坚强,情操高尚,不同流合污。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宋陈亮《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诗歌的意象——松柏松柏:用其耐寒特点,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唐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论语·子罕》诗歌文化诗歌的意象——红豆红豆,又叫相思子,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诗歌的意象——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歌文化意象具有丰富性蝉,餐风饮露,象征高洁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寒蝉,秋天的蝉,生命将尽,表示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鸣我侧

——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意象,是诗歌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中五彩缤纷的花朵。诗歌文化诗歌的意趣诗歌的意趣

诗歌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含蓄委婉,趣味性更高雅,能在审美上带给人们无穷的情趣和意味。品读诗歌,不光可以品读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节奏美,还可以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更可以品味诗歌的意趣,感受诗歌带来的生活情趣、人生哲理。诗歌文化目录壹谐隐之趣味贰哲理之趣味叁生活之趣味壹

杜甫用诙谐的语言、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了酒中八仙的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饮中八仙歌》杜甫谐隐之趣味谐,诙谐、幽默,多隐含赞美或讽刺。壹

杜甫用诙谐的语言、漫画素描的手法,表现了酒中八仙的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饮中八仙歌》杜甫谐隐之趣味谐,诙谐、幽默,多隐含赞美或讽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壹“晴”与“情”构成双关,明写天气的变化,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隐之趣味隐,利用谐音和双关等修辞,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壹“莲子”谐音“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音“怜心”,即爱怜之心,表达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谐隐之趣味隐,利用谐音和双关等修辞,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壹今日为何浅淡妆。只缘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诙谐之趣味谐隐诗经常峰回路转,机巧百变。鸡冠本是胭脂染,咏鸡冠花解缙“泗水”暗喻孔门,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寻芳”比喻的是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贰哲理之趣味《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歌文化贰贰哲理之趣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一个人的境界和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能拨云见日、高瞻远瞩,透过现象看到内在本质。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生活之趣味叁《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余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刻画了新婚夫妇的甜蜜温馨,新娘子拜见公婆前紧张复杂的心情。生活之趣味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与罗裙、荷花与脸庞、不见其人只闻其歌的映衬对比,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群天真烂漫的采莲少女生机盎然、优美灵动的画面。生活之趣味叁《村居》王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时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江南美景,童放学归来放着风筝,让读者感觉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诗歌文化结语

意趣美,丰富了诗歌的取材,营造了诗歌的艺术氛围,生动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思绪,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诗境愈发含蓄深远。爱情诗词哪句打动了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卓文君《白头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明汤显祖《牡丹亭》)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清纳兰性德《画堂春》)诗歌欣赏诗歌欣赏

古典诗词就是一首首音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歌曲,她们用绚丽多姿的语言谱写出跳动的音节和节奏,用丰富多变的意象营造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情感。品读诗歌,就是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去探索诗词语言画面背后的情感和情怀。目录玩赏字句壹知人论世贰体悟意境叁诗歌文化诗歌的美要通过语言自身的美来显现,因而鉴赏古典诗词要格外着眼于诗中的字法、句法与章法。推敲:“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一、玩赏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玩赏字句“绿”不仅有动感,还有视觉上的美感到、吹、过、满:有动感一字传神一、玩赏字句一字传神的诗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倒装句式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一、玩赏字句强调色彩给人的感觉:诗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正常语序:“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倒装句式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一、玩赏字句强调动感: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句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歌文化反其意而用之的传神字眼:一、玩赏字句诗中是表现的是“焦躁不安”的心绪。“闲”:一般意思是“悠闲”;“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南宋赵师秀《约客》)诗歌文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指要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二、知人论世刻画了新婚夫妇的甜蜜温馨以及新娘子拜见公婆前紧张复杂的心情。本意是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二、知人论世前者低沉伤感,后者豪迈激越,是因李商隐处于国家命运江河日下的晚唐,而王之涣则处于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这种不同,是时代造就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寓情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体悟意境诗歌文化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三、体悟意境

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多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元白朴《天净沙·秋》三、体悟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用“枯藤”等多个意象,组合成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六个意象“孤村”等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后面“飞鸿”等明朗清丽,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鉴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多看多品,才能对古典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诗歌文化再见第一篇历史文化汉字文化诗歌文化书画艺术中国三大行书中国三大行书壹请在这里,输入副标题输入副标题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三大行书都是即兴之作,情感流露不受控制,书法线条随心情变化自由发展,最真实地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苏轼的《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序》壹贰叁目录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写作背景

45岁这年,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俸禄微薄,不足以养家,生活窘迫。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连月不停的雨,让本来娇艳的海棠花零落泥沼,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都触发了的愁绪,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寒食帖》诗。破灶”和“衔纸”对比鲜明。“破灶”用毛笔笔根,字形压扁变形,拙朴厚重,“衔纸”全用笔锋,尖锐犀利,如刀刃切割,显示出诗人的悲愤,隐忍和委屈。“哭涂穷”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的视觉冲击力。率性而为,自然而不做作;难的不是技巧,难的是心境上不再卖弄。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写作背景《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祭侄文稿》篇首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

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祭侄文稿》第8-13行

到第十四行的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不复计较书体是楷,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祭侄文稿》第14-18行

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笔势连绵。祭文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悲愤痛心之情达到极点,情感挣脱法度的束缚,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祭侄文稿》最后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情感挣脱法度的束缚,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作背景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47岁的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来到绍兴兰亭,感受春意,到水边嬉游,洗去秽气。曲水流觞《兰亭序》总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宜,整幅作品呈现出断续之美,章法上具有生动活泼的气韵。每个字的大小、斜正均有变化,其中不少字均以侧势取胜,常常是左低右高、貌似倾斜,单独看一个字似乎难以接受,然而放在整幅作品之中却恰到好处,呼应对比,变化无穷。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骨力劲健的气势和特色。书法的美和内容的美,共同构架出《兰亭序》的神采。《兰亭序》神采、用笔和笔势方面都无人能及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认识国画认识国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被称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目录国画的发展历程壹国画的分类贰国画的画幅形式叁一、国画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彩陶纹饰和岩画2.先秦时期: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3.秦汉时期: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随葬帛画繁荣4.魏晋南北朝:壁画、造像,出现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5.隋唐时期:人物画兼有西域画风和中原画风,山水画、花鸟画工整富丽。6.五代两宋:鼎盛时期,宫廷画、文人画多向发展7.元明清:山水画、花鸟画占据绝对地位。涌现杰出画家、画派,和优秀作品。1.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和岩画,技巧幼稚,但能抓住主要实物的形态。这时候的绘画主要用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一、国画的发展历程瑶山镯式玉琮2.先秦绘画已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一、国画的发展历程《御龙图》帛画(春秋战国)战国云气纹圆盒漆器3.秦汉时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随葬帛画,画风宏大,笔势流动,内容丰富。一、国画的发展历程马王堆汉墓帛画秦成阳城遗址《车马图》4.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和造像艺术造诣极高,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一、国画的发展历程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249窟-西魏)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5.隋、唐时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人物画方面,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山水画、花鸟画工整富丽。一、国画的发展历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隋展子虔《游春图》韩幹(幹gàn)《照夜白》6.五代两宋,中国绘画达到鼎盛,宫廷画、文人画佳作纷呈,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向发展的繁荣局面。一、国画的发展历程宋徽宗《听琴图》北宋郭熙《早春图》7.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山水画、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