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第Ⅰ卷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婷婷(pīng)冠冕(guàn)彬彬有礼(bīn)忸怩作态(ní) B.鲜妍(yán)旁骛(wù)自吹自擂(léi)间不容发(jiān)C.宽宥(yǒu)麾下(huī)不足为据(jù)李代桃僵(jiāng)D.豢养(huàn)箴言(zhēn)矫揉造作(jiāo)根深蒂固(dì)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它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人生伴侣。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____________;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____________。诗歌,一代一代____________地影响着华夏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A.褪色干枯默默无闻 B.变色干枯潜移默化 C.褪色干涸潜移默化 D.变色干涸默默无闻3.(2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做饭”成为热点话题。②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的数量。③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④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A.① B.② C.③ D.④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矮矮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A.?。”:!” B.,?”,!” C.?。”,!” D.,”。;”!5.(3分)下列对李白《行路难》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前四句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诗人内心的愤懑之情。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生动地传达了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6.(9分)阅读《交友之道》一文,回答问题。交友之道张保振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经•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安。《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悉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所以,择友,就要成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发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闻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甚至洋洋自得骄傲自大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生,乃知交情;。”宽,乃知交态;。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如一。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站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词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奥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此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洒,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鬼溺忌恨在心,以致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报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莽;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踪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站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哈个原因。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道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选文略有改动)(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选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B.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如一。C.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D.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出入相友”,分别说明了朋友的重要、必要、至要。B.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C.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而“见面熟”式的朋友未必可靠。D.人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引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交友之道。B.第②段作者用设问句提出了怎样交友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第③④⑤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并列关系,分别强调了交友之道要择友、取友、结友,顺序可以前后调整。D.第⑤段画线语句举孙膑与庞涓的事例,证明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警示人们结友要结真友。7.(9分)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耶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汤溽,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辟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窝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杳,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实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弃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实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B.云归而岩穴暝暝:明亮C.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D.泉香而酒洌洌:清(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表示转折关系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B.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二、第Ⅱ卷8.(6分)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伍孙彻》)(2),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钠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4),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5)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节,驻守边关的战士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砍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两句,来表达对家人的美好祝愿。9.(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史征卑不俟①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茸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②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节选自《明史•方克勤传》)【注释】①俟(sì):等待。②视事:办公。(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①辄弃去,田复荒②茸孔子庙堂(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3)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到“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10.(15分)阅读《父亲和树》一文,回答问题。父亲和树陈宝全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站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蔬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抗拒——————③(2)请分析文章标题“父亲和树”的好处。(3)请概括父亲身上具有哪些美好品质。(4)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对第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11.(5分)某班同学开展了以“了解风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是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此外,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人们对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这一说法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创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独特的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则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摘编自网络)【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个着深色衣服的人亦是相同的姿势;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空中高飞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1)【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请把原文中的这句话写在下面。(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12.(4分)阅读下面关于《水浒传》的读书卡片,填写与之对应的内容。人物内容简介。(1)他,绰号“黑旋风”,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是一个爱憎分明、率直忠诚、嫉恶如仇,同时又鲁莽好战的性格鲜明的角色。(2)他,绰号“青面兽”是梁山好汉中真正的名门之后、将门虎子。他自己是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后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林冲他,绰号(3),武艺高强,原来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但安分守己,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4)他,绰号“花和尚”,侠肝义胆,见义勇为,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尽显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英雄本色。(1)(2)(3)(4)13.(4分)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下面问题。宋江起身,出得阁儿,分付茶博士道:“那宫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茶钱。”离了茶坊,飞也似跑到下处。先分付伴当去叫直司在茶坊门前伺候,“若知县坐堂时,便可去茶坊里安抚那公人道:‘押司便来。’叫他略待一待”。却自槽上鞍了马,牵出后门外去,袖了靴子,慌忙的跳上马,慢慢地离了县治。【金圣叹评点:慌忙上马:慢慢行马,妙。】出得东门,打上两鞭,那马拔喇喇的望东溪村撺将去。没半个时辰,早到晁盖庄上。庄客见了,入去庄里报知。且说晁盖正和吴用、公孙胜、刘唐在后因葡萄树下吃酒。此时三阮已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晁盖见庄客报说宋押司在门前,晁盖问道:“有多少人随后着?”庄客道:“只独自一个,飞马而来,说快要见保正。”晁盖道:“必然有事。”慌忙出来迎接。(1)请简要写出与本选段勾连的前面重要的故事情节。(2)金圣叹用“妙”字评点宋江离开时的细节,诗分析“妙”在何处。14.(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喝彩”是动词,在字典里被解释为“大声叫好”。在生活中,“喝彩”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阵掌声……总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瞬间、一个地方让你忍不住为之喝彩,在你生命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请以“这一次,我为喝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3)有真情实感;(4)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5)不少于600字;(6)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第Ⅰ卷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婷婷(pīng)冠冕(guàn)彬彬有礼(bīn)忸怩作态(ní) B.鲜妍(yán)旁骛(wù)自吹自擂(léi)间不容发(jiān) C.宽宥(yǒu)麾下(huī)不足为据(jù)李代桃僵(jiāng) D.豢养(huàn)箴言(zhēn)矫揉造作(jiāo)根深蒂固(dì)【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冠冕”的“冠”应读作“guān”。B.正确。C.有误,“宽宥”的“宥”应读作“yòu”。D.有误,“矫揉造作”的“矫”应读作“jiǎo”。故选:B。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它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人生伴侣。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____________;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____________。诗歌,一代一代____________地影响着华夏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A.褪色干枯默默无闻 B.变色干枯潜移默化 C.褪色干涸潜移默化 D.变色干涸默默无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褪色:(颜色、痕迹等)慢慢变淡或消失。变色:即改变颜色,或指脸色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纱、线或织物上的颜色在色光、深度或艳度方向会出现变化。干枯:指草木衰亡,失去水分;皮肤干燥且皱缩。干涸:指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根据语境,应分别选择褪色、干涸、潜移默化。故选:C。3.(2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做饭”成为热点话题。②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的数量。③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④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本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解答】ABC.正确;D.有误,“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动宾搭配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不合逻辑。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更是为了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故选:D。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矮矮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A.?。”:!” B.,?”,!” C.?。”,!” D.,”。;”!【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解答】“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是倒装句,“吗”后面应填写逗号,问号应放在句末,即“苦难的人”后面;“老者缓缓地说”是在直接引用人物语言的中间交代说话者,所以“说”后面应填写逗号;“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是引用的话,故句末用叹号、引号。故选:B。5.(3分)下列对李白《行路难》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前四句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诗人内心的愤懑之情。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生动地传达了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分析】这首诗通过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阻遏,反映了由此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ACD.正确;B.有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渴望重新得到重用,而不是“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故选:B。6.(9分)阅读《交友之道》一文,回答问题。交友之道张保振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经•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安。《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悉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所以,择友,就要成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发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闻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甚至洋洋自得骄傲自大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生,乃知交情;。”宽,乃知交态;。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如一。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站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词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奥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此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洒,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鬼溺忌恨在心,以致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报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莽;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踪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站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哈个原因。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道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选文略有改动)(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选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A.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B.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如一。C.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D.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出入相友”,分别说明了朋友的重要、必要、至要。B.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C.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而“见面熟”式的朋友未必可靠。D.人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①段引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交友之道。B.第②段作者用设问句提出了怎样交友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第③④⑤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并列关系,分别强调了交友之道要择友、取友、结友,顺序可以前后调整。D.第⑤段画线语句举孙膑与庞涓的事例,证明在遇到人生的逆境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警示人们结友要结真友。【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篇引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引出说明对象。接着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述了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在现代生活中,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关键是取友,重点是结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而“见面熟”式的朋友未必可靠等内容。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交友要交优。【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第一层(第①段):开篇提出论点,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第二层(第②~⑤段):从怎样交友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第三层(第⑥段):再次强调论点,交友要交优,首尾呼应。故选:A。(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出入相友”,分别说明了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③④⑤三个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递进关系,它们之间的顺序不可以调整。故选:C。答案:(1)A(2)A(3)C7.(9分)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耶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汤溽,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辟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窝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杳,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实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弃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实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B.云归而岩穴暝暝:明亮C.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D.泉香而酒洌洌:清(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表示转折关系一项是D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B.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分析】参考译文:①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③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④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暝:昏暗。故选:B。(2)本题考查“而”字的用法。A.表顺承;B.表修饰;C.表顺承;D.表转折。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题干“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有误,作者没有消极。故选:C。答案:(1)B(2)D(3)C二、第Ⅱ卷8.(6分)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伍孙彻》)(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钠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5)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节,驻守边关的战士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砍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来表达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雪拥蓝关马不前(2)沉舟侧畔千帆过(3)波澜不惊(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婵娟”的书写)9.(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史征卑不俟①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茸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②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节选自《明史•方克勤传》)【注释】①俟(sì):等待。②视事:办公。(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①辄弃去,田复荒离开②茸孔子庙堂用茅草覆盖房顶。现泛指修理房屋。(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3)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到“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分析】参考译文: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特此被授予济宁知府的官位。恰逢此时开始(皇帝)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过三年后就要开始交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率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就要征税),百姓都说(皇帝)的诏旨不可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废。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交税的事情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征收税率,官吏不得耍奸。于是荒芜的土地逐渐被开辟,百姓的粮食日渐充足。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学文化的风尚。在十分炎热的时节里,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到停止服役的意见。老百姓都称赞他。(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于是就弃田离去。去:离开。②句意为:修缮孔子庙堂。葺:用茅草覆盖房顶。现泛指修理房屋。(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字词:暇,空闲;奈何,怎么能。“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句意为: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可以判断出:方克勤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根据“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可以判断出: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答案:(1)①离开;②用茅草覆盖房顶。现泛指修理房屋。(2)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3)示例:①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②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10.(15分)阅读《父亲和树》一文,回答问题。父亲和树陈宝全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站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蔬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抗拒——妥协——兴奋——③难过(2)请分析文章标题“父亲和树”的好处。(3)请概括父亲身上具有哪些美好品质。(4)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对第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根据“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对载苹果树持抗拒的态度;根据“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知,父亲看到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妥协了,还许下新的愿景;根据“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根据“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2)本题考查文章题目。根据“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根据“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根据“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根据“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根据“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根据“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根据“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根据“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根据“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答案:(1)①妥协;②兴奋;③难过(2)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3)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父亲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4)示例: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11.(5分)某班同学开展了以“了解风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是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此外,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人们对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这一说法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创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独特的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则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摘编自网络)【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个着深色衣服的人亦是相同的姿势;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空中高飞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1)【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请把原文中的这句话写在下面。(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阅读材料三可知,这则材料介绍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人们放风筝的情景。这说明了材料一所说的“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读懂材料,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即可。根据“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创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可知,材料一主要介绍风筝的起源与发展;根据“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风格”可知,材料二介绍风筝上绘图的意义,以及各国风筝的独特风格。【解答】答案:(1)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2)风筝的起源、发展过程、图案寓意、各国风筝的独特风格。12.(4分)阅读下面关于《水浒传》的读书卡片,填写与之对应的内容。人物内容简介。(1)他,绰号“黑旋风”,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是一个爱憎分明、率直忠诚、嫉恶如仇,同时又鲁莽好战的性格鲜明的角色。(2)他,绰号“青面兽”是梁山好汉中真正的名门之后、将门虎子。他自己是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后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林冲他,绰号(3),武艺高强,原来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但安分守己,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4)他,绰号“花和尚”,侠肝义胆,见义勇为,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尽显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英雄本色。(1)李逵(2)杨志(3)豹子头(4)鲁智深【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