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2023央视兔年春晚,《满庭芳•国色》以曲为韵、以舞为语,织就出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满庭芳”是词牌名,清徐《词范丛谈》认为,该词牌取自唐柳宗元“满庭芳草积”的诗句后代诸多文人都曾依此词牌写下()的诗句,苏轼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云:“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李清照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下:“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国色》分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五种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叶载油伞、群青合钥子、沉香配宝剑……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凸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节目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苍烟落照、香炉紫烟、东方既白、藕丝秋半。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人间至美不过国色。这些色彩()了千年的审美和智慧,如沧海遗珠,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变得更加()。国色出圈,文化破壁。中华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如何将传文化和当代技术完美结合,让青灯古卷重焕光彩,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脍炙人口凝结熠熠生辉B.名噪一时凝聚熠熠生辉C.脍炙人口凝结琳琅满目D.名噪一时凝聚琳琅满目(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B.刚健有力而又婀娜轻盈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C.刚健有力而又婀娜轻盈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D.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3)“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中的“五彩”泛指青、黄、赤、白、黑等颜色,下列与“五彩”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出自姚佩的《登泰山记》,以“赤”描摹日出时的色彩。B.“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以“白”来凸显屈原的品德高尚。C.“满地黄花堆积”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黄花”指菊花,菊花,菊花之“黄”正是秋日的色彩。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出自柳永的《扬州慢》,以“青青”写荠麦的长势旺盛,凸显扬州的繁华。二、(9分,每小题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为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维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分自由地展现精神智慧。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捂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固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摄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材料三:(数据来源: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材料四:“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既是性的,也是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创造力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教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求美的实践中,要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C.美育具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D.美育的不断发展将会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2)结合材料二至材料四,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B.从2021年到2022年,无论是在教育学项目还是在艺术学项目中,美育项目立项数量均明显上升。C.三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学项目和艺术学项目每年均有美育项目立项。D.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A.品味京剧《曹操》,读者在了解曹操一生戎马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B.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有助于我们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C.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D.观看舞剧《丝路花雨》,我们可以领略敦煌壁画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三、(15分,每小题27分)3.(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定国诗①集叙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怒诽而不乱”。以余现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放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冷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与王定国书(节选)苏轼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以洗我昏蔡,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国穷之中,一饮一食,木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思念咎之语,甚得诗人之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③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好色而不淫淫:过分B.是特识变风、变雅耳特:特别C.以忝其父祖耳忝:有愧于D.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蹈:遵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乘月而归侣鱼虾而友麋鹿B.又以病止酒以其无礼于晋C.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犹且从师而问焉D.甚得诗人之本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4)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A.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B.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C.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D.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C.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D.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②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③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小松杜苟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小松》以桃李春日之盛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对比小松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对比小松的“柱石功”。B.从语言风格上看,《题小松》质朴平易,不同于《锦瑟》的含蓄委婉,体现出作者多样的诗歌风貌。C.《小松》中“出”字用的精妙,内容上写出松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D.《小松》后两句笔锋一转,连用两个“凌云”,写出小松长大后的挺拔之姿,发出深深的慨叹。(2)李诗以杜诗以来表现松之“小”。(用原文作答)(3)两首诗借“小松”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原《离骚》)(3)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之道》)(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5)古代诗文中常用“风雨”来抒发情感,荀子在《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五、(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张氏月洲村南帆①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子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②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③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④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蜿蜒出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姿娑,树荫之中小鸟鸣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⑤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右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⑥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悬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⑦“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讲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⑧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⑨父亲不记得祖父手里是否存有家谱,他无法证明我们的祖上究竟是不是来自月洲村,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来补充,但这个悬念并不重要。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谒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有删改)(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鸟鸣啁(zhōu)啾黝(yǒu)黑杂沓(tà)血(xuě)脉B.兢(jīng)兢业业症(zhèng)结濮(pú)阳拜谒(yè)C.唯(wěi)唯诺诺落拓(tuò)麾(huī)下躯壳(ké)D.怒不可遏(è)饯(jiàn)行缱(qiǎn)绻削(xuē)籍(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庞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内容,目的是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表达了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E.本文选材不受时空限制,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丰富多样。(3)赏析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结合文本,阐述第8段结尾句“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的意蕴。(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中提出:“‘礼’并不是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作者拜访月洲村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六、(10分)7.(6分)甲戌本《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条脂批:“作者是欲天下人来共哭此‘情’字。”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因情提笔”,写这部小说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揭示了《红楼梦》小说的悲剧性。悲剧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你认为《红楼梦》可以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情节陈述理由,不超过100字。8.(4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使语意连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①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②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③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④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七、(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近年来,“中国式”一词火爆出图。高铁、5G彰显着“中国式速度”,“雪游龙”“北斗”注释着“中国式浪漫”,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体现着“中国式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更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写入报告,以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青年,众多“中国式”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2023央视兔年春晚,《满庭芳•国色》以曲为韵、以舞为语,织就出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满庭芳”是词牌名,清徐《词范丛谈》认为,该词牌取自唐柳宗元“满庭芳草积”的诗句后代诸多文人都曾依此词牌写下()的诗句,苏轼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云:“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李清照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下:“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国色》分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五种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叶载油伞、群青合钥子、沉香配宝剑……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凸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节目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苍烟落照、香炉紫烟、东方既白、藕丝秋半。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人间至美不过国色。这些色彩()了千年的审美和智慧,如沧海遗珠,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变得更加()。国色出圈,文化破壁。中华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如何将传文化和当代技术完美结合,让青灯古卷重焕光彩,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A.脍炙人口凝结熠熠生辉B.名噪一时凝聚熠熠生辉C.脍炙人口凝结琳琅满目D.名噪一时凝聚琳琅满目(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B.刚健有力而又婀娜轻盈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C.刚健有力而又婀娜轻盈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D.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3)“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中的“五彩”泛指青、黄、赤、白、黑等颜色,下列与“五彩”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出自姚佩的《登泰山记》,以“赤”描摹日出时的色彩。B.“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以“白”来凸显屈原的品德高尚。C.“满地黄花堆积”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黄花”指菊花,菊花,菊花之“黄”正是秋日的色彩。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出自柳永的《扬州慢》,以“青青”写荠麦的长势旺盛,凸显扬州的繁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彩”相关表述的辨析能力。解题时,学生要明确各句中“五彩”的含义,再判断选择。【解答】(1)第一空,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事物(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人人赞美和传诵。名噪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很有名。此处修饰诗句,强调这些诗句人人传诵,应选“脍炙人口”。第二空,凝结:侧重结成。凝聚:侧重聚集、积聚。语境是说这些色彩上有千年的审美和智慧,侧重结成、形成,应选“凝结”。第三空,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搭配“沧海遗珠”,应选“熠熠生辉”。故选A。(2)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后面有“刚柔相济”,应该先“刚健有力”,再“婀娜轻盈”;二是搭配不当,“表明”与“辩证法”不能搭配,可将“表明”改成“体现”;“凸显”与“大国气象”不搭配,可将“凸显”改成“彰显”。全部改对的是B项。故选B。(3)D.“凸显扬州的繁华”错,姜夔《扬州慢》“青青”写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故选D。答案:(1)A(2)B(3)D二、(9分,每小题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为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维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分自由地展现精神智慧。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捂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固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摄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材料三:(数据来源: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材料四:“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既是性的,也是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创造力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教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求美的实践中,要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C.美育具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D.美育的不断发展将会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2)结合材料二至材料四,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A.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B.从2021年到2022年,无论是在教育学项目还是在艺术学项目中,美育项目立项数量均明显上升。C.三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学项目和艺术学项目每年均有美育项目立项。D.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CA.品味京剧《曹操》,读者在了解曹操一生戎马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B.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有助于我们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C.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D.观看舞剧《丝路花雨》,我们可以领略敦煌壁画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D.“美育的不断发展将会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张冠李戴,原文是“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此处将“人工智能”改为“美育”。故选:D。(2)B.“从2021年到2022年,无论是在教育学项目还是在艺术学项目中,美育项目立项数量均明显上升”错,从材料三的图表可以看出,艺术学项目两年一样多。C“三年来……均有美育项目立项”曲解文意,并非三年在三个领域都都有立项,从材料三的图表可以看出,2020年只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立项。D.“有异曲同工之妙”错,由原文“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可知,美育的理性和科学的理性不同。故选:A。(3)C.“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突出的是现代高科技的作用和影响,而非“美育功能”。故选:C。答案:(1)D(2)A(3)C三、(15分,每小题27分)3.(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定国诗①集叙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怒诽而不乱”。以余现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放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冷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与王定国书(节选)苏轼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以洗我昏蔡,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国穷之中,一饮一食,木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思念咎之语,甚得诗人之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③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国风》好色而不淫淫:过分B.是特识变风、变雅耳特:特别C.以忝其父祖耳忝:有愧于D.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蹈:遵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乘月而归侣鱼虾而友麋鹿B.又以病止酒以其无礼于晋C.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犹且从师而问焉D.甚得诗人之本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4)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CA.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B.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C.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D.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C.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D.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②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③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5)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B.特:只是。译文: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故选:B。(2)A.“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B.“以”,连词,因为;连词,因为。C.“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他,代指老师。D.“之”,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3)“然后”在此处为连词,与前面的“昔”构成先后关系,故应在“然后”前断开,排除AC;“礼义”指道德礼仪,为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译文: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枯竭,因此还是终止于道德礼仪,认为贤明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故选:D。(4)A.两个句子都表明了王定国的豁达。B.第一句表明王定国对皇帝的忠心;第二句表明了王定国对作者的感情深厚。C.第一句表明王定国的豁达;第二句表明了王定国对作者的感情深厚。D.第一句表明王定国对作者的感情深厚;第二句表明作者对王定国的感情深厚。故选:C。(5)B.“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理解错误,从第一篇文章第二段来看,“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否定。故选:B。(6)①“意”,猜想;“甚”,很;“闻”,使……听闻。译文:我猜想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使他听闻(不敢给他写信)。②“穷”,看尽;“胜”,美景;“厄穷”,困厄;“度”,气度。译文:看尽山水的美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③“仆”,自称,我;“不肖”,没有才能;“庶几”,表示希望;“仿佛”,效法。译文:我虽然没有才能,也希望能够效法这些做法。(7)从《王定国诗集叙》第二段中“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可知,王定国因为作者获罪,却毫无埋怨之意,作者因为王定国宽容畏服于他。从《王定国诗集叙》第二段中“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可知,作者畏服王定国,因为其诗作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盛世之音。从第四段“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可知,作者畏服王定国,因为他不因困厄衰老而改变气度。答案:(1)B(2)B(3)D(4)C(5)B(6)①我猜想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使他听闻(不敢给他写信)。②看尽山水的美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③我虽然没有才能,也希望能够效法这些做法。(7)①王定国因为作者获罪,却毫无埋怨之意,作者因为王定国宽容畏服于他。②作者畏服王定国,因为其诗作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盛世之音。③作者畏服王定国,因为他不因困厄衰老而改变气度。参考译文:王定国诗集叙苏轼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国风》虽然有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愤怨指责,但并不宜扬作乱。”在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难道看到了《诗经》的主流吗?以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时的作品在情理之中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枯竭,因此还是终止于道德礼仪,认为贤明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杜甫堪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君王吗?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被贬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这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几乎因生病而死。我猜他现在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但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写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语简单但内涵丰富,语言平易和善,有盛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只是因为担心自己死在岭外,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人。”定国尚且不埋怨我,怎么会埋怨上天呢!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恨自己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想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回来。也在黄楼上摆好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自从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道就是大江,但已经有一个月没到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却更加精巧,饮酒毫不哀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看尽山水的美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是他的诗作啊!与王定国书苏轼定国您寄来的临江军书,早就收到。两封信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然而所谓“不只是明白这些,还要信奉并遵循这些”,我希望能经常诵读这样的话语。杜子美在困窘之时,一饮一食之间未曾忘记君王,有诗人以来,惟他一人罢了。现在看到您,每封信都有感念皇恩反省过失的话,非常能够体现诗人的初心。我虽然没有才能,也希望能够效法这些做法。文章和诗歌,都不再写了。近来为了安葬老乳母,写了一篇墓志铭,您又来求我写,于是就写下这些寄给您。今日马铺李孝基送来蔡襄的一卷石刻,后面有您的题字,又牵动我的思念之情,悒郁不快很久。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您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小松杜苟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题小松》以桃李春日之盛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对比小松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对比小松的“柱石功”。B.从语言风格上看,《题小松》质朴平易,不同于《锦瑟》的含蓄委婉,体现出作者多样的诗歌风貌。C.《小松》中“出”字用的精妙,内容上写出松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D.《小松》后两句笔锋一转,连用两个“凌云”,写出小松长大后的挺拔之姿,发出深深的慨叹。(2)李诗以细叶轻阴杜诗以刺头深草里来表现松之“小”。(用原文作答)(3)两首诗借“小松”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写出小松长大后的挺拔之姿”错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见,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并非选项只说长大后的“大松”。故选D。(2)由原文“细叶轻阴满座风”其中的“细叶轻阴”意思是:枝叶细小树荫轻淡,可以表现松之“小”。由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其中的“刺头深草里”意思是: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可以表现松之“小”。(3)李诗“雪霜多后始青葱”可知,小松霜雪降下后却生长得郁郁葱葱,诗句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诗人对小松充满了殷切期待,它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这首咏物诗热情赞颂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霜雪淫威,刚劲挺拔,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给予辛辣的讽刺,寄寓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称赞君子的抱志守节、傲岸不屈,表达了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鄙视。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故杜诗借小松顽强生长为凌云木,慨叹人们不识英才的短浅目光。答案:(1)D(2)细叶轻阴刺头深草里(3)李诗借小松不畏严寒、不随流俗的坚贞挺拔,称赞君子的抱志守节、傲岸不屈。杜诗借小松顽强生长为凌云木,慨叹人们不识英才的短浅目光。译文:(一)我喜爱这庭院中孤傲秀拔的小松,枝叶细小树荫轻淡带来满座清风。桃李争芳吐艳时你虽然默默无闻,但霜雪降下后却生长得郁郁葱葱。随着季节生长枯萎,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告诉乘车去西园游赏的人们,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二)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赏析:(一)这首咏物诗热情赞颂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霜雪淫威,刚劲挺拔,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给予辛辣的讽刺,寄寓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鄙视。此诗虽非上乘,但仍清新隽永,颇有韵味。诗人同情小松的“寂寞”:在阳春三月桃李争艳的季节,它孤独地挺立在庭院中,被人冷落。诗人又赞赏它的无私:在盛夏炎日中,它默默地以“细叶轻荫”给人们带来满座的清风。诗人更欣赏的是在那霜雪凛冽的严冬,它非但没有枯黄,倒愈显得郁郁葱葱。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咏的不是繁叶如云盖,老枝似盘虬的老松,而是一株枝叶未茂的小松,因此诗人很精心地用一“秀”字来形容它,令人想到其枝干的纤细,柔韧,犹如一位英俊少年亭亭玉立于庭院之中。同样,以“细”状其叶,以“轻”状其荫,都是抓住了小松不同于老松的特征而加以刻画的。从“秀”“细”“轻”这几个字眼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爱怜之情。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最后,诗人对那些不知“怜”松、只会赏花的“西园车马客”说:“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语气间充满了对小松必定成材的信心,“怜”松之情溢于言表。在表现手法上,此诗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来衬托小松的“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来衬托小松的“柱石功”,使小松的刚劲挺拔、生动勃勃表现得格外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清代王士祯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未着一“松”字,却句句写松,不仅写小松的形貌,还写了小松的品格、精神,更妙的是还通过写松来写人。反复吟诵,字里行间仿佛挺立着一个抱志守节,傲岸不屈的正人君子的身影,在他的周围是一群趋炎附势的西园赏花客。“怜”松即怜人也。似彼似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高妙之处。(二)《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5.(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之道》)(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5)古代诗文中常用“风雨”来抒发情感,荀子在《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作)(2)固前圣之所厚(重点字:厚)(3)在明明德(重点字:德)(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哀)(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重点字:焉)五、(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张氏月洲村南帆①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子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②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③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④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蜿蜒出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姿娑,树荫之中小鸟鸣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⑤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右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⑥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悬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⑦“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讲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⑧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⑨父亲不记得祖父手里是否存有家谱,他无法证明我们的祖上究竟是不是来自月洲村,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来补充,但这个悬念并不重要。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谒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有删改)(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鸟鸣啁(zhōu)啾黝(yǒu)黑杂沓(tà)血(xuě)脉B.兢(jīng)兢业业症(zhèng)结濮(pú)阳拜谒(yè)C.唯(wěi)唯诺诺落拓(tuò)麾(huī)下躯壳(ké)D.怒不可遏(è)饯(jiàn)行缱(qiǎn)绻削(xuē)籍(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C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庞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内容,目的是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表达了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E.本文选材不受时空限制,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丰富多样。(3)赏析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结合文本,阐述第8段结尾句“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的意蕴。(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中提出:“‘礼’并不是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作者拜访月洲村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在平时阅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细致整理的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汉字的读音,特别要掌握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把握文本内容,要借助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还要结合所写对象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等去分析,另外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来把握。(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关注修辞手法与一般表现手法,看句子是否具有相关手法的运用,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也可以从用词精妙上看句子,关注动词、形容词等的运用。(4)本题考查探究散文句子的意蕴的能力。探究散文句子的意蕴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同时,可以结合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来把握。(5)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分析概括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梳理前后内容,找出符合要求的关键句子,分层概括作答。【解答】(1)A.“血脉”的“血”应读作“xuè”。B.“症结”的“症”应读作“zhēng”。C.“唯唯诺诺”的“唯”应读作“wéi”;“躯壳”的“壳”应读作“qiào”。D.正确。故选:D。(2)A.“深深愧意”错误。根据“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可知,作者没有表达“深深愧意”,这样写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带来的冲击。C.“目的是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庞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内容,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张元幹遗传给后人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故选:AC。(3)根据“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蜿蜒出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姿娑,树荫之中小鸟鸣啁啾”可知,对绿树、竹林等的描写是静态描绘;对“鸟声”的描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解释了月洲村村名的由来,写出了月洲村溪流绕村的美丽清幽的景色。根据“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可知,“从容地”一词是将溪流拟人化,形象传神,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根据“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姿娑,树荫之中小鸟鸣啁啾”“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可知,划线句用了多感官描写的手法,将视听触觉相结合,“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姿娑”是视觉描写,“小鸟鸣啁啾”为听觉描写,“沙子柔软而温润”为触觉描写,突出了月洲村溪流绕村的美丽清幽。(4)分析句子的意蕴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几处关键词的意思。根据“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