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粗拙(zhuō)翘首(qiáo)诲人不倦(huì) B.虐待(nüè)棱角(léng)深恶痛绝(wù) C.镌刻(juān)灌溉(gài)大发雷霆(tíng) D.哺乳(bǔ)勾当(gōu)间不容发(jiān)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虽庞大,却繁而不乱,段落清淅,结构严谨,可以称得上经典。 B.对于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C.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那屋内必是不得安宁罢了。 D.索似有千军之力,扯住两岸,谁也动弹不得,仿佛有锱铢之力,不是山倾,就是索崩。3.(3分)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春日融融,草长莺飞,锦城公园的樱花如期开放,不少喜出望外的市民来此踏青。进入园中,那青绿的垂柳与明丽的花草俯仰生姿。一抬头,遥见蓝天白云映衬着远山黛青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A.草长莺飞 B.喜出望外 C.俯仰生姿 D.心旷神怡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马识途老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他一生见证了中国由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 B.通过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成都东部新区将再次迎来发展腾飞的契机。 C.“国潮”之风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促成的。 D.“双减”政策的成果,取决于能否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5.(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节选自《孙权劝学》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臣之妻私臣偏爱C.每与臣论此事争论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能以径寸之木B.臣之妾畏臣无丝竹之乱耳C.蒙乃始就学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可计日而待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篇文段均表达劝说主旨。甲文孙权劝说部下吕蒙应涉猎“见往事”;乙文邹忌意在讽劝威王广纳良言;丙文诸葛亮规劝刘禅励精图治,恢复中原。B.三篇文段均表现君臣相处智慧。甲文君主以现身说法劝服部下;乙文臣子借喻说理成功劝谏君主;丙文臣子言辞恳切,用心良苦,对君主循循善诱。C.三篇文段均用语言表现人物。甲文孙权逻辑清晰,显其善劝;乙文邹忌以日常小事喻治国大道,显其忠君爱国;丙文诸葛亮追念先帝,显其鞠躬尽瘁。D.三篇文段均用词精准有力。甲文“不可不学”表现孙权语带强硬;乙文一“甚”字突显威王受蒙蔽之重;丙文“叹息痛恨”表明诸葛亮极重历史教训。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郦道元(三峡》)②,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树绕村庄,。(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韩愈的《晚春》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有外地朋友来成都,我第一个推荐的去处总是宽窄巷子。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组成,是清朝时遗留下来的古街道。康熙年间,朝廷选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仿北京胡同建制,在当时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将“胡同”改为“巷子”。据说在当时的一次城市勘测中,工作人员度量后,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便成了“井巷子”。于是,宽窄巷子的名字就这么叫开了。宽窄巷子特点之一是让人在南方感受到极似北京胡同的古朴气息。宽巷子宽阔开敞,地面是青石板铺就,虽几经修葺,仍能感觉到沉淀的岁月痕迹;巷子两侧的建筑,墙体大抵由青砖砌成,屋顶由灰瓦铺盖,青砖灰瓦抵住了岁月的侵蚀,也留下了沧桑的印记。窄巷子拴马石虽风化老旧,却在告诉人们百年前的典故——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主人有骑马出行的习惯。仅有古朴的建筑就能让人流连忘返么?原因当然不止于此。走进宽窄巷子,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引人垂涎:“三大炮”软糯香甜;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担担面口感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糖油果子色泽金黄,外脆内糯;麻婆豆腐麻辣鲜香,口感顺滑……春光融融时,竹椅上一躺,一泡“三花”润得口舌生津,时光在采耳师傅细微轻柔的动作中缓缓流过。在这里,成都人追求闲适安逸、市井烟火气的生活态度让外地人颇为欣羡。(摘自“红星新闻”等,有删改)乙宽窄巷子之所以值得推荐给外地友人赏游,除了其自带的禀赋特点外,还有哪些原因呢?随着宽窄巷子的出名,人们赋予了“宽窄”巷子名字新的内涵,即“宽窄”之道。宽以待人,《雍正王朝》中四阿哥在焚烧告状折子中的“百官行述”时,他连候选太子都不是。面对可以借此要挟、打压他人的“百官行述”,一句“谁也不许看,烧掉!”他想到的不是借此打击强大对手,而是朝纲朝纪、家国天下。这宽以待人的处世哲学,让他的路越走越宽,终成为一代圣君。窄以律己,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高,一生走的都是窄路——笨拙: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可是,看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他虽走的是窄路,但最终走向了宽处。这种窄以律己的修身要求,让人生境界越炼越高。宽窄巷子给人的启示远不止于此,这些宝贵的处世哲学仍将惠及我们的人生。(摘自《华西都市报》,有删改)(1)宽窄巷子作为旅游景点,“值得推荐”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2)甲乙两文开头都从推荐外地友人游宽窄巷子的话题谈起,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3)如果要将这两篇文章编入有关“宽窄巷子”的图书,它们适合一起放入下面哪一章节?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A.宽窄实录B.宽窄启思C.宽窄文化五、作文(共60分)8.(60分)记住与忘记是两种人生态度。面对具体的人生境遇,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记住吧,我对自己说”或“忘记吧,我对自己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9.(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选自《樊川文集》)【注】①秋浦,地名。②杜陵,地名,在长安西南。(1)秋雨、溪风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时令天气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下面诗句都有发问,下面哪一个选项和本诗中“问”所寄托的情感最为接近?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式微式微,胡不归?B.乡书何处达?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D.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①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写此文时,宋濂正在河南龙门山讲学。②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嗜奇之士恨焉憎恨B.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多C.方予少时正当D.而予齿益加老耄矣年龄(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②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3)本文最后举颜回、原宪坐守陋室的例子和《陋室铭》最后列举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用意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11.(2分)金圣叹总结的《水浒传》的情节构思方法中,有一种叫“正犯法”。“犯”就是故事类型的重复,“正犯法”是指多次正面地、明显地描写同一类事件,如前面写了武松打虎,后面又来一个二解争虎。请结合自己阅读《水浒传》的体验,补充一个“正犯法”的例子。12.(2分)《简•爱》中简•爱是一位经历坎坷的女性,她先后有四次“离开”,下面排序正确是哪一项()①简•爱离开劳沃德学校②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③简•爱离开沼屋(沼地居)④简•爱离开盖茨海德府的舅舅舅母家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13.(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①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我吃过早饭,奔向四川北路。②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入园处再向前是个早点铺,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③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在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花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④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⑤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⑥因为是园中独墓,鲁迅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我懂得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墓前并不安静,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⑦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听到了他的心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⑧离开鲁迅墓地,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⑨我出了公园,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⑩鲁迅故居一进去还是给人阴冷的感觉。讲解员介绍着会客室的陈设、鲁迅的书房兼卧室。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没有散,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⑪我准备折回,因为午后《收获》杂志有作品朗诵会,我怕迟到,所以赶紧打车,可是往来的出租车,基本都载客,这倒让我轻松起来,想着万一迟到,那是为寻鲁迅精神而迟到,不无美好。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漫行。⑫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与我故乡的冬天相比,这里更像春天。(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1)作者在文末说“这里更像春天”,其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2)第二段写当年萧红买早点的事情,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第八段中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4)同样是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文和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主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四、语言运用(共12分)14.(12分)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下面是对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统计和分析,请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教科书中所选鲁迅作品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学段篇目文体单元主题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学习生活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散文“小人物”的故事八上《藤野先生》散文深情回忆八下《社戏》小说民俗九上《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小说议论文少年时代思想光芒九下《孔乙己》小说社会风貌①②③④(2)下面有关教科书选编鲁迅作品意图的短文,从语意连贯和表意准确来看,有四处错误,请将错误句番号及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相应横线处。①对于鲁迅,人们常从“学者”角度去解读。②为避免给鲁迅贴上“斗士”标签,编者先从多个角度选择作品,并有意识设计练习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解读。③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课后练习设计上避免其被标签化为“斗士”,课文也表现了其童年时的快乐。④反之,⑤编者没有给出一个倾向性的观点让学生去“验证”,⑥而且引导学生从文章字句间去具体解读。错误句:;修改为:。错误句:;修改为:。错误句:;修改为:。错误句:;修改为:。(3)如果要以第(1)小题所列的作品来证明画线句的观点,应该如何续写?请在以上作品中任选两篇,以“而那最后一口气没有散”为开头进行续写,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而那最后一口气没有散,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选择;续写:,,。选择;续写:,,。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粗拙(zhuō)翘首(qiáo)诲人不倦(huì) B.虐待(nüè)棱角(léng)深恶痛绝(wù) C.镌刻(juān)灌溉(gài)大发雷霆(tíng) D.哺乳(bǔ)勾当(gōu)间不容发(jiān)【解答】ABC.正确;D.有误,“勾当”的“勾”应读“gòu”。故选:D。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虽庞大,却繁而不乱,段落清淅,结构严谨,可以称得上经典。 B.对于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C.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那屋内必是不得安宁罢了。 D.索似有千军之力,扯住两岸,谁也动弹不得,仿佛有锱铢之力,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解答】A.有误,“清淅”的“淅”应为“晰”。B.正确。C.有误,“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D.有误,“千军之力”的“军”应为“钧”。故选:B。3.(3分)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春日融融,草长莺飞,锦城公园的樱花如期开放,不少喜出望外的市民来此踏青。进入园中,那青绿的垂柳与明丽的花草俯仰生姿。一抬头,遥见蓝天白云映衬着远山黛青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A.草长莺飞 B.喜出望外 C.俯仰生姿 D.心旷神怡【解答】ACD.正确;B.有误,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望文生义。故选:B。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马识途老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他一生见证了中国由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 B.通过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成都东部新区将再次迎来发展腾飞的契机。 C.“国潮”之风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促成的。 D.“双减”政策的成果,取决于能否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历程”。B.正确。C.有误,句式杂糅,删去“促成的”。D.有误,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故选:B。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5.(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节选自《孙权劝学》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臣之妻私臣偏爱C.每与臣论此事争论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蒙辞以军中多务能以径寸之木B.臣之妾畏臣无丝竹之乱耳C.蒙乃始就学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可计日而待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三篇文段均表达劝说主旨。甲文孙权劝说部下吕蒙应涉猎“见往事”;乙文邹忌意在讽劝威王广纳良言;丙文诸葛亮规劝刘禅励精图治,恢复中原。B.三篇文段均表现君臣相处智慧。甲文君主以现身说法劝服部下;乙文臣子借喻说理成功劝谏君主;丙文臣子言辞恳切,用心良苦,对君主循循善诱。C.三篇文段均用语言表现人物。甲文孙权逻辑清晰,显其善劝;乙文邹忌以日常小事喻治国大道,显其忠君爱国;丙文诸葛亮追念先帝,显其鞠躬尽瘁。D.三篇文段均用词精准有力。甲文“不可不学”表现孙权语带强硬;乙文一“甚”字突显威王受蒙蔽之重;丙文“叹息痛恨”表明诸葛亮极重历史教训。【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句意: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论:谈论。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介词,用/介词,用;B.不同,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不同,于是,就/竟然;D.不同,来,表顺承/然而,表转折。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有误,丙文诸葛亮规劝刘禅励精图治,统一中原,不是恢复中原;BCD.正确。故选:A。答案:(1)C(2)A(3)C(4)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郦道元(三峡》)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韩愈的《晚春》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解答】答案:(1)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重点字:鸢)②沉舟侧畔千帆过③水满陂塘(重点字:陂)(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字:郎)《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重点字:荚)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有外地朋友来成都,我第一个推荐的去处总是宽窄巷子。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组成,是清朝时遗留下来的古街道。康熙年间,朝廷选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仿北京胡同建制,在当时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将“胡同”改为“巷子”。据说在当时的一次城市勘测中,工作人员度量后,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便成了“井巷子”。于是,宽窄巷子的名字就这么叫开了。宽窄巷子特点之一是让人在南方感受到极似北京胡同的古朴气息。宽巷子宽阔开敞,地面是青石板铺就,虽几经修葺,仍能感觉到沉淀的岁月痕迹;巷子两侧的建筑,墙体大抵由青砖砌成,屋顶由灰瓦铺盖,青砖灰瓦抵住了岁月的侵蚀,也留下了沧桑的印记。窄巷子拴马石虽风化老旧,却在告诉人们百年前的典故——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主人有骑马出行的习惯。仅有古朴的建筑就能让人流连忘返么?原因当然不止于此。走进宽窄巷子,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引人垂涎:“三大炮”软糯香甜;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担担面口感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糖油果子色泽金黄,外脆内糯;麻婆豆腐麻辣鲜香,口感顺滑……春光融融时,竹椅上一躺,一泡“三花”润得口舌生津,时光在采耳师傅细微轻柔的动作中缓缓流过。在这里,成都人追求闲适安逸、市井烟火气的生活态度让外地人颇为欣羡。(摘自“红星新闻”等,有删改)乙宽窄巷子之所以值得推荐给外地友人赏游,除了其自带的禀赋特点外,还有哪些原因呢?随着宽窄巷子的出名,人们赋予了“宽窄”巷子名字新的内涵,即“宽窄”之道。宽以待人,《雍正王朝》中四阿哥在焚烧告状折子中的“百官行述”时,他连候选太子都不是。面对可以借此要挟、打压他人的“百官行述”,一句“谁也不许看,烧掉!”他想到的不是借此打击强大对手,而是朝纲朝纪、家国天下。这宽以待人的处世哲学,让他的路越走越宽,终成为一代圣君。窄以律己,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高,一生走的都是窄路——笨拙: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可是,看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他虽走的是窄路,但最终走向了宽处。这种窄以律己的修身要求,让人生境界越炼越高。宽窄巷子给人的启示远不止于此,这些宝贵的处世哲学仍将惠及我们的人生。(摘自《华西都市报》,有删改)(1)宽窄巷子作为旅游景点,“值得推荐”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2)甲乙两文开头都从推荐外地友人游宽窄巷子的话题谈起,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3)如果要将这两篇文章编入有关“宽窄巷子”的图书,它们适合一起放入下面哪一章节?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A.宽窄实录B.宽窄启思C.宽窄文化【解答】(1)根据材料一“宽窄巷子特点之一是让人在南方感受到极似北京胡同的古朴气息”“仅有古朴的建筑就能让人流连忘返么?原因当然不止于此。走进宽窄巷子,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引人垂涎”,可概括为:建筑富有古朴气息,特色小吃引人垂涎;根据材料二“随着宽窄巷子的出名,人们赋予了‘宽窄’巷子名字新的内涵,即‘宽窄’之道”“宽以待人”“窄以律己”“宽窄巷子给人的启示远不止于此,这些宝贵的处世哲学仍将惠及我们的人生”,可概括为:“宽以待人”“窄以律己”等处世哲学惠及后人。(2)根据下文“宽窄巷子特点之一是让人在南方感受到极似北京胡同的古朴气息”“仅有古朴的建筑就能让人流连忘返么?原因当然不止于此。走进宽窄巷子,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引人垂涎”可知,材料一从推荐外地友人游宽窄巷子的话题谈起,作用是引出下文对宽窄巷子名称的来历、特点的说明;根据“随着宽窄巷子的出名,人们赋予了‘宽窄’巷子名字新的内涵,即‘宽窄’之道”“宽以待人”“窄以律己”“宽窄巷子给人的启示远不止于此,这些宝贵的处世哲学仍将惠及我们的人生”可知,材料二从推荐外地友人游宽窄巷子的话题谈起,作用是引出下文对宽窄巷子的内涵的解释。(3)材料一介绍了宽窄巷子名称的来历和两个特点,可归为“宽窄实录”和“宽窄文化”两个章节;材料二揭示了宽窄巷子的文化内涵,可放入“宽窄启思”和“宽窄文化”两个章节。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它们适合一起放入“宽窄文化”。答案:(1)建筑富有古朴气息;特色小吃引人垂涎;“宽以待人”“窄以律己”等处世哲学惠及后人。(2)不同:材料一从推荐外地友人游宽窄巷子的话题谈起,作用是引出下文对宽窄巷子名称的来历、特点的说明;材料二从推荐外地友人游宽窄巷子的话题谈起,作用是引出下文对宽窄巷子的内涵的解释。(3)“宽窄文化”。理由:材料一介绍了宽窄巷子名称的来历和两个特点,材料二揭示了宽窄巷子的文化内涵。五、作文(共60分)8.(60分)记住与忘记是两种人生态度。面对具体的人生境遇,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记住吧,我对自己说”或“忘记吧,我对自己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解答】记住吧,我对自己说人生路上,我们时常面临各种选择,其中“记住”与“忘记”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重要的人生态度。它们就像指南针,引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方向。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选择记住,因为记住让我更加坚定,更加成长。记住,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我记得小时候,我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气馁,甚至想要放弃。但当我回想起那次失败时,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于是,我鼓起勇气,再次出发,最终取得了成功。记住那次失败,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勇气,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记住,是一种财富。它让我们珍惜过去的美好时光,感受生活的美好。我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与好友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耳畔。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与美好。每当我回想起那个下午,我都会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记住那些美好时光,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更加热爱生活。记住,也是一种责任。它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给我讲起那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深知,这些历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因此,我时刻铭记着历史,努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当然,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忘记。那些让我们痛苦、困扰的往事,我们可以选择放下,让它们随风飘散。但记住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经历,却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成长。记住吧,我对自己说。记住那些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坚强、让我们珍惜的经历。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财富和动力,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9.(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选自《樊川文集》)【注】①秋浦,地名。②杜陵,地名,在长安西南。(1)秋雨、溪风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时令天气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下面诗句都有发问,下面哪一个选项和本诗中“问”所寄托的情感最为接近?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式微式微,胡不归?B.乡书何处达?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D.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作用。一、二句“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意思是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淅淅”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情感。在杜牧的《秋浦途中》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询问新到的大雁,是否经过了他的故乡杜陵。这种询问实际上是对家乡消息的渴望和对家人朋友的思念。A.“式微式微,胡不归?”出自《诗经•邶风•式微》,这里的“胡不归”是反问,表达了对人们不回家(可能是指不归国、不归朝)的责备和不满,与本诗中的思念家乡情感不符。B.“乡书何处达?”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书信的渴望,即希望知道家书何时能够送达,与杜牧诗中的“问”所寄托的思念家乡情感最为接近。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这里的“今安在”是诗人在感叹人生道路艰难时发出的疑问,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与本诗中的情感不符。D.“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里的“问姮娥”是诗人在中秋之夜对月亮的发问,表达的是对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与本诗中的情感也不符。故选:B。答案:(1)此句描绘了一幅秋日风雨凄迷的景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2)B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①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写此文时,宋濂正在河南龙门山讲学。②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嗜奇之士恨焉憎恨B.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多C.方予少时正当D.而予齿益加老耄矣年龄(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②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3)本文最后举颜回、原宪坐守陋室的例子和《陋室铭》最后列举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用意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A.有误,“恨”应解释为遗憾,而非憎恨。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既,已经;益,更加;工,精妙。翻译为现代汉语是:“看了之后一定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述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从此他的诗歌更加精妙。”②重点词:尚,还。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想要像陈庭学一样游历名山大川,还能够实现吗?”(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本文最后举颜回、原宪坐守陋室的例子和《陋室铭》最后列举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用意不相同。《送天台陈庭学序》通过颜回、原宪的例子,意在说明,游览山水并非求知的唯一途径,闭门自守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从而鼓励陈庭学归隐田园,探求新的境界。《陋室铭》最后列举诸葛庐和子云亭,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答案:(1)A(2)①看了之后一定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述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从此他的诗歌更加精妙。②想要像陈庭学一样游历名山大川,还能够实现吗?(3)本文和《陋室铭》最后列举颜回、原宪和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相同,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虽然不能像陈庭学一样游历山水,但依然能像颜回、原宪一样安贫乐道,像诸葛亮、扬雄一样淡泊名利,实现人生价值。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11.(2分)金圣叹总结的《水浒传》的情节构思方法中,有一种叫“正犯法”。“犯”就是故事类型的重复,“正犯法”是指多次正面地、明显地描写同一类事件,如前面写了武松打虎,后面又来一个二解争虎。请结合自己阅读《水浒传》的体验,补充一个“正犯法”的例子。【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前面写了武松打虎,后面又来一个二解争虎”可知答案。答案:同为放人:写了朱仝、雷横放晁盖的情节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12.(2分)《简•爱》中简•爱是一位经历坎坷的女性,她先后有四次“离开”,下面排序正确是哪一项()①简•爱离开劳沃德学校②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③简•爱离开沼屋(沼地居)④简•爱离开盖茨海德府的舅舅舅母家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解答】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因此她选择离开盖茨海德府的舅舅舅母家,去往劳沃德学校。成年后,简•爱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后来,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先生,但在婚礼上,她发现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于是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后,简•爱经历了许多磨难,最后被沼泽居的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任教。不久,简•爱的叔父去世,给她留下了一笔遗产,她将遗产平分给了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然后决定离开沼屋,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寻找罗切斯特先生。故选:B。13.(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①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我吃过早饭,奔向四川北路。②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入园处再向前是个早点铺,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③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在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花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④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⑤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⑥因为是园中独墓,鲁迅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我懂得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墓前并不安静,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⑦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听到了他的心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⑧离开鲁迅墓地,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⑨我出了公园,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⑩鲁迅故居一进去还是给人阴冷的感觉。讲解员介绍着会客室的陈设、鲁迅的书房兼卧室。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没有散,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⑪我准备折回,因为午后《收获》杂志有作品朗诵会,我怕迟到,所以赶紧打车,可是往来的出租车,基本都载客,这倒让我轻松起来,想着万一迟到,那是为寻鲁迅精神而迟到,不无美好。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漫行。⑫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与我故乡的冬天相比,这里更像春天。(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1)作者在文末说“这里更像春天”,其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2)第二段写当年萧红买早点的事情,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第八段中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4)同样是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文和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主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杜鹃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可知,此时本是冬日,可上海的冬天有着春天般的温暖: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上海的杜鹃花绽放,红的粉的花朵让刚经历哈尔滨大雪的作者有了春日的温暖感觉。根据“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可知,鲁迅墓地充满春意;根据“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可知,作者拜谒鲁迅先生墓,表达了对鲁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其中的理解和共鸣让人感动。其间作者对鲁迅先生充满敬仰、怀念之情一如春天般明朗有活力。根据“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可知,作者从鲁迅故居出来,感慨万端,此处的“春天”,意味隽永,是对鲁迅精神传承的的诗意表达:鲁迅身上的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像黑夜的笑声一样震撼,也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根据“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可知,第二段写当年萧红买早点的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淡然、幽默的特点,突出了鲁迅先生待人亲切、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的形象,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主旨。(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细致描写了鲁迅先生生前所用的礼帽、棉袍、毛背心、白瓷茶碗、吸痰器和一支支笔等物品,再现了鲁迅先生生前生活、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