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恒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就可以写得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良心
(意大利)卡尔维诺
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个,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杀了。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他背叛了我,几乎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这是旧话了。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迟早我要逮住他。"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关于阿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事,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那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其他人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场了。
吕基闷闷不乐。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如果我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吕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人,却毫无意义。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
文本二: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国)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人。"他回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
把女人抱了起来。
文本三: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来说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
(节选自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基不是作为百姓去杀阿尔伯托,而是选择参战去复仇,他狡黠地把泄私愤合法化了。
B.“他们”对吕基的诉求“不想知道"甚至“不耐烦”,反映了战争群体对个体的漠视。
C.“他们的眼睛闪着光"这一细节表现了昔日恋人重逢忘我的激动,侧面反映战争残酷。
D.文本一、二都以战争为主题,前者反映战争本身的荒诞性,而后者反映战争的悲剧性。
7.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情节设计荒谬而又严谨,有现代主义风格,文本二细节刻画丰富而动人,有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
B.文本一、二都是小故事大主题,文本一将严肃思考放到轻灵诙谐的故事中,而文本二则将宏大主题放到细节里。
C.文本一是关于杀人的悲剧,文本二是关于爱人的悲剧,无论杀人还是爱人,都因错位而使故事产生强大张力。
D.文本一、二都为主人公设置了双重身份,双重身份的冲突与转换,深化了主题,表现人无法主宰命运的悲剧。
8.文本一、二反映的都是战争主题,两位作家对战争有哪些相同的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根据文本三中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你认为文本一和二是否算经典作品?请结合三个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中》)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民皆B劝其赏C畏其罚D相率而为E贤者F以贤者众G而不肖者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为介词,相当于“于”,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相同。
B.“党"意为“偏袒、偏私”,与《论语》中“群而不党"的“党”意义不同。
C.“焉"表反问,意为“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相同。
D.恶,意为“不善良,不好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人尊贤而任能,对于选拔上来的贤人则给予高官富贵,对于无能之人则免去其职位,由此,竞相为贤之风日起。
B.贤者治理城邑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菜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
C.墨子在论证上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清晰,表达观点时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D.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2)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14.墨子在《尚贤》中对“贤者”的行为作了具体阐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日寄满子权①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②先断泪盈琴。
【注】①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②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秋日"西风”等,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16.“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中语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与新时代秉持的“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务实态度和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①。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人体潜在能力,提升行动和思考的效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②,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要放松心态。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③。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18.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福》)
B.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免受暑气的侵袭。(《北平的夏天》)
C.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雷雨》)
D.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为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了风,随之才有了降雨。地球之水得以循环才有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因为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以我们做饭时,锅底的水烧热后上升,上面的冷水下降,这样循环下来,整锅水就得以快速沸腾。如果没有水的热胀冷缩,我们就必须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拌,否则下层水沸腾了,上层的水还是冰凉的。
水不仅有热胀冷缩的特性,②。水在0℃—4℃时热缩冷胀,仅此一点,就让地球上的生命得以产生。
冬天,由于太阳斜射,地球气温下降,海洋中的水温也从表面开始下降。③,那么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直至把整个海洋全部冰冻起来。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球。而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全是冰,那么单细胞生物就难以生存和繁殖,更难以实现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21.下列句子中“我们"的含义,与文中加点处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好好学习。”
B.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C.从1949年到2023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74岁的生日。
D.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②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赏读经典诗文,品味诗意人生。怎样的人生才是诗意的人生?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应该像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人认为应该像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人认为应该像杜甫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人则认为应该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上看法中,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人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D3.C
4.①举例论证,如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的《薤露》《蒿里》及《与吴质书》等。
②引用论证,如“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③假设论证,“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
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叹惜,看似是悲观消极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
②诗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只是因为你,让我沉痛吟诵至今”,看似忧愁,实则表达了对于“人才”的渴望,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6.A7.D
8.①战争本质上是罪恶的,都给众多无辜者带来巨大的创伤,文本一揭示出战争将杀戮无辜合法化的荒唐,文本二揭示出战争不仅毁坏家园,也使灵魂受创;
②战争无论多么残酷,都剥夺不了人类的良心和人性的美好。吕基杀人成为英雄,但他良心不安;成为杀人犯,但他相信自己是凭良心在惩恶。德军剥夺了一切,剩下的是废墟与心灵的创伤,但剥夺不了人性情感的美好。
9.示例一:是经典作品。理由:①文本一、二虽然还不是书,只是微型小说,但其主题是对人类战争问题根本性的反映,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下去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②两个文本涉及的有关战争、良心、爱情、人性等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的,相反,我们是可以借助两个文本的阅读“确立你自己”,选择对良心和美好人性的坚守,从而产生共鸣的;③比照其他反映战争思考的作品,文本一、二更倾向于对战争罪恶本质的思考,而非简单地宣扬正义或表现残酷等。
示例二:不是经典。理由:①文本一、二还不是书,只是微型小说,虽然深刻震撼,但这样的小故事还不足以“表现整个宇宙”,并非承载“无所不包";②文本一、二只是众多战争小说中的一篇,还谈不上在“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③不能使人一眼看出与其他经典作品之间的关系,不能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10.CDF11.C12.D
13.(1)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诉讼案件,处理政务,所以国家安定而刑法严正。
(2)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偷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伤害别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14.①治国:早朝晚退,察听案件,处理政务。
②治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充实官家府库。
③治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粟。
15.C
16.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员外包合同
- 销售劳动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版比赛赞助协议书赛事赞助协议书
- 二零二五版简单房产过户合同
- 二零二五股权转让分期付款标准协议书范例
- 二零二五父子分家协议书范例
- 二零二五版质押借款简单的合同书范例
- 全国江西科学技术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跨学科主题:自我管理小管家》教学设计
- 东营2025年山东东营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8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东莞2024年广东东莞理工学院招聘思政课专任教师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艾滋病宣传员知识培训
- 防化的相关知识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武汉四调)
- 青少年科技创新知识讲座
- 2025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风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植物地理学课件 苔原(最终版)学习资料
- 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真题2024
- 2025-2030中国舞蹈学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家庭实践策略
- 解析: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考二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