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8/0F/wKhkGWdD1p6AGXsJAALfoLwAOQc613.jpg)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8/0F/wKhkGWdD1p6AGXsJAALfoLwAOQc6132.jpg)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8/0F/wKhkGWdD1p6AGXsJAALfoLwAOQc6133.jpg)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8/0F/wKhkGWdD1p6AGXsJAALfoLwAOQc6134.jpg)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8/0F/wKhkGWdD1p6AGXsJAALfoLwAOQc61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中山一中2027届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答案
1.C【解析】“俞孔坚认为,…有培育人格的作用"错误。不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认为,是本文作者认为。故
选C。
2.D【解析】A,“树落之间缺乏信任”错误,于文无据。结合“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
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文章并未说村落
之间缺乏信任。
B.“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错误。结合“费半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在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可知,没有说是缺陷。
C.“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体现了在这有限的
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有的,并成为他们
的文化的一部分”,并未说这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如下: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
为主体场景;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
的思想;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蕴含了作者
对上地的热爱、眷恋之情,能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说“清晨早起去田地里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表现了诗人
田园隐居的辛苦与乐趣,禅溢着归隐的自意,能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
C.“人生似化,终当归空无”,是说“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归于一场虚无”,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
终归于虚无的感慨,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能体现材料一盲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
D“有酒不背饮,但顾世间名”,是说“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顽世俗虚浮名”,体现的是对俗世虚浮功名的追逐,
不能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趣或纲领性思想。
4.
①托心灵。菊花、山、飞鸟等乡问景色给陶渊明以自由困适,使他获得心灵避藉。
②育人格,在乡村这块宁静美好的土地上生活,形戒了高洁的人格,淡泊名刹的品格。
【解析】结合“中国乡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
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知,
菊花、山、飞鸟等乡间景色给陶渊明以自由闲适,使他获得心灵慰藉。可见,这首诗中的乡村可以寄托心灵。
结合“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问看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知,陶渊明决心挪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
“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在乡村这块宁静美好的土地上生活,形成了高洁的人格,淡泊名利的品
格。可见,这首诗中的乡村可以培育人格。
5B【解析】B“主要表达了‘我”久坐办公室后对出℉的渴望"理解错误,应是表达“我”对下田劳作的感受。
6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
赏析。D“决心回到农村劳作"错误,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劳动精神的传承,不是真要回到农村劳作。
7①铁耙高举轻放,半空落下时加递再加速,写出了劳动时的连贯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劳作的得心应手(娴熟)
和对“我”传授躬耕方法的耐心与细心。②详细描写了汗水从发根到下巴的过程,比喻真实贴初,凸显了劳作时汗
流满面的情景,写出了劳动的辛苦。(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的能力。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
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悄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段中铁耙高举轻放,半空落下时加速再加速,表现了父亲劳作的得心应手(娴熟)和对“我"传授躬耕方法的
耐心与细心;第三段详细描写了汗水从发根到下巴的过程,写出了劳动的辛苦。
8①父亲以及祖祖辈辈皆以劳动为生,他们勤勤恳恳,热爱劳动,热爱土地,质朴而让人敬重。②像“我”一样的
人,曾像父亲一样劳动着,后来居于城市,劳动已然成为一件被回想的往事。③“我"虽然远离了劳动,却道过写
作回味劳动这件往事,回想父亲们躬耕的侧影,表达了对劳动精神的赞美。(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内容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评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中山一中2027届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帕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酌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
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
(摘编自肖鹰《陶渊明与中国乡村美学》)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
材料二:
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
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救授所说的,属于第一自然的高山大海等,“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属于第三自然的人造园林,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属于第四自然的工业废弃地,“虽真实,却往往欠美";而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教授对土地所做的“美且善,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周易·坤卦》中即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
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而得以更多地保留源于生命本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朱清时院士讲过: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的知识面,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正是乡村环境的审美价值之一。
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正是乡愁情怀之源。那些树木掩映、庄稼簇拥、散布于平原旷野或山间水畔的村庄,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乡”,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
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有益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B.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
C.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第三自然矫揉造作;第四自然往往欠美;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
D.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2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
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
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
3.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C.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
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
4.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5分)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祖先们躬耕的样子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①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身在都市的人们,多少会从这样的气息里回想起飘浮在大地之上的那些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不少城里人的内心,都还留着一条乡下的根。远离沙地的那些日子,我一回回在梦里回味这样一种芬芳。此刻,我站立在沙地之上,把肉身浸泡在这样一种芬芳里。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沿额头,至眉,到梁,沿鼻尖,绕行至下巴,如毛毛虫,一步一步往下爬。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3页
对我来说,汗水是埋进肉体的火,汗一出,滚烫的肉体瞬间清凉。如患头痛发热,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干,熬成汤剂,一碗下去,便如汤沃雪,清热去烦。久坐办公室,体内虚火堆积,坐卧不安,此亦是病。下田,握耙,深翻一块地,浑身挂汗,两袖溽湿,则火灭神宁,病去身轻。
可惜,大多时候,我只是在电脑屏前,遥想自己躬耕在一块田地上的模样,亦自然地想起父亲,②想起他的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我躬耕在沙地上的模样,和父亲重叠。我在沙地上劳作的每一个侧面,都与父亲重合。而父亲与他的父亲重合。往前,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重合。再往前,若以二十年为一代计,向前一百代,父亲的侧影,便与汉砖上的祖先重合。我翻看汉砖画册,两千年前那些耕作在汉代画像石上的先人,以耒、以耜、以犁,以与父亲相同的一个侧影,翻开新鲜而古老的大地。
我握紧耙柄,挥动铁耙的时候,便感觉自己和父亲、和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三千年前,在《诗经》中,上千农人亦以一个同样的侧影,耕作在商周的大地之上。想象那一个硕大的劳作的场景,黄河奔流,“千耦其耘”,大地在大河两岸不断地向上生长,生动的场面令人神往。可惜,时间禁不起花费,数千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高楼、马路、飞机、高铁,大地已改变了模样,再看不到如此盛大的劳作画面,这一刻,被藏进一首诗,被定格在秦砖汉瓦之上。一块石头穿越千年,那些躬耕劳作的侧影,到今天仍与其如此相似。今日,我翻开大地的侧影,③就是祖先们在大地上躬耕的侧影——黑白,如弓。一滴汗水,自千年之前落下,在今日发出回响。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秦人,与周人,也是一个模样。
此刻,正是沙地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芦芽冒尖,油菜起薹,沙地苏醒。这一日,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块地上挥汗如雨。翻土,犁地,播种,然后插秧,割草,耘田,治虫,施肥,收割。劳作与汗水,仿佛热恋,抵死缠绵。我举起铁耙,一遍遍举起,汗液在身体这个容器深处沸腾,滚烫如潮水,喷薄。没有人知道它们躲藏何处,像人不知道一穗麦子一朵菜花藏身何处。汗水把身体打开,如铁耙打开大地。
大地如书卷,一层一层翻开,属于麦子的谷子的油菜花的芬芳,次第喷薄。大地丰饶,没有一种气味会如此丰饶。我一耙又一耙,把一块泥翻开,打碎,看沙土飞溅,看曲蟮造出一个一个桥洞,弓身奔逃。只有被不断翻开的大地,才拥有更多供庄稼呼吸的空气,像一本书,只有被不断翻开才拥有更持久的生命。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
有些东西,不需要“为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④我把父亲翻了一辈子的地,重新翻开;把父亲撒了无数遍的种,再撒一遍;把父亲磨了数十年的耙柄,重又摩挲一回。
打开大地,重走一遍父亲走过的路,我的手,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手,祖先们的手。我的模样,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模样,祖先的模样。
此刻,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打开笔记本,我的指尖在键盘上奔走。我在心里念着那些赤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日子:劳动,多像一件往事!
这个城市,城市之外的城市,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劳动这一件往事。在回味里挥汗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4页
如雨,在回味里与大地肌肤相亲,在回味里一遍遍重叠那个三千年不变的躬耕的侧影。白天与黑夜,星辰与大海,自一张平整的白纸涌出。
像大地上长出麦子,长出谷子,长出花朵,长出诗和往事。(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生活在都市的人并没有把乡下的根遗落,依然会在闻到沙地的气息时回想起“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正如“我”一样。
B.汗水在体内时便如火一般,一旦排出体外便瞬间使人清凉,火灭神宁,这一热一凉的感受,主要表达了“我"久坐办公室后对出汗的渴望。
C.《诗经》中有对劳动场景的描写,可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与大地亲密,古代的人和现今的人的辛勤是具有一致性的。
D.只有不断地翻开大地,才能使它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农人们每年都会一次次地举起铁耙,任齿尖锲入沙地。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以拟人手法赋予沙子人的特征,是沙子滋养了“我”,写出了“我"对沙子的感恩。
B.句子②通过“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十个字便写尽了父亲的辛勤劳作。
C.句子③“如弓"的躬耕场景是《插秧歌》中“低头折腰只不答”的形象描绘。
D.句子④写出“我"追逐父辈们的脚步,决心回到农村劳作,与大地相亲相近。
7.细节的作用不可小视,运用得当,会增加散文的艺术魅力。请指出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8.课堂上,语文课代表艾中华主动给大家分享了《祖先们躬耕的样子》这篇散文,老师要求大家阅读完本文后围绕关键词“父亲·劳动·往事”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写出短评的内容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倩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3];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5页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陶渊明传》)
【注】弇(yú):抬;篮舆:轿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的“候"与“枉用相存”的“存"意思相同,都是探望、问候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阡陌,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评价的文字,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靖节"是美谥。
1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3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13.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6页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其间。②《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了白描手法,写秋日时节,大雁南飞,倒影江中,诗人与客人提着酒上山。
B.颔联夹叙夹议,写诗人面对尘世烦扰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时要插满头而归。
C.颈联写诗人与客人在重阳佳节登高赏景,纵情饮酒,以至大醉,再去欣赏落日美景
D.尾联以齐景公的反例做结,诗人认为人生无常古今同理,因而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垂泪。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___,洵美且异。
(2)狗吠深巷中,___。
(3)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___,___,用心躁也。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
(6)《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_____________,以专门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_____________,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_________________。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_____________,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读者产生畸形的发展,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无所归宿而泛滥,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7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墨守成规休戚相关置之不理日久天长B.固步自封息息相关置之不理久而久之
C.墨守成规息息相关置若罔闻日久天长D.固步自封休戚相关置若罔闻久而久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先博学而后守约,被认为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B.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自然就是先博学而后守约
C.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D.因此,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就是先博学而后守约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的坏处在使读者产生畸形的发展,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无所归宿而泛滥。
B.它的坏处在使读者产生畸形的发展,无所归宿而泛滥,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
C.它的坏处在使读者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泛滥而无所归宿,产生畸形的发展。
D.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如今,塔河之水一路蜿蜒而来,欢腾地注入台特玛湖,两岸芦苇青青幽深,红柳随风摇曳,一些凋枯假死状的胡杨重获新生,台特玛湖碧波荡漾、水鸟翱翔……今天,当你行走在畅通无阻的218国道上,可以看到塔河奔流不息,遍布沙丘的红柳与梭梭,绵延不绝的胡杨林。像一个个忠实的战士,共同构成了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紧紧“锁"住了两大沙漠的蔓延。塔河之水为生命注入强大力量,给荒漠戈壁带来奇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几乎所有人都得过流感,出现过呼吸道的病症,但很多人不知道,流感这种病原本跟人没什么关系,它们来自鸟类,而且①_________________。怎么回事呢其实,流感病毒感染的是鸟类的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②___一个鸟类流感病毒,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突变,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感染人类的新型病毒。而且,人类呼吸道细胞表面受体和鸟类消化道细胞表面受体非常接近。于是当这些从鸟类身上突变而来的新型病毒传到人身上的时候,
③,也就是“流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劝学》中,荀子从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学习的基本问题,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身处当今的伟大时代,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对于学习,我们每个同学一定有许多有别于荀子的新的认识和见解,请以《劝学新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8页中山一中2027届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班委会的建设与培养计划
-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保安工作关系计划
- 工作计划与目标达成的关系
- 生物催化过程优化与控制的原则
- 2025年内螺纹铜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餐饮行业供应链优化解决方案协议
- Soyasaponin-Aa-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Hydroxy-atraz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私人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合同
- 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技巧征文
- 白酒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方案
-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课件
-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课件
- 研发运营一体化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完整版)
- 班级管理课件:班级组织的建设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内容目标与指导
- 《共圆中国梦》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 《云台山地质公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