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总复习课件3_第1页
古代诗文阅读总复习课件3_第2页
古代诗文阅读总复习课件3_第3页
古代诗文阅读总复习课件3_第4页
古代诗文阅读总复习课件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分析综合入蛟川城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注】①小奚:书童。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A.欲速则不达 B.日暮途穷C.不耻下问 D.半途而废答案A【参考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横,出乎意料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体现周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A项,第一句表现他谦虚,第二句写他据实回答皇上的问话,表现他诚实。B项,两句都表现他为人谦逊。C项,第一句是写他对弟弟周嵩无理寻衅的批评,折射其宽厚仁爱的性格,第二句表现了他勇担责任,面对王敦义正词严。D项,第一句表现他孤傲,第二句表现他忠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周并没有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第一次是皇帝的话;周说到尧舜,也不是对皇帝进行批评。答案B(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定时间:你应该在20分钟内完成题目。方法指导:做题前,你应关注两个细节:1.留意文中人物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言行体现出怎么样的性格特征;2.文意分析题的四个选项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点。【示例1】(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战马记[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考点分解一筛选文中的信息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夔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密与家人负篑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载篑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己,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ò):铡碎的草。②绐(dài):欺骗。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A.①⑤⑥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本题筛选标准为“战马”+“义”。⑥是对义马的通议,可排除A、C两项。①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总起,没有提及“义”,可排除A、D两项。③是说同知王某轻易得到了王桢的战马,可排除C.D两项。答案B【命题揭秘】高考中用来命题的供被筛选的“文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①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筛选文中的信息试题,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题干明确限定筛选范围,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所作筛选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这种题型通常采用两种命题方式:①题干中只规定一个信息指向,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②题干中规定两个信息指向,列四组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技法1.树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在做此类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遍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2.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一般关注以下几点: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3.分析选项内容,快速筛选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为了快速筛选出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比如说根据分析确认选项①是错误的,那么ABCD四个选项中凡是带有①的选项都可以排除,从而提高解题效率。4.回到原文,留心陷阱把选项中提到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信息筛选”类考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对设题者设计的误导考生的陷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才能准确解答出这道试题。从设题者设计的错误类型看,主要有:1.张冠李戴。人物传记类文段,除了以一个人为中心,还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更因为文言文省略主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对象的错位。这种陷阱是设题者惯用手段之一。【知识精要】2.技法错乱。以人物描写为主的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3.错解文意。“错解文意”包括错误地理解主题和错误理解文句以及词义。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错解文意”的误区。4.就事论事。文段之中,不仅有表面的含义,还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内涵,尤其是在人物传记类文章中,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5.时序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以上对命题人设计答题陷阱方法的探究,旨在“知彼”,它对增强我们准确识别错例的能力,提高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准确率应该是大有裨益的。1.[文本《陈情表》(略)]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解析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语句,联系全文可知,①表明祖母刘氏对李密的养育之恩,③表明对皇帝恩遇的感激;①③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再看其他四项,②叙述李密侍奉祖母的孝行。④上表,辞职,都是为了“终养刘氏”。⑤“不能废远”指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区区”形容孝情之切,态度坚决。⑥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明终养祖母的愿望,表达至孝之心。当然,④“辞不就职”也可能由于李密仍在观望,暂不愿为新朝廷效力。但本题中,排除含有①③的项就可得出答案。答案C解析题干规定正确选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都是描写张衡的言行;其二,分别表明“善机巧”和“能理政”,“善机巧”指擅长制造巧妙的机械,“能理政”指具有治理政务的才干。联系全文内容可知,A项①是讲张衡的文学才能;②是侧面描写张衡,但不能表现“能理政”。B项①制作浑天仪,表明张衡“善机巧”;②表明张衡正直、有担当,但不能体现“能理政”。C项①制作候风地动仪,表明张衡“善机巧”;②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任命他为郎中,与“能理政”无关。D项①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灵验如神,表明张衡“善机巧”;②后文称这一举措的结果是“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说明张衡英明果断,有理政才干。答案D【示例2】阅读《战马记》(文见本节“考点透析”的“真题探究示例1”),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考点分解二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态度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到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有效信息在选文开头。“承担过很多重任”原文中没有。答案A【命题揭秘】对这类题,命题者一般把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对照查证就很难发现。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命题形式: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态度”题的解题方法: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做题时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迅速从原文中一一找出来的能力。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出处、题目、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考生可以依据这些信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又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误。“归纳内容要点”就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意思”就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的综合和整理的过程。本考点主要是考查考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分析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确认与原文意思不符的选项。【知识精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所谓“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在高考试题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项要求,一般是结合在一起只设一题来考查的,二者均属于分析概括能力范畴,因此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两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就表现形式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比较直露而明显,对此只需抓住包含这些信息的句子。但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含蓄而曲折的,因此,要特别留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遣词、造句、用语,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解答分析概括题,应了解掌握命题人常用的一些设误技巧。例如:1.就事论事。文段之中,不仅有表面的含义,还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内涵,尤其是在人物传记类文章中,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之中。2.时序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D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答案B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样,孟子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主张。解析解答此题,必须真正读懂原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及写作技巧,然后找准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区,仔细辨析。C项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发展“商业”。答案C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3分)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问题诊断1——张冠李戴,偷换对象阅卷现场采样阅卷点评

①②两句,郭浩抗击的不是金人,而是夏人,属于张冠李戴的设误类型。第⑤句,郭浩平定的也不是金人,而是饥民,也属于张冠李戴的设误类型。得0分规范答案增分指导D解答此类题目要学会运用排除法,有助于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第①句“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是说郭浩斩杀了两个夏人的骑兵,这样就不符合“抗击金人”的题干要求,故排除了A、B两项。再看第②句“流失中左肋,怒不拔”,是说夏人攻打石尖山时,流箭击中了郭浩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这也不符合“抗击金人”的题干要求,故排除了C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问题诊断2——缺少比对,掉入陷阱阅卷现场采样阅卷点评

D项对应原文中“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一段话,仔细对照可知D项是正确的。得0分规范答案增分指导C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C项“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错。原文“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是说郭浩审问的结果和吴玠的调查不一样,于是两人产生了隔阂,故而郭浩被调往金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事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玉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1.下列各项全都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②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③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④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⑤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⑥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 A.①②③B.①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⑤解析第②句是太宗为自己杀死兄弟找的借口,第⑤句只写了张弼对李大亮的知遇之恩,第⑥句是表现李大亮的知恩图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