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全盘西化"的陈述对象是有些诗人的“新诗”,而不是古典诗词;另外,毛泽东诗词结束的是新诗与旧诗水火不容的态势)

2.C(“反对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他不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并不能表明毛泽东反对“一味寄情于山水")

3.B(《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纯粹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表达的是与爱妻杨开慧分别后,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

4.①文中引用《庄子》《说诗碎语》《文心雕龙》中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美学特征;②这些引用突出了毛泽东诗词厚重的历史渊源,也有力地彰显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毛泽东诗词中有厚重的历史渊源,蕴含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有着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在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优良美学传统。

②他的诗词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

③他的诗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古朴典雅,语言质朴,生动活泼,有别于古人一味地寄情山水,而能借山水呈现感悟与哲思,表达崇高理想。(每点2分)

6.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错误。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没有为刘毛妹的牺牲做铺垫。

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错误。根据原文“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可知,坚持高烧行军的是路曼。

C.“本篇小说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错误。本文更多是通过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来展现主题,没有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

故选D。

7.C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C.“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错误。刘毛妹的外貌和内在品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他的英勇无畏并非与外貌形成对比,而是与他的外貌特征并存,共同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8.①伏笔:搭架电话线时,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立即又稳住了。

照应:原来是这位战士险些被打中。

作用:使情节更合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刘毛妹勇敢坚毅的形象。

②伏笔:肖群秀把刘毛妹断了的水壶带子,打了个丁字结。

照应:肖群秀和路曼通过熟悉的丁字结认出了脸部缠着绷带的刘毛妹。

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③伏笔:分别时,刘毛妹说“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

照应:刘毛妹被送到遗体转送处时脸部缠着绷带,无法辨认。

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

9.示例一:不认同。

①这样处理能突出主要情节,详略得当。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他的牺牲不是故事的主线,简略处理使结构更紧凑。

②这样处理适度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这样处理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虽然没有详细描写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但是前文他不顾危险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已经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

示例二:认同。

①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前文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初步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如再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述,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

②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主题更深刻。小说歌颂了普通年轻战士的献身精神,而对牺牲过程的描写更有利于主题的凸显。

③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恰当而生动的细节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从而使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10.BDF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

“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与“当自求诸身耳"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断开,即F处。

故选BDF。

11.B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A.正确。B.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D.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

1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应为“乎己参省";“知”,同“智”,见识。

(2)“纵”,即使;“敦厉”,敦厚勉励;“为”,拥有;“自资”,养活自己。

(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每点1分)

(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

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

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___(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节选自《学记》)

(三)

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5.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后两联虚笔想象"理解有误。颈联仍是实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行人和白鹭在雨后的行为。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①作者用“自惊”描写白鹭,赋予其人的情态,为拟人手法,使白鹭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该句通过“自惊"的动作烘托出自然景象的活跃,赋予画面以动态之美,增强了诗歌灵动性。

②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使雨后的形象被表现得更加立体鲜活。

③题目是“喜雨”,本句不写雨而有雨,雨后树枝积水易断,白鹭立其上而惊飞,照应了题目,使全诗结构更加严谨。

④“白鹭惊飞”,描写风雨中白鹭受惊而展翅飞起的生动画面,寓情于景,启人想象白鹭不知树枝经雨易折而受惊的状态,景趣蕴含情趣,深含喜雨之意。

17.(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8.B应是特殊含义。19.示例:假设你的一整天是一次旅行,从终点开始,倒着回忆一天中的每一个“站点”。(4分,合理即可)

20.A.引起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B.通过细致回忆增强记忆力(每空2分)

21.(1)序号③修改为:导致识记的内容不牢固

(2)序号⑥修改为:所以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2.含义:“脑体操"指锻炼大脑来开发脑功能的活动。(2分)

效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更适合普通民众阅读,能更好地达到科普的目的。(3分)

23.作文材料主要讲述了青年快递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守边战士谱写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的艰辛付出,中国故事的背后其实是青春脚步和汗水,中国大厦的支撑者就是这一群群普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年轻人。考生必须紧紧围绕青年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等角度探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号召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意识到时代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参考立意角度:青春与汗水,平凡与伟大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青年要砥砺奋斗。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24年10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作的一句诗,是毛泽东

自信人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绝非凭空而来,有厚重的历史渊源,

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有着诸多重要的

现实启示,激励着当代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以后,古典诗词逐渐走向僵化,充斥陈词滥调,盛行无病呻吟。随着新文化运

动的开展,新诗革命应运而生。但有些诗人又矫枉过正,全盘西化,彻底抛弃古典诗词

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以卓尔不群的诗人才华,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意境,从题材到

风格,对古典诗词革故鼎新。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充沛着浩然之气,从意境上极大地丰

富了古典诗词的表现领域,使其得以在20世纪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毛泽东诗

词结束了新诗与旧诗水火不容的态势,激活了传统诗体表现新时代的巨大能量,奠定了

新诗与旧诗包容共生的格局,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了广阔道路。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

但文化自信和美学精神互为一体。毛泽东诗词以美铸诗,以美扬善,不仅反映了他个人

的美学主张和审美偏好,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品位和价值追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

学精神。

毛泽东善于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发展

了中国的优良美学传统。在审美风格上,他欣赏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以李白为代

表的浪漫诗风,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并把他们的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美善相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清代沈德潜《说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诗碎语》云:“有

材料二: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毛泽东诗词始终为人民抒写,集中

体现出人民的主体地位,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立场。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

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句,便

写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心系天下的豪情。

毛泽东诗词集中生动形象地概括和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20世纪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反映出了

毛泽东能在逆境之中欣赏菊花的芬芳,有淡然处之的从容,更有革命定然成功的自信。

毛泽东诗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有机统

一,蕴含着宏阔的历史观。

从时间跨度看,毛泽东诗词中的时间跨度大,气势恢宏,场景辽阔。《满江红·和

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中的“万年”,在毛泽东笔下只不过弹

指一挥间。

从空间跨度看,毛泽东诗词中的空间广阔宏远,天旷地远。如《水调歌头·重上井

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对上九天、下五洋的广阔空间的把握

中,可以看到作者奋勇登攀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诗词站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高度,关心人民疾苦、历史进步、世界和平发

展,体现着气势磅礴的大我情怀,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开阔了我们的视

野和胸襟,增强了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摘编自姚喜双《毛泽东诗词蕴藏伟大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诗词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其蕴含的

文化自信,能激励当代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近代以来,古典诗词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要么走向僵化,要么全盘西化,而毛

泽东诗词则终结了这种态势,奠定了新诗旧诗包容共生的新格局。

C.毛泽东诗词站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高度,心系天下,关心人民疾苦,始终为人

民抒写,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立场,体现着气势磅礴的大我情怀。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D.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截至20世纪末,各国出

售的毛泽东诗词集达7500万册,这表明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在审美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优良美学传统,将古人的风骨、浪漫、豪放

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他的审美偏好,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品位。

B.毛泽东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晦涩,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读者比较熟悉的,

如“秦皇汉武"以及谚语等,这使他的诗词语言显得质朴且生动活泼。

C.毛泽东诗词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他反对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而

是喜欢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

D.毛泽东诗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有机统

一,时间跨度大,空间宏远,具有广阔的时空观和宏阔的历史观。

3.下列毛泽东诗词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不懈探索救国救民

真理心路历程的生动缩影”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B.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虞美人·枕上》)

C.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材料一中多次引用古人的话进行论述,请列举相关内容阐述这样写的好处。(4分)

5.为什么说毛泽东诗词中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线轶事

徐怀中

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

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

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

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

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

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

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

怎么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

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

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

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

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

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

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

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

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

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杈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

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

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

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

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

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

人梯。

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

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

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

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

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骏黢的。

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

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那、怎么感谢你呢?"

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

了几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

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

“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频时紧张起来。

“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

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

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

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

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

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

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

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

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

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

“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

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

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

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

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

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

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

然愉快的笑容。

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

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照料伤员,清洗烈士遗体。

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

壶,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

但烈士的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

颊有着明显的泪痕。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小战士点点头。

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

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

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

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

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

“他长得白净,头发鬈鬈的,又那么文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

家都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

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

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

闲谈则展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

C.本篇小说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青春美

和人性美。

D.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

趋平缀的情节又再度掀起波澜。

7.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此处的描写既

是战场写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

B.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见这些女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C.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

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

D.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

们搭设电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

8.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其作

用。(4分)

9.《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

未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

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

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

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

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

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符号按照相应顺序填

写在答题卡上。(3分)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

属。

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群情”,寓

情于景,意境和谐。

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