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导学案《知识点专练》选择性必修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涉及的领域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知识点专练】.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基本医疗卫生制度②医疗服务制度和药品供应体系③医疗保障制度④养老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详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养老制度不包含在列,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知识点专练】.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B.新冠病毒肺炎具有超强传染性C.防疫措施不到位 D.科技革命的影响【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加快了传染病的蔓延,因此A正确;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二)西方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1.20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及体系的探索【知识点专练】.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81年每千人的10左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源自于()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的医学知识得以普及并深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同人口的增减关系不大,B项排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同材料人口增减关系不大,C项排除;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不会导致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D项排除。故选A。【知识点专练】.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且向廉价化与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分配是典型表现,故A项正确。【知识点专练】.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推动了公共卫生的建设【答案】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材料信息“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不能反映人均寿命降低,故A项错误;“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说明了注重改进卫生环境,认识其重要性,故D项正确;“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供水系统的改进”反映了具备供水系统,不是缺少,故B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导致下面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状况表(单位1000居民)年平均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净增入口1871188040.728.811.91881189038.226.511.71891190037.323.513.91901191033.919.714.3191129.518.211.3191229.116.412.7A.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 B.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C.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 D.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答案】B【解析】从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死亡率也有大幅下降,这种现象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和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故答案为B项;ACD项说法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知识点专练】.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为工人设立社会保险,这是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德国实施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错误,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完善,并未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选项错误,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科技创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知识点专练】.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社会保险法案属于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其颁布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根本改变”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这三部法案无法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排除D项。2.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多国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知识点专练】.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对于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是在()A.18世纪中期B.19世纪中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D。3.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4.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西方多国推广(1)目的【知识点专练】.“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排除ACD。(2)保障体系【知识点专练】.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答案】A【详解】“福利社会”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和。所以正确答案为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C错误。福利社会并不能消灭社会贫富差距,D错误。【知识点专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A.减少了国家干预 B.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C.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D.调整了产业结构【答案】B【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B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5.7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调整【知识点专练】.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内容1982年1983年1984年医疗、社会保险3.54.85.9医疗、住房补贴11.21.7其他项目21.829.735.3A.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推动 B.“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答案】C【详解】题干所给时间为1981年美国政府预算中关于医疗、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和其他项目消减的金额,从数量来看是逐渐增加了削减量的,根据所学和削减内容可知,这主要削减的是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财政支出,等于国家在减少经济干预,据此可推断出这是在经济出现了“滞胀”的情况下,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6.当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医疗体系【知识点专练】.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答案】B【详解】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重获得和维持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不符,C项错误;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政府防疫抗灾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探索1.晚清政府【知识点专练】.“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办理西洋医学教育的开始。由此可推断出()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881年”可知,此时处于列强侵华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背景下创办的北洋施医局,因此带有半殖民色彩,A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医学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并非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仅能表明李鸿章创办了北洋施医局,无法判断其性质,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北洋施医局……以英国人为医官”无法得出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答案】B【详解】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识点专练】.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A.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C.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答案】B【详解】清政府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卫生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卫生,这说明清政府国家治理的理念有一定的进步,B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C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仅仅涉及到卫生机构的变化,不能证明整个中央机构近代化,排除D。【知识点专练】.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答案】A【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1911年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已经把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只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该会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排除D项。2.民国政府【知识点专练】.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A.古人没有科学的防疫观念 B.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C.卫生措施防治瘟疫最有效 D.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可知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材料“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说明到20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才逐渐深入到乡村,由此可见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B正确;A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也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没有说明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或者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CD排除。故选B。3.陕甘宁边区政府【知识点专练】.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时间具体措施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1942年4月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42年5月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1944年7月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答案】B【详解】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A项错误;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么没有涉及,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到17世纪,在伦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尽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只关注地方利益,其推行效果整体不佳。1578年后,王室政府在御医桑多尔·迈尔尼的建议下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该政令先后在1592年至1646年期间多次刊印,作为政府防疫减灾的政策依据与工作手册,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材料二"庚子国变"后,各类瘟疫流行,导致中国秩序更加混乱。许多官员用西医理念实施防疫,效仿西方设立卫生局,"专司防疫清洁事宜""派员检疫",安置隔离染疫人员。袁世凯在大沽设立防疫院,对所有入港船只实施检疫,聘请中外医生(含女医生)和旧医官共同参与,对入港船只,不论华洋,都要强制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就立即隔离诊治。袁世凯还就检疫章程特作变通∶其一,检疫顺应中国风俗,由男女医生分别办理,以免触及男女大防;其二,如遇有西方人染患瘟疫,就交由外国医生出面处置,避免不必要的中外交涉;其三,因人施检,"神色充足者,一看而过",若遇面目憔悴之人,则由医生察验脉理,以确诊病情。经数月努力,防疫取得成功。——摘编自谷永清《试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世俗性和可操作性;预防与治疗结合;防疫措施具有综合性;注重专业人士的参与;政府主导,上下联动。(2)积极影响∶有利于打破旧有观念,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传播科学技术,推动医学的近代化;增强了清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为以后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卫生体系1.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1)基本理念【知识点专练】.如表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改革开放以来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C.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答案】B【详解】材料“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患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B正确,ACD排除。【知识点专练】.2009年3月,我国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改革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政府()A.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B.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C.工作重点是基层社会保障 D.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答案】A【详解】通过向社会公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等,表明我国政府正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A项正确;只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不能说明“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基层社会保障”,C项错误;改革意见是引导性文件,不能说明已经取得了“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的效果,D项错误。(2)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指示【知识点专练】.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下列哪项运动中()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大同世界”思想影响,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一大二公”,组织社员吃食堂,要消灭私有财产、把妇女从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D项正确;对农业改造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与“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无关,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与公有化和解放妇女不符,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追求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C项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专练】.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召开纪念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崇高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这一题词有关的是()A.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C.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加强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答案】B【详解】抗战时期,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B正确;题词是抗战时期提出的,排除A;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并不是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知识点专练】.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A.上山下乡运动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D.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严重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对农村实行的医疗卫生改革,也是调整的表现,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知识点专练】.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三大卫生工作原则。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将这三大卫生工作原则与周恩来提出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列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项原则。这四项卫生工作原则的提出()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践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C.推动了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D.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完善【答案】C【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等四项卫生工作原则的提出,明确了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无关,排除D项。(3)医疗技术方面的成就【知识点专练】.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是指()A.断肢再植手术 B.针刺麻醉 C.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D.试管婴儿【答案】C【详解】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可判断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知识点专练】.2015年10月,屠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早在距今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取得的某一科学成就就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擦肩而过。这里所说的某一科学成就最有可能是()A.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B.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人工合成牛胰岛素D.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答案】C【详解】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距今半个世纪以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判断是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4)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①赤脚医生【知识点专练】.建国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疗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赤脚医生,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如图)。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据此推知()A.赤脚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C.我国赤脚医生群体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D.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答案】A【解析】由材料“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可以得出,赤脚医生的出现为建国初期中国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对于解决农村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A符合题意;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B不正确;C说法不正确;D“圆满解决”的说法不正确。【知识点专练】.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2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A.有效的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领域的体现C.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D.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成果【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不高,但分布较广,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故选D;培养赤脚医生属于低水平的医疗卫生建设,A项错误;赤脚医生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B项错误;赤脚医生只能满足人民群众低水平的医疗卫生需求,C项错误。【知识点专练】.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由此可知“赤脚医生”()A.是“左”倾思想发展的结果 B.作用被夸大,是时代产物C.有利于完善村镇医疗网 D.身兼数职,待遇优厚【答案】C【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的出现有利于完善农村的医疗网,C项正确;据材料中的时间“1968年”可知,当时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仅根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赤脚医生”是“左”倾思想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B项中“作用被夸大”的说法错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赤脚医生”是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无法得出“待遇优厚”的结论,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走红,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表明()A.人民公社化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左”倾错误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发展C.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根本扭转D.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对医疗的要求【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发展是因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也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的推动;而1985年的中国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赤脚医生”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A项正确,BCD项排除。②社区服务【知识点专练】.下图为北京市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培训的情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成就的缩影。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北京市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A.在规划免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C.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D.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加强【答案】B【详解】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场景,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各级医疗组织,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在“规划免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错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加强,D项错误。(5)国家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知识点专练】.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答案】B【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全面建立”不符合建国初期的史实,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实施的基础免疫计划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可以免费接种这些疫苗。这表明()A.基础免疫计划的实行有利于确保儿童健康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儿童的免疫计划C.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D.疫苗接种后可以终生免疫【答案】B【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公共疾病的防控,在免疫计划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儿童的疫苗接种问题,并没有提到接种疫苗后儿童的健康情况,故A项错误;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含很多内容,材料只涉及儿童疫苗的接种问题,故C项错误;儿童接种疫苗,并不能保证终生免疫,故D项错误。(6)医疗卫生事业及医疗保障体系的法律保障【知识点专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该法律反映了中国()A.防控公共疾病的建设成就 B.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C.“看病难、住院难”等矛盾缓解 D.全民卫生意识加强【答案】A【详解】材料“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公共疾病的防控在法制化和制度化方面的建设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全民卫生意识的变化,排除BD;C项与题意无关,无法体现,排除。【知识点专练】.2020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从此,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纳入了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治轨道。这表明我国()A.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严重 B.环境治理依靠法制力量C.大力推进民主立法 D.通过法律规范防疫行动【答案】D【详解】题干信息“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纳入了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治轨道”,表明我囯通过法律规范防疫行动,D项正确;A项是现象,B项中环境治理说法有误,C项中民主说法错误,均排除。【知识点专练】.《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可知,国家重视医疗卫生问题,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当前药品供应问题严重的结论,加强医疗立法只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排除A项;B项中“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我国加强医疗立法并提出相关要求,无法说明“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排除D项。2.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1)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知识点专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中,不断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A.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B.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展C.公共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D.不断加大医疗设施建设投入【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表述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中,从而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体现出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的扩展,B项表述正确;题目为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干预,不涉及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排除A;题干中未体现公共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且公共药品的概念较为狭隘,不可晚清概括,排除C;加大医疗设施建设投入在题中并未体现,其不可等同于卫生事业的发展,故排除D。(2)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3.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1)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知识点专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逐渐在国家机关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88年,政府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到2001年底,全国97%的地市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7629万人。材料表明()①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②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③中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④公费医疗已全部被医疗保险所取代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答案】A【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部分发展历程,①正确;从材料中的数字来看,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比较广,②正确;中国的医疗保险系统也包含农村,农村中的医疗保险内容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③错误;公费医疗在部分城市中仍然存在,④错误。故A项正确。(2)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知识点专练】.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完善。下图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中哪一方面的内容()A.教育保险 B.养老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险【答案】D【详解】根据图中的“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可知是医疗保险,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知识点专练】.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享受社会福利群体扩大 D.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答案】B【详解】从1982年宪法做出规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法制建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群体扩大,排除C项;D项中“全面”不能得出,排除。【知识点专练】.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保障体系【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现在我国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所以C错误。【知识点专练】.2017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措施是()A.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B.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C.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D.加强“福利国家”建设【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措施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B项正确;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不是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措施,A项错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建设“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时间名称备注1979年《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1981年《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1984年《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1988年《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渐进性改革;以简政放权,调动医院自主性为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2)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了思想;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公立医院存在赔本、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4.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作用(1)病有所医【知识点专练】.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家为实现“病有所医”而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 C.劳动保险 D.医疗保险【答案】D【详解】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国家为实现“病有所医”而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医疗保险制度,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防疫和抗灾【知识点专练】.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答案】C【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西南地区疟疾被控制不能证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B;西部大开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知识点专练】.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创作了两首《送瘟神》的七律诗。对于此时期的中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跃进”时期,防疫成绩被夸大B.“大跃进”时期,防疫工作取得成效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员死亡数量大增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防疫工作受到阻碍【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58年中国的防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B项符合题意;A项中“成绩被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知识点专练】.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人民的支持和救援C.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医疗技术水平先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可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防疫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北地区自晚清以来就是一个鼠疫灾害多发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依然严重的鼠疫流行给执政初期的党和政府以严峻的执政考验,促使东北地区党和政府与社会积极应对,不仅迅速成立了专业鼠疫防治机构,组织实施了有效的疫区处理工作,开展了积极的鼠疫临床治疗,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鼠疫救疗机制,而且从群众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两个方面迅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实施了积极的鼠疫预防接种,开展了大规模的捕鼠、灭蚤及环境卫生工作,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与教育等。……这些措施为东北地区成功的鼠疫防控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应对机制》(1)根据材料二,概括党和政府在东北地区采取的鼠疫应对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社会防疫事业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答案】(1)措施:成立专业鼠疫防治机构;建立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实施鼠疫预防接种;开展捕鼠、灭蚤及环境卫生工作;加强卫生防疫宣传与教育。意义:奠定了鼠疫防控的基础;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后来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步提供经验借鉴;支援了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了新中国政权。(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民间社会力量;防疫与救治相结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知识点专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整个明代,从1368~1644年,总计约277年间,共计发生了75场较大范围瘟疫。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疫灾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已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血吸虫病遍及我国大部分省市,患者约一千万人。1955年11月,毛泽东听取了汇报后,作出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指示。不久,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首先,各省、直辖市卫生部门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防治机构。其次,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建立了包括卫生、农业、水利和兽医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参与的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群众力量,各个疫区在消灭钉螺(血吸虫宿主)管理粪便等方面,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良好成效。到1959年,共有528万患者得以治疗,血吸虫病在65%的流行地区基本被消灭。——摘编自张牛美《19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湖北血防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政府针对疫灾采取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明朝政府救灾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血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这场运动的时代意义。【答案】(1)措施:严格信息上报;人力组织保证;救灾防疫物资保障;官方医疗体系创制和整顿;自省、祈祷和祭祀。因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2)特点:中央积极发挥领导作用;突出防治工作的组织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注重不同部门的协作;成效突出。时代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医疗卫生科技水平;新生政权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保证“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3)健康中国【知识点专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包括()①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④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详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題:材料一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2)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知识点专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医疗机构,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的医疗机构有三个部门,一是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太医署,二是为帝王诊疗服务的尚药局,三是为太子治病保健的药藏局。地方医疗机构根据人口数量不同,其设置规模也各不相同。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不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处罚也有一整套措施。——摘编自徐正东、邓盛木、刘博《唐代医事管理与医疗机构设置制度初探》材料二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医疗机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贯彻落实医疗福利制度的基本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发展医疗福利制度的背景。材料三20世纪国家承担社会责任采取的主要行动国家关注的领域国家采取的行动结果医疗国家出资实行强制性免疫计划;实施健康教育;关注公共卫生;建造医院,支付医疗费用。控制或根除以前曾是致命的疾病;吸烟人数减少;预期寿命增加;穷人、老人和曾被忽视的群体享受卫生保健。教育公共拨款普及中等教育,资助和拨款支持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高识字率和科技创新教育带来创新和社会变革;失业率下降;人口素质提高。福利通过直接付款、扶植教育和实施公共卫生计划帮助儿童和穷人。提高了平均寿命、教育程度和就业率;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保险强制要求雇主和雇员缴纳退休、失业保险金等。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贫困程度大幅下降;提供了更好的卫生医疗。(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国家承担社会责任所采取行动的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设置从中央和地方的专门医疗机构;出台医疗法律。(2)做法:设置不同阶层的医疗机构、重视平民医疗、加强对医疗人员管理。背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加强,讲求仁政治国;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3)影响:有利于照顾弱势群体,消除疾病;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减缓贫富差距,改善生活水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维护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奠定基础(2)多国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3)新中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7岁【知识点专练】.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达到了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答案】A【详解】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疗科技手段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促进了人们的健康,A正确;BCD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知识点专练】.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推动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努力构建医疗体系,这也有利于民众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确;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仍然存在,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知识点专练】.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处理等做法推广开来;同时,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手、勤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习以为常。由此反映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A.推动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增强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D.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个人卫生习惯习以为常”可知,这都反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B正确。(2)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3)新中国成立以来,将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大事,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运动【知识点专练】.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所以A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所以B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所以D错误。【知识点专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关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C.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技术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卫生运动不能提高医疗技术,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均属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C。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知识点专练】.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答案】C【详解】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知识点专练】.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A.古人没有科学的防疫观念 B.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C.卫生措施防治瘟疫最有效 D.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可知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材料“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说明到20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才逐渐深入到乡村,由此可见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B正确;A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也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没有说明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或者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CD排除。故选B。【知识点专练】.如图是1952年张文新创作的宣传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作品()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答案】A【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这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群众动员方式是在1952年开创的,B错误;该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变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