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答案版)_第1页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答案版)_第2页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答案版)_第3页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答案版)_第4页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答案考点1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1.B2.C【解析】1.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日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小,故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①增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减弱,即④大气逆辐射减少,导致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大,B正确,CD错误;①增强③增强使白天气温高,与夜间气温无关,A错误。故选B。2.农民为了有效的防止冻害,可采取下列措施,如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温度减少冻害,ABD不符合题意;架设黑色尼龙网,可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效果,不利于防冻,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3.C4.C【解析】3.天津5月气温较1、3、11月份要高,加之雨带并未到达,多晴朗天气,太阳光照充足,便于发电与晒盐,因而该项目盐业产量和光伏发电量均大的月份是5月,1月和11月气温相对较低。故最佳月份是5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4.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某“盐光互补”电站发电设备下为海面,采用双面双玻板面能够较好的利用太阳辐射,和海面(水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因而使发电率增加了7%左右,增加的能量主要来自水面反射,不是来自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和陆面反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紫外光和红外光被削弱多,可见光被削弱少。而太阳辐射能又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5.D6.A7.B【解析】5.阳棚铺设双层棚膜以及防寒棉被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因此D正确;这种温室与传统温室相比,地面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而根据所学,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此不能增加大气辐射,A错误;白天双层棚膜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主要是可见光)进入,加热棚内地面,而日落后防寒棉被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棚内热量损失,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更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此B错误;这样做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错误;故选D。6.由材料知,阴棚位于阳棚北面,中间共用一堵墙,组成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这样就能更好地阻挡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阳棚内热量散失,A正确;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和传统日光温室都是封闭空间,棚内水汽不能散失,与外界空气很少交换,因此B、D错误;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不能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C错误。故选A。7.由材料“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可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起到保温的作用,说明该地气温低,热量少。因此推断应该是纬度最高的东北地区,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8.A9.D【解析】8.由材料可知,甲曲线白天数值高,夜晚数值低,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应为气温曲线;乙曲线白天数值高,夜晚数值低,最高值出现在13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应为地面温度曲线;丙曲线白天有,夜晚没有,最高值出现在正午前后,应为太阳辐射曲线。因此可知,该地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4时左右,而日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当地时间14时左右,说明该地经度应在120°E附近,因此四选项中大连最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热量的传递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太阳辐射在正午12时左右最强,地面辐射在13时左右最强,气温在14时左右最高,因而丙、乙、甲最高值出现的时间依次延后。因此热量传递的滞后性是图示甲、乙、丙最高值的出现存在时间差异的原因,D正确;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对流层属于近地面大气层,A错误;物体介质影响增温速度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不同都不是导致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大气温度最高值的出现存在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0.C11.D【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雾凇的形成与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密切相关”可知,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凇,C正确;大气反射作用、地面反射都不是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的原因,若地面辐射强,说明地温高,不利于形成雾凇,ABD错误。所以选C。11.垄上与垄下高差相差较小,温度差异较小,A错误;垄上与垄间的天气状况差异较小,B错误;地下水丰富,会导致雾凇更大,C错误;垄上为迎风坡,水汽更易与草木接触,更有利于雾凇的形成,雾凇较大,D正确。所以选D。【点睛】雾凇,其实也是霜的一种,是由冰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状结构沉积物。其形成过程是:当过冷水雾(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考点考点2热力环流12.B13.C【解析】12.读图文可知,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侧,湖风为西风,图中风速高于0越多,风速越大;陆风为东风,图中风速低于0越多,风速越大。23点吹陆风,但不是风速最大的时候,A错误;56点陆风最大,B正确;1314点鄱阳县温度最高,鄱阳湖温度最低,湖风最大,C错误;1819点湖泊和陆地都降温,吹陆风,但是没达到最大温差,所以陆风不大,D错误。故选B。13.城市地面硬化、城市扩大、工业发展都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陆白天热力性质差异增大,湖风加强,ABD错误;绿化增加减小了湖面和陆地之间的白天的温差,使湖风减弱,C正确。故选C。【点睛】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14.A15.C【解析】14.由图可知,该特区内部的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外部,特区内部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外部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同时在北半球收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图示甲地的最大风频风向应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据图可知,特区内冬季平均气温总体较周边地区高,因此蒸发量应较周边地区大,A错误;在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特区内平均气温高于周边地区,但是月均温仍低于0℃,生长期与周边地区相比并无差异,B错误;特区内冬季平均气温高,空气对流较强,加之城市上空凝结核较多,降水的频率应较高,对流层较厚,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只考虑热力因素影响,气温与气压呈负相关,故等温线与等压线可看做是平行关系,数值递变方向相反。16.A17.B18.D【解析】16.由图可知,7时的热岛强度大于17时,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7时大于17时,温差与气压差呈正相关,故7时城区与郊区的气压差大于17时,风速较大,A正确。城区的温度始终高于郊区,故城区的气压始终低于郊区,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全天的风向均由郊区吹向城区,B、D错误。7时至17时的热岛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先减小后增大,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故风速先减小后增大,C错误,故选A。17.降雪后温度降低,取暖需求增大,城区人口比郊区更密集,取暖产生的废热更多,①正确。郊区积雪比城区融化的慢,积雪反射率较高,②错误。降雪后天气转晴,城区与郊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差异不大,③错误。郊区温度低于城区,积雪留存时间长,城区温度回升时,郊区的温度依然较低,增大了城区与郊区的温差,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海陆风具有日周期特点,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白天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海风能够降低城市热岛强度,故能降低热岛强度的时段应发生在白天,A、B错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为午后2时左右,14——16时的气温高于8——10时,故14——16时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温差最大,气压差也最大,海风最强,降低热岛强度的效果最好,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海陆风、山谷风的风向具有昼夜变化,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风向不具有昼夜变化,始终由郊区吹向城区。19.B20.A【解析】1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因此CD错;结合不同海拔测点中风向的转变,白天10点左右风向发生转变,吹偏南风为谷风,18点左右风向又发生转变,吹偏北风为山风,由此可知,冬季该地谷风出现的主要时段为中午前至日落前,B对,A错。故选B。20.由图可知,该山坡总体上白天的谷风以偏南风为,夜晚的山风为偏北风为主,且海拔928m处谷风(偏南风)强烈,山风(偏北风)较弱,故该山坡朝向南面,因此A对,排除BCD。故选A。【点睛】山谷地区由于山谷和山岭的温差形成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白天使山坡地区接受较多太阳辐射,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山谷地区相对较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使山坡降温较快,冷空气顺坡而下,使山谷的暖空气被迫抬升,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考点考点3大气环流21.A22.B23.A【分析】21.据图可知,甲日时,a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故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陆地为低压,b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切断,A正确;;b气压带位于30°左右,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动力的作用形成的,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附近时,在高空不断堆积,受重力作用下沉形成的,B错误;乙日时,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C错误;c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半球海域面积广大,7月为南半球冬季,海洋陆地均为高压,c气压带仍呈带状分布,D错。故选A项。22.据图可知,a为赤道低压带,c为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两气压带的之间的风带为东南信风带,风向偏南,向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没有水汽凝结条件,通常性质干燥,A错误,B正确;据图b可知,③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与东南信风无关,C错误;北半球夏半年时,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南季风,D错误。故选B项。23.据图可知,O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位于大陆东岸,可能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温带季风气候;图b中①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为温带季风气候,②当地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③全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因此①地可能和O地气候类型相同,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点睛】气候类型的判读: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24.A25.B【解析】24.据材料“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形成信风逆温”可知,甲处气团是来自海洋上空的信风,乙处气团来自于副热带高压下沉,与甲处气团相比,乙处气团为暖干气团,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该处稳定的大气层结构能够抑制该地大气的上升运动,A错误;大气下沉增温,可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B正确;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C错误;气流下沉,降低稳定层附近的风速,D错误。故选B。【点睛】信风逆温通常出现在热带海洋东部信风气流中之逆温层。[1]乃副热带高压东端,自高空向下之大规模沉降空气所造成。当此气流下降时,受阻于下层流向赤道之海洋空气,此二层乃在同向之水平气流相遇处产生逆温层。26.D27.A【解析】26.结合材料,在风速的水平变化上,冬季比夏季等值线更密集,A错误;在风速垂直变化上,冬季也比夏季等值线更密集,因此冬季变化大,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度地区风速的季节变化不明显,C错误;而中纬度地区的风速变化最大,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27.因为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辐射发生变化,所以西风风速在水平上有季节差异,A正确。海陆位置、地势起伏和洋流分布在季节上没有区别。【点睛】南半球的西风带是由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最终成为西风,在这里形成西风带。这里说的左、右是一个相对方向,但都是说由高气压带指向低气压带方向,然后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8.D29.B【分析】28.由图例可以直接读出,新西兰南岛的降水从东向西递增,D正确,C错误;由经纬度可知,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AB错误。故选D。29.据图可知,新西兰约位于35°S~45°S,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可知,该纬度范围为中纬西风带,B项正确,ACD错误。【点睛】按照地理位置,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分为: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极地高压带(南北极点附近)。30.(1)①地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或干燥的东南信风,降水稀少;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减少;由于降水稀少,植被难以生存,形成干旱的沙漠。(2)风向:东南风;原因:此风来自干燥的副热带高压带,空气干燥;此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此风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运行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3)③所在纬度带为盛行西风带,西风强劲;该纬度带南半球基本没有陆地,海洋广阔,下垫面阻力小,风浪不能得到有效削弱。【分析】本大题以“世界局部地域某月气压(单位:hPa)分布形势”为材料、背景设计试题,涉及沙漠的形成原因、影响降水稀少的原因、风大浪高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详解】(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洋流、植被等;由题意可知,①地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或干燥的东南信风,降水稀少;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减少;由于降水稀少,植被难以生存,形成干旱的沙漠。(2)风来自海洋较为湿热,来自陆地较为干燥;由题意可知,②地盛行东南风,此风来自干燥的副热带高压带,空气干燥;此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此风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运行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3)可以从风带、海陆位置等角度分析;③所在纬度带为盛行西风带,西风强劲;该纬度带南半球基本没有陆地,海洋广阔,下垫面阻力小,风浪不能得到有效削弱。考点考点4天气系统31.D32.A33.C【解析】31.昆明准静止锋是由北方来的冷气团与由南方来的暖气团相遇,加上地形阻挡形成的锋面,该季节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至云贵高原,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冷气团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应为北半球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由图可知,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上升,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故锋面形成的降水多发生在冷气团一侧,A正确,B错误。贵阳位于南方地区,降雪较少,C错误。形成准静止锋的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暖气团上升速度缓慢,降水强度较小,D错误,故选A。33.夜间因地面辐射弱,气温下降,冷气团的势力增强,锋面向南推移;白天,太阳辐射增强,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是一个在云贵高原的大气现象,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续阴雨天气。34.A35.D36.A【解析】34.图中L代表气压中心,且两侧分别有两条实线,西南侧实线为冷锋锋面,故该系统应为锋面气旋,从气流状况来看为气旋,A正确。若L气压中心为反气旋,则两侧实线为高压脊,气流辐散,无法形成锋面,B、C错误。L气压中心位于21°—23°N之间,地处热带,D错误。故选A。35.甲、乙两地纬度差异较小,且图示月份为7月份,位于夏季,纬度差异对气温的影响较小,A错误。图示季节为夏季,若考虑海陆因素,甲地位于陆地,升温快,气温应高于乙地,但是甲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于乙地,B错误。甲位于沿海,乙位于海洋上,两地海拔差异较小,C错误。受冷锋影响,甲地位于冷锋锋后,为冷气团,乙地位于冷锋锋前,为暖气团,故甲地气温低于乙地,D正确。故选D。36.图示系统应为锋面气旋,位于气压中心西侧的甲处有冷锋过境,则位于气压中心东侧的丙处应为暖锋过境前。冷锋过境有阴天、雨雪、大风等天气,因此甲处的风力大于丙地,A正确。甲地在冷锋控制下,云雨区较窄,移动速度较快,阴雨历时较短,降水强度较大;丙地在暖锋控制下,推进速度慢,云雨区较宽,阴雨历时较长,降雨强度较小,B、D错误。甲地位于冷锋锋后,多阴雨天气,C错误。故选A。【点睛】低压中心向外延伸的低压槽处常形成锋面,高压中心向外延伸的高压脊处不会形成锋面。37.B38.A【解析】37.由材料可知,大气河的运动方向与盛行风一致,图示为北半球中纬度水汽运动,由此可知,图中的中纬西风进行水汽输送,北半球西风吹西南风,图示锋线上是暖空气,锋线下是冷空气,水汽输送方向是西南东北;图示北半球中纬度垂直于大气河水汽运动方向的垂直剖面,即图中M、N的走向应是垂直于西南东北,可判断MN走向是西北东南,B对,ACD错。故选B。38.结合材料可知“大气河”是一种长带状强水汽通道,而低压槽中由于低压控制,能够形成长带状降水,而低压槽出现在气旋中,综上所述,对比四个选项,促进此次加州“大气河”风暴的因素可能是锋面气旋,A对,B错;西南季风只在南亚地区出现,C错;结合上题分析,图示为北半球中纬度,盛行风为中纬西风,D错。故选A。【点睛】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39.A40.B【解析】39.结合材料“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天气”,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一般多发生于夏秋季节,A对;夏秋季节,湖泊为冷源,过湖面温度低,气温下降,上升气流减弱,强度会逐渐减弱,B错;暖湿气流,不能导致低温冻害,C错;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易形成对流雨,D错。故选A。40.读图可知该雷暴天气系统在湖面上产生的闪电次数少,说明经过湖面时该天气系统减弱。在夏秋季节,由于比热容的影响,水体吸热速度慢,湖面水温较低。该雷暴天气系统经过洪泽湖时,气温会下降,上升气流会减弱,因此强度会减弱,B对;湖面摩擦力小,会使该天气系统强烈旋转上升而加强,不会减弱,A错;水汽得到补充和空气对流加强都使该天气系统会加强,不会减弱,与事实不符,因此CD错。故选B。【点睛】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①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③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④低压控制:阴雨天气,风力较弱。41.B42.D【解析】41.川渝江段地处山谷,夜间由于辐射冷却,造成山坡上大量冷空气下沉并在江面堆积,而江面蒸发提供水汽,水汽遇冷凝结成雾,①③正确。夜间到清晨气温较低,对流现象不显著,②错误;雾是空气水汽凝结,不是江面水面凝结,④错误。故选B项。42.强高压控制时空气干燥,空气湿度小,A项错误;锋面气旋控制时风速大,有利于雾消散,B项错误;低压槽控制时对流旺盛,雾易消散,C项错误;弱高压控制时,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利于雾的形成与维持,D项正确。故选D。【点睛】降水的物理过程可从水汽、凝结核、过饱和等角度进行分析。过饱和的途径一般是降温,例如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常见形式有对流雨、气旋雨、锋面雨、地形雨,此外,受近地面冷空气影响或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过饱和凝结,也会形成雾、露、霜等水平降水。根据温度不同,降水可分为降雨、降雪、冰雹等。43.A44.C【解析】4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泰利”是位于北半球的台风,水平气流为逆时针辐合,A对;“泰利”登陆我国广东省,应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B错;台风中心附近风力一般达12级或以上,C错;台风登陆之后,由于热量、水汽减少,加上地表摩擦力增大,风力将衰减,D错。故选A。44.台风是低压系统,判断风向要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近地面实际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该市风向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A图为风向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A错;B图风向为东南风转为西南风,与题干不符,B错;C图该市风向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即台风中心从位于湛江的东方移动到北方,风向为西北风转向西南风,C对;D图风向为东北风转向西北风,D错。故选C。【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中国把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45.(1)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或低压在高压的东南)。(2)冷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大,并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3)地点:甲处。理由:甲处盛行偏东风,属于迎岸风(或乙处盛行离岸风,不容易形成风暴潮);且位于喇叭口形海湾处,容易形成风暴潮。【分析】本题以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气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分布有两处等压线闭合区域,蒙古国西北部的气压中心中心数值高于四周,为高压中心,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压中心中心数值低于四周,为低压中心。由经纬线可知,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方向。(2)由图可知,三门峡西侧分布有低压槽,根据北半球气旋的运动方向可知,该低压槽处易形成冷锋,并由西向东移动。受冷锋过境影响,三门峡的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出现阴雨天气。冷锋过境之后,冷气团替代原来的暖气团,三门峡将受单一冷气团的控制,气温继续降低,气压升高,天气由阴雨转晴天。(3)由图可知,甲、乙均位于图中低压中心东侧,甲地风向以偏东风为主,乙地风向为东南风,结合海陆位置可知,甲位于陆地东岸,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强风易形成风暴潮;乙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不易形成风暴潮。且甲地所在的海湾开口向东,易增大潮差,形成风暴潮。考点考点5气候46.C47.D48.B【解析】46.据图可知①②来自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空气中含水量少,性质干燥,A错误;③气流位于30°60°之间,为盛行西风带,性质暖而轻,④气流来自极地附近,性质冷而重,B错误;甲在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乙在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两者都属于低纬度环流圈,C正确;丙处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③和来自极地附近冷而重的气流④相遇后,被迫抬升,D错误。综上,ABD错误,C正确,故选C。47.据左图可知气压带和风带向右侧移动,据右图可知②③风向向左偏转,为南半球风向,②③位于左图右侧,即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半年,陆地上是高压,亚洲高压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切断了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D正确;赤道附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赤道气压带比较完整,A错误;此时陆地上是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性质一直,副热带高气压带保持完整,B错误;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在北极附近,为北冰洋,受大陆影响小,C错误。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48.据左图可知气压带和风带向右侧移动,据右图可知②③风向向左偏转,为南半球风向,②③位于左图右侧,即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冬半年我国季风区盛行冬季风,为西北风,A错误;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位于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南半球此时夏季,地中海气候区炎热干燥,B正确;欧洲大西洋沿岸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树叶枯黄或已叶落,C错误;马达加斯加岛在南半球,西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时值夏半年,为雨季,降水多,D错误。综上,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北半球1月份,陆地降温快,气温低,陆地上形成高压,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半球7月份,陆地升温快,气温高,陆地上形成低压,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49.B50.C【解析】49.根据甲(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可知四地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所学知识,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只分布在亚洲东部;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大陆性强,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综上所述,甲、乙、丙、丁四地气候主要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是乙地,B对,排除ACD。故选B。50.结合上题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甲地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只分布在亚洲东部,A错;水热条件最为优越指水热条件搭配最好一般是指雨热同期,而乙地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所以并非四种气候类型中水热条件最为优越,B错;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大陆性强,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C对;丁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D错。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点睛】水热条件搭配好,一般就是指雨热同期。夏季,温度高,植物生长快;需要的水也多,此时,降水多,显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也就体现了水热条件搭配好。雨热同期就是说降雨和高温季节是同步的。例如我国的气候规律是夏季高温多雨,所以就是雨热同期的。就是说热的季节(就是温带的夏季)同时也是雨季,一般温带大陆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都是这样的,地中海式气候不是这样,它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即“雨热不同期”。雨热同期对农业的影响应该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利的,一个是不利的。有利:水热充足,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因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造成农业减产。51.D52.A53.B【解析】51.读图文可知,食草动物迁徙区为东非高原上的东非草原上,又读图,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对流运动弱,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根据已学知识,热带草原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干湿季差异显著,D对BC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错。故选D。52.根据上题分析,食草动物迁徙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根据材料信息“每年东非草原上因降雨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提示及已学知识可知,赤道低压带控制下会带来降雨,所以导致食草动物迁徙的气候原因是赤道低压带的季节性移动,5月中下旬开始食草动物如野斑马、角马等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出发,七八月到达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5月中下旬开始—七八月,赤道低压带北移,雨带北移);到了10月,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七八月—10月,赤道低压带南移,雨带南移)。综上所述,A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般是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和南亚冬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B错;副热带高压与盛行西风交替影响主要形成地中海气候,C错;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下主要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错。故选A。53.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时,说明北部马萨伊马拉进入雨季,即北半球进入雨季(5月中下旬开始—七八月)。此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已过冬季,不会北风吹,雪花飘,A错;武汉地区经历梅雨期、伏旱期,B对;我国西北地区风力作用强盛期已过(北半球进入雨季,植被覆盖率上升等使风力作用减弱),C错;武汉莘莘学子们迎着东北日出(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上学,D错。故选B。【点睛】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同纬度其他区域(刚果盆地、印度尼西亚、亚马孙平原)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当地湿季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水草丰美,当地干季受信风带的控制,草木枯黄。54.D55.B56.A【解析】54.图中等值线大致呈东北—西南延伸,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所以该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故选D。55.该区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水汽。故选B。56.该区域降水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变化,而夏季风向为西南风。结合图示与所学知识可知,河谷成为暖湿气流的通道,造成了降水空间变化与风向的不一致。故选A。【点睛】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57.(1)暖冬。依据:图示两地冬季积雪面积均较小,表明冬季气温较高,为暖冬。(2)新疆冬季积雪面积最大;原因:新疆纬度较高,冬季气温最低,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累积面积减少。青藏高原总体上春季积雪面积最大;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春季积雪持续积累。(3)高原地形,积雪面积大;降雪量大;海拔高,气温低。(4)赞成。理由:全球变暖,冰川积雪融化,导致青藏高原冰雪量减少,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的调节功能下降;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或不赞成。理由: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积雪面积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积雪冰川融化,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同时利于农作物生长。【分析】本大题以新疆和西藏积雪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积雪的因素、全球变暖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详解】(1)结合新疆和青藏高原各季节及年积雪面积统计图可知,2003年两地的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均小,说明冬季气温较高,积雪易融化,故该年冬季为暖冬。(2)根据新疆和青藏高原各季节及年积雪面积统计图可知,新疆冬季积雪面积是最大的,因为新疆纬度较高,冬季气温最低,大陆性强,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度高,积雪融化快,累积面积减少,所以在冬季时积雪融化少时,面积最大。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总体上春季积雪面积最大,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冬季积雪积累,春季气温也低,积雪持续积累,到夏季融化,故春季积雪面积大。(3)青藏高原以高原地形为主,地表海拔高且平坦,积雪面积大;相对于深居内陆的新疆,青藏高原降雪量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4)赞成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积雪融化,导致青藏高原冰雪量、积雪面积减少,对全球地表能量平衡、全球水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的调节功能下降;全球变暖还会导致青藏高原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故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主要是不利的。或不赞成。理由是冰川积雪的反射率是最大的,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积雪面积减少,地表的反射率降低,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加剧;气候变暖导致的积雪冰川融化,会使得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加,水热条件变好,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植被覆盖率也会提高。微专题微专题雾58.B59.A【解析】58.“海浩”是冷锋(寒潮)天气时出现的水汽凝结成冰晶的现象,因此发生该现象时的气温较低、水汽充足,因此为冷空气控制,即冷锋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但海水降温较慢,近海面空气降温较快,因此海水温度大于近海面空气温度,因此海水蒸发遇冷后凝结,称为冰晶,即出现“海浩”现象。“海浩”景观形成前的天气系统通常是冷锋过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59.由上题分析可知,“海浩”的形成是海水蒸发遇冷凝结而成,这是水分交换的主要方式,①正确;海水的热量通过水分交换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②正确,④错误;没有形成降雨,③错误,故选A。【点睛】“海浩”是寒潮天气时,海面上的水汽凝结而成,因此它的形成需要较低的温度;一天当中,日出前后的温度最低,因此最可能出现“海浩”现象。60.B61.A62.D【解析】60.根据所学知识,46月,来自较低纬度海区的暖湿夏季风影响我国东海海域,此时,东海表层海水温度较低,暖湿气流与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之间温差较大,容易形成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平流雾,故选B。79月,东海表层海水温度高,气流与下垫面之间温差小,形成平流雾的概率小,C错误。10月至次年3月,东海海域主要受偏北风影响,来自较高纬度的气流温度低,与下垫面之间的温差较小,不易形成平流雾,A、D错误。故选B。61.由材料可知,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较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东海海域的暖湿气流为偏南风。东海海域气旋(低压)东部和高压西部吹偏南风,高压西部位于东海入海高压后部,如下图所示,故选A。62.适宜的风向和风速使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流经较冷的下垫面,有利于平流雾的生成,如果没有风或者风向改变,暖湿气流来源中断,雾就会消散,A错误。平流雾生成时,接近海面的地方垂直方向上温差较大,雾比较浓,随着高度增加,垂直方向上温差变小,雾的浓度逐渐降低,B错误。出现平流雾时,常伴有层云、碎雨云和毛毛雨等天气现象,一般天气形势较稳定,大量的降水不利于平流雾的生成,排除C。平流雾生成时,底层空气受下垫面影响,温度降低,随着高度增加,暖湿气流受下垫面的降温影响减小,温度较高,说明平流雾生成时有逆温现象存在,D正确。故选D。【点睛】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发生在冬春时节,以北方沿海地区居多,能将城市中的建筑物“缠绕”其中,才使身处地面的人们觉得如临仙境。平流雾和空气的水平流动是分不开的,只要持续有风,雾才会持续长久。如果风停下来,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很快就会消散。63.A64.B65.D【解析】63.“十雾九晴”指的是辐射雾,辐射雾会随着地温升高或风力加大而慢慢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辐射雾是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在夜长、气温低的冬季,辐射雾最易发生。读图可知,平原、城区冬季雾日天数最多,①②正确;谷地、中山带、高山带冬季雾日天数最少,③④⑤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64.读图可知,平原、城区和谷地雾主要发生在冬季,中山带雾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高山带雾主要发生在夏季。与其他地区相比,高山带海拔较高,受地形抬升影响,夏季降水丰富且频繁,下雨时地面湿度大,海拔高,气温较低,当气温低于露点温度时,水汽凝结成雾,故高山带雾的形成与地形地势关系密切,B正确;与气温、降水、风速有关,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65.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不利于高海拔地区近地面辐射冷却,高山大雾天气减少明显,D正确;平原、城区、谷地雾日天数变化不大,ABC错误。故选D。【点睛】雾的形成:雾是一种天气现象,指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近地面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现象。秋冬季节的晴朗夜晚或清晨,地面的热量会散失,温度也会随着下降,当空气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变成很多细小水珠,形成雾。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冷却、加湿、有凝结核。66.C67.C【解析】66.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与雾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题干是针对所有高速公路,不是所有高速公路沿线都工业污染严重,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高速公路由于水泥沥青地面,由于比热容小的原因,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在夜晚,由于路面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导致团雾现象,C正确;临近河湖与林草地是促使雾的形成,但题干中只说高速公路,并没有指出哪一段高速,不是所有高速都临近河湖与林草地,D错误。故选C。67.团雾形成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而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则能使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故分布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内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大。结合选项,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因此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③,C正确,ABD排除,故选C。【点睛】雾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多出现在早上,早上地面辐射降温,气温最低,致使水汽凝结。沪宁高速发生团雾频率高与高速两侧湖泊和长江提供水汽有关。解答本题要注意本题问法,不是针对沪宁高速多团雾的原因,而是针对所有高速公路,是高速公路普遍现象。微专题微专题西太平洋副高68.B69.D【解析】68.根据图片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故选项B正确,ACD错误。故选B。69.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故选项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6月以前,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以南,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受其影响华南进入雨季;到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即梅雨;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由于处于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70.C71.B【解析】7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副高推动雨带北上,副高势力较弱时便会移动速度慢,其北侧的雨带移动速度也慢,导致南方地区阴雨天气持续不断,易出现洪涝灾害,根据材料“南方遭遇多轮强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超长‘待机’,”说明副高势力弱,在其南方长期停留,移动速度慢,C正确,ABD错误。故选C。71.2020年7月我国梅雨强、台风弱,是因为北方冷空气势力依然比正常年份强劲,挤占了副高正常年份的位置,导致副高位置偏南,雨带较长时间停留于长江中下游地区,B正确;我国锋面雨带与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冷空气北上有关,A错误;南方暖空气移动缓慢才导致梅雨偏强,C错误;副高较正常年份偏南,D错误。故选B。【点睛】夏季风势力强,我国南旱北涝;夏季风势力弱,我国南涝北旱。影响我国的雨带在4、5月份的时候在南方沿海地区登陆,6月中旬到7月中旬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