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热考专题突破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14/03/wKhkGWdDSY2ANLAyAAB01muYmrw392.jpg)
![中国古代史热考专题突破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14/03/wKhkGWdDSY2ANLAyAAB01muYmrw3922.jpg)
![中国古代史热考专题突破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14/03/wKhkGWdDSY2ANLAyAAB01muYmrw3923.jpg)
![中国古代史热考专题突破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14/03/wKhkGWdDSY2ANLAyAAB01muYmrw3924.jpg)
![中国古代史热考专题突破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14/03/wKhkGWdDSY2ANLAyAAB01muYmrw39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热考专题突破一、中枢机构演变朝代中央官制具体内容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政务和皇室事务(家国一体色彩);廷议西汉中外朝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东汉尚书台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雏形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宰相议政机构为“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皇帝任用品位较低的官员,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削弱三省长官权力,加强皇权北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长官是同平章事,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元朝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统领六部,提高行政效率;宣政院统领佛教事务和藏族事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内阁为秘书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清朝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奏折制度[问题]据表格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并试分析影响变动的主要因素。[提示]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废除。主要因素:皇权与相权的权力斗争;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的需要,如唐代政事堂的设置。[建构]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答题思维图示[运用]1.(2022·重庆卷,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B解析:B材料体现了唐代枢密使的职能所在。从材料信息看,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间环节,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皇帝秘书机构,故选B项;据材料中枢密使的职责可知,其不是负责军事事务,排除A项;枢密使属于秘书机构,中书省属于国家权力中枢,枢密使地位并不在中书省之上,排除C项;“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表明下属机构不完备,排除D项。2.(2022·辽宁卷,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D解析:D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宗室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其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故选D项;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宰执无关,排除C项。3.(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C解析:C材料中乾隆帝强调日常公事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即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即重大要务和紧急事务才可用奏折直接传递给皇帝,说明清朝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制度在康熙时已出现,雍正年间已普遍使用,排除A项。奏折制度是皇帝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控制的制度设计,排除B项。奏折由官员直接呈送给皇帝,皇帝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二、中央与地方关系朝代行政层级主要史实秦朝郡、县二级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西汉郡国并行制(1)郡、县二级制:太守选用属吏(2)王国和侯国:地方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刺史制度:监察地方豪强与郡国官员,加强中央集权(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及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隋唐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唐朝沿用州、县二级制(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宋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1)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②设转运司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③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元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明清省、府、县三级制(1)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政之权;后朝廷又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问题]据表格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提示]服务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的需要;分权、相互制约是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在继承前代制度基础上发展创新;县级相对稳定,县之上变动较大;监察区多变为新一级的行政区。[建构]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答题思维图示[运用]1.(2024·湖南卷,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D解析: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和楚人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因楚人“好游侠”“易发怒”,面对秦末的苛政,反抗最激烈,因此,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权力,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故选D项;秦朝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没有专门针对楚地采用严苛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秦末时政治统治与楚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并非“文化冲突无法弥合”,排除B项;汉初基本沿袭秦制,说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2.(2024·湖南卷,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A解析:A材料描述了唐末新藩镇的军队主要由强迫征发而来,这使得军队难以形成稳定的集团。而后周时期,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一变化意味着地方军事力量的削弱和中央军事力量的加强,这显然是中央集权体制重建的一个有力表现,故选A项。虽然中央禁军力量的加强有助于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但并不能说从源头上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行政效率和重文轻武观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两项。3.(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A解析:A由材料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知州(府)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排除B项;通判一般是文官,且与知州(府)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府)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削弱的是知州(府)官员的权力,排除D项。三、选官制度朝代制度标准特点西周世官制血缘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才能、军功缺乏制度化,战时(临时)的选官方式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明习法律专任法家思想两汉察举制孝廉、茂才等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问题]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提示]标准:由血缘、门第等逐渐演变为才能;范围:由封闭到逐渐向社会下层开放;选拔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更加公平、公正,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建构]选官制度的答题思维角度[运用](2023·湖北卷,16)[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答案:(1)延续武举考试,设武学,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要求文武双全,重视忠义气节等儒家思想;不为时人所重视,士人不屑于武举或只是补充形式。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答案:(2)变化:①选拔方式:从武举选拔到以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主要由新式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②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③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清朝原本属于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伴随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追求“坚船利炮”;新式装备的使用,需要官兵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四、社会治理(一)法律与教化时期法律教化礼法关系特点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形成)、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成文法形成阶段
秦秦律严刑峻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尊崇儒术(春秋决狱)律令儒家化阶段;纳礼入律,礼法结合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唐《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宋《宋刑统》《天圣令》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家礼》约律分立明《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明太祖六谕约律合流,乡约教化具有强制性、约束力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律例合编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问题]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提示](1)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司法从属于行政。(3)礼法结合: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德主刑辅,以礼入刑。(4)法定特权: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5)诸法合一:古代历代的法律都是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混合编撰。(二)货币演进历程时期演进历程夏、商(1)二里头遗址:海贝(2)商朝:铜铸币春秋至秦朝(1)春秋战国时期:样式多样(2)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汉朝汉武帝铸造“五铢”铜钱唐朝“开元通宝”北宋纸币——“交子”(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纸币为单一流通货币,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明、清明初铜钱、纸币并行;明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问题]据表格指出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趋势(特点),分析影响货币发展的因素。[提示]趋势(特点):(1)由自然货币(海贝)向人工货币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货币演变(秦圆形方孔钱)。(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4)由标示重量向标示文字、年号演变(通宝、元宝)。(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宝钞”演变。因素: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国家统一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货币材质及含金量;货币的铸造和印制技术;政府的信誉等。(三)赋役制度的演变时期赋役结构(种类)秦汉(1)田赋:秦朝极高,汉初降低(2)人头税:秦朝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4)财产税:汉朝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隋朝租调役唐朝(1)唐前期:租庸调制,可以用“庸”代替役,保证农时(2)唐中期以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人身控制减弱宋朝(1)征收两税,附加税繁多(2)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1)租庸调施行于北方,两税法施行于南方(2)元朝新增“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称“金花银”(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统一征收。政府雇人服役清朝(1)固定丁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摊丁入亩: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人头税废除[问题]据表格指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示](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直到废除。(2)赋税种类: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赋、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商业税。(3)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5)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四)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汉朝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五)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特点秦汉至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社会治理特点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表现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问题]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提示]特点:①基层社会组织的设置较为固定。(乡、里)②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与社会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③利用连坐法与保甲法等手段维护社会稳定。④基层政权与族权同时并行、相互补充。唐宋以后,政府充分利用家训、族规、乡约制度将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基层管理。⑤乡绅有限自治,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发展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乡官制有国家财政发给的报酬,职役制则是一种赋役义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影响: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也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强化了封建纲常伦理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运用]1.(2024·广东卷,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变化:里典和里老选拔标准从个人能力转向了年龄和社会地位。原因:秦统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答案:(2)一方面,乡保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代表国家管理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利益、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灵活性。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答案:(3)历史悠久,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基层治理与宗法制相结合,体现家国同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基层自治相结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到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2.(2023·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答案:(1)人地矛盾;族人与棚民的矛盾;宗族内部的矛盾。(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答案:(2)中央与地方治理相结合,宗族具有一定自治权;地方服从中央,受中央控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礼法结合。五、都城变迁时期都城定都原因西汉、隋、唐长安处于关中平原,农业发达;山河环绕,易守难攻;有利于控制关东,抵御游牧民族政权东汉洛阳战争破坏关中经济;东汉凭借关东地区经济、军事实力发展隋唐营建洛阳战乱频发,关中条件恶化;粮食不足,转运不便;洛阳交通便利,便于南方物资运输北宋开封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经济重心南移;开封位于运河枢纽元、明、清北京运河沟通南北;抵御蒙古袭扰(明);北京为明成祖起家根据地;元、清依靠本民族区域,便于与本民族区域紧密联系[问题]据表格指出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影响都城选址的因素有哪些。[提示]趋势:都城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因素:政治上,制内御外巩固统治。经济上,能否提供财税保障;经济重心是否南移。地理上,是否交通便利、凭险可守、位置重要。军事上,是否为统治者军事力量根据地,外部威胁。策略上,迁移都城,远离旧势力集团,便于改革,加强君主集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历史基础上,曾经是否作为都城(开封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城)。[运用](2021·山东卷,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1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2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答案: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六、商业发展时期基本史实商、西周商朝已出现专业商人;“工商食官”(设官统一管理商人、工匠,为官府服务)春秋战国“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出现;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人口众多、商贸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货币信贷、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并被后世沿用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隋唐到宋元(1)唐朝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北宋出现最早纸币(2)唐宋城市不同:唐代实行坊市制,城市活动受严格时空限制;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宋代打破坊市等时空界限,城市经济娱乐功能增强(3)两宋集镇:工商业者经营和定居的集镇发展,因地理位置重要及常住人口增多,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4)宋元商业: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海外贸易繁荣明清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商帮兴起;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广泛使用;出现钱铺、庄票;等等[问题]据表格指出研究商业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示]①商人:数量、社会地位、组织。②货币:数量、形态、是否统一、流通范围。③市场:规模(区域、全国、全球)和类型(城中的“市”、乡村草市、晓市、夜市、榷场、工商业市镇)。④商路:交通(运河、漕运、海运等)和交易范围。⑤商品:种类(明清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和数量。⑥其他:商业机构、股票、证券、信贷、契约、商业立法等。[建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答题思维图示[运用]1.(2024·黑吉辽卷,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A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上都市场上汇聚四方之商贾、各种工匠,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类人群,这反映出上都商品贸易的繁荣,A项反映商业区繁荣热闹的景象,故选A项;B项记录的是元上都的风土人情及城市生态,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反映出一种萧瑟的场景,与材料中商业的繁荣热闹不相关,排除;D项说的是上都的气候,与材料无关,排除。2.(2024·广东卷,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解析:D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当地人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且风俗崇尚华丽,这表现了西湖地区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D项;材料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有所改变,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材料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湖周边存在一定的商业活动,但与商业资本集聚明显无关,排除C项。3.(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C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明朝政府在东南沿海形势稳定后,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且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朝贡贸易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且明朝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租房协议书范本
- 个人精装修房出租协议书范本
- 社交媒体短视频对电商销售的影响研究
- 白水泥企业如何通过自动化技术提升客户体验
- 股份转让协议书合同股份转让协议
- 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合同书
- 电商营销策略的多元化与市场拓展
- 商品房以租代售出租合同范本
- 供应链合作合同模板
- 建筑设计行业劳动合同范本
- 学校保密教育培训课件
- 关于教师诵读技能培训课件
- 英语中考写作课件(33张PPT)
- 化学品使用人员培训课程
- 销售人员薪酬设计实例 薪酬制度设计 薪酬设计方案 设计案例全套
- 光伏电站生产准备大纲全套
- 工业控制安全
- 妈祖重离子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环境影响报告
- 征地搬迁基本要求及工作技巧课件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本解读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职业发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