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 内忧外患与早期救亡图存中的探索时期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1页
第6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 内忧外患与早期救亡图存中的探索时期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2页
第6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 内忧外患与早期救亡图存中的探索时期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3页
第6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 内忧外患与早期救亡图存中的探索时期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4页
第6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 内忧外患与早期救亡图存中的探索时期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忧外患与早期救亡图存中的探索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晚清至民国初期(1840—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时期。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发起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商业贸易新形式出现,交通运输新方式产生,西医传入中国,影响近代社会生活思想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层深入,思想不断得到解放,新式学堂、图书馆等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备知识政治: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边疆危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对台湾的管辖(3)抗争与探索①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②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③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成新式海军、新式学校等。未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④反割台斗争:重挫日军,表明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⑤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涉及政治等多领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传播,冲击旧式官僚体制。但守旧势力强大、缺乏社会基础、无严密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以失败告终⑥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盲目排外⑦清末新政:改革教育、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⑧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⑨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曲折: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⑩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4)选官制度变革①晚清: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②民国初年: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经济与社会生活: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1)经济:在中华民国建立、实业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社会生活: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3)工厂制度: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4)商贸形式:银行、发行股票、百货公司等(5)城市化:通商口岸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吸引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6)近代交通:1881年唐胥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等,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7)西医传播:西式医院建立、西医院校建立、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文化: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新式教育机构等出现(1)向西方学习: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维新思想到民主科学,学习内容不断深入,思想不断解放(2)近代教育: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3)图书馆及博物馆:京师图书馆、自然历史博物院等素养提升典例精析(2024·江苏卷,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解题思路审题干定时空与考点:鸦片战争之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洋货涌入对中国的冲击主干信息与设问:材料介绍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洋布的逐步涌入排选项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此时清政府未鼓励兴办实业,且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政策或鼓励措施,排除A项B.据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从专营进口棉布开始,逐渐发展到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这反映了外来经济因素(即进口棉布)的逐渐渗入和影响,故选B项C.材料中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但这并不能说明内地棉纺织业发达,反而可能是因为内地棉纺织业产量相对不足,排除C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思维反转](2021·广东卷,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解析:C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洋纱输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多,江南地区输入少。主要是因为自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原料(棉花)的供应充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低,相比洋纱有较强竞争力,而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洋纱多是因为“产棉稀少”,原料(棉花)的供应不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高,相比洋纱竞争力较弱,因此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故选C项。西南属内地,洋纱输入却最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属沿海,输入洋纱要少得多,无法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洋纱在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输入情况对比,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备考指导]鸦片战争以来,洋布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一方面对中国的小农经济产生冲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洋货在区域上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如洋纱的大量涌入,对于部分地区的传统织布行业来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高考题组考向一列强侵华的影响1.(2024·山东卷,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A城市人次年份上海汉口天津北京1846—1860143001861—187512019001876—18901931020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解析:A在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人无法在华进行定居等活动,而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可以正常进入通商口岸,上海与汉口为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开放的通商口岸,之后在列强侵略下,清政府一步步退让,从沿海沿江开放逐渐深入北京的门户天津及政治中心北京,A项正确;英国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侵略方式转变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这只能涵盖最后一个时期,无法准确概括整个表格信息,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此处仅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单方面影响,排除D项。2.(2023·河北卷,7)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A解析:A据图可知,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材料反映了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包含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关于商品贸易的,与列强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题图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历史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提示]生产模式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3.(2024·山东卷,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材料一

下面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小敏:……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答案:(1)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②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是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③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④琦善办事不力是英军再次进攻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或皇帝软弱无能、妥协,军队实力不济)。⑤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或非正义战争、殖民性质战争,或中国的反侵略战争)。⑥《南京条约》丧权辱国。(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答案:(2)书写:①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②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侵略中国。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出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③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有其深层次原因:中国仍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制度腐朽、经济方式落后;科技发展落后;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于世界大势,中国的农耕文明不敌英国的工业文明。④鸦片战争是中国向近代转型的起点,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理由:鸦片战争的书写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客观地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要重视历史记载、历史著述的作用,以多元视角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考向二晚清的三次自救改革题组1洋务运动1.(2021·天津卷,5)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C解析:C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林则徐等已开始了解西方,排除D项。2.(2021·湖北卷,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B解析:B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以中国制度、思想为本学习外国的技术,体现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两项;沈葆桢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历史理解:多元角度评价洋务运动。[提示](1)革命史角度: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直接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目标是“自强”“求富”。(2)现代化史角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3)整体史角度: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4)文明史角度: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推动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5)社会史角度: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6)唯物史观: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在封建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题组2戊戌维新运动1.(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B解析:B材料中梁启超宣传民权论并以反对君主专制和反对清政府的禁书为载体宣传革命思想,引发湖南舆论大哄,湖南新旧派对此都表示质疑,联系所学维新派主张清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史实可知,当时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维新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2.(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C解析:C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以看出,陈宝箴推行了变法改革,但他“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挠,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2021·山东卷,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D解析:D维新变法是清政府自救的改良运动,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上谕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由“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说明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其缺陷,排除A项;题干中“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说明他认为变法措施还是不错的,只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是导致变法缺陷的原因,而不是变法的缺陷,排除C项。4.(2024·浙江1月选考,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奏为请统计全局,大筹巨款,以举行新政,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地,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大国广土,需之尤迫。——引自康有为《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年9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答案:有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世界步入铁路时代(或各国纷纷修建铁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利于求富;开启民智;便于图强。不切实际的理由:守旧势力阻挠,维新派力量弱小;列强干预,争夺控制路权;缺乏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题组3清末新政1.(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C解析:C“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说明此时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这会使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变动加快,故选C项。仅《游学译编》刊登的一篇文章并不能代表出洋留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官派留学生来源的比较信息,只能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此时国人中仍然存在不少思想保守之士,“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24·全国新课标卷,2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类别部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D解析: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主要是国内学生和士人,且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思想。新军的这种构成特点,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军是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军官来源构成无关,排除。历史理解:谈谈你对清末“新政”的认识。[提示](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清朝的专制统治。(2)指导思想: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编练的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的人才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积累经济基础。考向三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题组1辛亥革命1.(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C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传播,戏剧受众面广,与民众距离较近,因此陈去病认为用戏剧宣传革命效果更好,具有独特优势,反映出革命派将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逐渐衰落的信息,且20世纪初,京剧步入鼎盛期,地方戏蓬勃兴起,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戏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且材料未涉及戏剧受众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戏剧在传播革命思想上的作用,未涉及书籍作用的弱化,且该时期革命党人撰写、刊印了许多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为革命大造舆论,D项内容不符合史实,排除。2.(2022·天津卷,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B解析:B题干材料中“20世纪初”“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武装斗争”“各地新政府”等信息,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材料所示信息与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不符合,故A、C、D三项排除。3.(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B解析:B据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取代了代表清政府的黄帜青龙,这本质上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作者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题组2北洋军阀统治1.(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A解析: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材料中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断然否认与日货的关系,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且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体现商业竞争问题,排除D项。2.(2021·山东卷,7)1913—1921年,中国海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